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画地为牢”西方孩子的自由成长之道

来源 :Future出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gang82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谈论关于父母如何不给孩子设置过多的成长“牢笼”的时候,似乎总喜欢给他们灌输一些所谓的关于家教的道理,这些道理句句在理,可是说教带来的负面效果已经不止一次的被现实印证。对于如何度量孩子成长空间这个问题,西方也在不断探索,而近日在美国大为流行的一个典型故事,让西方教育学者们颇受启发。
  鱼缸法则
  美国一家知名企业位于曼哈顿的总部大厅中摆放着一个鱼缸,这个鱼缸里面养了很多绚丽无比的小鱼,每一位到访的客人都会不自觉地被鱼缸里面来回逡巡的小鱼所吸引,纷纷驻足观看。这一情景让这家企业大受启发,为了给访客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印象,企业后勤部门在鱼缸周围安置了很多灯光设备,五彩斑斓的灯光让小鱼更加璀璨夺目。
  不过细心的员工发现,这些小鱼虽然俏丽无比,但是这两年却一直没有长大,可是这家公司给小鱼喂养的都是最优质的饲料,而且为了保证鱼儿的生存,鱼缸内部的环境布置的也是舒适无比,这一问题困扰着这家公司。有一天,董事长的儿子来到父亲的公司,看到这些斑斓的小鱼也不自觉地跑过去观看,并试图想把小鱼从鱼缸里面拿出来,正在他马上要抓住一条鱼的时候,胳膊不小心碰了一下鱼缸,原本就临近桌子边缘的鱼缸摔在了地上,玻璃碎片同里面的小鱼一同洒了出来。大惊失色的后勤员工赶忙过来拯救这些“奄奄一息”的小鱼们,待把所有鱼都收集完之后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再没有合适的容器来供鱼儿生存了。最终,他们索性将这些鱼扔进了公司门口的喷水池,小鱼们重新焕发了生机,在里面依然自由自在的遨游,这回吸引的观赏人群更多了,这家企业的知名度也随之提升。最大的惊喜并不是这个,而是这些原本怎么也长不大的小鱼,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疯长了好几寸。
  从鱼缸到喷水池,仅仅是将鱼儿简单的挪动了一下,就获得了意外的生长奇迹。美国的教育研究者们在获悉了这一事件之后突然获得了灵感,他们认为其实每个家庭何尝不像一个鱼缸,有适宜的生长环境,有足够的养分;而孩子就像鱼缸里面色彩斑斓的小鱼,只不过鱼儿没有发达的思维,而孩子却是思维最活跃的群体,由相关学者总结出的“鱼缸法则”就成为美国家庭培养孩子的重要准则之一。所谓鱼缸法则,就是鱼缸有多大,鱼才能够长多大,如果鱼缸过小,即使这种鱼有长大的能力,也会因为过小的空间而被限制生长。
  探索未知 走出“牢笼”
  对于“不给孩子设定成长‘牢笼’”的理念,国内家长都有着一定的认知,但是理念仅仅是一个宏观的指导方针,而如何将这一理念运用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大部分家长的想法是模糊的。
  其实,让孩子走出成长“牢笼”并不困难,关键要看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迈过这道横亘在相对封闭的成长环境到未知的外部世界之间的关卡。鼓励孩子积极探索是重要的第一步,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的探索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只不过暂时被由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文化压制了,所以他们亟需一个合理的释放窗口,压抑已久的探索欲望一旦获得了释放,将产生巨大的能量,这股能量可以帮助孩子打开一个新的世界,思维将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和完善。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如果带着孩子周游世界,这笔费用太昂贵了,只是为了鼓励孩子探索而付出这么高昂的经济代价不值得。其实周游世界只是探索行为的途径之一,此外去城市的郊野公园的一次绘画写生,一个温馨的采摘活动,抑或是一个家庭的野餐,都可以称之为探索活动,因为这至少让孩子初步感受到了那些生机勃勃的动植物带来的大自然的气息,这与封闭冰冷的城市的氛围绝对是大相径庭的,在协助孩子进行野外观察的过程中,家长不仅能更新自己对于自然的认知,放松工作压力,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与孩子的互动能力,对于缓解因为工作过于繁重而带来的紧张的家庭关系也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在感受自然文化的同时,也不妨鼓励自己的孩子走出国门,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去世界各地游玩。