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2002-2010年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和结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法测度了各因素的作用程度,进一步确定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2002-2010年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建设用地弹性系数变化较明显;建设用地结构中建制镇用地、城市用地和公路用地变化显著。非农业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交通水平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变化是影响建设用地变化主要驱动力因素。同时也对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驱动因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2-0045-04
近年来,随着安徽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幅增长。虽然皖江城市带的城市化水平、人均GDP都远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人均建设用地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因此,分析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变化规律,探讨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将有助于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耕地,实现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加快安徽省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1.研究区域
研究区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市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面积72 802平方千米,2010年末人口2 893.31万人,生产总值为8 228.8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2.15%、42.38%和66.58%(因地级市和下属区、县之间不具可比性,本文仅统计皖江城市带中8个地级市的数据,排除了六安市金安区和舒城县)。伴随着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持续推进,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皖江城市带将在安徽乃至全国经济板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数据来源
建设用地是人们生活、生产的主要场所,主要包括当前最新的全国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中的城镇村及工矿、交通运输、水利设施三类用地。本文根据皖江城市带2002-2010年建设用地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采用的土地数据来源于安徽省变更调查数据(2002-2010)注:本文采用2002-2010年安徽省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由于安徽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建设用地增加了33.34万公顷,这其中是因为一次详查时农业区划部门调查的结果不准,以及之前国家对各地上报的建设用地面积有限制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农村居民点、建制镇、未批先建面积统计的减少,导致2008年之前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导致2008与2009年数据产生脱钩,但并不影响分析2002-2010年建设用地变化的大致趋势。,相关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02-2010)。
二、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变化情况分析
1.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分析
根据安徽省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如表1所示),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面积达到918397.51公顷,占安徽省建设用地面积的48.62%。在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达到749 475.06公顷,占总量的81.61%,占全省的47.76%;交通运输用地111 511.01公顷,占总量及全省的比重分别为5.83%和48.01%;水利设施用地115 381.51公顷,占总量及全省的比重分别为12.56%和55.41%。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驱动力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2-0045-04
近年来,随着安徽省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幅增长。虽然皖江城市带的城市化水平、人均GDP都远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人均建设用地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因此,分析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变化规律,探讨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将有助于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耕地,实现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加快安徽省全面实现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1.研究区域
研究区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市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面积72 802平方千米,2010年末人口2 893.31万人,生产总值为8 228.88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2.15%、42.38%和66.58%(因地级市和下属区、县之间不具可比性,本文仅统计皖江城市带中8个地级市的数据,排除了六安市金安区和舒城县)。伴随着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持续推进,未来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皖江城市带将在安徽乃至全国经济板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数据来源
建设用地是人们生活、生产的主要场所,主要包括当前最新的全国统一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中的城镇村及工矿、交通运输、水利设施三类用地。本文根据皖江城市带2002-2010年建设用地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采用的土地数据来源于安徽省变更调查数据(2002-2010)注:本文采用2002-2010年安徽省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由于安徽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建设用地增加了33.34万公顷,这其中是因为一次详查时农业区划部门调查的结果不准,以及之前国家对各地上报的建设用地面积有限制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农村居民点、建制镇、未批先建面积统计的减少,导致2008年之前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导致2008与2009年数据产生脱钩,但并不影响分析2002-2010年建设用地变化的大致趋势。,相关的经济社会统计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02-2010)。
二、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变化情况分析
1.建设用地规模变化分析
根据安徽省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如表1所示),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面积达到918397.51公顷,占安徽省建设用地面积的48.62%。在皖江城市带建设用地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达到749 475.06公顷,占总量的81.61%,占全省的47.76%;交通运输用地111 511.01公顷,占总量及全省的比重分别为5.83%和48.01%;水利设施用地115 381.51公顷,占总量及全省的比重分别为12.56%和5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