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稳定持久的条件反射和自然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习惯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学生的头脑这部机器就会持久的运转起来,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习惯;教学策略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语文是高考的主要科目,因此,我们不仅要学,而且必须学好它。要学好语文,同学们不仅要学好课堂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 抓好每天的早读晚读,以养成高声朗诵的习惯 朗诵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大声的朗诵,就会使自己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中,能够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投入进去。早上和晚上都是记忆的好时候。朗诵的内容可以是诗文,可以是优美的散文,可以是时文,也可以是古文。朗诵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每天坚持朗诵,语感就会不断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 养成做文摘、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语言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读写能力主要是通过语言习惯发展起来的,只有多读才能有助于形成语感。但单单把时间给学生是不够的,还要把方法教给他们。教会他们圈点勾画,教会他们做文摘、写读书笔记。每次读书课还可以留一些时间交流,让他们谈自己所读的书,谈自己读书的感受、所受的启发,或读自己从书中摘录到的美言妙句。
3. 养成规范作文的习惯 规范作文是写作应具有的意识,包括审题意识、拟写作提纲意识、开头结尾精心打造意识以及修改文章的意识等等。要学生在60分钟内就某个话题写一篇文章,他们很多人就会显得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处理。其原因就在缺少系统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常常是拿到作文就写,心中没有底,写到哪算哪。因此,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么审题、怎么拟写作提纲、怎么设计开头结尾,要求他们每次写作前做好这些工作。
4. 勤读课外书籍语文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想学好语文只学教科书中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鲁迅先生将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写作上,我们读书也必须挤出所有课余的时间。长年累月地积累下去,语文素养就会越来越高,最终读书会变成一种乐趣,一种课下的休闲娱乐。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之上,我们的语文成绩才会突飞猛进。
5. 勤于利用网络资源近年来,网络飞速发展,时至今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因为网上有海量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网络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语文老师。一个语文老师一个教学风格,学生很可能不喜欢这个老师的风格,喜欢那个老师的风格。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某个固定老师的课程,不能主动择师。现代的远程教育为同学们自由择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远程教育网站,名校名师就会来到我们面前。需要注意的是,接受远程教育时一定要选择大型门户性远程教育网,如国家教育在线,这个网站整合了最具权威性、最优秀的网校资源,课件由国内知名专家严格挑选,精心制作。进入像这样的权威网站,同学们一定可以找到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老师。
6. 勤于写日记 日记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日记对积累写作材料、储存知识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不必进行过多的加工。最初可能写得很简单,语言也不一定通畅,坚持写下去就会逐渐提高。写日记主要是为了练笔,练习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力和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
7. 勤于独立思考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要善于分析综合。分析就是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分解剖析,将各部分的个别特征区分开来;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从而对学习的内容有深透的了解和认识。对所读的书要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逐一剖析。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部分联系起来加以认识从而把握整体。第三,培养独立思考习惯要克服不良的思维定势,防止思想的僵化。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好的思维定势可以使学习和解決问题变得容易、迅速;不良的思维定势则会束缚人的思想,难以有所发现和创造。要善于从固有的思路中跳出来,变换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新的思想。
8. 勇于提问、敢于发言议论的习惯 朱熹主张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还要“善疑”,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在一次与学生的闲聊中,有位学生说:老师,我们有时觉得想问问题但又不知道问什么……。听了学生的话我颇为吃惊。我们都知道,学习中,疑问多是学习深入的标志,疑问少,甚至无疑问,则是学习肤浅的表现。因而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善于提问,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众所周知,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9. 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 作为教师,得教给学生如何预习、怎样预习的正确方法。首先,让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用铅笔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词语及重点语段,并将查出的字、词的含义及自己领悟的重点语段的内涵有个基本轮廓或最大可能地理解。其次,让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中心及写法特点。即便有学生在理解与把握上有差错,教师再一讲解就容易理解或纠正原先理解与把握上的欠缺所在了,长此以往,慢慢就形成了正确的思维了。再次,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以帮助把握文章主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
