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推行,语感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语感”不仅写入了课程总目标,而且在课程标准中也多次被提及。所谓语感,其实就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能力。
关键词:语感;读;感悟;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23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推行,语感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语感”不仅写入了课程总目标,而且在课程标准中多处被提及。所谓语感,其实就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直觉感受与判断,因而决不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而语感的培养是学生作为言语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在语感外化(说写活动)与内化(听读活动)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
人们之所以能够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以及从语句或一段的开头即能预测出整个语句或语段的趋向,可以在一瞬间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凭的正是语感。所以有人说,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李伯棠教授在《语感的培养》一文指出:“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是势在必行的。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能更好地学习语文呢?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一、认清现状,找准着眼点
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还没有可供参考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一些小学,学校并不重视培养学生语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得学生语感的培养难以实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教师过于注重讲解,忽视学生的领悟。虽然新课改早已推行,很多学校还是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堂课45分钟,教师从头到尾地讲解,学生只是回答“是”与“不是”;或是教师讲解完时,仅让全班学生齐读几遍。这样做不仅费时费力,还会使学生学习失去学习的兴趣,缺乏引领学生培养领悟的途径,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还提什么语感的培养呢?
2. 教师不指导,学生只唱读。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孩子太小,不会和他们有更多的沟通交流,忽视了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叫学生齐读的时候,学生经常会随着自己的性子拖拖拉拉地唱读,以至于教师在点名读的时候,由于习惯了,学生也都是采用唱读的方式。他们读书的表情是冷漠的,心中对文字触感是无知觉的,像小和尚念经那般有口无心。当被纠正时,学生一时半会儿也无法改过来,已成自然。我们要知道,“读”是最重要的语感培养手段,所以,缺乏对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没那么容易了。
二、语感培养的基本策略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培养其良好敏锐的语感,除了要引导他们自觉地感知客观社会的言语现象外,更应该结合他们的身心特点、知识结构等来开展语文教学,加以正确有效的引导。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大纲”的要求,明晰语感能力在语文能力结构中的地位,确立语感能力培养的主攻目标,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1. 联系生活教授字词。语感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其所描述的意境。所以,在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字词同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字词时候应引导学生把字词同有关知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尤其是一些信息量大的词和较难理解的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理解词义。如教学“五星红旗”一词,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五星红旗的形状时,应适当讲清楚旗上符号的意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一接触到“五星红旗”一词,就会把它同“党的领导、民族大团结”联系起来。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能更好地形成自己固定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语感。
2. 以读为本,培养语感。“读”,既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训练语感。在所有“读”的方式中,范读是最具有指导性的。教师的范读,体现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是一种信息,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会看得到,听得清,可以模仿、学习。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先用诵读创设情景,使学生觉得仿佛在送行的人群中。然后用哀婉的语调朗读着:“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随后问:“幸福应该是愉快的感情,‘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是赞美的语调,为什么教师读得反而低沉了,轻了,慢了?”通过这样的范读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意识到这种幸福人们再也享受不到了。在“读”的方式中,分角色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在读中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下转第29页)(上接第23页)形象,既可以满足小学生的模仿欲望和好奇心,又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受。如《狼和小羊》一课,狼说的话要嗓子粗、声调高、语速快,还要读出恶狠狠的、蛮不讲理的神情;而小羊说的话要读得慢而轻,读出善良、温和与可怜。学生提高角色朗读和主人公一起感受,不仅培养了朗读兴趣,还越有利于他们语感能力的提升。
3. 听说读写,养成习惯。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说,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而语感的灵敏和准确是以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的养成为基础的。听读就是将他人使用的外部言语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言语的过程,是言语形象的理解和储存;说写就是先产生内部语言,然后进行编码至外部言语的输出过程,是言语形象的模糊和创造。听读、说写对言语互为吸收和运用,会螺旋式地推进语感能力的培养。所以,听说读写的训练对语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以更好地培养良好敏锐的语感。语感的培养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指导学生去读,在读中品味语文的美妙,在这些美妙的语言中形成自己的语感,而语感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作者单位:广西合浦县常乐镇中心小学 536126)
关键词:语感;读;感悟;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30-0023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深入推行,语感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形成良好的语感”不仅写入了课程总目标,而且在课程标准中多处被提及。所谓语感,其实就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由于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语感必然是社会的人对其有认识、情感内容的言语全方面的直觉感受与判断,因而决不只是一种语言知识,而是和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的,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深刻而丰富的感觉。而语感的培养是学生作为言语主体自觉积极地参与言语实践的过程,在语感外化(说写活动)与内化(听读活动)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品德。
人们之所以能够不假思索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以及从语句或一段的开头即能预测出整个语句或语段的趋向,可以在一瞬间辨认出词义的细微差别和感情色彩,凭的正是语感。所以有人说,强烈敏锐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是思想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可以说,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李伯棠教授在《语感的培养》一文指出:“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耐心培养,并逐步提高要求,以达到我们的目的。”培养小学生的语感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是势在必行的。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能更好地学习语文呢?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一、认清现状,找准着眼点
对学生语感的培养还没有可供参考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一些小学,学校并不重视培养学生语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得学生语感的培养难以实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 教师过于注重讲解,忽视学生的领悟。虽然新课改早已推行,很多学校还是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堂课45分钟,教师从头到尾地讲解,学生只是回答“是”与“不是”;或是教师讲解完时,仅让全班学生齐读几遍。这样做不仅费时费力,还会使学生学习失去学习的兴趣,缺乏引领学生培养领悟的途径,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还提什么语感的培养呢?
