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关联理论,根据Levinson对“话轮沉默”的分类标准,对《喜福会》中话轮沉默的第三类“沉默单独充当话轮”从两方面展开研究:话轮沉默的认知环境以及话轮沉默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通过对该小说的解读,本文作者认为,小说中的沉默环节充分展现了小说中的人物之间的冲突,在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从关联角度对话轮沉默的解读,本文作者认为,在解读文学作品过程中,作者和读者分别站在了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因此读者有必要根据作者提供的认知环境,解读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所要展现的交际意图,从而真正理解作品内涵。
关键词:关联理论;话轮沉默;《喜福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
一、引言
Mey认为,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读者、作者以及可能包含作品中的显性或隐性存在的叙述者,都是语言的运用者。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种间接的语言交际,在这一交际过程中,读者与作者通过文本相互交流,在寻求最佳关联中完成对作品意义的重新建构与认知。也就是说,文学文本的解读并不是纯粹解读文本本身,还要读者根据文本所提供的语境进行推理得出含义。读者要能够根据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寻求最佳关联,从而推导出文本的交际目的。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在文学批评界享有盛誉。小说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广大文学评论家欢迎,学者们从各个角度,不断解读出其中的丰富含义,至今为止,关于《喜福会》的研究可谓浩如烟海,可是这并不影响后辈学者对该小说的研究热情,可见这部作品的研究价值所在。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角度研究小说《喜福会》中的话轮沉默,从而更好的理解这部小说的丰富内涵。
二、关联理论和话轮沉默
关联理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归属为认知活动,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说话人的目的或意图能被听话人识别,是由于他们认知环境(cognitiveenvironment)具有共识;也就是说,交际是否成功,就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否能显映(manifest)和互相显映(mutuallymanifestness)。因此,关联理论涉及到两个基本概念:认知环境和互明(mutualmanifestness)。认知环境是指人们所知道的一系列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互明是指双方共同明白的信息或事实。说话双方是否有共同的认知环境以及能否达到互明是交际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关于话轮的定义向来在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根据左岩[5]的定义展开研究:话轮是指会话某一方在持有发言权的一段相对连续且集中的时间内对会话所做的“贡献”(contribution)。这个定义既包括言语形式的话语(及其副语言特征,如音调、声高等),也包括具有交际价值非单纯用于呼吸的沉默。根据Levinson对“话轮沉默”的分类标准:以话轮为参照坐标,并根据话轮转换规则赋予沉默以不同的值,具体分类如下:
“话轮内沉默”和“话轮间沉默“是指沉默相对于话轮的位置而言,分别发生于话轮之内和两个相邻的话轮之间;话轮沉默则是沉默单独充当一个话轮。单独充当一个话轮的沉默又称为“意义/可归属沉默”,即当前说话人结束当前话轮前已经选定了下一个说话人,这种沉默又包含丰富的意义,“无声胜有声”,故曰“意义沉默”。也就是说,沉默并不是话语的绝对终结,它伴随话语而存在,是相对于话语的另一种思想表达的方式,它构成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一部分,又渗透于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中。由此得出,话轮沉默具有交际价值,而关联理论的研究十点在于言语交际。因此,从理论上说,从关联角度对话轮沉默进行研究具有可行性。
三、《喜福会》简介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抛却国难家仇,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作为第一代的美国母亲们虽已身在异国,却仍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女性,国难家仇可以抛在身后,却无法抛弃与祖国的血脉亲情。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虽在外表看来与母亲非常相像,却是在迥异于中华故国的价值观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并不得不承受两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冲撞。母女之间既有深沉执著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相互关心又相互伤害。
四、《喜福会》中的话轮沉默研究
《喜福会》中的会话频频出现沉默,沉默也成了小说最为精彩和值得人们深思的部分,本文基于关联理论从两方面解读文本中的话轮沉默:(1)话轮沉默的认知环境;(2)话轮沉默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一)话轮沉默的认知环境
