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提出了很多优秀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包括了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生活”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个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关键词:自然角环境;生活;趣味;多样;整合
幼儿天生对大自然具有好奇心,然而身居高楼的幼儿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并不多,他们对自然界动植物的观察只是片而和间断的。陶行知说过“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孩子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想通过自然角的创设,弥补幼儿接触大自然的不足,为幼儿提供比较自由的、随时能观察和探索自然的机会,让自然角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幼儿园有着我们特有的环境优势,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独立阳台,恰好这个阳台是我们创设自然角的有利位置。我们把自然角当作幼儿认识自然界、探究科学的一个重要窗口,把“关爱身边的动植物,培养幼儿探究兴趣,提升幼儿科学素养”作为自然角环境创设的总目标,也是幼儿进行观察和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资源。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与观察,我觉得幼儿园的自然角可以从以下几方而来创设:
一、创设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
(一)从幼儿兴趣出发
以往我们在创设自然角的时候,总是教师把一些植物、动物放在自然角里,让幼儿观察、记录,但是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孩子没有自己的意愿,没有兴趣,于是我们将这样的形式改为“从幼儿需要”出发。班级里的植物、动物都由孩子们亲手种植、饲养。我们还从幼儿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出发设计了各个动植物生长的小实验,如“植物每天要喝多少水”、“比比谁的小葱长得高”等等,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二)从幼儿经验出发
我们根据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选择幼儿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科学教育内容,将它们蕴含在自然角环境的创设中。例如:我们的班的幼儿在午饭时吃了绿豆芽之后,我们就组织幼儿一起来给绿豆发芽的实验活动。首先,我们收集小盒子,再选出一些颗粒大、饱满的豆子,然后进行浸泡,将豆子放入盒子中,盖上湿润的布,然后就是每天对豆豆的观察和照顾了。豆豆一点一点的出牙、长大,孩子们每天都饶有兴趣的问:“什么时候豆豆就长成和我们吃的豆芽一样了呢?”孩子们看着自己餐桌上的食物,原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得来的,他们成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三)从一年四季出发
我们根据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变迁,根据幼儿不同的认知水平,由淺入深、从简到繁地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动植物进行投放。春天,对于植物区种植的创设,可以有种子发芽、花卉的种植、蔬菜的种植等等。秋天,有农作物的丰收,种植藏在哪里等等;对于小动物类实验角的创设,春天可以饲养小鸡、小兔、蚕宝宝、小蝌蚪等,夏天饲养小金鱼、小乌龟等。这些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能让幼儿产生了解自然,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的兴趣。
二、创设的氛围注重趣味性
(一)趣味性氛围的创设
以往的自然角,我们就将花盆、植物放在那里供幼儿观看,现在的自然角,我们和家长取得联系,用废旧材料给孩子制作可爱的动物容器、自己设计、制作浇水的工具和测量工具。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情景,如:我们在阳台上创设了“开心农场”的场景,我们合理布置区域,有“种子陈列馆”、“渔乐场”、“养殖区”、“休闲区”、“种子发芽赛”、“百草园”“采摘园”等,动静结合,手脑相宜,让幼儿充分沉浸在“农场”的感觉中。创设了这种富有趣味性的情景,引发了幼儿关注和探宄动植物的欲望,在这种氛围中幼儿会更乐于探究、学习。
(二)趣味性问题的提出
在自然角的探究中,如果要深入那就得依靠问题的推动,从而能构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渐进系列活动。系列中的每个活动都是孩子们想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如在“种子发芽赛”中,在讨论哪个种子长得快,哪里的种子长得快(我们把种子放在不一样的媒介中,有泥、有水、有沙、有石头、还有是什么都不放)时,教师抓住了孩子们的一些焦点问题,引导他们展开讨论,继而引导孩子们通过考虑种子发芽需要的空气、水、阳光等一系列的小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就是通过这样通过一个个趣味问题使孩子的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引领孩子们一步步获得有意义的知识经验。
三、创设的操作活动多样性
(一)幼儿操作活动的多样化
自然角如果仅仅是让幼儿观察,那么对于自然角创设的价值并不大。对于一些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动植物生长环境不同或者根据气候,而不能种植、饲养我们这儿不常见的动植物的话,我们就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来进行。例如:动物喜欢吃什么中,老虎喜欢吃什么?蛇喜欢吃什么?我们不能在自然角饲养这类的动物,但为了增加幼儿的知识点,提高孩子的认知范围与能力,我们只能借助图片,让幼儿根据图片上的动物位置,选择他们喜欢的食物进行“喂养”。这样不但在操作中了解了老虎、蛇的生活环境和生长特点,还能增添自然角中操作的乐趣。这样我们的种植与饲养范围就不是仅仅局限于我们孩子周围容易接触到的动植物了,孩子的兴趣点应该是跟能被激发出来。
