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接生婆,可能很多年轻人都会感到陌生。的确,这是一种早已经消失了的职业,说白了,其实就是帮助女同胞生娃儿的。这个职业到底起源于啥子年代喃?老果是莫法考证的了,不过现代汉语中仍然使用的“三姑六婆”一词里,接生婆就已经被囊括在了那“六婆”里头,而且还是与巫婆、媒婆挨到一堆的哦。可见这个“婆”还是有点渊源了。
老果自传
本人姓氏不在《百家姓》里头,生在外省,长在成都,工、农、兵、学、商、影视、文化都干过,如今是退居二线的公务员。80年代初开始“恋旧”,天天泡在故纸堆儿里头,跟历史上的各种角儿们“谈情说爱”,一恋就是近30年,整得满脑壳都白了还是“一往情深”。一旦遇见与成都历史有关的话题,我就“颤花儿”了,不说它个“眉飞色舞”、“口干舌燥”决不罢休。日久,人家就送我一外号:“老果果”,意思是老的东西从我嘴里一出来,酸甜苦辣啥子味道都有了。于是乎,我也就自称为“老果”了。
重金预约“杀手”上门服务
既然是接生婆,那肯定就是女性哈。旧社会的老百姓总觉得女人生娃儿,是一件很“脏”的事情,所以男人们从来都不得插手。家中有女人临盆时,家人通常都会去找“专职”接生事务的婆婆孃孃些,到屋头来帮忙。于是,这个行业自产生以来,“生意”都算兴旺。
在旧时的成都,接生婆又叫“检生婆”,到清代末期,城里头还有36位司此职的女性。由于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所以接生婆的“生意”兴隆得很。但凡女人生娃娃,都要去提前预约一位接生婆,然后在自家屋头用旧法接生。那年子,每接生一次的费用还是相当可观哟。
对于接生婆来说,喊她去接生啊,来就要先封给定钱一二百文。要是不派轿子来接哇,就必须再给个一二百文轿钱。由于旧时“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作祟,倘若接生婆帮主人家接生下来个儿娃子,啧啧,破费两千文是打不脱的哈。家境再撇的,咋说都还是不能低于一千文。话又说回来了,倘若生的是女娃子,就只能收到几百文。
此外,产妇生产时,接生过程是否吃力也算是最终结账的重要依据。要是遇到产妇胎位不正等紧到生不出来的情况,接生婆势必坐地起价哈,以“加班为由”的“棒棒”单怕就要举得更高些。
生娃儿生出的“人间惨剧”
当年的那些接生婆,通常都没啥文化,接生的“手艺”也是衣钵相传,根本就没有受过啥子专业训练。接生过程中,产妇在那头吼麻完,接生婆在这头啥子忙都帮不到,还满口念神鬼。接生所用的器械,也就是居家用品,而且还不消毒。这些都是旧时产妇和婴儿高死亡率的原因。
以一起寻常接生为例,接生婆在接生前,把主人家的普通剪刀放到木盆头的开水里面一泡,赤手空拳就上阵了。等到产妇阵痛开始后,接生婆便会使用自己的三个怪招:第一招,让产妇咀嚼自己的头发,往肚子里咽,这样可以引起呕吐,借此增加腹压;第二招,让产妇的婆子妈到屋外去,像招魂一样地喊娃儿快点出来;第三招,这就厉害了,是“下黄手”!如果紧到生不出来,接生婆就亲自上阵,用手沿产道方向推产妇的腹部,甚至还会用擀面杖来碾产妇的腹部,说是让娃儿“赶紧”出来。
待到娃儿好不容易生出来后,接生婆立马从木盆里捞出剪刀,“咔嚓”一声剪断脐带,然后用同样没有消过毒的布,把娃儿的肚皮随便一裹,就算脱手了。由于没有经过科学消毒,所以新生儿的脐带很容易发炎,继而罹患破伤风。加之当时的医术并不发达,所以社会上流传着“七天风,八天扔”这样一句俗语,指的是,娃儿出生后第七天得急症,第八天便可以扔掉了。
新生儿成活率低的同时,产妇产后感染患病的就更多了,尤其是遇上大出血,接生婆也是莫得“抓拿”,只有喊主人家各人烧高香,求菩萨保佑。
生完娃儿,接生这个“业务”不算完成,后头还有“洗三日”在等到主人家给钱哦。所谓“洗三日”,则由三大“绝招”组成。第一招,接生婆将黄连、大黄等药材泡水,然后灌给新生儿喝,美其名曰“去胎毒,攻血矢”。老天啊!才见天三日的娃儿,咋个遭得住这般“攻毒”哦!所以,不少本来就体虚的娃儿拿来这样一整,就“哦呵”了。不过,与后头的两招相比,这都还不算哦。过了“攻毒”关,接生婆要用葱叶揉洗娃儿的口腔,说是可以让其聪明。结果,葱的刺激味道整得娃儿些“鼻龙口水”直打喷嚏。最后一招更为歹毒,接生婆要用生姜、花椒熬水给娃儿洗澡,说是可以洗去皮肤上的“胎毒”。如此辛辣的热水,往往把细皮嫩肉的奶娃儿,洗得来整夜整夜地哭嚎不止,简直是人间惨剧!