Sperber和Wilson把关联理论定义为“假设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即会话过程中的后一话语与前一话语,以及会话赖以存在的语境在语义和语用上都有一定的联系。这里的“假设”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命题”。在语言交际中,听话人对世界的假设是以概念表征(conceptualrepresentation)的形式贮存在大脑中,构成一个人的“认知环境”。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是由一系列可以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当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中显映的事实或假设相同时,就产生了认知环境的重叠,这种重叠的部分便构成了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成功的交际不是建立在所谓的共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而是以相互显映为基础。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读者和作者属于听话者和说话者的关系,话轮沉默在文学作品这一特定语境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读者要理解小说中话轮沉默的意义,则需要和作者达到认知环境的互明。
在《喜福会》中,一次聚会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什么?你竟然对自己的亲生母亲所知不多?这话怎么说得出口?你应该了解自己的母亲。”
“你可以讲讲你妈,是如何含辛茹苦在美国撑起这个家。”琳达姨给我出了个主意。
“讲给她们听听,你妈给你讲的那些故事,她教给你的那些做人的道理。要知道,她的一些为人处世之道,或多或少影响过你,”映姨说,“你妈,真是个能干的女人。”
一时间,“告诉她们”,“跟她们说”之声此起彼落,七嘴八舌,就如不和谐的多声部合唱,刺得我耳朵都生疼了。
这段对话是在四个中国家庭聚会时,第一代的三位移民母亲建议吴精美替她去世的母亲——吴素梅——回中国去看望失散的双胞胎女儿,讲讲她们共同的母亲——吴素梅——的故事。当吴精美表示对自己的母亲所知不多时,另外三位母亲反应激动。而吴精美的回应则是沉默。但是三位长辈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而是继续喋喋不休地提供建议,忽略了听话者吴精美从始至终的沉默。这里的话轮沉默生动地表现了《喜福会》中的一个主题——母女冲突。《喜福会》中的两代人因为文化差异矛盾不断,这段对话中,三位母亲之所以如此激动,不仅是因为吴精美表示对自己的母亲一无所知,更因为吴精美的反应使她们联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同样对她们一无所知。而吴精美的沉默则是默认了自己和母亲们之间不可逾越的文化鸿沟。
文本中作为交际双方的是吴精美和三位母亲,吴精美完全明了母亲们对她的不满,而母亲们则没有领悟吴精美的沉默,徒劳地向吴精美灌输各种建议,即作为听话人的三位母亲没有与说话人吴精美达到认知环境的互明,因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再把作者和读者作为交际双方来看,文中通过这一对话,作者为读者提供认知环境,让读者进行推理,寻求最佳关联,从而理解吴精美话轮沉默的含义,解读小说中的母女冲突的缘由。读者在理解这一段对话时,应充分考虑到小说人物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这是这段对话认知环境的关键。
(二)话轮沉默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意图的实现不仅依靠语言符号的“编码、解码”,而是通过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得出的。话轮沉默是在语言形式上的缺省,并不意味着信息意图或者交际意图的缺失。
《喜福会》中描绘了很多沉默的场景,沉默成为了小说中人物表达强烈感情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女儿薇弗莱?龚和母亲龚琳达发生争执时,龚琳达用沉默应对女儿的吵闹:
“噢,做我的女儿令你很尴尬吗?”她愠怒地发问。
“不是那个意思。我不是这样说的。”
“那你是怎样说的?”
我知道,这种误会会越解释越糟糕。但我还是听见自己舌尖下溜出一长串话。
“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那么你为啥不学下棋呢?”
妈气得眯起双目,有如脸庞上突然裂开两道莫测的隙缝。她什么也没说,只是用沉默来折磨我。
女儿薇弗莱·龚因为棋艺高超而成为了小童星,母亲龚琳达很引以为豪,因而四处向人夸耀,这是出于中国传统的母凭子贵的思想,而在美国出生成长的薇弗莱·龚则认为母亲和自己的独立的个体,母亲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荣誉而炫耀,因而引发了以上的争论。最终龚琳达以沉默回答了女儿的质问,作为听话者的女儿薇弗莱·龚和母亲达到了认知环境的互明,因此她能推理出母亲沉默的意图,即对她言行的严厉责备,这样的沉默比任何词语都显得严厉。因此,这一话轮沉默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赫然显现,显然母亲在这次母女争执中占了上风。而作为读者,在理解这段会话时,则需要理解沉默发生在文中这种中西交融的特殊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从而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意图。
五、总结
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解读了《喜福会》中的话轮沉默,认为关联理论用于解读话轮沉默是可行的。本文通过对小说中话轮沉默的分析,一方面剖析了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相互关爱等复杂情感关系,从而深入解读小说意义。我们认为,《喜福会》中母女之间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只有更多的包容和爱才能使两代人越过这道鸿沟,达成和解,还原亲情本来面目;另一方面本文为关联理论在话轮沉默方面的研究的可行性提供了佐证。