(二)观察记录形式的多样化
(下转第239页)
观察记录是要看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定的。如果是小班孩子,他们没有必要用书而的记录形式,只需要让他们在自然角中观察、比较,与同伴得出相应的结论就可以了。中班孩子的观察记录可以制作的稍微简单一点,可以针对某一个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等。大班孩子的观察记录就可复杂点、要求更高点了。我们可以要求孩子将自己的记录要让每个人都能看懂、理解。在这样的要求下,孩子的记录会自己发生改变,颜色、形式都会有变化,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时间调整再尝试,孩子们的观察更加仔细,记录方式更加多样性,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涨。
四、与主题活动的整合性
认识自然角里的动植物,不仅仅是强调观察,还应与主题活动相结合进行学习。在主题活动中,老师、孩子、家长一起收集各种所需的物品,如:农作物类的、花卉类、树木类,教师利用废旧材料构建了有创意的“种子陈列馆”专区,既有丰富多样的种子标本,又有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的各种图片和文字资料。
另外,将自然角与其他主题活动有机结合,可以在数学活动中,比高矮、认图形;在美术活动中,画画我们的自然角等,极大地放大了自然角资源的价值,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
除此以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空间、墙而的作用,创设平而、立而、操作的自然角环境。在我们的阳台周围有一定的墙而,在这些墙而中,有观察、感知;有操作、绘画;有有趣的小实验;还有知识的传递,在这些环境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幼儿在参与自然角活动中加深对科学的认识,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是我们最有价值的、最生活化的课程。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它是孩子们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一个智慧角,现在,我们的自然角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小小生态园”,成了孩子们乐不思蜀的乐园,在这里,每一种动植物都发挥着其最大的教育价值,都在支持者幼儿进行着更多的探究与发现。教师只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在自然角中捕捉教育的信息,积极地加以引导,相信孩子的收获会更多。
参考文献
[1]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 周德藩《走进陶行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梁伯琦《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学周刊> 2013年第一期第200页 潘燕玉
[6]《学前教育》2010年第九期第53页 沈伟芳
关键词:自然角环境;生活;趣味;多样;整合
幼儿天生对大自然具有好奇心,然而身居高楼的幼儿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并不多,他们对自然界动植物的观察只是片而和间断的。陶行知说过“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孩子有机会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木。”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想通过自然角的创设,弥补幼儿接触大自然的不足,为幼儿提供比较自由的、随时能观察和探索自然的机会,让自然角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幼儿园有着我们特有的环境优势,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独立阳台,恰好这个阳台是我们创设自然角的有利位置。我们把自然角当作幼儿认识自然界、探究科学的一个重要窗口,把“关爱身边的动植物,培养幼儿探究兴趣,提升幼儿科学素养”作为自然角环境创设的总目标,也是幼儿进行观察和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资源。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与观察,我觉得幼儿园的自然角可以从以下几方而来创设:
一、创设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
(一)从幼儿兴趣出发
以往我们在创设自然角的时候,总是教师把一些植物、动物放在自然角里,让幼儿观察、记录,但是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孩子没有自己的意愿,没有兴趣,于是我们将这样的形式改为“从幼儿需要”出发。班级里的植物、动物都由孩子们亲手种植、饲养。我们还从幼儿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出发设计了各个动植物生长的小实验,如“植物每天要喝多少水”、“比比谁的小葱长得高”等等,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二)从幼儿经验出发
我们根据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选择幼儿在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感兴趣的科学教育内容,将它们蕴含在自然角环境的创设中。例如:我们的班的幼儿在午饭时吃了绿豆芽之后,我们就组织幼儿一起来给绿豆发芽的实验活动。首先,我们收集小盒子,再选出一些颗粒大、饱满的豆子,然后进行浸泡,将豆子放入盒子中,盖上湿润的布,然后就是每天对豆豆的观察和照顾了。豆豆一点一点的出牙、长大,孩子们每天都饶有兴趣的问:“什么时候豆豆就长成和我们吃的豆芽一样了呢?”孩子们看着自己餐桌上的食物,原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得来的,他们成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三)从一年四季出发
