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程团体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7167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短程团体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症的疗效。

方法

将195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短程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组(认知组,n=65)、经典团体心理治疗组(经典组,n=65)以及单用药物治疗组(对照组,n=65)。认知组采用常规抗抑郁药物合并短程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经典组采用常规抗抑郁药物合并经典团体心理治疗,对照组给予单一抗抑郁药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对3组患者评分。

结果

认知组治疗后的HAMD总分[(25.3±6.6)分]、BDI总分[(14.2±5.4)分]均低于治疗前[(30.1±6.4)分,(17.4±5.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认知组治疗后的HAMD总分[(25.3±6.6)分]、BDI总分[(14.2±5.4)分]均低于经典组[(29.7±6.7)分,(16.4±5.3)分]与对照组[(30.1±6.2)分,(18.0±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认知组抑郁、悲观、满意感、自罪感、消极倾向、自我形象改变、工作困难、疲乏感的得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短程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铜腙诱导的脱髓鞘小鼠是否对慢性不可预测应激诱导的抑郁样行为更加易感,以及其潜在神经病理学改变。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慢性不可预测应激组(n=12),铜腙喂养组(n=12),铜腙喂养联合慢性不可预测性应激组(n=12),经过3周应激及铜腙喂养后,测量各组动物自发活动、焦虑水平以及抑郁样行为变化,并检测脑的髓鞘标志蛋白碱性磷酸蛋白(MBP)及星型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
目的探讨孤养对成年大鼠认知行为、不同脑区结构及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群养组(4只/笼)和孤养组(1只/笼),每组12只。6周后使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空间学习与记忆能力;运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评估脑结构改变;应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不同脑区突触相关蛋白(synaptophysi
期刊
期刊
目的研究罗非昔布对tau转基因小鼠脑内磷酸化tau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小鼠分为对照组、AD模型组和罗非昔布治疗组,治疗组小鼠给予罗非昔布(2 mg·kg-1·d-1)饮水喂养处理6个月,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给予正常饮用水。应用水迷宫实验方法检测三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并应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等实验方法检测磷酸化tau蛋白在三组小鼠脑内的表达情况。结果Western blot和免疫荧
目的 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及危险因素,探讨其合理的筛查标准和治疗模式.方法 对胎龄≤35周,体重≤2500g患儿进行ROP筛查,并行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 共筛查326例
期刊
目的:了解医院临床送检标本检出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2010-2012门诊和住院患者送检标本病原菌检测结果
目的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RIP3)介导的可控性坏死信号通路在创伤性脑损伤(TBI)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Bioflex细胞培养板接种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应用细胞损伤控制仪建立TBI细胞模型(阀门压力30 PSI、气体脉冲压力3.5~4.5 PSI、气体脉冲时间50 ms)。分别采用数字全息显微镜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细胞损伤后6 h、12 h和24 h细胞形态改变及RIP3、MLKL、A
目的 探讨Ⅳ胶原酶结合自体血构建复合型脑出血性脑水肿大鼠模型,为脑水肿相关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180只SD大鼠随机均分6组:A组(Ⅳ胶原酶+自体凝固血+自体抗凝血)、B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