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粉碎“四人帮”后,我国处于在徘徊中前进的过渡时期。1977年9月,湖南省向国务院请求将邵阳地区划分为两个地区,划出新化县、冷江市、双峰县、涟源县等6个县市,组成涟源地区。新置的涟源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具有一个相对集中,以冶金化工电力,建材机械与采矿为基础的工业体系,特别是能源原材料工业,在全省举足轻重。9月2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涟源地区,1982年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娄底地区。娄底设立地级建制之初,恰逢改革开放前夕。30年以来,娄底人民沐浴着祖国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在历届地(市)委班子领导带领下,奋发开拓,锐意进取,谱写了青春娄底崛起的壮丽篇章。
改革开放黄土荒坡建新城
现今美轮美奂的娄底城区,是一座在黄土荒坡上建立的新城,她见证了娄底30年改革的发展历程。娄底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体现了由历届领导班子超前规划、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战略眼光和理念。娄底建立地区时,国务院批复方案中,地区驻地在涟源。1977年10月,时任省委常委的石新山率即将到新的地委任职的李顺、仲沂实地考察了涟源、冷水江、娄底三地,一致选定娄底作地区驻地,历史证明这是一个极有远见的选择。当时娄底虽然为涟水下游旁一小镇,但其位置“处要而当中,扼塞而控险”,湘黔铁路与娄邵铁路交汇于此,涟水傍镇东流下游大型水库水府庙水库,水资源丰富。西北有湖南钢铁基地涟钢,娄底四周地势较为平坦开阔,适合一个地级中心城市的长远发展。1977年12月初,新成立的地区直属机关开始进入娄底正式办公。当时地直机关有30多个单位、630多名工作人员。而娄底镇的城镇建设,只是约1000多米依涟水河而建的羊肠小街。地委机关只能借用涟钢的4栋平房中的3栋作为办公房和住宿,用简陋工棚当作机关食堂。
建设娄底新城,成了当时地委行署的一项首要任务。地委提出了先建新区,逐步改造老区的建设方案,确定在娄底老街区南面、湘黔铁路线以南一片约5平方公里的黄土岗坡为城市第一期建设范围。1978年1月19日,地委行署调集近万名民工进场动工修建乐坪东街、氐星路,拉开了娄底新城建设序幕,当时新区建设有一种意见:认为是要从节约资金出发,街道不要太宽。分管城建的地委副书记仲沂坚持娄底规划建设要顾及长远,要做到几十年后不落后,城市道路街道必须宽阔、平坦。最终地委行署研究确定了从长远发展,着眼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道路街道要宽阔、平坦,绿化率高,给城市人民创造舒适、安静、清洁卫生的环境,为建立现代城市奠定基础的新区建设和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年,在这块黄土荒坡上兴建92个工程项目,施工面积达12.35万平方米,投资约1000万元,每到星期天,地直机关干部都到工地劳动,挖山修路,建设新城区。经过建设者的辛勤劳动,用锄头挖、肩膀挑出了娄底第一条街道——乐坪东街。此后长青中街、新星路、氐星路、娄星南路相继建成。城市道路、星罗棋布的科学的规划,宽路幅、宽绿化,雨污水分流的超前规划为娄底城市建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赢得了诸多赞扬和荣誉,1996年乐坪东街被评为全省两条样板街之一。
到1998年,娄底已从原先不足1万人的小镇,发展为城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发展到20.5万人的区域中心新城。
与时俱进城市北扩南移再绘宏图
1999年,娄底撤地设市。进入新世纪后,面对新一轮城市化滚滚浪潮,与省内周边城市比较,娄底城市建设曾有过的辉煌,渐已成昨日黄花,娄底城区规模不大,辐射力不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承载功能不全,经营理念不强,建设资金短缺,环境不优等“软肋”日益凸现。市委、市政府深深感到,娄底城市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思路。经过一次次科学论证,博采各方建议,聚集干群智慧,娄底决策者最终敲定新的城市建设思路:不求最大,但求最美,大力实施“北扩南移”扩容提质战略。近期目标:城区人口50万,城市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把娄底建成一个重要交通枢纽,新型工业城市,具有山水景园特色的湘中新城和较强的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区域中心城市。远期目标:城市人口100万,城市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娄底城区新的规划蓝图已制定,决策者们吹响了进军号角。万众瞩目中,长青东街、娄星北路、扶青北路等8条道路配套工程,全面动工,一时间2000多人的施工队,近1000台施工机械设备,昼夜不息,40平方公里城区内,到处是沸腾的工地。娄底中心城市的提质扩容增亮点、升品位、实行质的飞跃,其实也是人们摒弃封闭、固守传统观念到与时俱进,开放创新观念的飞跃。