阻击接生“杀手”
后据史料记载,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加拿大基督教美道会在成都惜字宫南街建立了仁济女医院,把科学的接生新法引到了成都。不过,长久接受旧思想洗脑的老百姓,在家有产妇生娃儿的时候,还是要去找接生婆。所以,新生儿破伤风、脐炎、产妇出血、产褥热等生产病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
到了1929年,当时的成都市政府也觉得生娃儿的事情需要整顿一下,于是颁布了《助产士条例》。该条例规定,要想从事接生,必须在经卫生部门认可的助产学校、产科学校或是产科讲习所学习两年以上,毕业后领取接生证,方可从业。假如肄业,但已经有3年以上接生经历的学员,也可领证。
对于那些既没有毕业,也没有接生满3年的人,则必须通过5种科目的额外考试,分别是,妊娠之生理、病程与消毒方法,寻常分娩及其处置,寻常孕妇产妇及生儿看护法,异常分娩及其处置,产妇孕妇及生儿之疾病。
待到1931年,从事助产士的“门槛”进一步提高了。考试的科目拓展到解剖学、生理学、产科学、细菌学大意及消毒法,换句话说,要想给人接生啊,那就是要讲文凭的了。没有拿到“从业资格证”,但是硬是要继续营业的接生婆们,那可对不起,逮到起就要遭100元的罚款!新条例同时还规定,助产士必须建立接生登记制度,在每月10号报送给当地卫生部门检查,而该登记本5年严禁销毁,这也算是建立起了新生儿病历档案。
随着《助产士条例》的严格执行和接生科学新法的逐渐推广,传统接生婆们明显感到自己的“生意”受到了威胁,于是坐不住了,纷纷向政府要求“转正”。老果在相关卷宗中,就看见了几张当时在相关机构备案的“接生婆履历”。仔细一看,这些年纪都在40岁以上的文盲孃孃,全部都是没有拿过专业文凭的“游医”。
就这等货色还想转正当助产士,当真是“隔夜的韭菜——想出头慌了哇?”,当时的官员怕也是发现苗头不对,于是,也就来了个“半夜的铺盖——不理”。孃孃们一看没有了下文,只好“收刀捡卦”,“悄悄咪咪”地开始“游击接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式医疗的大面积普及,接生婆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如今的产妇生娃儿,与过去相比,那更是天壤之别,一句话:简直“不摆”了。
1 上世纪50年代的破旧立新宣传海报
2 民国时期的接生婆履历表
3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助产士条列》
4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助产士考试规则》
5 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助产士考试条列》
6 民国时期的女医档案
老果自传
本人姓氏不在《百家姓》里头,生在外省,长在成都,工、农、兵、学、商、影视、文化都干过,如今是退居二线的公务员。80年代初开始“恋旧”,天天泡在故纸堆儿里头,跟历史上的各种角儿们“谈情说爱”,一恋就是近30年,整得满脑壳都白了还是“一往情深”。一旦遇见与成都历史有关的话题,我就“颤花儿”了,不说它个“眉飞色舞”、“口干舌燥”决不罢休。日久,人家就送我一外号:“老果果”,意思是老的东西从我嘴里一出来,酸甜苦辣啥子味道都有了。于是乎,我也就自称为“老果”了。
重金预约“杀手”上门服务
既然是接生婆,那肯定就是女性哈。旧社会的老百姓总觉得女人生娃儿,是一件很“脏”的事情,所以男人们从来都不得插手。家中有女人临盆时,家人通常都会去找“专职”接生事务的婆婆孃孃些,到屋头来帮忙。于是,这个行业自产生以来,“生意”都算兴旺。
在旧时的成都,接生婆又叫“检生婆”,到清代末期,城里头还有36位司此职的女性。由于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所以接生婆的“生意”兴隆得很。但凡女人生娃娃,都要去提前预约一位接生婆,然后在自家屋头用旧法接生。那年子,每接生一次的费用还是相当可观哟。
对于接生婆来说,喊她去接生啊,来就要先封给定钱一二百文。要是不派轿子来接哇,就必须再给个一二百文轿钱。由于旧时“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作祟,倘若接生婆帮主人家接生下来个儿娃子,啧啧,破费两千文是打不脱的哈。家境再撇的,咋说都还是不能低于一千文。话又说回来了,倘若生的是女娃子,就只能收到几百文。
