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钢琴艺术从西方传入我国以来,经过数代研究者和艺术家的努力,将西方钢琴音乐的精粹与我国钢琴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创作者,王建中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研究王建中的钢琴作品对探究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王建中的创作生涯,又在此基础上对他的钢琴作品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王建中;钢琴作品;生涯;概述
王建中于1933年出生于上海,正处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不断碰撞、融合的时期,而上海正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王建中从小就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西方文化的风行使他选择了钢琴艺术,而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染,使他的钢琴作品中有着浓烈的民族特色。因此,从王建中的钢琴作品中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不是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为创作主题,就是对传统的民族乐曲进行改编创作,形成了他钢琴作品独具一格的特点。王建中钢琴乐曲中包含的民族风格,不仅体现在他乐曲中的创作技法中,也表现在他乐曲中所蕴藏文化内涵,非常值得去研究和分析。
一、王建中的创作生涯
王建中出生在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之中,从小在母亲的熏陶下很早的就接触到了西方音乐及钢琴。1950年,王建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即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随后从作曲系转入钢琴系,先后接受了李翠贞、张隽伟和苏联专家的钢琴指导,并且分别师从陈铭志和桑桐学习复调及和声。195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工作,1959年被调回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担任钢琴教师,后来又负责上海音乐学院民乐作曲理论专业及指挥专业的和声课程。1973年受殷承宗之邀进入北京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1978年又重新回到上海音乐学院民乐作曲系工作,并在此期间创作出了广受大众喜爱和社会认同的音乐作品。1988年,王建中开始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之职,在忙于工作之时也不忘坚持创作。1994年受到第一届北京国际钢琴比赛委员会的邀请,创作了钢琴曲《情景》,大受好评。2000年王建中获得了金钟奖金奖。
二、王建中钢琴作品概述
(一)王建中早期钢琴作品概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是王建中作品的转型时期,学生和教师之间角色的转换,使其创作观念、事业观念得到了较大的改变。在此期间,王建中常常下到农村,了解风土人情,从而累积了大量的音乐素材,创作了以《云南民歌五首》为代表的优秀作品。《云南民歌五首》改编自云南同名民歌,其中包含了许多云南当地的民族音乐元素,王建中用简洁精炼的手法,表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民族、不同题材的云南民歌的风采。比如《山歌》的悠长高亢,《跟哥》的如影随形,《龙灯调》的热烈欢腾、《大理姑娘》的委婉甜美、《猜调》的活泼有趣,这些不同的民族音乐元素通过不同的钢琴演奏技巧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听觉感受。
(二)王建中中期钢琴作品概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王建中作品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在此期间他改编了许多不同的钢琴作品。比如根据唐璧光创作的《浏阳河》而改变的同名钢琴曲;根据朝鲜歌剧《血海》的主题曲而改编的《赤胆忠心》,《陕北民歌四首》则是以《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绣金匾》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素材,以钢琴为载体,加以高超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来改编的。而以同名民族乐曲改编的《百鸟朝凤》,则以原本的唢呐曲调为基础材料,加以新的音乐思维和审美方式,体现出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里,百鸟齐鸣,热烈欢腾的动人情境。整首钢琴曲充满了鲜明的中国风格,体现了传统民族乐曲的情趣,并把其中的西方音乐元素压缩到了最小化,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化钢琴改编作品的得意之作。