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梦是强国梦、富民梦、复兴梦,我们个人的梦想只有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才会更有意义。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成员。只有在学生时代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并追求积极健康的梦想,才能在将来真正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担。本文从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现状、中学生和中国梦的关系出发,探索和挖掘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关于中国梦内涵和外延的知识点,探讨通过课堂教学运用这些知识点来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中国梦 中学生 价值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具体来说,“中国梦”是现代化之梦,是社会主义之梦,是民族复兴之梦,是人民的梦,更是广大青年学生的梦。有人说:“看一看这个国家的青年就知道30年后这个国家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成员。中学时代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当代中学生有着怎样的价值观,意味着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肩负着中学生思想价值观教育的重担,政治教师理应担负起引领学生追寻“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塑造中学生的“中国梦”。
一、中学生思想观念状况
1.自我为中心倾向较重
现在有很多“4-2-1” 式的家庭,孩子从小在家里就被当成“小太阳”,家人们就像地球围着太阳转一样围着他们转,这使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上学以后,部分家长和教师在教导这些孩子时常说:“你读书是为你自己好,不是为我读。”这样就使他们也觉得读书只是为了自己,因而缺乏对学习与人生价值的真正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只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推崇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淡化了社会追求,不会从社会大局和集体利益着想,也就很少能有爱国情怀。
2.受功利主义思潮影响比较大
目前,我们国家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一味抓升学率,教师一心一意抓成绩,导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给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造成了很深的负面影响,这使得部分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扭曲,他们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自己过上好日子而不知感恩。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心若冰清,天塌不惊”,对“中国梦”的深刻信念无动于衷。
3.价值观的可塑性比较强
虽然很多中学生有着以自我为中心、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但是中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心智还不够成熟,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定型,他们依然处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时期,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担负着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有责任也有义务从正面引导和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中学生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
1.中学生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载体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学生思维敏捷、风华正茂,富有创造力、活力,是最有理想追求的群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未来建设事业的主力军。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五四”青年节“实现中国梦,青春永担当”主题团队活动,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成为现实!” 长江后浪推前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根接力棒必然要传到青年学生这一代,他们是中国梦的筑梦人。这是时代交给他们的光荣使命,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断努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
2.“中国梦”可以引领中学生梦想的实现
“中国梦”是你的梦,是我的梦,是大家的梦,是全国人民的梦。只有把“我的梦”融入“中国梦”之中,把个人梦想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个人梦想才不会是狭隘的梦想,个人梦想的实现才将更有社会意义,个人的人生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诠释。离开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来谈个人梦想和发展,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根基, 终将化为泡影。只有在“中国梦”的引领下,个人梦想才会飞得更高,个人也才会有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个人的生活也才会更精彩。
三、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中国梦”塑造中学生的价值观
运用“中国梦”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既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条件。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中都蕴含了对“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将“中国梦”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梦”的正能量,以此改变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或偏见,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用“中国梦”坚定中学生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世界排名还很靠后,经济也不及那些发展了几百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达。这使得部分学生觉得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不如别人,进而对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产生疑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纠正这部分中学生的错误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国情,理性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果,让学生坚信“中国梦”是强国梦更是富民梦。
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教师讲解“收入影响消费”时,可以列举数据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也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对比从小到大家庭生活的变化,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说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分析,让学生坚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定是一条康庄大道,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教师要说明民族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整个民族不屈不挠地前进,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也将推动民族的复兴。我们要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梦。这既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之一,也是中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标杆。
在哲学生活的教学中,教师要透彻讲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中国梦”需要一步一步来实现,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实现社会主义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点点的积累,需要经历几代人的奋斗。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代,包括广大中学生在内的13亿中国人必须共同努力奋斗,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样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
2.用“中国梦”激励中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正因为有这种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我国才有古代的辉煌、近代的成功、当代的发展和未来的复兴之梦。
在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材解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西方列强的欺辱,独立当家做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大力发展经济,逐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国家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灾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依靠这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当代中学生应该以此为动力,自觉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做中国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当教师讲到“我国的经济制度”时,阐明改革是我国取得巨大进步的“法宝”。改革就是创新,通过改革所有制结构,改革分配制度,走出一条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讲解“企业的经营”时,重点说明我国的企业要想在世界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做到人无我有。
在哲学生活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具有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这些都要求教师具备改革创新的意识。
从这些课程中可以看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动力,这就是中国精神。广大中学生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国精神,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推动下,去实现自己的个人梦想,也促使我们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3.用“中国梦”增强中学生的凝聚力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唯有全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中学生是数量庞大的人民群体,是“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我们要用“中国梦”传递正能量,激发中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不断凝聚中国力量。
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劳动者就业”问题时,要阐明中学生都是未来的劳动者,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知识修养,提高道德修养,为实现民族的复兴不断积聚力量。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民族政策”问题时,要分析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中学生自觉拥护党的民族政策,用自己的切实行动团结各族人民,增强凝聚力,共同实现中国梦。教师在讲到文化生活中“人民群众是文化创作的主体,同时文化创作也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哲学生活中“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时,要求中学生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自觉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引导学生要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充分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
总之,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期,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歪曲思想和不良现象的影响,所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勇于担负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任。“中国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富民梦、复兴梦,是引导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个人理想的总目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用“中国梦”引领学生的梦想,使“中国梦”成为学生自觉的理想价值和追求,从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将来成为“中国梦”的筑梦人。
参考文献
[1]岑国祯.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心理学的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岳毅力.中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27).
