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成为第四媒体,并越来越成为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网络信息内容庞杂,一些落后的不健康的信息也充斥其间因而就导致了大学生道德失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网络媒体视角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关键词:网路媒体;大学生;道德失范;原因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52-01
一网络环境背景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表现
道德是指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1]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并对判断行为正当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一个青年群体,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能够分辨出好坏,但由于网络媒体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会呈现出道德选择的偏差,在充分的自由的虚拟的环境下,他们通常会禁不住诱惑,放弃原有的价值观念,走上道德失范的迷途。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2]大学生由于刚刚步入校园,思想尚未常熟,道德自律精神也尚未形成,因而在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中,经常会表现出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这首先表现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涉假现象。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逃课现象十分普遍。在期末来临时,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很多学生把网络上的文章直接下载下来交给老师。更为严重的是为了能够毕业,大学生竟然从网站购买学位论文。这种现象不仅暴露了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滑坡,更助长了学术研究的不正之风。其二,大学生道德失范还表现在其网络行为欠缺应有的约束机制。在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匿名性存在,其个体行为往往在虚拟的状态中进行,没有了他人的监督和约束,很容易导致滥用自己的权利。其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还渐渐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事实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中的非主流导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应有的认识。他们长期浸淫于虚拟社区中,很容易受到负面的冲击和影响。
二网络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
1.网络媒体所承载的多元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冲击,网络媒体影响着大学生价值与行为准则的认知。在国家对媒体实施了“断奶”政策后,为维持网络媒体自身的发展,追求经济利益,很多媒介从业人员刻意使用耸人听闻的标题,过分渲染社会的恶行,报道一些具有负面价值的新闻,吸引人们的眼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网络媒体过分追求娱乐化的效果,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网络媒体一味的迎合受众的需求,把所有的精力都寄托在琐碎的名人轶事上,而忽视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大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中,大部分都是媚俗、低俗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及审美情趣必然会下降。他们不再把遵循传统道德作为一种善、美的行为,而是当作痛苦与磨难。大学生审美情趣一味朝向娱乐化发展, “美”从理想精神的高峰回到了人世生活的享乐之中。他们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的真、善、美的价值判断,降低了自身的审美品味。
3.从大学生本身来说,大学生在网络媒体环境中缺少道德意识及道德自律精神,是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根本原因。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网络媒体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及浓烈的兴趣。在终于摆脱了刻板的、日复一日的、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后,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徜徉在虚拟的网络中。在这个既隐匿又流动、而且非面对面的情境中,他们不用忌讳社会规范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极容易失去自我约束的意识。他们接触网络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忽视已有的道德意识以及道德自律精神,并逐渐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一系列不道德现象习以为常,更有甚者由于抵挡不住虚拟空间的诱惑而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
三网络媒体环境下解决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
1.网络媒体对网络信息内容的把关。首先,网络从业人员要加强对网络新闻内容的把关,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及时地删除那些不利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低级的、黄色的、虚假的和迷信的信息,及时地纠正网上的违规行为,杜绝网上的犯罪行为;其次,网络媒体应不断推进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通过技术手段达到对承载信息内容的控制。近年来“网络警察”的出现,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网络警察在人们打开一定网站的时候提出警告,警醒人们要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当出现问题行为时会通告、惩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施加约束力,有助于大学生提高道德自律能力。最后,网络媒体利用推送技术,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受众。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工具,网络媒体应该将引导大学生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自己的义务,不断的将社会上的高尚行为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为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促进大学生自身的道德建设。
2.学校应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学校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大学校园应该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审美情操,健全大学生人格。大学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要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活动提供有益的指导。此外,学校还要着重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实践环节,要鼓励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向同龄人宣传积极、健康的道德观,而对那些道德失范现象要进行监督、纠正。
3.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养,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爱因斯坦说得好:“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 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3]因此,大学生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归根结底还在于大学生本身。要杜绝大学生在网络媒体环境下道德失范的现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马克思有一个精辟的论断:“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4]所谓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心自主的行为。”大学生在网络媒体所提供的海量的信息中,在面对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时,应该学会自我控制,主动避免接触那些对自身道德发展有害的信息。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自身的网络道德意识,对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在网络媒体环境下,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第11页
