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混声唱法是声乐演唱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真假声的混合运用不当,会使声音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影响声音的拓宽和音色统一。然而换声又关系到声音位置的转移、真声和假声的混合、开放与关闭、声音的虚实混合等多种要素。只有科学的掌握混声唱法,使声音通畅圆润,声区之间转换自如,富有穿透力。
关键词:混声、虚实、结合
混声一词,最早由意大利美声学派代表马凯西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对生区统一有着深刻意义,使声乐艺术发生历史跨越的变化与发展。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曾明确定义“美声唱法就是混声唱法”。因此在中国民族声乐不断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不断融入美声唱法的科学之处,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得到了飞速提升。
一:混声是位置的变化
真声是指歌唱时用本嗓发出的声音。用真声歌唱時,声带完全闭合,胸腔起共鸣作用。假声是指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而指使部分声带发出来的高于普通人正常音域的声音,这种声音比由整个声带都发出来的“真声”的音高要高,而且有一种辽阔的感觉。那么从真声区到假声区的转化就是从胸声区(低声区)的真声区过渡到换声点以上的混声区(中高音区),再到纯假声的高音区。
在换声进行的过程中,意味着人的意识必须要主动的去控制声音,越是高音区,气息得越往下沉,同时吸气也要越深。声音从后背走到后脑勺去。声音的位置也要从胸腔变到头腔,声音的主动走向是往里走,贴住软鄂,小舌头随着音高的增加越来越往上抬,口腔内部越来越兴奋。通过这种方法使声音主动的打在咽壁上从鼻子以上被动反射出来,这种在腔体里行走的声音往往更具有穿透力。
二:换声是真声和假声的混合
人们说话时声带是全部发声的。如果唱歌时声带全部发声,那么就是用真音在唱歌。当我们使用纯真声去唱歌时意味着我们用到的是纯自然嗓音,这种声音的感觉是通气性不强的,有点憋的。因此真假声混合又被称为“气声”混合。将声音与气息混合起来竖立在管状通道中,使音色更加圆一些、暗一些、柔一些、松一些、通一些。
医生在喉镜下窥探到,如果唱歌时声带是部分发声,那么就是用假声在唱歌。因为假声是将声带拉短后发声的,所以音调高,但调子变化不够自然。混声也是假声的一种,因为声带不发声的部分相对较少,所以音色介于真假声之间。声带不发声的部分越少,混声听起来越像真音。因此我们要使声带尽量的发声,但是听起来又不像真声那样生硬,因此我们需要找一个共鸣点,这个共鸣点发挥着使真声产生力度的作用,与此同时,用哼鸣去带气息,感觉在往这个共鸣点上吹气,在腔体中一团柔和的气填充进来,此时混声就有了。随着音域越来越高,真声的共鸣点会越来越小,从而形成一种“关闭”的感觉,从而使真声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少;同时,假声以充气机能变轻的感觉使假声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借鉴西方的声乐技法,声音在共鸣腔体中,从小共鸣点向四周膨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唱法。
三:换声是声音的“虚实”结合
美声唱法即混声唱法,在混声唱法中存在两种声音状况,即真声和假声。这两种声音存在鲜明的特征,纯真声的声音的特点是:音色明亮,声音结实,能发挥很强的力度。但其存在的缺点是音域很窄,假如完全使用真声歌唱,演唱着会感觉到唱得很吃力,嗓子会很难受,听者也会觉得很难受,这种声音非常的压挤喉咙。而纯假声的特点是:轻松、通畅、可以很轻松的机能唱到很高的音域,然而纯假声的使用非常容易让演唱者的声音产生漏气的状态,从而也使声音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根”。这在声乐初学者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真假声的混声唱法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将声音做到虚实结合,将气息和声音混合在一起,通过一个高位置的小点,从头腔中穿透出来,产生一种暗中有亮的音色,这种音色达到了圆润的感觉,不会觉得有揑挤卡的现象,也不会出现虚弱无力的声音。
“虚”是假声的特征,为了把声音唱通、唱松,声音里必须有虚的成分,“实”是真声的特征,有了小的共鸣点,作为真声的表象,将声音放在理想的空间中,这种“虚实结合、上虚下实”的真假混合的发声技巧,使的每一位学习歌唱的人能够快速的掌握声乐的要义,通过不断的专研和实践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换声的难题,使得声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小结
真假混声的运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声乐的学习,笔者认为应该初始于理论开始,我国目前出现的实况大部分为艺考生,这些学生经过半年的集训,快速的将声音“拉”出来,学生对专业知识一无所知,全靠老师的教授,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声音判断,来形成学生自己对声音的认知,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对声音不全面的认知更会影响到学生考学。