千万不要忽视带着孩子去国外旅游的作用,即便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对于孩子探索欲望的激发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为即使一幢古老的建筑,一棵年代久远的树木背后,都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让孩子感受其散发出来的人文气息,都是人生收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于未知的人文历史世界的探索。
  对于处于关键成长期的孩子们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如果家长刻意将原本属于孩子的时间强行攥在自己手上,无异于掠夺了孩子的成长权利,所以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学会自由支配时间也是让孩子走出“牢笼”的关键步骤,即使一个发呆的动作,也不要去打断他,也许此时他正在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家长在这方面更多的应该起到引导的作用,引导的合理,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时间观念强,做事效率高的人。
  在这里,笔者需要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鼓励孩子走出“牢笼”并不意味着没有边界,这个边界就是规则,离开规则和规律的成长之路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问题,正如前文提到的“鱼缸法则”,家长既要最大限度的给予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不要人为地设置“鱼缸”,但是还必须要将孩子的成长放在可控范围内。
  2P
  The Degree of Freedom of American Education
  “界限感”的智慧
  我眼中的美国教育自由度
  文/祁彬
  在去美国学幼儿教育之前,我脑海中对于美国孩子成长环境和教育风格的认知同其他中国人一样,都会认为这个国家的孩子都属于“放养型”,父母几乎不会对孩子的成长横加干涉,也不会因为孩子的顶撞而棍棒相加,当时在国内看到的关于美国幼儿教育的资料之后,就会不自觉的产生一股羡慕之情,最初促使我去美国读幼儿教育专业的动力,其实也是因为对这个拥有世界最发达教育体系和最先进教育理念的国家的好奇。
  讨好孩子反遭“欺”
  虽然在美国学习期间,老师也会给我们模拟若干幼儿教育典型场景,但那毕竟是课堂,很多场景都是常规和典型的,要想真正了解和感受美国“熊孩子”们的风格,必须真正走到他们身边,只有跟他们在一起相处,才能从他们的言行举止等细节上找到我想要了解的东西。于是,我申请了学校为国际学生提供的幼儿园的实习机会。   顺利获得实习批准的我,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一来到了附近的一所幼儿园,这所幼儿园我每天上课都会路过,也从邻居和师姐那里听说过关于这家幼儿园孩子调皮捣蛋的事例,不过自认为从小经受过严苛的中式教育考验的我,还是能够应付这些孩子的。按照老师的安排,我来到了号称全幼儿园调皮学生集中的班级,本来我准备给他们来个“下马威”,用严格的方式去约束他们,但是一看到他们那一双双可爱的蓝眼睛,我就放弃了之前的念头,再加上我只是一个实习生,初来乍到应该给他们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心里那个“儒师”的念头终于战胜了“严师”念头。
  孩子们看到我这个新老师,还算给面子,纷纷围拢过来上下打量我,也许是好奇于我这个东方面孔,也许是对于我这个新老师还略感陌生,原本叽叽喳喳的他们突然安静下来。为了避免尴尬局面的出现,我主动对他们报以微笑,并且用孩子们能接受的语言跟他们问好,为了消除他们的距离感,我主动蹲下来跟站在最前面的一个女孩聊天,要知道当时我的腰伤刚刚恢复,但是为了能尽快融入他们的生活,也算是豁出去了。就这样,我很快进入了角色,也会跟他们一起玩耍。
  一个月之后的某天,当我按照学校的要求让孩子们去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他们却集体“罢工”了,领头的孩子带着其他孩子跑到了另外一个角落里自顾自的疯玩起来,这一切对我来说真是始料未及的,也许是他们这一个月来尚属良好的表现让我放松了警惕,面对这一切我显得有些手足无措,看来之前的表现都是假象,那是因为他们还跟我不是很熟悉,会有所忌惮。可是这一个月来我的温柔教法让他们很快尝到了甜头,所以那种调皮的本性才表现出来。