[2]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第22页
[3]《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第15页
关键词:网路媒体;大学生;道德失范;原因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052-01
一网络环境背景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表现
道德是指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1]它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并对判断行为正当与否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作为一个青年群体,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能够分辨出好坏,但由于网络媒体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会呈现出道德选择的偏差,在充分的自由的虚拟的环境下,他们通常会禁不住诱惑,放弃原有的价值观念,走上道德失范的迷途。所谓道德失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2]大学生由于刚刚步入校园,思想尚未常熟,道德自律精神也尚未形成,因而在虚拟化的网络环境中,经常会表现出一些道德失范的行为。这首先表现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涉假现象。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逃课现象十分普遍。在期末来临时,为了应付老师的作业,很多学生把网络上的文章直接下载下来交给老师。更为严重的是为了能够毕业,大学生竟然从网站购买学位论文。这种现象不仅暴露了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滑坡,更助长了学术研究的不正之风。其二,大学生道德失范还表现在其网络行为欠缺应有的约束机制。在网络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匿名性存在,其个体行为往往在虚拟的状态中进行,没有了他人的监督和约束,很容易导致滥用自己的权利。其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还渐渐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事实表明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中的非主流导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应有的认识。他们长期浸淫于虚拟社区中,很容易受到负面的冲击和影响。
二网络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原因
1.网络媒体所承载的多元文化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冲击,网络媒体影响着大学生价值与行为准则的认知。在国家对媒体实施了“断奶”政策后,为维持网络媒体自身的发展,追求经济利益,很多媒介从业人员刻意使用耸人听闻的标题,过分渲染社会的恶行,报道一些具有负面价值的新闻,吸引人们的眼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网络媒体过分追求娱乐化的效果,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网络媒体一味的迎合受众的需求,把所有的精力都寄托在琐碎的名人轶事上,而忽视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大学生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中,大部分都是媚俗、低俗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及审美情趣必然会下降。他们不再把遵循传统道德作为一种善、美的行为,而是当作痛苦与磨难。大学生审美情趣一味朝向娱乐化发展, “美”从理想精神的高峰回到了人世生活的享乐之中。他们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的真、善、美的价值判断,降低了自身的审美品味。
3.从大学生本身来说,大学生在网络媒体环境中缺少道德意识及道德自律精神,是导致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的根本原因。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网络媒体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及浓烈的兴趣。在终于摆脱了刻板的、日复一日的、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后,他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徜徉在虚拟的网络中。在这个既隐匿又流动、而且非面对面的情境中,他们不用忌讳社会规范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极容易失去自我约束的意识。他们接触网络的时间越长,越容易忽视已有的道德意识以及道德自律精神,并逐渐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一系列不道德现象习以为常,更有甚者由于抵挡不住虚拟空间的诱惑而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
三网络媒体环境下解决大学生道德失范问题的对策
1.网络媒体对网络信息内容的把关。首先,网络从业人员要加强对网络新闻内容的把关,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及时地删除那些不利于大学生道德发展的低级的、黄色的、虚假的和迷信的信息,及时地纠正网上的违规行为,杜绝网上的犯罪行为;其次,网络媒体应不断推进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通过技术手段达到对承载信息内容的控制。近年来“网络警察”的出现,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网络警察在人们打开一定网站的时候提出警告,警醒人们要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当出现问题行为时会通告、惩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施加约束力,有助于大学生提高道德自律能力。最后,网络媒体利用推送技术,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受众。作为引导社会舆论的工具,网络媒体应该将引导大学生建立高尚的道德情操作为自己的义务,不断的将社会上的高尚行为展现在大学生面前,为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促进大学生自身的道德建设。
2.学校应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学校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场所,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大学校园应该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审美情操,健全大学生人格。大学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要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活动提供有益的指导。此外,学校还要着重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实践环节,要鼓励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向同龄人宣传积极、健康的道德观,而对那些道德失范现象要进行监督、纠正。
3.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养,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爱因斯坦说得好:“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 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3]因此,大学生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归根结底还在于大学生本身。要杜绝大学生在网络媒体环境下道德失范的现象,必须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马克思有一个精辟的论断:“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4]所谓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心自主的行为。”大学生在网络媒体所提供的海量的信息中,在面对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时,应该学会自我控制,主动避免接触那些对自身道德发展有害的信息。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增强自身的网络道德意识,对违反网络道德的行为进行监督,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在网络媒体环境下,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第11页
[2]朱贻庭.《伦理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第22页
[3]《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第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