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审美元素,不独文学作品。实用范围更广的的应用文体也同样讲究艺术性,同样能给人以特定的美感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总结出这些文章的鉴赏和写作规律,引导学生去鉴赏、体验并创造美的实用文章。
【关键词】语文;应用文;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38-02
一、应用文体的概念和地位
文字写作可分为两大类:以运用形象思维为主的文学写作;以运用逻辑思维为主的应用写作。前者的成果我们称为文学作品,后者可称为非文学作品,包括一些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实用文体。在逻辑思维基础上,凡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处理各种公务及个人事务时使用的具有一定格式的文体都是应用文体。应用文是各种文体中使用频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实用性最强的文体。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审美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审美元素。文学作品固然是审美对象,能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为现实服务的应用文体也不同程度的具有审美因素,同样讲究艺术性,同样能给人以特定的美感教育。而且,说明文、议论文以及一些实用文体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学生到社会上去经常使用的是实用文体。这些文体是否能条理清楚富有逻辑地传达信息,准确清晰地阐明信息,规范美观地展现信息,使人明、使人服、使人做、使人悦,都迫切要求语文教学总结出这些文章的鉴赏和写作规律,充分挖掘选文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去鉴赏、体验、领会非文学作品同样也存在的审美因素,不仅从中获得美感享受,更重要的是自觉地遵循写作规律,创造美的实用文章。通过这些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把审美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社会实践之中,涵育学生热爱和创造美好事物的感情,确立审美的世界观,审美的人生态度,在审美中获得精神享受和文化慰藉,提高生存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应用文体的审美因素
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虽然在价值、效应、思维和评价上不同,各有侧重,但两者并不是截然割裂的,好的应用文作品除了告知传达的作用外,同样具有说理言情,鼓舞激励,寓教于乐的作用,还具有社会粘合剂、润滑剂和新事物助推器的功能。从古至今,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们都擅长写作,把他们的创新知识以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验科研报告等形式传达给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陈词述志,报纸杂志各种媒体的谏言献策、评论、杂文、新闻、通讯,广告海报、启事说明;工作和社会交流中的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合同、收据,公私信件、证言贺词以及各领域的专用文书等等都涵盖在其中。
尽管非文学作品的应用文主要侧重于抽象思维的以理服人,有别于文学作品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以情感人,但“情”与“理”之间又总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大凡为文者,或叙述,或议论,或说明,或描写,或抒情,总有作者情感伴随,没有情感的写作是不存在的。如果说美育是情感教育,那么,应用文体的情感美学特质是通过思维传达的逻辑美、科学美和形式美表现出来的。这是一种“大隐于市”的情感表现样式,是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理性美的体现和总结。它不以彰显的情感和形象为特点,而是以思维逻辑的严密,结构形式的规范和谐,语言表达的简明透彻,寓情于理,通过对服从于主旨的材料在逻辑关系或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相似关系的分析与综合,构成重复对比、渲染反衬的,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的文体。其审美因素同样体现在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均衡、节奏、和谐的统一上。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鲁迅先生的《两地书》等都是文质兼美,充满感情的应用文佳作。语文教材的非文学作品选篇大多为应用文中的精品,有诸多可挖掘的审美因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厚文学作品薄非文学作品”的偏见,对非文学作品选篇的每一种样式,都要投入饱满的热情,做到“乐之、知之、善为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围绕所讲授的每一具体内容,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生活情趣,以热忱地工作态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切不可板着脸面照本宣科。
好的应用文作品应具有内容表达的逻辑美、情理美、结构美,效用美;语言的书写美,规范美,音韵节奏美。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真善美的情感蕴含在清楚的概念、准确的判断、符合逻辑的推理,以及简明清晰的叙述,深入浅出的说明,确凿透彻的说理之中。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主旨,清晰严密富有条理的情理表达,形象生动的说明力,感染力;令人信服的说服力,辩驳力,具有情理美的光辉;在形式上从文章的书写格式、结构布局、 到语言的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标点符号都具有与内容协调统一的语言形式美、音韵节奏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因素挖掘出来,并通过生动的美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促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努力把抽象的真和善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模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真的善的理性美境界。比如,从构成语言的最基本单位汉字的构造和四声调上看,就有其结构线条和音韵节奏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落实到文章上,大小标题的拟写既要画龙点睛、环环相扣又要符合规范要求。也就是说,单就标题而言就有许多审美要素,大到歸纳的逻辑,小到字体字号或书写形式都存在是否协调的美学效应。所以好的非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必须具有均衡协调、富有节奏感的的美学价值。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挖掘非文学作品选篇的审美因素,提高课堂教学的审美效率,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审美活动,提高学生审美欣赏和创造能力。
三、应用文体的美育途径