  此时我只有选择求助于幼儿园的老师了,在他们的帮助下好不容易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并且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午休的时候,我被园长叫进了办公室,我已经做好了挨批的准备,可是他的脸上并没有丝毫的愠色,而是平心静气地告诉我以后不要纵容这些孩子,年轻气盛的我跟校长辩解,说了自己对于美国教育宽松自由的认知,也阐述了自己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校长在表示理解的基础上,告诉我之前对于美国幼儿教育的认识是片面的,他承认美国孩子的成长空间是自由和平等的,但是这个自由是存在边界的,孩子一旦失去了“界限感”就会变成一匹匹脱缰的野马,无论对于今后老师的教学还是孩子未来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校长的话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在国内对于美国教育的认知,后来我尽力在实习过程中,在自由与规则之间平衡,我过去给孩子们留下的“慈师”印象也逐渐消散,之前的不听老师指令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这次实习也成为我幼教生涯的全新起点。
  规则是自由的保障
  当我研究生快要毕业的时候,又申请到了去一所小学实习的机会,和幼儿园不同的是,这里对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在我上岗之前,学校的老师也会跟我详细讲解学校的校规和教学秩序方面的内容,这又改变了我之前对于美国小学教师那种随意自由的肤浅认识,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的上课方式很随意,但背后都是有细致的规则进行约束的。
  实习第一天,我的重点在于观察美国老师的课上表现。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天上课过程中,老师花了很多时间给刚入学的孩子们讲解学校所谓的规则,细致到会带着学生们学习如何在楼道里行走,直到学生在楼道里不会东张西望和发出怪异的声音才算合格,而正课的时候,老师除了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以外,还会布置一些关于阅读和科学课的任务。让我惊奇的是,整个一节课,讲解规则的时间要远远长于正课时间,当我把这个疑惑告诉那位老师的时候,她只回答我了一句话:“规则是自由的保障。”
  后来又陆续在美国几所小学实习了一段时间,让我感触最深的并不是他们的先进教法,而是对于规则的重视。美国老师给学生讲规则的时候,并不是那种强制性灌输的方式,而是在讲解时告诉学生制定规则的原因所在,以及遵守这项规则可以避免的麻烦。
  2P
  The Degree of Freedom of Education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自由度:世界各国驭娃攻略
  整理/伊万
  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充分回归自然,已经成为欧美国家,甚至一些亚洲发达国家家庭的共识。但也有不少家庭担心过度的自由会让孩子偏离成长轨道,因此对待孩子必须找到自由和成长管理的平衡点。
  澳大利亚:12岁前必做15件事
  澳大利亚政府向小学生派发了超过4万本“大自然游乐通行证”,目的是让孩子通过亲近大自然、多运动来变聪明,以及提高孩子应对挑战的能力。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学者认为 相比起看电视和上网,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既能锻炼生活能力,又能提高自信心。而且,有学者还认为那些不穿鞋的孩子往往比常常穿鞋的孩子聪明。这是因为大自然自有教育孩子的一套,这些宝贵的经验孩子在书上是学不到的。
  有一个名为“12岁前必须做的15件事情”的理念在澳洲家庭当中生根发芽,该活动的目的正是鼓励孩子们充分释放自由天性,回归自然。这个涵盖了爬树、自检小型杂物间、在星空下露营、发明一种适合自己玩的游戏并且能连续玩3天,学游泳、追逐波浪、远足、去小溪边玩耍、游览国家公园、雨中嬉戏、捕捉蝌蚪、堆沙堡、培养植物并观察成长、学自行车的活动吸引了很多澳洲家庭孩子的参与,父母也通过这些活动,逐渐学会了对孩子成长自由度的把握。
