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情感表现力,现代音乐的推广已经成为了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声乐教学是我国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开展声乐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的不断推进,民族音乐和美声音乐在我国的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中有所发展和普及。推广民族音乐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当代音乐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当代国民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推广民族声乐和美声音乐等乐曲形式,逐渐成为我国推广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声乐教学的特点展开讨论,提出几点有利于声乐启发式教学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声乐教学;启发式;教学改革;具体模式
前言:
中国民族声乐以其灵活多变、清新婉转的唱法为我国音乐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浓厚的文化积淀。欧洲的美声唱法以其高亢和悠扬的曲风为我国声乐启发式教学课程注入了一剂清新的力量。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坚持先易后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渐掌握音乐学习的精髓。
一、声乐教学启发式训练中的前期培养
在前期的训练主要任务是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歌唱与呼吸原理。在发生原理的教学中,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在简单的发声训练中能够感受到呼吸肌对气息的控制、逐渐感受喉咙的打开及声气相结合。
在前期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歌唱呼吸原理,从发声原理的讲解入手,让学生逐渐地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并且深入理解发声原理与学生声乐表演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和表演风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对共鸣原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的共鸣腔,从共鸣训练的科学化方法入手,让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音乐养成体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能顾将理论联系实际,在简单的发声训练中能够初步做到气息与声音的支持,保持喉咙的打开、声音位置的统一。学生在将喉咙完全打开之后,在着重训练培养学生提高声音响度、保证声色优美的过程入手,让学生的声音位置的掌握更加准确。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强调对于学生中声部、低声部声音强度的训练,还应该强调对于学生高声部歌唱教学的训练,让学生在启发式教学活动中整体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学生能够在自然声区、中声区内演唱简单的歌曲,然后慢慢的开始学习演唱《牧羊姑娘》等声乐演唱比较悠长、嘹亮的音乐表现训练。
二、中期训练强化学生对不同音乐类型作品的把握和理解
(一)培养学生对民族声乐的热爱
音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处于相辅相成的状态,音乐来源于生活、取材自生活,所以音乐作品也要恰当地反映时下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的发展状况。自古至今,音乐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衍必不可少的部分。古代中国人使用笛子、芦笙、缶、古筝等乐器来奏乐,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这种演唱方法真实而自然,声音比较贴近自然,具有很强的说唱性,常常结合地方方言的表现形式,运用原始的演唱方法将声音与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强调叙事性,适合普通大众演唱,通过其亲民的特点表达出群体一定的个人情感。在声乐训练中强调对于学生声音敏感性的培养,让学生对音高、音色、节奏和结构的敏锐程度都能够同步提高,培養学生对美感深浅不同的体验。
(二)强化学生的声乐表达技巧提高
在现代化的启发式声乐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强化气息的控制和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古代的音乐表现曲目,通过对学生的声乐训练面进行提高,让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在强化型的训练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发生区域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强化对于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将喉咙的打开及声音、气息的训练更加娴熟地结合子啊一起,从而在声乐表现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在曲目训练中,可以让学生在积极的训练中能够基本完成歌曲《花非花》、《摇篮曲》(舒伯特)的相关演唱活动。
三、后期训练启发学生掌握典型的声乐表现方法
在学生深入理解了发声训练与个人身体条件培养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去接触一下西方声乐的表演与教学训练,让学生的声乐学习水平能够更快地上一个台阶。众所周知:欧洲的美声唱法却比较注重声音技巧的把握,通过音域宽广的高音演唱,将真声和假音糅杂在一起,具有音乐演唱表演技巧上灵活多变的特征。
美声唱法对于个人的嗓音表达基础条件要求比较高,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演唱中调动自身的肺活量,将身体内部的共鸣腔体整个调动起来,这种美声唱法本身有自己在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色,在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歌唱者的旋律感和节奏感,还能够切实地提高演唱选手共鸣腔的音域和歌声的响度。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共鸣原理之后,在发声训练中熟练地做好将共鸣腔体的打开与声音位置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继续巩固和强化上述所列的基本理论的知识,强化日常性的技能训练活动的开展。学生应该逐渐接触并且能够完成歌曲《渔光曲》、《问》等高强度表现形式的歌曲训练课目。
结束语:
启发式声乐教学活动强调对于学生的认知型培养,让学生对音高、音色、节奏、结构、敏感性、反应力、表现力等多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先易后难的启发式教学活动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音准和稳定性,其次培养学生通过自我调节表现出音色柔和优美或者刚健壮美的音乐表演。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徐天祥.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金铁霖教授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学术报告[J].中国音乐,2005,(4):26-30.DOI:10.3969.
[2]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140-143.DOI:10.3969.
[3]林妮.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高校声乐教学的结合[J].学术论坛,2012,(6):213-216.DOI:10.3969.
[4]黄莺,杨健.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应用于声乐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1):120-125.DOI:10.3969.
[5]刘佳媛.素质教育与声乐教学的激情对话——以优秀人才的培养谈现代声乐教学[J].艺术评论,2012,(10):145-147.DOI:10.3969.