参考文献:
[1]Jacob L.Mey.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柯贤兵.文学文体学的关联视角分析——以《一天的等待》(A Day's Wait)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07,(5):110-112.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关键词:关联理论;话轮沉默;《喜福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
一、引言
Mey认为,在文学作品阅读中,读者、作者以及可能包含作品中的显性或隐性存在的叙述者,都是语言的运用者。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种间接的语言交际,在这一交际过程中,读者与作者通过文本相互交流,在寻求最佳关联中完成对作品意义的重新建构与认知。也就是说,文学文本的解读并不是纯粹解读文本本身,还要读者根据文本所提供的语境进行推理得出含义。读者要能够根据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寻求最佳关联,从而推导出文本的交际目的。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在文学批评界享有盛誉。小说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广大文学评论家欢迎,学者们从各个角度,不断解读出其中的丰富含义,至今为止,关于《喜福会》的研究可谓浩如烟海,可是这并不影响后辈学者对该小说的研究热情,可见这部作品的研究价值所在。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角度研究小说《喜福会》中的话轮沉默,从而更好的理解这部小说的丰富内涵。
二、关联理论和话轮沉默
关联理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归属为认知活动,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说话人的目的或意图能被听话人识别,是由于他们认知环境(cognitiveenvironment)具有共识;也就是说,交际是否成功,就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否能显映(manifest)和互相显映(mutuallymanifestness)。因此,关联理论涉及到两个基本概念:认知环境和互明(mutualmanifestness)。认知环境是指人们所知道的一系列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互明是指双方共同明白的信息或事实。说话双方是否有共同的认知环境以及能否达到互明是交际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关于话轮的定义向来在学术界众说纷纭,本文根据左岩[5]的定义展开研究:话轮是指会话某一方在持有发言权的一段相对连续且集中的时间内对会话所做的“贡献”(contribution)。这个定义既包括言语形式的话语(及其副语言特征,如音调、声高等),也包括具有交际价值非单纯用于呼吸的沉默。根据Levinson对“话轮沉默”的分类标准:以话轮为参照坐标,并根据话轮转换规则赋予沉默以不同的值,具体分类如下:
“话轮内沉默”和“话轮间沉默“是指沉默相对于话轮的位置而言,分别发生于话轮之内和两个相邻的话轮之间;话轮沉默则是沉默单独充当一个话轮。单独充当一个话轮的沉默又称为“意义/可归属沉默”,即当前说话人结束当前话轮前已经选定了下一个说话人,这种沉默又包含丰富的意义,“无声胜有声”,故曰“意义沉默”。也就是说,沉默并不是话语的绝对终结,它伴随话语而存在,是相对于话语的另一种思想表达的方式,它构成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一部分,又渗透于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中。由此得出,话轮沉默具有交际价值,而关联理论的研究十点在于言语交际。因此,从理论上说,从关联角度对话轮沉默进行研究具有可行性。
三、《喜福会》简介
《喜福会》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四位性格、命运各异的中国女性抛却国难家仇,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的生活经历。作为第一代的美国母亲们虽已身在异国,却仍是彻头彻尾的中国女性,国难家仇可以抛在身后,却无法抛弃与祖国的血脉亲情。而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虽在外表看来与母亲非常相像,却是在迥异于中华故国的价值观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并不得不承受两种文化与价值观的冲撞。母女之间既有深沉执著的骨肉亲情,又有着无可奈何的隔膜怨恨,既相互关心又相互伤害。
四、《喜福会》中的话轮沉默研究
《喜福会》中的会话频频出现沉默,沉默也成了小说最为精彩和值得人们深思的部分,本文基于关联理论从两方面解读文本中的话轮沉默:(1)话轮沉默的认知环境;(2)话轮沉默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一)话轮沉默的认知环境
