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石化西部区块准噶尔盆地地区地震勘探多在山地、山前带、戈壁、沙漠等低降速带变化大的复杂地区进行, 静校正问题成为制约勘探成效的瓶颈。
关键词:近地表速度模型 低速带 初至时间
1.引言
层析静校正是一种非线性反演技术,该方法应用于西部地区准噶尔盆地,提高了静校正计算的精度, 较好地解决了该区的静校正问题。
2.层析静校正的影响因素
在层析静校正过程中, 以下几个因素对静校正的精度和求解速度有较大的影响。
2.1初至拾取
错误的观测系统使炮检关系与实际不符, 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因此, 在拾取之前要严格检查观测系统中的错误, 并予以修改或者删除相应的炮或道。在层析计算过程中, 初至拾取的精度对层析静校正结果影响较大, 因此初至拾取必须在交互拾取的状态下进行, 边拾取, 边分析, 边认识, 边解释, 务必保证精度, 同时注意尽量拾取所有道的初至, 以便对反演有充分的约束, 从而保证反演的稳定性, 提高反演的精度。
为了能够更精确的拾取初至信息,物探院引进了APM自动拾取。APM自动拾取能够方便高效的对单炮数据和动校正数据进行初至波自动拾取,还提供方便的初至监测和修改功能。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二维、三维资料的初至波自动拾取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提高拾取质量。(图1、图2)
2.2网格单元大小
网格单元的大小决定了层析反演的速度和精度。网格单元划分过大, 计算快但反演结果的精度会降低; 网格单元过小, 虽然有可能提高反演结果的精度, 但由于反演中待求速度的数量增加, 会使反演计算不稳定且计算速度变慢。网格单元的大小取决于介质的复杂程度, 其横向距离一般选取一倍道间距, 而纵向距离要视层析反演区域内低、降速层的深度及横向分布而定。沙漠等低降速层较厚的区域一般选择10m为宜, 而盆地边缘的戈壁区以及山前带一般选择5m 左右较合适, 这样既提高了层析反演的速度, 又能保证反演结果的精度。
2.3初始模型
尽管现在的层析算法对于初始模型的依赖大大减小, 而且有多种初始模型可选。但如果初始模型与实际速度模型相差太大, 则反演收敛速度变慢,迭代次数增加, 甚至不收敛, 这将直接导致生产时间延长, 使三维层析静校正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由于折射静校正模型已经接近真实近地表模型, 如果使用该模型作为初始模型, 将加快收敛速度, 减少迭代次数, 反演结果也将更接近真实近地表模型, 有助于提高精度。经过多次试验证明, 使用Tomodel层析静校正模型作为初始速度模型, 可以大大加快收敛速度, 提高效率和精度。
3.实际应用及效果
本次选取准噶尔盆地排6井三维工区来应用。本工区地表南部128团场附近为农田区,村庄密集,大大小小的灌溉沟渠纵横交错;农作物主要为棉花。中部向北主要为荒漠戈壁区,地表有红柳等植被,表层为砾石区,砾石直径1-30cm不等;北部为半沙漠区,地表有稀疏植被。该区地表较为平坦,高程变化在285-320m左右。静校正前后效果对比见图3-图6。
4.认识与结论
4.1几点认识
4.1.1初至波场的分析和拾取是关键
初至拾取是层析校正的重要环节,因此APM自动拾取一定要和Tomodel紧密结合起来,尽量使用动校正后的数据以提高计算速度。
4.1.2桩号一定要统一
如果是多块三维的拼接,可能会涉及到不同区块桩号重复的问题,所以需要对桩号进行统一改编。
4.1.3转换坐标要一致
不同区块的初至在坐标转换时应用的转换坐标要一致,这样才可以实现不同区块成功拼接 。
4.2结论
新疆地区静校正处理研究表明: 在低降速带速度和厚度横向变化剧烈的地区, 用Tomodel层析静校正可以较好地解决静校正问题, 在实际资料处理中采用Tomodel静校正的速度模型作为初始模型可以加快迭代收敛速度, 减少迭代次数, 缩短计算时间。
参考文献
[1]地震勘探(董敏煜)
[2]APM自动拾取软件使用说明
[3]地震数据处理讲义(李振春、张军华)
[4]地震勘探原理(陆基孟)