【关键词】声乐教学;启发式;教学改革;具体模式
前言:
中国民族声乐以其灵活多变、清新婉转的唱法为我国音乐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浓厚的文化积淀。欧洲的美声唱法以其高亢和悠扬的曲风为我国声乐启发式教学课程注入了一剂清新的力量。在声乐教学中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坚持先易后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渐掌握音乐学习的精髓。
一、声乐教学启发式训练中的前期培养
在前期的训练主要任务是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歌唱与呼吸原理。在发生原理的教学中,让学生逐渐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在简单的发声训练中能够感受到呼吸肌对气息的控制、逐渐感受喉咙的打开及声气相结合。
在前期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歌唱呼吸原理,从发声原理的讲解入手,让学生逐渐地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并且深入理解发声原理与学生声乐表演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和表演风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对共鸣原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的共鸣腔,从共鸣训练的科学化方法入手,让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音乐养成体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注意能顾将理论联系实际,在简单的发声训练中能够初步做到气息与声音的支持,保持喉咙的打开、声音位置的统一。学生在将喉咙完全打开之后,在着重训练培养学生提高声音响度、保证声色优美的过程入手,让学生的声音位置的掌握更加准确。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强调对于学生中声部、低声部声音强度的训练,还应该强调对于学生高声部歌唱教学的训练,让学生在启发式教学活动中整体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学生能够在自然声区、中声区内演唱简单的歌曲,然后慢慢的开始学习演唱《牧羊姑娘》等声乐演唱比较悠长、嘹亮的音乐表现训练。
二、中期训练强化学生对不同音乐类型作品的把握和理解
(一)培养学生对民族声乐的热爱
音乐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直处于相辅相成的状态,音乐来源于生活、取材自生活,所以音乐作品也要恰当地反映时下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的发展状况。自古至今,音乐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衍必不可少的部分。古代中国人使用笛子、芦笙、缶、古筝等乐器来奏乐,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这种演唱方法真实而自然,声音比较贴近自然,具有很强的说唱性,常常结合地方方言的表现形式,运用原始的演唱方法将声音与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强调叙事性,适合普通大众演唱,通过其亲民的特点表达出群体一定的个人情感。在声乐训练中强调对于学生声音敏感性的培养,让学生对音高、音色、节奏和结构的敏锐程度都能够同步提高,培養学生对美感深浅不同的体验。
(二)强化学生的声乐表达技巧提高
在现代化的启发式声乐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强化气息的控制和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古代的音乐表现曲目,通过对学生的声乐训练面进行提高,让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理解更上一层楼。在强化型的训练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发生区域的自我控制能力,通过强化对于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将喉咙的打开及声音、气息的训练更加娴熟地结合子啊一起,从而在声乐表现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在曲目训练中,可以让学生在积极的训练中能够基本完成歌曲《花非花》、《摇篮曲》(舒伯特)的相关演唱活动。
三、后期训练启发学生掌握典型的声乐表现方法
在学生深入理解了发声训练与个人身体条件培养之间的关系之后,让学生去接触一下西方声乐的表演与教学训练,让学生的声乐学习水平能够更快地上一个台阶。众所周知:欧洲的美声唱法却比较注重声音技巧的把握,通过音域宽广的高音演唱,将真声和假音糅杂在一起,具有音乐演唱表演技巧上灵活多变的特征。
美声唱法对于个人的嗓音表达基础条件要求比较高,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演唱中调动自身的肺活量,将身体内部的共鸣腔体整个调动起来,这种美声唱法本身有自己在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色,在学习和掌握美声唱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歌唱者的旋律感和节奏感,还能够切实地提高演唱选手共鸣腔的音域和歌声的响度。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共鸣原理之后,在发声训练中熟练地做好将共鸣腔体的打开与声音位置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继续巩固和强化上述所列的基本理论的知识,强化日常性的技能训练活动的开展。学生应该逐渐接触并且能够完成歌曲《渔光曲》、《问》等高强度表现形式的歌曲训练课目。
结束语:
启发式声乐教学活动强调对于学生的认知型培养,让学生对音高、音色、节奏、结构、敏感性、反应力、表现力等多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先易后难的启发式教学活动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音准和稳定性,其次培养学生通过自我调节表现出音色柔和优美或者刚健壮美的音乐表演。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徐天祥.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金铁霖教授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学术报告[J].中国音乐,2005,(4):26-30.DOI:10.3969.
[2]李首明.关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模式的探讨——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些设想[J].中国音乐,2007,(3):140-143.DOI:10.3969.
[3]林妮.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与高校声乐教学的结合[J].学术论坛,2012,(6):213-216.DOI:10.3969.
[4]黄莺,杨健.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应用于声乐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1):120-125.DOI:10.3969.
[5]刘佳媛.素质教育与声乐教学的激情对话——以优秀人才的培养谈现代声乐教学[J].艺术评论,2012,(10):145-147.DOI:10.3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