我们根据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变迁,根据幼儿不同的认知水平,由淺入深、从简到繁地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动植物进行投放。春天,对于植物区种植的创设,可以有种子发芽、花卉的种植、蔬菜的种植等等。秋天,有农作物的丰收,种植藏在哪里等等;对于小动物类实验角的创设,春天可以饲养小鸡、小兔、蚕宝宝、小蝌蚪等,夏天饲养小金鱼、小乌龟等。这些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能让幼儿产生了解自然,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的兴趣。
二、创设的氛围注重趣味性
(一)趣味性氛围的创设
以往的自然角,我们就将花盆、植物放在那里供幼儿观看,现在的自然角,我们和家长取得联系,用废旧材料给孩子制作可爱的动物容器、自己设计、制作浇水的工具和测量工具。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情景,如:我们在阳台上创设了“开心农场”的场景,我们合理布置区域,有“种子陈列馆”、“渔乐场”、“养殖区”、“休闲区”、“种子发芽赛”、“百草园”“采摘园”等,动静结合,手脑相宜,让幼儿充分沉浸在“农场”的感觉中。创设了这种富有趣味性的情景,引发了幼儿关注和探宄动植物的欲望,在这种氛围中幼儿会更乐于探究、学习。
(二)趣味性问题的提出
在自然角的探究中,如果要深入那就得依靠问题的推动,从而能构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渐进系列活动。系列中的每个活动都是孩子们想要探究解决的问题。如在“种子发芽赛”中,在讨论哪个种子长得快,哪里的种子长得快(我们把种子放在不一样的媒介中,有泥、有水、有沙、有石头、还有是什么都不放)时,教师抓住了孩子们的一些焦点问题,引导他们展开讨论,继而引导孩子们通过考虑种子发芽需要的空气、水、阳光等一系列的小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就是通过这样通过一个个趣味问题使孩子的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引领孩子们一步步获得有意义的知识经验。
三、创设的操作活动多样性
(一)幼儿操作活动的多样化
自然角如果仅仅是让幼儿观察,那么对于自然角创设的价值并不大。对于一些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动植物生长环境不同或者根据气候,而不能种植、饲养我们这儿不常见的动植物的话,我们就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来进行。例如:动物喜欢吃什么中,老虎喜欢吃什么?蛇喜欢吃什么?我们不能在自然角饲养这类的动物,但为了增加幼儿的知识点,提高孩子的认知范围与能力,我们只能借助图片,让幼儿根据图片上的动物位置,选择他们喜欢的食物进行“喂养”。这样不但在操作中了解了老虎、蛇的生活环境和生长特点,还能增添自然角中操作的乐趣。这样我们的种植与饲养范围就不是仅仅局限于我们孩子周围容易接触到的动植物了,孩子的兴趣点应该是跟能被激发出来。
(二)观察记录形式的多样化
(下转第239页)
观察记录是要看孩子的年龄特点来定的。如果是小班孩子,他们没有必要用书而的记录形式,只需要让他们在自然角中观察、比较,与同伴得出相应的结论就可以了。中班孩子的观察记录可以制作的稍微简单一点,可以针对某一个动物或植物进行观察等。大班孩子的观察记录就可复杂点、要求更高点了。我们可以要求孩子将自己的记录要让每个人都能看懂、理解。在这样的要求下,孩子的记录会自己发生改变,颜色、形式都会有变化,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时间调整再尝试,孩子们的观察更加仔细,记录方式更加多样性,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涨。
四、与主题活动的整合性
认识自然角里的动植物,不仅仅是强调观察,还应与主题活动相结合进行学习。在主题活动中,老师、孩子、家长一起收集各种所需的物品,如:农作物类的、花卉类、树木类,教师利用废旧材料构建了有创意的“种子陈列馆”专区,既有丰富多样的种子标本,又有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的各种图片和文字资料。
另外,将自然角与其他主题活动有机结合,可以在数学活动中,比高矮、认图形;在美术活动中,画画我们的自然角等,极大地放大了自然角资源的价值,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
除此以外,我们还充分利用空间、墙而的作用,创设平而、立而、操作的自然角环境。在我们的阳台周围有一定的墙而,在这些墙而中,有观察、感知;有操作、绘画;有有趣的小实验;还有知识的传递,在这些环境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幼儿在参与自然角活动中加深对科学的认识,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是我们最有价值的、最生活化的课程。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它是孩子们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一个智慧角,现在,我们的自然角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小小生态园”,成了孩子们乐不思蜀的乐园,在这里,每一种动植物都发挥着其最大的教育价值,都在支持者幼儿进行着更多的探究与发现。教师只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在自然角中捕捉教育的信息,积极地加以引导,相信孩子的收获会更多。
参考文献
[1]中国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文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二卷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3]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 周德藩《走进陶行知》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徐明聪《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梁伯琦《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5]《学周刊> 2013年第一期第200页 潘燕玉
[6]《学前教育》2010年第九期第53页 沈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