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远古生物,在现代依然释放着无穷魅力,让很多孩子着迷。你想过没有——
阿木班上有两大门派:一是“恐龙派”一是“奥特曼派”。这两大门派就像当年我喜欢看的武侠小说里的武当和少林一样,江湖地位无人能撼动
儿子阿木3岁。一天,我带他逛书店。看到恐龙绘本,阿木两眼放光:“爸爸、爸爸,我要它、它、它、它……”我完全没想到,儿子将目光所及的恐龙绘本一网打尽,全都扔到书店的购物篮里,恳求买下。
再后来我发现,不仅是阿木,似乎很多小孩子都喜欢恐龙。
据我观察,阿木班上有两大门派:一是“恐龙派”一是“奥特曼派”。这两大门派就像当年我喜欢看的武侠小说里的武当和少林一样,江湖地位无人能撼动。
阿木字不识几个,但家里有关恐龙的书却装了一箱子。每半年,阿木有3个购买新玩具的指标,都被他用来买恐龙了。我老婆跟我吐槽:阿木每次拿到新恐龙玩具都爱不释手,左看右看,露出傻笑,那感觉像“遇到了初恋”。
最近,我去接儿子放学。老师向我反映,阿木和班上另一个男孩,都说自己是霸王龙。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俩每天都对着同学“撕咬”“吼叫”一番,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看来,孩子不仅喜欢恐龙,还恨不得变成恐龙。我心里这样想,嘴巴却赶紧给老师保证:“回家后,我一定好好管教阿木,不让他吓着小朋友。”老师大度地摆摆手:“小孩子闹着玩,都是装模作样,没什么实际伤害。”我笑着点头,表示对老师的感谢,同时跟老师说起阿木在家痴迷恐龙的事。
前段时间,我从阿木那里学了几个恐龙的名字,结果颠三倒四总说错,气得阿木大哭: “你太笨了,我不跟你说了!”好像我做了什么对不起恐龙的事。老師听后“咯咯咯”地笑了,随口说:“现在好多孩子都喜欢恐龙,跟着了魔一样,也不知道为什么。”
接儿子回家后,老师分别时随口说的那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
是啊,全世界的孩子,不分肤色和种族,为什么都对这个怪头怪脑的家伙情有独钟?书店里有各种恐龙画册和绘本;商场里有不同材质、类别的恐龙玩具;电子游戏里有千奇百怪的恐龙角色;去看各种恐龙化石展的主要是孩子;而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拍的电影《侏罗纪公园》更是占据了整整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恐龙对孩子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我翻开饭桌上一本边角打了卷的恐龙绘本,盯着上面的那个远古生物,想弄明白它凭什么这么有魅力。
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买有关恐龙的书,带孩子看恐龙化石展,但永远不可能捉一条活恐龙给孩子看,所以恐龙在孩子心里永远是想象中的样子
为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专家——我14岁的外甥女。
我称外甥女为专家,并非虚妄之词。她在4岁左右,和阿木一样喜欢恐龙到了痴迷的程度。
一天,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去看恐龙展,第二天凌晨3点,她把她的爸爸妈妈从睡梦中逐个推醒,然后郑重其事地说:“我给你们讲讲恐龙。”不等俩大人完全清醒,她就从寒武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讲到霸王龙、雷龙、翼龙、三角龙、长颈龙、肿头龙……足足讲了40分钟,然后扑通倒头睡下,剩下俩大人面面相觑。
更可怕的是,这个凌晨专题讲座持续了三四天才算完。
这些都是她爸爸亲口告诉我的。她爸爸还推理出,那时她还不怎么认字,老师也不会给孩子讲那么多的恐龙知识,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在展览馆边看恐龙化石、图片边听讲解,记住了。
若干年后,她表弟拿着一本厚厚的恐龙画册,炫耀自己认识各种恐龙。她边看电视边用眼角余光扫了一眼画册,随口准确说出画册上恐龙的名字,表弟被秒杀。那场景我至今记得。
另外,我外甥女现在虽然已经不痴迷恐龙了,但还是个孩子,孩子总是更了解孩子。于是,我虚心向她请教:你认为孩子们为什么喜欢恐龙?
她晃着马尾辫说,恐龙有其他动物没有的独特性——恐龙存在过,但现在灭绝了,没人见过活恐龙。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买有关恐龙的书,带孩子看恐龙化石展,但永远不可能捉一条活恐龙给孩子看,所以恐龙在孩子心里永远是想象中的样子!