在娄底市中心乐坪街道、氐星路配套拓改过程中,乐坪中街氐星路交接处,一座小山横卧当中,成为交通瓶颈,旁边的娄星公园被陈旧围墙包围,公园内设施陈旧,整个交叉路段,封闭阻塞,暮气沉沉。一种意见是小修小补,稍为拓宽基本保持原貌。时任市委书记张建功,在征求市民意见基础上,果断决策:移山、拆墙、扩路。决策见诸实践后,整个中心城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尔后继任市委书蔡立峰与市长刘大柱又大手笔筹划建设娄星广场,经过短短120多天建设,一个气势恢宏的娄星广场登台亮相,当娄星广场音乐喷泉开放时,市民奔走相告,蜂拥而至。周边县市和外地客商也云集娄底,娄星广场一时人头攒动,成了欢乐的海洋。从此,娄星广场成了市民休息休闲的天堂,成了娄底中心城区的一张靓丽名片。
大城建需要大思路。在娄底中心城市跨越发展历程中,决策者们再次以远见卓识开出92个城建项目、总投资36.79亿元的城建清单。这批凸显决策者“但求最美”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城建理念的项目,在广大市民的欢呼雀跃中如期上马并相继竣工:
投资700多万元改造了火车站广场,新建35.1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改建了11万平方米的娄星广场,投资4000万元新建了石马公园……人流如织的公共乐园彰显现代开放的人文理念,改写了娄底城区亮点欠缺的历史。
投资2920万元的城市亮化配套工程启动,一街一灯设置,40余种灯形,5.1万盏华灯流光溢彩,将星城娄底夜景装扮得五彩缤纷。
总投资4476万元的城区绿化工程全面完成,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点、线、面、环结合的城市绿化体系的形成,给市民增添一种四季如春的惬意。
投资4亿元建成的“中南第一街”已成为娄底商业中心的“巨无霸”,使娄底商业更繁荣,更具时代品位。
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的城北涟水河防洪堤,集街、堤、园、林、路于一体,已成为娄底“两型”城区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投资2.66亿元,进行新星路、涟滨街的配套改造……
短短的几年间,娄底改建和扩建了主要街道16条,总长31.2公里,新建城市道路32条,新增里程45公里。
几年前,市委、市政府实施“北扩南移”战略,带动了整个城南5.5平方公里的开发,仅以400万元启动资金的城南新区建设出现了“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奇迹。2005年在城南新区,壮观美丽的湘中大道旁,气势宏伟的市委、市政府新址建筑群落成,成为娄底新的标志。娄底中枢机关已实现战略转移,一批民营企业纷纷在新区落户置业……
与城南新区交相辉映的城北娄底经济开发区,发展速度势不可当,3.5 平方公里的第一工业园区初具规模,第二工业园区紧锣密鼓,经过5年奋斗,从零起步,已累计引进项目106个,合同引资突破60亿元,开工建设工业项目65个,建成投产56个,2007年财税收入1.6亿元,成为全省起步最晚、发展最快的省级开发区。
改革开放黄土荒坡建新城
现今美轮美奂的娄底城区,是一座在黄土荒坡上建立的新城,她见证了娄底30年改革的发展历程。娄底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体现了由历届领导班子超前规划、科学发展、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战略眼光和理念。娄底建立地区时,国务院批复方案中,地区驻地在涟源。1977年10月,时任省委常委的石新山率即将到新的地委任职的李顺、仲沂实地考察了涟源、冷水江、娄底三地,一致选定娄底作地区驻地,历史证明这是一个极有远见的选择。当时娄底虽然为涟水下游旁一小镇,但其位置“处要而当中,扼塞而控险”,湘黔铁路与娄邵铁路交汇于此,涟水傍镇东流下游大型水库水府庙水库,水资源丰富。西北有湖南钢铁基地涟钢,娄底四周地势较为平坦开阔,适合一个地级中心城市的长远发展。1977年12月初,新成立的地区直属机关开始进入娄底正式办公。当时地直机关有30多个单位、630多名工作人员。而娄底镇的城镇建设,只是约1000多米依涟水河而建的羊肠小街。地委机关只能借用涟钢的4栋平房中的3栋作为办公房和住宿,用简陋工棚当作机关食堂。
建设娄底新城,成了当时地委行署的一项首要任务。地委提出了先建新区,逐步改造老区的建设方案,确定在娄底老街区南面、湘黔铁路线以南一片约5平方公里的黄土岗坡为城市第一期建设范围。1978年1月19日,地委行署调集近万名民工进场动工修建乐坪东街、氐星路,拉开了娄底新城建设序幕,当时新区建设有一种意见:认为是要从节约资金出发,街道不要太宽。分管城建的地委副书记仲沂坚持娄底规划建设要顾及长远,要做到几十年后不落后,城市道路街道必须宽阔、平坦。最终地委行署研究确定了从长远发展,着眼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道路街道要宽阔、平坦,绿化率高,给城市人民创造舒适、安静、清洁卫生的环境,为建立现代城市奠定基础的新区建设和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年,在这块黄土荒坡上兴建92个工程项目,施工面积达12.35万平方米,投资约1000万元,每到星期天,地直机关干部都到工地劳动,挖山修路,建设新城区。经过建设者的辛勤劳动,用锄头挖、肩膀挑出了娄底第一条街道——乐坪东街。此后长青中街、新星路、氐星路、娄星南路相继建成。城市道路、星罗棋布的科学的规划,宽路幅、宽绿化,雨污水分流的超前规划为娄底城市建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赢得了诸多赞扬和荣誉,1996年乐坪东街被评为全省两条样板街之一。