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即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的“耳朵”。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审美感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对应用文体的形式和内容的整体感知可从格式,情理,思路,语言,逻辑几个方面去观照。比如,一篇计划格式是否完整规范,情理表述是否有根有据,层次清楚、任务是否明确具体,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有步骤;思路与逻辑是否体现点面结合,总分恰当,脉络清晰,排列有序,体现各项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要善于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从而识得其中的情和理,使学生不只停留于一般性感知,而是上升到审美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要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培养学生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激发创造者的想象。
其次,还须有审美鉴赏的能力。鉴赏是对事物美的鉴别和评价,它与审美判断密切相关,审美鉴赏是人们对凝结于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审度”。这种鉴赏就是对于美的种属和品格的评定。在具体教学中,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揭示,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其在联想和思维中实现对美的判断,理解和评价。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教学,就可从作品形式美的分析入手,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理解课文。从中体会到逐层深入的论证和过渡自然的美学意义在文章中的作用。这样,可把课本阅读分析的过程变成有目的的欣赏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
第三,培养审美创造力。要使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只有通过主动积极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主动表现美能使学生自觉地深化对应用文体的学习、写作兴趣和感情,强化定型认识。创造美不仅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层次,而且是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具备审美修养,有能力以“榜样的力量”来展现语文非文学作品教学中的美,从教态美,教学方法美,到课堂审美教学及练习、课外审美实践,教师都要身先士卒,遵循审美原则,发展学生造福自己、造福社会的“本质力量”。学生有了对美的真切体验和自觉追求,才能带来对“真”的发现,进而迸发出可贵的审美创作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体审美教育的途径还很多。如开展各种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不断提高审美能力,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围绕课堂教学,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创办读书或写作社团,编排课本剧,甚至可延伸到组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各种课外活动中去。组织学生出去旅游,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长期坚持不断,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积累经验,必能进一步促进能力的提高,以达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应用文;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38-02
一、应用文体的概念和地位
文字写作可分为两大类:以运用形象思维为主的文学写作;以运用逻辑思维为主的应用写作。前者的成果我们称为文学作品,后者可称为非文学作品,包括一些说明文、议论文以及实用文体。在逻辑思维基础上,凡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处理各种公务及个人事务时使用的具有一定格式的文体都是应用文体。应用文是各种文体中使用频率最高,应用范围最广,实用性最强的文体。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审美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审美元素。文学作品固然是审美对象,能给人以极大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为现实服务的应用文体也不同程度的具有审美因素,同样讲究艺术性,同样能给人以特定的美感教育。而且,说明文、议论文以及一些实用文体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学生到社会上去经常使用的是实用文体。这些文体是否能条理清楚富有逻辑地传达信息,准确清晰地阐明信息,规范美观地展现信息,使人明、使人服、使人做、使人悦,都迫切要求语文教学总结出这些文章的鉴赏和写作规律,充分挖掘选文的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去鉴赏、体验、领会非文学作品同样也存在的审美因素,不仅从中获得美感享受,更重要的是自觉地遵循写作规律,创造美的实用文章。通过这些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把审美教育贯穿到语文教学社会实践之中,涵育学生热爱和创造美好事物的感情,确立审美的世界观,审美的人生态度,在审美中获得精神享受和文化慰藉,提高生存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应用文体的审美因素
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虽然在价值、效应、思维和评价上不同,各有侧重,但两者并不是截然割裂的,好的应用文作品除了告知传达的作用外,同样具有说理言情,鼓舞激励,寓教于乐的作用,还具有社会粘合剂、润滑剂和新事物助推器的功能。从古至今,有突出成就的科学家们都擅长写作,把他们的创新知识以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验科研报告等形式传达给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陈词述志,报纸杂志各种媒体的谏言献策、评论、杂文、新闻、通讯,广告海报、启事说明;工作和社会交流中的计划、总结、调查报告、合同、收据,公私信件、证言贺词以及各领域的专用文书等等都涵盖在其中。