2~4岁的孩子同时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和大人共享的现实世界,一个是他自己的幻想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并行的,同时存在又有部分重叠。恐龙,恰好同时满足了孩子的两个世界,既现实又梦幻
外甥女的回答颇有诗意,同时也让我豁然开朗。
2~4岁的孩子正试图摆脱父母,独自探索世界,但因实力不够、经验欠缺,总会遇到困难、受到惊吓,于是产生很多焦虑。而他们缓解焦虑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把这些负面情绪投射到某个物品上,通过搞定这个物品来释放压力。
而恐龙的几大特征正好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从而成为孩子的迷恋对象。
一、颜值低,凶丑怪
恐龙的颜值很低,让人看了紧张、害怕。除了加工过的卡通形象,正常恐龙给人的印象永远是瞪着凶恶的小眼睛,张着血盆大口,呲着尖利牙齿,发出怪异吼叫,一副随时会咬人的样子。
恐龙的凶丑怪与孩子心中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是契合的,所以孩子很容易把二者联系起来。如果孩子把不良情绪和猫联系起来,会觉得太慵懒;和狗联系起来,会觉得太友好;和兔子联系起来,会觉得太温顺……所有动物里,只有恐龙的外表最适合表达孩子的内心情绪。
二、种类多,想象空间大
恐龙的种类很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树上爬的、水里游的都有,长度从20多米到10多厘米不等,体重从20多吨到100多克不等,加上模样千奇百怪,这些都给了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把不爽、看不顺眼的东西都能一一对应地想象成不同的恐龙:爸爸训了他,他就把脑袋大脖子粗的爸爸想象成霸王龙;学校里那个长脖子的保安不让他大声喊,他就把保安想象成有十九节颈椎的马门溪龙;幼儿园老师强迫他睡午觉,他就把烫了一头卷发的老师想象成三角龙;姥爷批评他,他就把谢顶的姥爷想象成圆脑袋的肿头龙…… 孩子在自己尚无能力与强大对手直接过招时,用想象来缓解压力、释放情绪,再正常不过。相比于其他动物,恐龙如此之多的种类,正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想象宝库。
三、真实存在,却没有活体验证
正如我外甥女所说,恐龙真实地存在过,但现在灭绝了。这是恐龙和其他动物的最大不同。
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东西太具体,不容易承载想象;而生活中完全不存在的东西,如巫婆、鬼怪等又太虚幻,像一团空气,没有想象基础;恐龙则完美避免了这两个缺点,既可以通过化石、书籍等确认其真实性,又因为现在灭绝了,无法得到活体验证,从而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假如孩子把批评自己的爸爸想象成老虎,几天后他去动物园玩,看见了一只真老虎——老虎正懒洋洋地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半天才动一下。他会感觉眼前的老虎和想象中的老虎差别太大了,这懒洋洋的形象根本不是爸爸凶他时的模样,更无法表达他挨批时内心的恐惧。总之,在有真实生活映照的情况下,任何投射都会让孩子觉得不过瘾,不能完全表达内在情绪。而恐龙真实存在过却无法在当下得到活体验证,这点太好了,正符合2~4岁孩子的心理需求。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同时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和大人共享的现实世界,一个是他自己的幻想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并行的,同时存在又有部分重叠。恐龙,恰好同时满足了孩子的两个世界,既现实又梦幻。
恐龙,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载体,同时又允许孩子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加工出一个符合其意愿、可以承载其负性情绪和感受的动物。通过这个动物,孩子可以缓解焦虑、战胜恐惧、释放压力,然后迎接新的挑战
恐龙因为具有以上三个特征,所以它带给孩子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他动物和玩具无法替代的。恐龙,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载体,同时又允许孩子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加工出一個符合其意愿、可以承载其负性情绪和感受的动物。通过这个动物,孩子可以缓解焦虑、战胜恐惧、释放压力,然后迎接新的挑战。
这个过程,男孩和女孩可能会不太一样。比如,男孩和女孩都会把让他们感到不满的爸爸、保安、老师、姥爷等想象成某一种恐龙,但男孩会端着玩具枪,对着这个恐龙一通扫射,把积攒的一肚子邪火发泄出去,明天再继续和大人斗智斗勇;女孩则会在想象中把这个恐龙加工成一个乖巧听话的小跟班,让你坐你就坐,让你站你就站,让你闭嘴你就乖乖闭嘴,前几天你对我那么凶,现在你得听我的,看在你还算听话的份儿上,明天我就不生你的气了。