  美国:神奇的“第八智能”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认为以智能测试为基础的传统智能概念太过局限,于是提出了7种类型的智能,涵盖了更广泛的人类潜力范围,它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随后该学院人工智能研究者又补充了第8智能,即“自然智能”。也许这第八种智能,就是存在自然中的智能,是等待一旦有人出现就能被学习的课程。   全世界的孩子都一样,喜欢玩沙、玩土。但因为这类活动“不卫生”,在国内鲜有父母、学校或幼儿园鼓励孩子玩的。美国人的后院,有的专门设有沙坑,有的备有特制的沙盘,让孩子在沙坑里玩“找宝藏”等游戏,任孩子的想象力尽情发挥,堆砌自己的梦想城堡。
  芬兰:锻造“超级自适应能力”
  在芬兰的赫尔辛基市,绿色从市中心一直延伸到北部的原始森林,城区则致力于为儿童玩耍和居民社交提供一个野生的、绿色的、机动车禁行的场所。
  早上八点半,天还没亮,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冷得让人颤抖瑟缩。陪着孩子在等学校老师集合的大人们,总是佝偻着肩膀、手插在厚大衣的口袋里、脚在厚雪靴里跺步。但一群群孩子们就好像放羊吃草似的在雪地上玩起来,堆雪人、做雪球、滑雪坡,以及停不下来的追跑跳。起先,让这么幼小的孩子在严寒的户外等候开门,看起来真有点不近人情,但不久就发现,原来这不是学校的特殊设计,而是芬兰的传统。
  在芬兰,几个月大的婴儿,就被爸妈推着婴儿车带出来吹风受冻,芬兰人都是从小开始去适应气候,因为这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培养适应力是代代相传的生命成长历程。
  日本:热衷自然游戏
  日本幼儿园通常有较好的自然环境,有浓郁的树荫,有的幼儿园就建在小树林中。日本幼儿园一般户外场地较大,有的虽不很宽敞,但利用充分,幼儿可以跑动、探究、玩耍。
  幼儿园所提供的游戏环境与材料具有简易、朴实、自然的特点,使人有平实亲切之感,特别有利于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幼儿园注重为儿童提供在自然中游戏的条件。材料、设施常常是依自然环境设置,如在树上系绳、打绳结、架绳梯、挂绳网,或是两树之间架秋千,供幼儿攀爬、荡悠。有的依大树干造一小木屋,幼儿可爬上去玩他们喜欢的游戏,有依山地势高低不同而设的跳台,或是在场地上特意堆起小山坡,让幼儿进行登、滑、钻、爬等活动。
  在日本幼儿园,沙箱、沙地及玩水设施的设置很普遍。这类活动幼儿最感兴趣,利用率极高,有的幼儿园甚至把整个院落作为大沙场供幼儿挖土装车、堆沙造型。
  自然物及废旧材料在日本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如用木桩做平衡木,将旧轮胎插入地面做成跳马;提供大量旧轮胎,供幼儿码叠、滚动着玩。在幼儿园常常可以见到一些用纸板箱、废纸盒等做成的摇马、娃娃家小房子等。通常,各班均备有装纸片、木块下脚料等废弃物的箱子,很多玩具都是幼儿自制的。
  瑞典:把孩子当“野人”
  瑞典是个雨水较多的国家,不过这样的气候丝毫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外出计划。每到雨天,孩子们都会穿着雨鞋,披着雨衣在外面拼命踩水,撒欢儿。即使在幼儿园,老师也可能在雨天组织孩子们去外面玩。所以,孩子上幼儿园时,老师一般会把雨鞋和雨衣作为必备用品列在给父母的清单上。
  瑞典的哥德堡市周边有60个农场,有的对公众开放,居民们可以自采浆果和蔬菜;有的是供儿童游玩嬉戏的农场;还有残疾人专用的骑术训练场。新建居民区中心,还可见小片的牧场、牲畜和农场建筑。
  在这个北欧国家,也有着类似关于孩子回归自然的要求和法则,比如每个孩子必须体验水对人体有浮力,通过荡秋千,学会用肢体力量控制秋千高度,通过爬树锻炼意志力等。
其他文献
离开东非已很久,我还是经常会突然想到它。你知道,当你已经离开某个地方,你怎样去想起它,是否就是你心里最没有矫饰的它。每次忆起东非的片段都并不完整,像一棵猴面包树,一个光屁股的黑人小孩憨厚的笑,或者一望无际的荒原,其中夹杂着个人主观投入的情绪,甚至幻觉。有时候我会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走入东非,也许从来没有,也许只是来去匆匆。但如果有机会,东非值得令人流连忘返。  自从了解到东非动物大迁徙乃为东非大
期刊
又是9月开学季,不禁想起了十年前随着国际列车的轰鸣,我和十几个同学一同踏上了远赴俄罗斯的征程,大家一起选择了去俄罗斯太平洋国立经济大学留学,一是因为这所高校位于俄远东地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离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比较近,再有就是这所学校是俄罗斯远东地区一所较好的经济类院校,而且学费较低。  建于1958年的俄罗斯太平洋国立经济大学原名哈巴罗夫斯克国立技术大学,是俄罗斯远东最大学府之一,2005年3月