在同一年,王建中改编了中国古琴名曲《梅花三弄》,在这首作品中,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冬、清纯高洁的刻画,体现出了中国文人的高贵气质。而在1975年改编自任光创作的民族乐曲《彩云追月》中,作曲家保留了原曲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并加以洋溢着民族色彩的和声、优美的织体及旋律,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夜景。在1976年,改编自赵开生同名评弹曲的《蝶恋花》是王建中最后一首改编曲,在改编时,除去保留乐曲本身的技巧和风格外,还突出表现出了评弹曲中独有的多变的节奏和韵律。
(三)王建中晚期钢琴作品概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王建中的作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开始逐渐接触艺术歌曲。并且大胆的把现代技巧融入到钢琴去的创作之中,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在不断的追求着现代技巧和五声性的结合。在次其间的作品有:1981年的《小奏鸣曲》,1983年的《钢琴组曲》、1985年的《诙谐曲》,还有在1994年受到第一届北京国际钢琴比赛委员会的邀请,创作的钢琴曲《情景》,为其摘得了2000年金钟奖的金奖。后应深圳福田区的邀请创作改编了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代》。在2000年完成了《小奏鸣曲ⅠⅡⅢ》,2003年受邀创作了《渔舟唱晚》,并在美国演出。
三、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创作特色
首先,重视音乐和文化的内在统一和共同的审美追求,强调要从钢琴作品的意境和韵律层面体现出民族特色,注重钢琴作品的情境之美。其次,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体现了他对民族特色的偏爱,例如更多的选取具有民族风格的题材创作钢琴乐曲,大量的采用民间歌曲素材改编创作钢琴乐曲,经常选用民间或农村的号子、小调等乐曲的旋律为主题进行创作。最后,注重钢琴的乐器特色与民族乐器特色之间的补充和融合,并采用润腔手法把西方钢琴乐曲的立体音乐特征与中国民族乐曲的线性音乐特征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集西方乐器演奏和中国传统乐曲特点于一身的、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王建中在其作品中挖掘出了润腔与众不同的魅力,成为中国成功的运用润腔这种技法的作曲家之一。
参考文献
[1]巢志珏.不断充实自己——走访王建中教授 [J] 钢琴艺术,2000
[2]黄倩倩.论王建中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 [J] 艺苑探究,2010
[3]魏廷格.论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 [J] 中国音乐学,1999
作者简介:孙远轶(1985-),男,汉族,湖南怀化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研究、小提琴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王建中;钢琴作品;生涯;概述
王建中于1933年出生于上海,正处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不断碰撞、融合的时期,而上海正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王建中从小就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西方文化的风行使他选择了钢琴艺术,而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染,使他的钢琴作品中有着浓烈的民族特色。因此,从王建中的钢琴作品中可以发现,他的作品不是以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为创作主题,就是对传统的民族乐曲进行改编创作,形成了他钢琴作品独具一格的特点。王建中钢琴乐曲中包含的民族风格,不仅体现在他乐曲中的创作技法中,也表现在他乐曲中所蕴藏文化内涵,非常值得去研究和分析。
一、王建中的创作生涯
王建中出生在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之中,从小在母亲的熏陶下很早的就接触到了西方音乐及钢琴。1950年,王建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即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随后从作曲系转入钢琴系,先后接受了李翠贞、张隽伟和苏联专家的钢琴指导,并且分别师从陈铭志和桑桐学习复调及和声。1958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工作,1959年被调回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担任钢琴教师,后来又负责上海音乐学院民乐作曲理论专业及指挥专业的和声课程。1973年受殷承宗之邀进入北京中央乐团创作组工作。1978年又重新回到上海音乐学院民乐作曲系工作,并在此期间创作出了广受大众喜爱和社会认同的音乐作品。1988年,王建中开始担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之职,在忙于工作之时也不忘坚持创作。1994年受到第一届北京国际钢琴比赛委员会的邀请,创作了钢琴曲《情景》,大受好评。2000年王建中获得了金钟奖金奖。
