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今这个数字时代,人们用于阅读纸质图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在青少年一代尤其明显。我们正由一个印刷为主的文化进入一个屏幕为主的文化,这个趋势似乎不可逆转。那些从小使用电脑、互联网、iPod的人被称为“数字人”(digital native),半途学习使用数字媒介的人则被称为“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这些人从印刷王国移民到数字王国。根据这个划分,那些仍然滞留在印刷王国、使用纸质媒介的人,我们不妨称作“印刷人” 。
“数字人”与“印刷人”一个最大的不同,便是阅读习惯。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数字人使用电子媒介得心应手,互联网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印刷人则离不开纸质媒介,他们通过图书得到知识。那么,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与传统图书阅读,仅仅是载体的不同吗?读者只是使用不同的媒介达到同一目的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人类发明媒介使用媒介,媒介反过来也会改变人甚至控制人。
美国学者爱德华·特纳( Edward Tenner )在《我们自身的产品》(Our Own Device)一书中,列举了许多技术和发明反过来影响人类的例子。婴儿吃惯了奶瓶,就失去了运用腮帮和舌头吮吸母乳的能力。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坐和爬要比不用学步车的婴儿延迟一个月,走路则比不用学步车的婴儿晚两个月。
日本人的传统鞋具是草鞋和木屐。日本草鞋和木屐有两根鞋带,呈V字形,从大拇趾和二趾的位置连到鞋的后端(见图),这是为了上下榻榻米脱鞋方便。日本草鞋和木屐不分左右,V字形鞋带的汇合处定在鞋面的中线,而不是根据人体的重心放在靠近拇趾的位置。因此,传统上日本人尤其是妇女的步态呈内八字。日本人走路是脚趾或整个脚掌先着地,膝盖稍稍弯曲,手臂几乎不摆动,这是为了防止不慎将脚上的草鞋、木屐踢出去;而西方人走路是脚跟先着地,手臂摆动幅度很大。草鞋和木屐不仅影响了日本人的步态,还影响到日本人跑跳的姿势。日本学者发现,日本鲜有优秀短跑运动员,与国民从小穿草鞋木屐有关,而那些打破日本短跑记录的运动员走路时无一例外都是西方人甩臂的步态。直到二次大战之后,西式鞋才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草鞋和木屐 。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和神经系统的延伸。人类在使用某种媒介的同时,其思想和行为也受到媒介的影响。一种新媒介的出现,会改变人类自身和社会。从出版业的角度看,互联网和其他电子媒介对读者的阅读行为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对社会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学者用了5年时间,研究人们在两个数据库上的阅读行为。这两个数据库,一个是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的BL Learning,一个是由7所英国大学合作建立的Intute。两个数据库的内容都经过专家精心挑选,不是一般谷歌搜索得来的鱼龙混杂的结果。数据库包含期刊文章、电子图书、图像资料。两个数据库都免费开放,用户主要是学生、教授和科研人员,遍布世界。用户使用数据库时,他们的行踪会被电脑记录下来,例如某人上了哪些网页,在每个网页停留多长时间。研究人员分析这个记录了数百万用户网上阅读行为的电子文件,从中了解人们网上阅读的特征。今年一月,他们发表了题为《未来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Information Behavior of the Researcher of the Future)的研究报告,列出人们读网的若干特征:
横向搜索,浅尝辄止:读者在一个学术网站上只看一、两页就离开,60%的读者阅读电子期刊文章不超过3页,65%的读者离开后再不回来。
在网页间穿梭:读者花大量时间在网页之间换来换去,穿梭的时间与阅读的时间相当。
浏览而不深读:用户在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上停留的时间很短,一般为4~8分钟。用户并不象传统读书一样地读网,他们只是飞快地浏览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希望立即找到现成答案,一口吃成胖子。用户不停点击网页中的各个链接,而不是从头到尾有顺序地阅读。他们上网的动机似乎就是为了逃避阅读传统的图书。
