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的“三本”思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0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不能靠灌输、贴标签的办法授予学生,应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思想感情。所以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师为中心,以繁琐的分析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樊篱,做到“以生为本,以读为本,超越文本”,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探究创新。
  
  以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才能更有效地进行。面对新课程,我们应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应该改变以往那种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而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语文学习,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预习的方法和习惯,放手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让他们在预习中养成遇到困难主动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其次,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教师应定位于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引导者,只是起“引路”“架桥”的作用,只为学生在自学、讨论、答疑中当“顾问”和“参谋”,切不可繁琐分析,疲劳训练,要“导到为止”。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学生“疑”,才会去探其究竟,才会获得新知。可以说,生疑是创新的开始,解疑是创新的过程,答疑是创新的成果。因此,教者要注重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小到对课题、造词、造句、文采的质疑,大到联系全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以生为本”意味着进行阅读教学时,“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
  “以生为本”更意味着要尽量最大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积极、欢快、主动地发展,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我。
  
  以读为本
  
  目前的课堂教学,把问题当成一种不变的模式,一问到底,特别是那种教师问上句,学生不假思索地答下句,或只要一读书就会明白的提问,占去了学生大量熟度精思的时间。这种做法非但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反而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读,是学生经历认识、体会感悟阅读材料的必由之路,也是磨练学生语感能力的不可逾越的一步。读能使主体和客体思想相碰,情感相激,并使学生实现智的启迪、知的构建、能的迁移,把握阅读策略,掌握阅读过程。
  朗读能够积累和丰富学生的语言,对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落实语文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在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整体感悟。多读,给足时间读;多读,指导有层次地读;多读,鼓励有创新地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好的朗读是对课文优美的意境、作者的思路、观点和主张的真正理解和解释。因此,朗读又是衡量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尺度。学生在反复的朗读实践中。可真正获得了“出于口、入于耳、了然于心”的感性认识,并在大量的比较品位、积累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发展了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可见只有以读为本,才能冲掉满堂灌、克服满堂问的弊端,把训练落到实处;学生的读书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才能有效提高。
  
  超越文本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出口能成章,下笔能成文,需要多读积累。要积累,就要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超越文本”就是基于教材而不困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引导学生不是告诉、分析、肢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引导学生去真正领悟其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园地。
  “超越文本”就是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强化诗词诵读,尝试让新诗进课堂,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与大师对话,满足其强烈的好奇心和高涨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运用意识。
  “超越文本”还意味着超越课堂。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变化日新月异,课堂已经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小课堂、大语文、立体化”,我们必须引导学生走进课堂,走进社会与自然的大课堂,去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才能形成开阔的思维,才能打下宽厚扎实的人文功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并学会进行分析、整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文化视野,形成学习的技能。
  “以生为本,以读为本,超越文本”,让学生拥有阅读过程,让学生拥有阅读能力。拥有自主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应用评议的权利,拥有自主阅读探索奥妙与规律的权利,使生命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尽情展现,从而使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真正主人。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我认为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情感因素呢?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方面    初中的1至6册语文课本中,几乎篇篇文章都涉及到情感教育。这些课文归纳起来,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类,表达对祖国、故土、人民的热爱之情,如《最后一课》《社戏》《老王》等。第二类,表现一种至爱亲
毫无疑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深度分销,是线下工作与线上管理系统的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深度分销是否要退出历史舞台的争议纷纷扰扰,但规模庞大的快消品巨头们却没有动静,也
时下,国内股市、楼市的大幅上涨,不少人将之归结于通胀预期。2009年以来,以原油、金属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的强劲反弹,不少人也将之归结于全球的通胀预期。之所以说是通胀预期,而不是通胀,是因为全球大多数国家当前的物价仍然是负增长或增长幅度很小,通胀并没有发生。  何谓通货膨胀?直观上解释,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而过多的货币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关于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的关系,有一个著名的费雪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