尽管非文学作品的应用文主要侧重于抽象思维的以理服人,有别于文学作品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以情感人,但“情”与“理”之间又总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大凡为文者,或叙述,或议论,或说明,或描写,或抒情,总有作者情感伴随,没有情感的写作是不存在的。如果说美育是情感教育,那么,应用文体的情感美学特质是通过思维传达的逻辑美、科学美和形式美表现出来的。这是一种“大隐于市”的情感表现样式,是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理性美的体现和总结。它不以彰显的情感和形象为特点,而是以思维逻辑的严密,结构形式的规范和谐,语言表达的简明透彻,寓情于理,通过对服从于主旨的材料在逻辑关系或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相似关系的分析与综合,构成重复对比、渲染反衬的,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的文体。其审美因素同样体现在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均衡、节奏、和谐的统一上。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出师表》、鲁迅先生的《两地书》等都是文质兼美,充满感情的应用文佳作。语文教材的非文学作品选篇大多为应用文中的精品,有诸多可挖掘的审美因素。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厚文学作品薄非文学作品”的偏见,对非文学作品选篇的每一种样式,都要投入饱满的热情,做到“乐之、知之、善为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围绕所讲授的每一具体内容,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生活情趣,以热忱地工作态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切不可板着脸面照本宣科。
好的应用文作品应具有内容表达的逻辑美、情理美、结构美,效用美;语言的书写美,规范美,音韵节奏美。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真善美的情感蕴含在清楚的概念、准确的判断、符合逻辑的推理,以及简明清晰的叙述,深入浅出的说明,确凿透彻的说理之中。在内容上具有鲜明的主旨,清晰严密富有条理的情理表达,形象生动的说明力,感染力;令人信服的说服力,辩驳力,具有情理美的光辉;在形式上从文章的书写格式、结构布局、 到语言的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标点符号都具有与内容协调统一的语言形式美、音韵节奏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因素挖掘出来,并通过生动的美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情感和兴趣,促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努力把抽象的真和善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生动的模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真的善的理性美境界。比如,从构成语言的最基本单位汉字的构造和四声调上看,就有其结构线条和音韵节奏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落实到文章上,大小标题的拟写既要画龙点睛、环环相扣又要符合规范要求。也就是说,单就标题而言就有许多审美要素,大到歸纳的逻辑,小到字体字号或书写形式都存在是否协调的美学效应。所以好的非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必须具有均衡协调、富有节奏感的的美学价值。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挖掘非文学作品选篇的审美因素,提高课堂教学的审美效率,并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审美活动,提高学生审美欣赏和创造能力。
三、应用文体的美育途径
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即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的“耳朵”。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审美感知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对应用文体的形式和内容的整体感知可从格式,情理,思路,语言,逻辑几个方面去观照。比如,一篇计划格式是否完整规范,情理表述是否有根有据,层次清楚、任务是否明确具体,有目标,有措施,有要求,有步骤;思路与逻辑是否体现点面结合,总分恰当,脉络清晰,排列有序,体现各项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要善于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从而识得其中的情和理,使学生不只停留于一般性感知,而是上升到审美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要使学生的思维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培养学生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激发创造者的想象。
其次,还须有审美鉴赏的能力。鉴赏是对事物美的鉴别和评价,它与审美判断密切相关,审美鉴赏是人们对凝结于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审度”。这种鉴赏就是对于美的种属和品格的评定。在具体教学中,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揭示,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让其在联想和思维中实现对美的判断,理解和评价。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的教学,就可从作品形式美的分析入手,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理解课文。从中体会到逐层深入的论证和过渡自然的美学意义在文章中的作用。这样,可把课本阅读分析的过程变成有目的的欣赏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
第三,培养审美创造力。要使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只有通过主动积极的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主动表现美能使学生自觉地深化对应用文体的学习、写作兴趣和感情,强化定型认识。创造美不仅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层次,而且是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必须具备审美修养,有能力以“榜样的力量”来展现语文非文学作品教学中的美,从教态美,教学方法美,到课堂审美教学及练习、课外审美实践,教师都要身先士卒,遵循审美原则,发展学生造福自己、造福社会的“本质力量”。学生有了对美的真切体验和自觉追求,才能带来对“真”的发现,进而迸发出可贵的审美创作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体审美教育的途径还很多。如开展各种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不断提高审美能力,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围绕课堂教学,组织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创办读书或写作社团,编排课本剧,甚至可延伸到组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各种课外活动中去。组织学生出去旅游,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长期坚持不断,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美、追求美的激情,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积累经验,必能进一步促进能力的提高,以达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