方法不同,但目的一样,都是把不可控的东西变成自己能掌控的东西,然后用这个东西消化掉不良情绪。
当然,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孩子都能借助恐龙来解决。恐龙只是一个代表和一个象征,每个孩子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加工出属于自己的“恐龙”。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发育迈上新台阶,孩子会采用更高级的方式处理成长中的新问题。等那个时候,恐龙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从而逐渐淡出孩子的世界。但孩子对恐龙会永远保有一份记忆,因为丑丑的它曾陪孩子度过了一段“艰难时光”。
【编辑:杨子】
阿木班上有两大门派:一是“恐龙派”一是“奥特曼派”。这两大门派就像当年我喜欢看的武侠小说里的武当和少林一样,江湖地位无人能撼动
儿子阿木3岁。一天,我带他逛书店。看到恐龙绘本,阿木两眼放光:“爸爸、爸爸,我要它、它、它、它……”我完全没想到,儿子将目光所及的恐龙绘本一网打尽,全都扔到书店的购物篮里,恳求买下。
再后来我发现,不仅是阿木,似乎很多小孩子都喜欢恐龙。
据我观察,阿木班上有两大门派:一是“恐龙派”一是“奥特曼派”。这两大门派就像当年我喜欢看的武侠小说里的武当和少林一样,江湖地位无人能撼动。
阿木字不识几个,但家里有关恐龙的书却装了一箱子。每半年,阿木有3个购买新玩具的指标,都被他用来买恐龙了。我老婆跟我吐槽:阿木每次拿到新恐龙玩具都爱不释手,左看右看,露出傻笑,那感觉像“遇到了初恋”。
最近,我去接儿子放学。老师向我反映,阿木和班上另一个男孩,都说自己是霸王龙。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俩每天都对着同学“撕咬”“吼叫”一番,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看来,孩子不仅喜欢恐龙,还恨不得变成恐龙。我心里这样想,嘴巴却赶紧给老师保证:“回家后,我一定好好管教阿木,不让他吓着小朋友。”老师大度地摆摆手:“小孩子闹着玩,都是装模作样,没什么实际伤害。”我笑着点头,表示对老师的感谢,同时跟老师说起阿木在家痴迷恐龙的事。
前段时间,我从阿木那里学了几个恐龙的名字,结果颠三倒四总说错,气得阿木大哭: “你太笨了,我不跟你说了!”好像我做了什么对不起恐龙的事。老師听后“咯咯咯”地笑了,随口说:“现在好多孩子都喜欢恐龙,跟着了魔一样,也不知道为什么。”
接儿子回家后,老师分别时随口说的那句话,引起了我的兴趣。
是啊,全世界的孩子,不分肤色和种族,为什么都对这个怪头怪脑的家伙情有独钟?书店里有各种恐龙画册和绘本;商场里有不同材质、类别的恐龙玩具;电子游戏里有千奇百怪的恐龙角色;去看各种恐龙化石展的主要是孩子;而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拍的电影《侏罗纪公园》更是占据了整整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恐龙对孩子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我翻开饭桌上一本边角打了卷的恐龙绘本,盯着上面的那个远古生物,想弄明白它凭什么这么有魅力。
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买有关恐龙的书,带孩子看恐龙化石展,但永远不可能捉一条活恐龙给孩子看,所以恐龙在孩子心里永远是想象中的样子
为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专家——我14岁的外甥女。
我称外甥女为专家,并非虚妄之词。她在4岁左右,和阿木一样喜欢恐龙到了痴迷的程度。
一天,幼儿园组织孩子们去看恐龙展,第二天凌晨3点,她把她的爸爸妈妈从睡梦中逐个推醒,然后郑重其事地说:“我给你们讲讲恐龙。”不等俩大人完全清醒,她就从寒武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讲到霸王龙、雷龙、翼龙、三角龙、长颈龙、肿头龙……足足讲了40分钟,然后扑通倒头睡下,剩下俩大人面面相觑。
更可怕的是,这个凌晨专题讲座持续了三四天才算完。
这些都是她爸爸亲口告诉我的。她爸爸还推理出,那时她还不怎么认字,老师也不会给孩子讲那么多的恐龙知识,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在展览馆边看恐龙化石、图片边听讲解,记住了。
若干年后,她表弟拿着一本厚厚的恐龙画册,炫耀自己认识各种恐龙。她边看电视边用眼角余光扫了一眼画册,随口准确说出画册上恐龙的名字,表弟被秒杀。那场景我至今记得。
另外,我外甥女现在虽然已经不痴迷恐龙了,但还是个孩子,孩子总是更了解孩子。于是,我虚心向她请教:你认为孩子们为什么喜欢恐龙?
她晃着马尾辫说,恐龙有其他动物没有的独特性——恐龙存在过,但现在灭绝了,没人见过活恐龙。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买有关恐龙的书,带孩子看恐龙化石展,但永远不可能捉一条活恐龙给孩子看,所以恐龙在孩子心里永远是想象中的样子!