真假声的运用在长期接触声乐的人中也会出现真声多于假声的情况,这也是因为一开始没有经过非常专业的认知和训练。但是中国声乐在融合西方歌唱技法之后有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混声的掌握是一个长期的在正确引导下进行的过程,科学的认知可以加速声乐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
作者简介:涂秀娟 ,女,出生于1996年11月1日,汉族,四川绵阳。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关键词:混声、虚实、结合
混声一词,最早由意大利美声学派代表马凯西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对生区统一有着深刻意义,使声乐艺术发生历史跨越的变化与发展。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曾明确定义“美声唱法就是混声唱法”。因此在中国民族声乐不断发展的历程中我们不断融入美声唱法的科学之处,民族声乐的发展也得到了飞速提升。
一:混声是位置的变化
真声是指歌唱时用本嗓发出的声音。用真声歌唱時,声带完全闭合,胸腔起共鸣作用。假声是指演唱者在进行演唱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而指使部分声带发出来的高于普通人正常音域的声音,这种声音比由整个声带都发出来的“真声”的音高要高,而且有一种辽阔的感觉。那么从真声区到假声区的转化就是从胸声区(低声区)的真声区过渡到换声点以上的混声区(中高音区),再到纯假声的高音区。
在换声进行的过程中,意味着人的意识必须要主动的去控制声音,越是高音区,气息得越往下沉,同时吸气也要越深。声音从后背走到后脑勺去。声音的位置也要从胸腔变到头腔,声音的主动走向是往里走,贴住软鄂,小舌头随着音高的增加越来越往上抬,口腔内部越来越兴奋。通过这种方法使声音主动的打在咽壁上从鼻子以上被动反射出来,这种在腔体里行走的声音往往更具有穿透力。
二:换声是真声和假声的混合
人们说话时声带是全部发声的。如果唱歌时声带全部发声,那么就是用真音在唱歌。当我们使用纯真声去唱歌时意味着我们用到的是纯自然嗓音,这种声音的感觉是通气性不强的,有点憋的。因此真假声混合又被称为“气声”混合。将声音与气息混合起来竖立在管状通道中,使音色更加圆一些、暗一些、柔一些、松一些、通一些。
医生在喉镜下窥探到,如果唱歌时声带是部分发声,那么就是用假声在唱歌。因为假声是将声带拉短后发声的,所以音调高,但调子变化不够自然。混声也是假声的一种,因为声带不发声的部分相对较少,所以音色介于真假声之间。声带不发声的部分越少,混声听起来越像真音。因此我们要使声带尽量的发声,但是听起来又不像真声那样生硬,因此我们需要找一个共鸣点,这个共鸣点发挥着使真声产生力度的作用,与此同时,用哼鸣去带气息,感觉在往这个共鸣点上吹气,在腔体中一团柔和的气填充进来,此时混声就有了。随着音域越来越高,真声的共鸣点会越来越小,从而形成一种“关闭”的感觉,从而使真声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少;同时,假声以充气机能变轻的感觉使假声比例越来越大。通过借鉴西方的声乐技法,声音在共鸣腔体中,从小共鸣点向四周膨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唱法。
三:换声是声音的“虚实”结合
美声唱法即混声唱法,在混声唱法中存在两种声音状况,即真声和假声。这两种声音存在鲜明的特征,纯真声的声音的特点是:音色明亮,声音结实,能发挥很强的力度。但其存在的缺点是音域很窄,假如完全使用真声歌唱,演唱着会感觉到唱得很吃力,嗓子会很难受,听者也会觉得很难受,这种声音非常的压挤喉咙。而纯假声的特点是:轻松、通畅、可以很轻松的机能唱到很高的音域,然而纯假声的使用非常容易让演唱者的声音产生漏气的状态,从而也使声音显得苍白无力没有“根”。这在声乐初学者的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真假声的混声唱法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将声音做到虚实结合,将气息和声音混合在一起,通过一个高位置的小点,从头腔中穿透出来,产生一种暗中有亮的音色,这种音色达到了圆润的感觉,不会觉得有揑挤卡的现象,也不会出现虚弱无力的声音。
“虚”是假声的特征,为了把声音唱通、唱松,声音里必须有虚的成分,“实”是真声的特征,有了小的共鸣点,作为真声的表象,将声音放在理想的空间中,这种“虚实结合、上虚下实”的真假混合的发声技巧,使的每一位学习歌唱的人能够快速的掌握声乐的要义,通过不断的专研和实践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换声的难题,使得声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小结
真假混声的运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声乐的学习,笔者认为应该初始于理论开始,我国目前出现的实况大部分为艺考生,这些学生经过半年的集训,快速的将声音“拉”出来,学生对专业知识一无所知,全靠老师的教授,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声音判断,来形成学生自己对声音的认知,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对声音不全面的认知更会影响到学生考学。
真假声的运用在长期接触声乐的人中也会出现真声多于假声的情况,这也是因为一开始没有经过非常专业的认知和训练。但是中国声乐在融合西方歌唱技法之后有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混声的掌握是一个长期的在正确引导下进行的过程,科学的认知可以加速声乐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4.
作者简介:涂秀娟 ,女,出生于1996年11月1日,汉族,四川绵阳。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表演,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