到1998年,娄底已从原先不足1万人的小镇,发展为城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发展到20.5万人的区域中心新城。
与时俱进城市北扩南移再绘宏图
1999年,娄底撤地设市。进入新世纪后,面对新一轮城市化滚滚浪潮,与省内周边城市比较,娄底城市建设曾有过的辉煌,渐已成昨日黄花,娄底城区规模不大,辐射力不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承载功能不全,经营理念不强,建设资金短缺,环境不优等“软肋”日益凸现。市委、市政府深深感到,娄底城市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思路。经过一次次科学论证,博采各方建议,聚集干群智慧,娄底决策者最终敲定新的城市建设思路:不求最大,但求最美,大力实施“北扩南移”扩容提质战略。近期目标:城区人口50万,城市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把娄底建成一个重要交通枢纽,新型工业城市,具有山水景园特色的湘中新城和较强的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区域中心城市。远期目标:城市人口100万,城市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娄底城区新的规划蓝图已制定,决策者们吹响了进军号角。万众瞩目中,长青东街、娄星北路、扶青北路等8条道路配套工程,全面动工,一时间2000多人的施工队,近1000台施工机械设备,昼夜不息,40平方公里城区内,到处是沸腾的工地。娄底中心城市的提质扩容增亮点、升品位、实行质的飞跃,其实也是人们摒弃封闭、固守传统观念到与时俱进,开放创新观念的飞跃。
在娄底市中心乐坪街道、氐星路配套拓改过程中,乐坪中街氐星路交接处,一座小山横卧当中,成为交通瓶颈,旁边的娄星公园被陈旧围墙包围,公园内设施陈旧,整个交叉路段,封闭阻塞,暮气沉沉。一种意见是小修小补,稍为拓宽基本保持原貌。时任市委书记张建功,在征求市民意见基础上,果断决策:移山、拆墙、扩路。决策见诸实践后,整个中心城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尔后继任市委书蔡立峰与市长刘大柱又大手笔筹划建设娄星广场,经过短短120多天建设,一个气势恢宏的娄星广场登台亮相,当娄星广场音乐喷泉开放时,市民奔走相告,蜂拥而至。周边县市和外地客商也云集娄底,娄星广场一时人头攒动,成了欢乐的海洋。从此,娄星广场成了市民休息休闲的天堂,成了娄底中心城区的一张靓丽名片。
大城建需要大思路。在娄底中心城市跨越发展历程中,决策者们再次以远见卓识开出92个城建项目、总投资36.79亿元的城建清单。这批凸显决策者“但求最美”指导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城建理念的项目,在广大市民的欢呼雀跃中如期上马并相继竣工:
投资700多万元改造了火车站广场,新建35.1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改建了11万平方米的娄星广场,投资4000万元新建了石马公园……人流如织的公共乐园彰显现代开放的人文理念,改写了娄底城区亮点欠缺的历史。
投资2920万元的城市亮化配套工程启动,一街一灯设置,40余种灯形,5.1万盏华灯流光溢彩,将星城娄底夜景装扮得五彩缤纷。
总投资4476万元的城区绿化工程全面完成,新增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点、线、面、环结合的城市绿化体系的形成,给市民增添一种四季如春的惬意。
投资4亿元建成的“中南第一街”已成为娄底商业中心的“巨无霸”,使娄底商业更繁荣,更具时代品位。
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的城北涟水河防洪堤,集街、堤、园、林、路于一体,已成为娄底“两型”城区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投资2.66亿元,进行新星路、涟滨街的配套改造……
短短的几年间,娄底改建和扩建了主要街道16条,总长31.2公里,新建城市道路32条,新增里程45公里。
几年前,市委、市政府实施“北扩南移”战略,带动了整个城南5.5平方公里的开发,仅以400万元启动资金的城南新区建设出现了“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奇迹。2005年在城南新区,壮观美丽的湘中大道旁,气势宏伟的市委、市政府新址建筑群落成,成为娄底新的标志。娄底中枢机关已实现战略转移,一批民营企业纷纷在新区落户置业……
与城南新区交相辉映的城北娄底经济开发区,发展速度势不可当,3.5 平方公里的第一工业园区初具规模,第二工业园区紧锣密鼓,经过5年奋斗,从零起步,已累计引进项目106个,合同引资突破60亿元,开工建设工业项目65个,建成投产56个,2007年财税收入1.6亿元,成为全省起步最晚、发展最快的省级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