二、王建中钢琴作品概述
(一)王建中早期钢琴作品概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是王建中作品的转型时期,学生和教师之间角色的转换,使其创作观念、事业观念得到了较大的改变。在此期间,王建中常常下到农村,了解风土人情,从而累积了大量的音乐素材,创作了以《云南民歌五首》为代表的优秀作品。《云南民歌五首》改编自云南同名民歌,其中包含了许多云南当地的民族音乐元素,王建中用简洁精炼的手法,表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民族、不同题材的云南民歌的风采。比如《山歌》的悠长高亢,《跟哥》的如影随形,《龙灯调》的热烈欢腾、《大理姑娘》的委婉甜美、《猜调》的活泼有趣,这些不同的民族音乐元素通过不同的钢琴演奏技巧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听觉感受。
(二)王建中中期钢琴作品概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王建中作品的成熟期和高峰期。在此期间他改编了许多不同的钢琴作品。比如根据唐璧光创作的《浏阳河》而改变的同名钢琴曲;根据朝鲜歌剧《血海》的主题曲而改编的《赤胆忠心》,《陕北民歌四首》则是以《军民大生产》、《翻身道情》、《绣金匾》及《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素材,以钢琴为载体,加以高超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来改编的。而以同名民族乐曲改编的《百鸟朝凤》,则以原本的唢呐曲调为基础材料,加以新的音乐思维和审美方式,体现出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里,百鸟齐鸣,热烈欢腾的动人情境。整首钢琴曲充满了鲜明的中国风格,体现了传统民族乐曲的情趣,并把其中的西方音乐元素压缩到了最小化,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化钢琴改编作品的得意之作。在同一年,王建中改编了中国古琴名曲《梅花三弄》,在这首作品中,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冬、清纯高洁的刻画,体现出了中国文人的高贵气质。而在1975年改编自任光创作的民族乐曲《彩云追月》中,作曲家保留了原曲的基本模式和风格,并加以洋溢着民族色彩的和声、优美的织体及旋律,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夜景。在1976年,改编自赵开生同名评弹曲的《蝶恋花》是王建中最后一首改编曲,在改编时,除去保留乐曲本身的技巧和风格外,还突出表现出了评弹曲中独有的多变的节奏和韵律。
(三)王建中晚期钢琴作品概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王建中的作品涉及领域更加广泛,开始逐渐接触艺术歌曲。并且大胆的把现代技巧融入到钢琴去的创作之中,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在不断的追求着现代技巧和五声性的结合。在次其间的作品有:1981年的《小奏鸣曲》,1983年的《钢琴组曲》、1985年的《诙谐曲》,还有在1994年受到第一届北京国际钢琴比赛委员会的邀请,创作的钢琴曲《情景》,为其摘得了2000年金钟奖的金奖。后应深圳福田区的邀请创作改编了钢琴协奏曲《走进新时代》。在2000年完成了《小奏鸣曲ⅠⅡⅢ》,2003年受邀创作了《渔舟唱晚》,并在美国演出。
三、王建中钢琴作品的创作特色
首先,重视音乐和文化的内在统一和共同的审美追求,强调要从钢琴作品的意境和韵律层面体现出民族特色,注重钢琴作品的情境之美。其次,在音乐素材的选择上体现了他对民族特色的偏爱,例如更多的选取具有民族风格的题材创作钢琴乐曲,大量的采用民间歌曲素材改编创作钢琴乐曲,经常选用民间或农村的号子、小调等乐曲的旋律为主题进行创作。最后,注重钢琴的乐器特色与民族乐器特色之间的补充和融合,并采用润腔手法把西方钢琴乐曲的立体音乐特征与中国民族乐曲的线性音乐特征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集西方乐器演奏和中国传统乐曲特点于一身的、体现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王建中在其作品中挖掘出了润腔与众不同的魅力,成为中国成功的运用润腔这种技法的作曲家之一。
参考文献
[1]巢志珏.不断充实自己——走访王建中教授 [J] 钢琴艺术,2000
[2]黄倩倩.论王建中钢琴作品的民族特色 [J] 艺苑探究,2010
[3]魏廷格.论王建中的钢琴改编曲 [J] 中国音乐学,1999
作者简介:孙远轶(1985-),男,汉族,湖南怀化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研究、小提琴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