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积累,老师也应该用自己殷实的文化底蕴去感化学生。当然,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需要量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多观察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发现问题及时地有针对性的找到补救措施,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习惯;教学策略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好其他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语文是高考的主要科目,因此,我们不仅要学,而且必须学好它。要学好语文,同学们不仅要学好课堂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 抓好每天的早读晚读,以养成高声朗诵的习惯 朗诵是形成语感的重要手段。大声的朗诵,就会使自己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文章的境界中,能够一心一意、心无旁骛地投入进去。早上和晚上都是记忆的好时候。朗诵的内容可以是诗文,可以是优美的散文,可以是时文,也可以是古文。朗诵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每天坚持朗诵,语感就会不断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2. 养成做文摘、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语言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读写能力主要是通过语言习惯发展起来的,只有多读才能有助于形成语感。但单单把时间给学生是不够的,还要把方法教给他们。教会他们圈点勾画,教会他们做文摘、写读书笔记。每次读书课还可以留一些时间交流,让他们谈自己所读的书,谈自己读书的感受、所受的启发,或读自己从书中摘录到的美言妙句。
3. 养成规范作文的习惯 规范作文是写作应具有的意识,包括审题意识、拟写作提纲意识、开头结尾精心打造意识以及修改文章的意识等等。要学生在60分钟内就某个话题写一篇文章,他们很多人就会显得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处理。其原因就在缺少系统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常常是拿到作文就写,心中没有底,写到哪算哪。因此,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怎么审题、怎么拟写作提纲、怎么设计开头结尾,要求他们每次写作前做好这些工作。
4. 勤读课外书籍语文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想学好语文只学教科书中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大量阅读课外书籍。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鲁迅先生将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写作上,我们读书也必须挤出所有课余的时间。长年累月地积累下去,语文素养就会越来越高,最终读书会变成一种乐趣,一种课下的休闲娱乐。建立在大量的阅读之上,我们的语文成绩才会突飞猛进。
5. 勤于利用网络资源近年来,网络飞速发展,时至今日网络已经成为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因为网上有海量的资源,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网络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语文老师。一个语文老师一个教学风格,学生很可能不喜欢这个老师的风格,喜欢那个老师的风格。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某个固定老师的课程,不能主动择师。现代的远程教育为同学们自由择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远程教育网站,名校名师就会来到我们面前。需要注意的是,接受远程教育时一定要选择大型门户性远程教育网,如国家教育在线,这个网站整合了最具权威性、最优秀的网校资源,课件由国内知名专家严格挑选,精心制作。进入像这样的权威网站,同学们一定可以找到最好的最适合自己的老师。
6. 勤于写日记 日记就是把自己一天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日记对积累写作材料、储存知识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日记不但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可描写,可抒情,可说明,而且内容也非常广泛,可以海阔天空,无所不谈。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想什么就写什么,不必进行过多的加工。最初可能写得很简单,语言也不一定通畅,坚持写下去就会逐渐提高。写日记主要是为了练笔,练习对客观事物的表现力和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能力。
7. 勤于独立思考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要善于分析综合。分析就是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分解剖析,将各部分的个别特征区分开来;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从而对学习的内容有深透的了解和认识。对所读的书要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逐一剖析。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部分联系起来加以认识从而把握整体。第三,培养独立思考习惯要克服不良的思维定势,防止思想的僵化。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好的思维定势可以使学习和解決问题变得容易、迅速;不良的思维定势则会束缚人的思想,难以有所发现和创造。要善于从固有的思路中跳出来,变换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新的思想。
8. 勇于提问、敢于发言议论的习惯 朱熹主张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还要“善疑”,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在一次与学生的闲聊中,有位学生说:老师,我们有时觉得想问问题但又不知道问什么……。听了学生的话我颇为吃惊。我们都知道,学习中,疑问多是学习深入的标志,疑问少,甚至无疑问,则是学习肤浅的表现。因而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善于提问,能提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众所周知,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9. 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 作为教师,得教给学生如何预习、怎样预习的正确方法。首先,让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用铅笔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文中的生字、多音字、词语及重点语段,并将查出的字、词的含义及自己领悟的重点语段的内涵有个基本轮廓或最大可能地理解。其次,让学生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中心及写法特点。即便有学生在理解与把握上有差错,教师再一讲解就容易理解或纠正原先理解与把握上的欠缺所在了,长此以往,慢慢就形成了正确的思维了。再次,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以帮助把握文章主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
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积累,老师也应该用自己殷实的文化底蕴去感化学生。当然,我们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还需要量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多观察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发现问题及时地有针对性的找到补救措施,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文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