2~4岁的孩子同时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和大人共享的现实世界,一个是他自己的幻想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并行的,同时存在又有部分重叠。恐龙,恰好同时满足了孩子的两个世界,既现实又梦幻
外甥女的回答颇有诗意,同时也让我豁然开朗。
2~4岁的孩子正试图摆脱父母,独自探索世界,但因实力不够、经验欠缺,总会遇到困难、受到惊吓,于是产生很多焦虑。而他们缓解焦虑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把这些负面情绪投射到某个物品上,通过搞定这个物品来释放压力。
而恐龙的几大特征正好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从而成为孩子的迷恋对象。
一、颜值低,凶丑怪
恐龙的颜值很低,让人看了紧张、害怕。除了加工过的卡通形象,正常恐龙给人的印象永远是瞪着凶恶的小眼睛,张着血盆大口,呲着尖利牙齿,发出怪异吼叫,一副随时会咬人的样子。
恐龙的凶丑怪与孩子心中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是契合的,所以孩子很容易把二者联系起来。如果孩子把不良情绪和猫联系起来,会觉得太慵懒;和狗联系起来,会觉得太友好;和兔子联系起来,会觉得太温顺……所有动物里,只有恐龙的外表最适合表达孩子的内心情绪。
二、种类多,想象空间大
恐龙的种类很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树上爬的、水里游的都有,长度从20多米到10多厘米不等,体重从20多吨到100多克不等,加上模样千奇百怪,这些都给了孩子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他们把不爽、看不顺眼的东西都能一一对应地想象成不同的恐龙:爸爸训了他,他就把脑袋大脖子粗的爸爸想象成霸王龙;学校里那个长脖子的保安不让他大声喊,他就把保安想象成有十九节颈椎的马门溪龙;幼儿园老师强迫他睡午觉,他就把烫了一头卷发的老师想象成三角龙;姥爷批评他,他就把谢顶的姥爷想象成圆脑袋的肿头龙…… 孩子在自己尚无能力与强大对手直接过招时,用想象来缓解压力、释放情绪,再正常不过。相比于其他动物,恐龙如此之多的种类,正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想象宝库。
三、真实存在,却没有活体验证
正如我外甥女所说,恐龙真实地存在过,但现在灭绝了。这是恐龙和其他动物的最大不同。
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东西太具体,不容易承载想象;而生活中完全不存在的东西,如巫婆、鬼怪等又太虚幻,像一团空气,没有想象基础;恐龙则完美避免了这两个缺点,既可以通过化石、书籍等确认其真实性,又因为现在灭绝了,无法得到活体验证,从而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假如孩子把批评自己的爸爸想象成老虎,几天后他去动物园玩,看见了一只真老虎——老虎正懒洋洋地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半天才动一下。他会感觉眼前的老虎和想象中的老虎差别太大了,这懒洋洋的形象根本不是爸爸凶他时的模样,更无法表达他挨批时内心的恐惧。总之,在有真实生活映照的情况下,任何投射都会让孩子觉得不过瘾,不能完全表达内在情绪。而恐龙真实存在过却无法在当下得到活体验证,这点太好了,正符合2~4岁孩子的心理需求。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同时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和大人共享的现实世界,一个是他自己的幻想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并行的,同时存在又有部分重叠。恐龙,恰好同时满足了孩子的两个世界,既现实又梦幻。
恐龙,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载体,同时又允许孩子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加工出一个符合其意愿、可以承载其负性情绪和感受的动物。通过这个动物,孩子可以缓解焦虑、战胜恐惧、释放压力,然后迎接新的挑战
恐龙因为具有以上三个特征,所以它带给孩子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他动物和玩具无法替代的。恐龙,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载体,同时又允许孩子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加工出一個符合其意愿、可以承载其负性情绪和感受的动物。通过这个动物,孩子可以缓解焦虑、战胜恐惧、释放压力,然后迎接新的挑战。
这个过程,男孩和女孩可能会不太一样。比如,男孩和女孩都会把让他们感到不满的爸爸、保安、老师、姥爷等想象成某一种恐龙,但男孩会端着玩具枪,对着这个恐龙一通扫射,把积攒的一肚子邪火发泄出去,明天再继续和大人斗智斗勇;女孩则会在想象中把这个恐龙加工成一个乖巧听话的小跟班,让你坐你就坐,让你站你就站,让你闭嘴你就乖乖闭嘴,前几天你对我那么凶,现在你得听我的,看在你还算听话的份儿上,明天我就不生你的气了。
方法不同,但目的一样,都是把不可控的东西变成自己能掌控的东西,然后用这个东西消化掉不良情绪。
当然,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孩子都能借助恐龙来解决。恐龙只是一个代表和一个象征,每个孩子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加工出属于自己的“恐龙”。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发育迈上新台阶,孩子会采用更高级的方式处理成长中的新问题。等那个时候,恐龙就完成了它的使命,从而逐渐淡出孩子的世界。但孩子对恐龙会永远保有一份记忆,因为丑丑的它曾陪孩子度过了一段“艰难时光”。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