[5]复杂探区近地表建模和校正系统ToModel(北京帕美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关键词:近地表速度模型 低速带 初至时间
1.引言
层析静校正是一种非线性反演技术,该方法应用于西部地区准噶尔盆地,提高了静校正计算的精度, 较好地解决了该区的静校正问题。
2.层析静校正的影响因素
在层析静校正过程中, 以下几个因素对静校正的精度和求解速度有较大的影响。
2.1初至拾取
错误的观测系统使炮检关系与实际不符, 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因此, 在拾取之前要严格检查观测系统中的错误, 并予以修改或者删除相应的炮或道。在层析计算过程中, 初至拾取的精度对层析静校正结果影响较大, 因此初至拾取必须在交互拾取的状态下进行, 边拾取, 边分析, 边认识, 边解释, 务必保证精度, 同时注意尽量拾取所有道的初至, 以便对反演有充分的约束, 从而保证反演的稳定性, 提高反演的精度。
为了能够更精确的拾取初至信息,物探院引进了APM自动拾取。APM自动拾取能够方便高效的对单炮数据和动校正数据进行初至波自动拾取,还提供方便的初至监测和修改功能。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二维、三维资料的初至波自动拾取工作。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提高拾取质量。(图1、图2)
2.2网格单元大小
网格单元的大小决定了层析反演的速度和精度。网格单元划分过大, 计算快但反演结果的精度会降低; 网格单元过小, 虽然有可能提高反演结果的精度, 但由于反演中待求速度的数量增加, 会使反演计算不稳定且计算速度变慢。网格单元的大小取决于介质的复杂程度, 其横向距离一般选取一倍道间距, 而纵向距离要视层析反演区域内低、降速层的深度及横向分布而定。沙漠等低降速层较厚的区域一般选择10m为宜, 而盆地边缘的戈壁区以及山前带一般选择5m 左右较合适, 这样既提高了层析反演的速度, 又能保证反演结果的精度。
2.3初始模型
尽管现在的层析算法对于初始模型的依赖大大减小, 而且有多种初始模型可选。但如果初始模型与实际速度模型相差太大, 则反演收敛速度变慢,迭代次数增加, 甚至不收敛, 这将直接导致生产时间延长, 使三维层析静校正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由于折射静校正模型已经接近真实近地表模型, 如果使用该模型作为初始模型, 将加快收敛速度, 减少迭代次数, 反演结果也将更接近真实近地表模型, 有助于提高精度。经过多次试验证明, 使用Tomodel层析静校正模型作为初始速度模型, 可以大大加快收敛速度, 提高效率和精度。
3.实际应用及效果
本次选取准噶尔盆地排6井三维工区来应用。本工区地表南部128团场附近为农田区,村庄密集,大大小小的灌溉沟渠纵横交错;农作物主要为棉花。中部向北主要为荒漠戈壁区,地表有红柳等植被,表层为砾石区,砾石直径1-30cm不等;北部为半沙漠区,地表有稀疏植被。该区地表较为平坦,高程变化在285-320m左右。静校正前后效果对比见图3-图6。
4.认识与结论
4.1几点认识
4.1.1初至波场的分析和拾取是关键
初至拾取是层析校正的重要环节,因此APM自动拾取一定要和Tomodel紧密结合起来,尽量使用动校正后的数据以提高计算速度。
4.1.2桩号一定要统一
如果是多块三维的拼接,可能会涉及到不同区块桩号重复的问题,所以需要对桩号进行统一改编。
4.1.3转换坐标要一致
不同区块的初至在坐标转换时应用的转换坐标要一致,这样才可以实现不同区块成功拼接 。
4.2结论
新疆地区静校正处理研究表明: 在低降速带速度和厚度横向变化剧烈的地区, 用Tomodel层析静校正可以较好地解决静校正问题, 在实际资料处理中采用Tomodel静校正的速度模型作为初始模型可以加快迭代收敛速度, 减少迭代次数, 缩短计算时间。
参考文献
[1]地震勘探(董敏煜)
[2]APM自动拾取软件使用说明
[3]地震数据处理讲义(李振春、张军华)
[4]地震勘探原理(陆基孟)
[5]复杂探区近地表建模和校正系统ToModel(北京帕美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