Sperber和Wilson把关联理论定义为“假设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即会话过程中的后一话语与前一话语,以及会话赖以存在的语境在语义和语用上都有一定的联系。这里的“假设”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命题”。在语言交际中,听话人对世界的假设是以概念表征(conceptualrepresentation)的形式贮存在大脑中,构成一个人的“认知环境”。一个人的认知环境是由一系列可以显映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当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中显映的事实或假设相同时,就产生了认知环境的重叠,这种重叠的部分便构成了交际双方共同的认知环境。成功的交际不是建立在所谓的共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而是以相互显映为基础。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读者和作者属于听话者和说话者的关系,话轮沉默在文学作品这一特定语境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读者要理解小说中话轮沉默的意义,则需要和作者达到认知环境的互明。
在《喜福会》中,一次聚会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什么?你竟然对自己的亲生母亲所知不多?这话怎么说得出口?你应该了解自己的母亲。”
“你可以讲讲你妈,是如何含辛茹苦在美国撑起这个家。”琳达姨给我出了个主意。
“讲给她们听听,你妈给你讲的那些故事,她教给你的那些做人的道理。要知道,她的一些为人处世之道,或多或少影响过你,”映姨说,“你妈,真是个能干的女人。”
一时间,“告诉她们”,“跟她们说”之声此起彼落,七嘴八舌,就如不和谐的多声部合唱,刺得我耳朵都生疼了。
这段对话是在四个中国家庭聚会时,第一代的三位移民母亲建议吴精美替她去世的母亲——吴素梅——回中国去看望失散的双胞胎女儿,讲讲她们共同的母亲——吴素梅——的故事。当吴精美表示对自己的母亲所知不多时,另外三位母亲反应激动。而吴精美的回应则是沉默。但是三位长辈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而是继续喋喋不休地提供建议,忽略了听话者吴精美从始至终的沉默。这里的话轮沉默生动地表现了《喜福会》中的一个主题——母女冲突。《喜福会》中的两代人因为文化差异矛盾不断,这段对话中,三位母亲之所以如此激动,不仅是因为吴精美表示对自己的母亲一无所知,更因为吴精美的反应使她们联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同样对她们一无所知。而吴精美的沉默则是默认了自己和母亲们之间不可逾越的文化鸿沟。
文本中作为交际双方的是吴精美和三位母亲,吴精美完全明了母亲们对她的不满,而母亲们则没有领悟吴精美的沉默,徒劳地向吴精美灌输各种建议,即作为听话人的三位母亲没有与说话人吴精美达到认知环境的互明,因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再把作者和读者作为交际双方来看,文中通过这一对话,作者为读者提供认知环境,让读者进行推理,寻求最佳关联,从而理解吴精美话轮沉默的含义,解读小说中的母女冲突的缘由。读者在理解这一段对话时,应充分考虑到小说人物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这是这段对话认知环境的关键。
(二)话轮沉默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意图的实现不仅依靠语言符号的“编码、解码”,而是通过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得出的。话轮沉默是在语言形式上的缺省,并不意味着信息意图或者交际意图的缺失。
《喜福会》中描绘了很多沉默的场景,沉默成为了小说中人物表达强烈感情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女儿薇弗莱?龚和母亲龚琳达发生争执时,龚琳达用沉默应对女儿的吵闹:
“噢,做我的女儿令你很尴尬吗?”她愠怒地发问。
“不是那个意思。我不是这样说的。”
“那你是怎样说的?”
我知道,这种误会会越解释越糟糕。但我还是听见自己舌尖下溜出一长串话。
“为什么你非要拿我出风头?如果你自己想出风头,那么你为啥不学下棋呢?”
妈气得眯起双目,有如脸庞上突然裂开两道莫测的隙缝。她什么也没说,只是用沉默来折磨我。
女儿薇弗莱·龚因为棋艺高超而成为了小童星,母亲龚琳达很引以为豪,因而四处向人夸耀,这是出于中国传统的母凭子贵的思想,而在美国出生成长的薇弗莱·龚则认为母亲和自己的独立的个体,母亲不应该因为自己的荣誉而炫耀,因而引发了以上的争论。最终龚琳达以沉默回答了女儿的质问,作为听话者的女儿薇弗莱·龚和母亲达到了认知环境的互明,因此她能推理出母亲沉默的意图,即对她言行的严厉责备,这样的沉默比任何词语都显得严厉。因此,这一话轮沉默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赫然显现,显然母亲在这次母女争执中占了上风。而作为读者,在理解这段会话时,则需要理解沉默发生在文中这种中西交融的特殊文化背景下的意义,从而真正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意图。
五、总结
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解读了《喜福会》中的话轮沉默,认为关联理论用于解读话轮沉默是可行的。本文通过对小说中话轮沉默的分析,一方面剖析了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相互关爱等复杂情感关系,从而深入解读小说意义。我们认为,《喜福会》中母女之间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只有更多的包容和爱才能使两代人越过这道鸿沟,达成和解,还原亲情本来面目;另一方面本文为关联理论在话轮沉默方面的研究的可行性提供了佐证。
参考文献:
[1]Jacob L.Mey.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柯贤兵.文学文体学的关联视角分析——以《一天的等待》(A Day's Wait)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07,(5):110-112.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Dan Sperber&Deirdre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