关键词:中国梦 中学生 价值观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具体来说,“中国梦”是现代化之梦,是社会主义之梦,是民族复兴之梦,是人民的梦,更是广大青年学生的梦。有人说:“看一看这个国家的青年就知道30年后这个国家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当代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成员。中学时代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当代中学生有着怎样的价值观,意味着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肩负着中学生思想价值观教育的重担,政治教师理应担负起引领学生追寻“中国梦”的光荣使命,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塑造中学生的“中国梦”。
一、中学生思想观念状况
1.自我为中心倾向较重
现在有很多“4-2-1” 式的家庭,孩子从小在家里就被当成“小太阳”,家人们就像地球围着太阳转一样围着他们转,这使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上学以后,部分家长和教师在教导这些孩子时常说:“你读书是为你自己好,不是为我读。”这样就使他们也觉得读书只是为了自己,因而缺乏对学习与人生价值的真正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只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推崇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淡化了社会追求,不会从社会大局和集体利益着想,也就很少能有爱国情怀。
2.受功利主义思潮影响比较大
目前,我们国家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校一味抓升学率,教师一心一意抓成绩,导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给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造成了很深的负面影响,这使得部分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扭曲,他们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自己过上好日子而不知感恩。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心若冰清,天塌不惊”,对“中国梦”的深刻信念无动于衷。
3.价值观的可塑性比较强
虽然很多中学生有着以自我为中心、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但是中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心智还不够成熟,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定型,他们依然处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时期,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担负着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有责任也有义务从正面引导和教育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中学生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
1.中学生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载体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学生思维敏捷、风华正茂,富有创造力、活力,是最有理想追求的群体,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未来建设事业的主力军。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五四”青年节“实现中国梦,青春永担当”主题团队活动,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成为现实!” 长江后浪推前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根接力棒必然要传到青年学生这一代,他们是中国梦的筑梦人。这是时代交给他们的光荣使命,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断努力,实现这个伟大梦想。
2.“中国梦”可以引领中学生梦想的实现
“中国梦”是你的梦,是我的梦,是大家的梦,是全国人民的梦。只有把“我的梦”融入“中国梦”之中,把个人梦想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个人梦想才不会是狭隘的梦想,个人梦想的实现才将更有社会意义,个人的人生价值才能得到更好的诠释。离开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来谈个人梦想和发展,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根基, 终将化为泡影。只有在“中国梦”的引领下,个人梦想才会飞得更高,个人也才会有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个人的生活也才会更精彩。
三、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中国梦”塑造中学生的价值观
运用“中国梦”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既有这个责任,也有这个条件。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中都蕴含了对“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将“中国梦”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国梦”的正能量,以此改变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或偏见,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用“中国梦”坚定中学生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目前,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世界排名还很靠后,经济也不及那些发展了几百年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达。这使得部分学生觉得我们国家的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不如别人,进而对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产生疑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纠正这部分中学生的错误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国情,理性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成果,让学生坚信“中国梦”是强国梦更是富民梦。
在经济生活教学中,教师讲解“收入影响消费”时,可以列举数据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也可以让同学们自己对比从小到大家庭生活的变化,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说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分析,让学生坚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必定是一条康庄大道,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教师要说明民族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着整个民族不屈不挠地前进,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也将推动民族的复兴。我们要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实现文化强国梦。这既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之一,也是中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标杆。
在哲学生活的教学中,教师要透彻讲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中国梦”需要一步一步来实现,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实现社会主义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点点的积累,需要经历几代人的奋斗。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代,包括广大中学生在内的13亿中国人必须共同努力奋斗,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样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
2.用“中国梦”激励中学生弘扬民族精神
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正因为有这种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我国才有古代的辉煌、近代的成功、当代的发展和未来的复兴之梦。
在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教材解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西方列强的欺辱,独立当家做主;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大力发展经济,逐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国家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灾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依靠这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梦想。当代中学生应该以此为动力,自觉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做中国精神的弘扬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当教师讲到“我国的经济制度”时,阐明改革是我国取得巨大进步的“法宝”。改革就是创新,通过改革所有制结构,改革分配制度,走出一条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讲解“企业的经营”时,重点说明我国的企业要想在世界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做到人无我有。
在哲学生活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具有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这些都要求教师具备改革创新的意识。
从这些课程中可以看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动力,这就是中国精神。广大中学生需要继承和弘扬中国精神,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推动下,去实现自己的个人梦想,也促使我们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3.用“中国梦”增强中学生的凝聚力
“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唯有全中国人民共同奋斗才能实现。中学生是数量庞大的人民群体,是“中国梦”实现的主力军,我们要用“中国梦”传递正能量,激发中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不断凝聚中国力量。
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劳动者就业”问题时,要阐明中学生都是未来的劳动者,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知识修养,提高道德修养,为实现民族的复兴不断积聚力量。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民族政策”问题时,要分析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中学生自觉拥护党的民族政策,用自己的切实行动团结各族人民,增强凝聚力,共同实现中国梦。教师在讲到文化生活中“人民群众是文化创作的主体,同时文化创作也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和哲学生活中“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时,要求中学生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自觉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引导学生要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充分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梦”。
总之,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期,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歪曲思想和不良现象的影响,所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勇于担负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任。“中国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富民梦、复兴梦,是引导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实现个人理想的总目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用“中国梦”引领学生的梦想,使“中国梦”成为学生自觉的理想价值和追求,从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将来成为“中国梦”的筑梦人。
参考文献
[1]岑国祯.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心理学的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岳毅力.中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