2. 教师不指导,学生只唱读。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孩子太小,不会和他们有更多的沟通交流,忽视了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教师叫学生齐读的时候,学生经常会随着自己的性子拖拖拉拉地唱读,以至于教师在点名读的时候,由于习惯了,学生也都是采用唱读的方式。他们读书的表情是冷漠的,心中对文字触感是无知觉的,像小和尚念经那般有口无心。当被纠正时,学生一时半会儿也无法改过来,已成自然。我们要知道,“读”是最重要的语感培养手段,所以,缺乏对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没那么容易了。
二、语感培养的基本策略
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想培养其良好敏锐的语感,除了要引导他们自觉地感知客观社会的言语现象外,更应该结合他们的身心特点、知识结构等来开展语文教学,加以正确有效的引导。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大纲”的要求,明晰语感能力在语文能力结构中的地位,确立语感能力培养的主攻目标,探寻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1. 联系生活教授字词。语感强的人,很容易把语言文字转换为生动的画面,从而进入其所描述的意境。所以,在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字词同认识的事物结合起来,建立起字词同事物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授字词时候应引导学生把字词同有关知识、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尤其是一些信息量大的词和较难理解的词都应联系有关知识、生活经验理解词义。如教学“五星红旗”一词,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五星红旗的形状时,应适当讲清楚旗上符号的意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阅读中,一接触到“五星红旗”一词,就会把它同“党的领导、民族大团结”联系起来。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就能更好地形成自己固定的思维,培养自己的语感。
2. 以读为本,培养语感。“读”,既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训练语感。在所有“读”的方式中,范读是最具有指导性的。教师的范读,体现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是一种信息,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会看得到,听得清,可以模仿、学习。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先用诵读创设情景,使学生觉得仿佛在送行的人群中。然后用哀婉的语调朗读着:“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随后问:“幸福应该是愉快的感情,‘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是赞美的语调,为什么教师读得反而低沉了,轻了,慢了?”通过这样的范读和提问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意识到这种幸福人们再也享受不到了。在“读”的方式中,分角色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在读中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下转第29页)(上接第23页)形象,既可以满足小学生的模仿欲望和好奇心,又能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受。如《狼和小羊》一课,狼说的话要嗓子粗、声调高、语速快,还要读出恶狠狠的、蛮不讲理的神情;而小羊说的话要读得慢而轻,读出善良、温和与可怜。学生提高角色朗读和主人公一起感受,不仅培养了朗读兴趣,还越有利于他们语感能力的提升。
3. 听说读写,养成习惯。叶圣陶先生明确提出:“读就是用眼睛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说,听就是读,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而语感的灵敏和准确是以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的养成为基础的。听读就是将他人使用的外部言语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言语的过程,是言语形象的理解和储存;说写就是先产生内部语言,然后进行编码至外部言语的输出过程,是言语形象的模糊和创造。听读、说写对言语互为吸收和运用,会螺旋式地推进语感能力的培养。所以,听说读写的训练对语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以更好地培养良好敏锐的语感。语感的培养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为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指导学生去读,在读中品味语文的美妙,在这些美妙的语言中形成自己的语感,而语感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
(作者单位:广西合浦县常乐镇中心小学 536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