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生态课堂是一种教学理念与价值取向,也是教改反思后的理性回归。它以生态教育和生命教育理念为核心,使师生在自然、和諧的生态环境中,有效运用各种资源,促进物质能量转化,在充满个性、自由、真实、创造性的课堂中,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掌握思想方法、提高学习品质、增强学生数学素养,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尊重差异,因势利导
由于学生个体先天因素、家庭教育、知识背景等的不同,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掌握知识有快有慢,思维水平有高有低,学习能力有强有弱,学习习惯有优有劣等。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课堂生态的失衡,也导致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矛盾。因此,在数学生态课堂中教师应遵循规律,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不拔苗助长,不追求整齐划一。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获得发展。例如,《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在探究梯形面积公式时依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差异,我提供了以下探究学习材料:两个相同的梯形(上、下底和高都是整厘米数),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做好记录。思考:梯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你能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吗?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有的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梯形的面积(数方格法),有的将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完成探究的基本任务,为进一步探索梯形面积公式储备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二、彰显差异,实现互助
尽管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种差异也不是不可改变的。应该把这种差异看作是一种课堂资源,运用这种差异,通过建立沟通网络与联系通道,促进信息的流通和能量的传递。因此,在数学生态课堂学习中,通过座位的调整、小组的划分、合作学习的方式等,应有意识地建立起不同思维层次学生之间的广泛联系。促进互助,实现共生,在运用差异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整体提升的目的。例如,在《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依据导学案在课前预习,自主找到了长方形羊圈的不同围法:有的列表,有的画图,有的是有序的,有的是无序的,有的是完整的,有的不完整,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更利于学生在小组时借鉴别人的思维方法,促进自己的数学思考。
三、运用差异,促进互动
数学生态课堂把教学活动看作师生、生生之间真诚、和谐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互动过程。因为课堂静态因子的聚合,不能形成生态的活力,所以运用差异产生的势能,变课堂信息的单向传递为信息的多向交流,使整个课堂呈现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互动的生机勃勃的氛围。有了这样的互动,就有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沟通。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生态课堂的这种互动是一种多元互动,也是一种多维互动。
四、重视差异,自主评价
不同的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为了照顾学生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有差异的评价。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考察学生。既要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除了肯定其学习的成绩外,应更多地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与努力方向,使其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应更多地发现其学习上的闪光点,使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
总之,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差异更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承认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尊重差异的客观存在,并利用差异这一课程资源,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如此,学生在数学生态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和谐发展、最优发展,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尊重差异,因势利导
由于学生个体先天因素、家庭教育、知识背景等的不同,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掌握知识有快有慢,思维水平有高有低,学习能力有强有弱,学习习惯有优有劣等。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课堂生态的失衡,也导致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矛盾。因此,在数学生态课堂中教师应遵循规律,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允许这种差异的存在,不拔苗助长,不追求整齐划一。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获得发展。例如,《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在探究梯形面积公式时依据学生知识经验的差异,我提供了以下探究学习材料:两个相同的梯形(上、下底和高都是整厘米数),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若干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梯形的面积,并做好记录。思考:梯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你能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吗?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同,有的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来量梯形的面积(数方格法),有的将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独立完成探究的基本任务,为进一步探索梯形面积公式储备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二、彰显差异,实现互助
尽管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种差异也不是不可改变的。应该把这种差异看作是一种课堂资源,运用这种差异,通过建立沟通网络与联系通道,促进信息的流通和能量的传递。因此,在数学生态课堂学习中,通过座位的调整、小组的划分、合作学习的方式等,应有意识地建立起不同思维层次学生之间的广泛联系。促进互助,实现共生,在运用差异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整体提升的目的。例如,在《用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依据导学案在课前预习,自主找到了长方形羊圈的不同围法:有的列表,有的画图,有的是有序的,有的是无序的,有的是完整的,有的不完整,存在很多差异。这些差异一方面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更利于学生在小组时借鉴别人的思维方法,促进自己的数学思考。
三、运用差异,促进互动
数学生态课堂把教学活动看作师生、生生之间真诚、和谐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互动过程。因为课堂静态因子的聚合,不能形成生态的活力,所以运用差异产生的势能,变课堂信息的单向传递为信息的多向交流,使整个课堂呈现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互动的生机勃勃的氛围。有了这样的互动,就有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沟通。这样,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质的飞跃。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生态课堂的这种互动是一种多元互动,也是一种多维互动。
四、重视差异,自主评价
不同的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为了照顾学生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进行有差异的评价。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考察学生。既要考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又要考察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除了肯定其学习的成绩外,应更多地指出他学习上的不足与努力方向,使其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应更多地发现其学习上的闪光点,使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充满信心。
总之,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差异更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承认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尊重差异的客观存在,并利用差异这一课程资源,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如此,学生在数学生态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和谐发展、最优发展,最终实现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