期刊
第三日 酷似月球地貌的沙漠——月亮谷(Wadi Rum) ★  我完全没有料到,整个约旦行中最尽兴也是最疲累的一天,竟献给了沙漠中的月亮谷。  清晨一大早,由佩特拉出发一个多小时车程抵达月亮谷口,一个戴着酷炫墨镜的阿拉伯小哥上车要五块钱进沙漠的入口费,于是接下去我们都叫他“五块钱”。  “五块钱”带我们前往预定的贝都因人生活营,准备一天的沙漠吉普车游加晚上看星空睡帐篷活动。主人(亦是老板,其余导游
期刊
According to research from Deloitte, items from the designer and other luxury goods now cost less in Britain in dollar terms than anywhere else.  据德勤研究,目前,英国的设计师产品和其他奢侈品比其他地方价格低。  It linked the trend
期刊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众多顶尖大学计划设立额外入学考试,表示中学教育考试体系经过改革后难以帮助其挑选出优等生。  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和华威大学均为罗素大学集团成员,已经表示今年可能采取额外评估手段衡量大学申请书。其他顶尖大学也鼓励申请者提高自身素质,增加申请成功的可能性。  牛津大学的很多课程都设立了入學考试,而年初,剑桥大学也宣布于2017年将设定入学考试。若形势继续发展,这意味着学生们取得
期刊
A Chinese-language final exam paper at a high school in New York has left internet users amused and confused, reported guancha.cn on Saturday.  据观察者网上周六报道,纽约一所高中的中文期末试卷让网民们既困惑又欢乐。  The CLA (Collegiate
期刊
每一年,都有一个核心词汇,去年“股票”当仁不让,今年,最火的话题莫过于“买房”。在北京等一线城市,人们对“学区房”的购入兴趣依然没有丝毫减弱。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成为了中国大部分家长的信条,于是中国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未来,常常一掷千金甚至砸锅卖铁都要购买学区房以获得进入“名校”的资格。47万一平米的天价学区房等新闻层出不穷。  但是,学区房的惊天房价,难道是中国特色?其实非也,人们对
期刊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国家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战略高度。今天中国社会蓬勃兴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以及它所体现出的基础性、大众性、开放性和前沿性,不仅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支撑,也将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创业教育,并积极推进国际化的创业教育,以期不断提高我
期刊
南安普顿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862年由当地慈善家Hartley先生出资兴建的哈特利学院,后于1902年成为附属于伦敦大学的一所学院。1919年,更名为哈特利大学学院,1902-1952年期间,作为伦敦大学的一个学院颁发学位。  在1952年由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颁布许可成为正式的南安普顿大学,这也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皇在登基后为高校授予的第一个皇家特许状。获得学位授予权时,学校仅有不到1000名学生。
期刊
7月7日,记者在刷微信朋友圈时被奥克兰“天价”青椒震惊:一位在当地留学的朋友在朋友圈写道“青椒,你是疯了吗?”,配图为121.99纽币(约合600元人民币)一公斤的青椒。  随后,记者联系了这位在新西兰奥克兰读博士的马先生。马先生向记者表示:“这种青椒,奥克兰本身不自产而要靠进口,外加现在新西兰处于冬季,菜价相对也贵些。”  马先生说,之前青椒卖20-30纽币(约合100-150元人民币)一公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