总而言之,研究人员发现,从青少年到成年人,从学生到教授,他们在使用电子资料时,均表现出四处点击、浅尝辄止的特点,他们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没有时间阅读和消化,而文摘性内容是成年科研人员的最爱,人人都在寻找学术捷径,整个社会的智力正在退化。报告作者最后说,我们迫切需要研究,人们在使用电子资料时为何会呈现“浏览而不深读”的特点,以及这种现象对未来的学者和科研人员的素质会有怎样的影响。
“数字人”与“印刷人”一个最大的不同,便是阅读习惯。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数字人使用电子媒介得心应手,互联网是他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印刷人则离不开纸质媒介,他们通过图书得到知识。那么,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书阅读与传统图书阅读,仅仅是载体的不同吗?读者只是使用不同的媒介达到同一目的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因为人类发明媒介使用媒介,媒介反过来也会改变人甚至控制人。
美国学者爱德华·特纳( Edward Tenner )在《我们自身的产品》(Our Own Device)一书中,列举了许多技术和发明反过来影响人类的例子。婴儿吃惯了奶瓶,就失去了运用腮帮和舌头吮吸母乳的能力。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坐和爬要比不用学步车的婴儿延迟一个月,走路则比不用学步车的婴儿晚两个月。
日本人的传统鞋具是草鞋和木屐。日本草鞋和木屐有两根鞋带,呈V字形,从大拇趾和二趾的位置连到鞋的后端(见图),这是为了上下榻榻米脱鞋方便。日本草鞋和木屐不分左右,V字形鞋带的汇合处定在鞋面的中线,而不是根据人体的重心放在靠近拇趾的位置。因此,传统上日本人尤其是妇女的步态呈内八字。日本人走路是脚趾或整个脚掌先着地,膝盖稍稍弯曲,手臂几乎不摆动,这是为了防止不慎将脚上的草鞋、木屐踢出去;而西方人走路是脚跟先着地,手臂摆动幅度很大。草鞋和木屐不仅影响了日本人的步态,还影响到日本人跑跳的姿势。日本学者发现,日本鲜有优秀短跑运动员,与国民从小穿草鞋木屐有关,而那些打破日本短跑记录的运动员走路时无一例外都是西方人甩臂的步态。直到二次大战之后,西式鞋才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草鞋和木屐 。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和神经系统的延伸。人类在使用某种媒介的同时,其思想和行为也受到媒介的影响。一种新媒介的出现,会改变人类自身和社会。从出版业的角度看,互联网和其他电子媒介对读者的阅读行为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对社会又意味着什么,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学者用了5年时间,研究人们在两个数据库上的阅读行为。这两个数据库,一个是大英图书馆(British Library)的BL Learning,一个是由7所英国大学合作建立的Intute。两个数据库的内容都经过专家精心挑选,不是一般谷歌搜索得来的鱼龙混杂的结果。数据库包含期刊文章、电子图书、图像资料。两个数据库都免费开放,用户主要是学生、教授和科研人员,遍布世界。用户使用数据库时,他们的行踪会被电脑记录下来,例如某人上了哪些网页,在每个网页停留多长时间。研究人员分析这个记录了数百万用户网上阅读行为的电子文件,从中了解人们网上阅读的特征。今年一月,他们发表了题为《未来科研人员的信息行为》(Information Behavior of the Researcher of the Future)的研究报告,列出人们读网的若干特征:
横向搜索,浅尝辄止:读者在一个学术网站上只看一、两页就离开,60%的读者阅读电子期刊文章不超过3页,65%的读者离开后再不回来。
在网页间穿梭:读者花大量时间在网页之间换来换去,穿梭的时间与阅读的时间相当。
浏览而不深读:用户在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上停留的时间很短,一般为4~8分钟。用户并不象传统读书一样地读网,他们只是飞快地浏览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希望立即找到现成答案,一口吃成胖子。用户不停点击网页中的各个链接,而不是从头到尾有顺序地阅读。他们上网的动机似乎就是为了逃避阅读传统的图书。
总而言之,研究人员发现,从青少年到成年人,从学生到教授,他们在使用电子资料时,均表现出四处点击、浅尝辄止的特点,他们从一个网页跳到另一个网页,没有时间阅读和消化,而文摘性内容是成年科研人员的最爱,人人都在寻找学术捷径,整个社会的智力正在退化。报告作者最后说,我们迫切需要研究,人们在使用电子资料时为何会呈现“浏览而不深读”的特点,以及这种现象对未来的学者和科研人员的素质会有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