此外,产妇生产时,接生过程是否吃力也算是最终结账的重要依据。要是遇到产妇胎位不正等紧到生不出来的情况,接生婆势必坐地起价哈,以“加班为由”的“棒棒”单怕就要举得更高些。
生娃儿生出的“人间惨剧”
当年的那些接生婆,通常都没啥文化,接生的“手艺”也是衣钵相传,根本就没有受过啥子专业训练。接生过程中,产妇在那头吼麻完,接生婆在这头啥子忙都帮不到,还满口念神鬼。接生所用的器械,也就是居家用品,而且还不消毒。这些都是旧时产妇和婴儿高死亡率的原因。
以一起寻常接生为例,接生婆在接生前,把主人家的普通剪刀放到木盆头的开水里面一泡,赤手空拳就上阵了。等到产妇阵痛开始后,接生婆便会使用自己的三个怪招:第一招,让产妇咀嚼自己的头发,往肚子里咽,这样可以引起呕吐,借此增加腹压;第二招,让产妇的婆子妈到屋外去,像招魂一样地喊娃儿快点出来;第三招,这就厉害了,是“下黄手”!如果紧到生不出来,接生婆就亲自上阵,用手沿产道方向推产妇的腹部,甚至还会用擀面杖来碾产妇的腹部,说是让娃儿“赶紧”出来。
待到娃儿好不容易生出来后,接生婆立马从木盆里捞出剪刀,“咔嚓”一声剪断脐带,然后用同样没有消过毒的布,把娃儿的肚皮随便一裹,就算脱手了。由于没有经过科学消毒,所以新生儿的脐带很容易发炎,继而罹患破伤风。加之当时的医术并不发达,所以社会上流传着“七天风,八天扔”这样一句俗语,指的是,娃儿出生后第七天得急症,第八天便可以扔掉了。
新生儿成活率低的同时,产妇产后感染患病的就更多了,尤其是遇上大出血,接生婆也是莫得“抓拿”,只有喊主人家各人烧高香,求菩萨保佑。
生完娃儿,接生这个“业务”不算完成,后头还有“洗三日”在等到主人家给钱哦。所谓“洗三日”,则由三大“绝招”组成。第一招,接生婆将黄连、大黄等药材泡水,然后灌给新生儿喝,美其名曰“去胎毒,攻血矢”。老天啊!才见天三日的娃儿,咋个遭得住这般“攻毒”哦!所以,不少本来就体虚的娃儿拿来这样一整,就“哦呵”了。不过,与后头的两招相比,这都还不算哦。过了“攻毒”关,接生婆要用葱叶揉洗娃儿的口腔,说是可以让其聪明。结果,葱的刺激味道整得娃儿些“鼻龙口水”直打喷嚏。最后一招更为歹毒,接生婆要用生姜、花椒熬水给娃儿洗澡,说是可以洗去皮肤上的“胎毒”。如此辛辣的热水,往往把细皮嫩肉的奶娃儿,洗得来整夜整夜地哭嚎不止,简直是人间惨剧!
阻击接生“杀手”
后据史料记载,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加拿大基督教美道会在成都惜字宫南街建立了仁济女医院,把科学的接生新法引到了成都。不过,长久接受旧思想洗脑的老百姓,在家有产妇生娃儿的时候,还是要去找接生婆。所以,新生儿破伤风、脐炎、产妇出血、产褥热等生产病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
到了1929年,当时的成都市政府也觉得生娃儿的事情需要整顿一下,于是颁布了《助产士条例》。该条例规定,要想从事接生,必须在经卫生部门认可的助产学校、产科学校或是产科讲习所学习两年以上,毕业后领取接生证,方可从业。假如肄业,但已经有3年以上接生经历的学员,也可领证。
对于那些既没有毕业,也没有接生满3年的人,则必须通过5种科目的额外考试,分别是,妊娠之生理、病程与消毒方法,寻常分娩及其处置,寻常孕妇产妇及生儿看护法,异常分娩及其处置,产妇孕妇及生儿之疾病。
待到1931年,从事助产士的“门槛”进一步提高了。考试的科目拓展到解剖学、生理学、产科学、细菌学大意及消毒法,换句话说,要想给人接生啊,那就是要讲文凭的了。没有拿到“从业资格证”,但是硬是要继续营业的接生婆们,那可对不起,逮到起就要遭100元的罚款!新条例同时还规定,助产士必须建立接生登记制度,在每月10号报送给当地卫生部门检查,而该登记本5年严禁销毁,这也算是建立起了新生儿病历档案。
随着《助产士条例》的严格执行和接生科学新法的逐渐推广,传统接生婆们明显感到自己的“生意”受到了威胁,于是坐不住了,纷纷向政府要求“转正”。老果在相关卷宗中,就看见了几张当时在相关机构备案的“接生婆履历”。仔细一看,这些年纪都在40岁以上的文盲孃孃,全部都是没有拿过专业文凭的“游医”。
就这等货色还想转正当助产士,当真是“隔夜的韭菜——想出头慌了哇?”,当时的官员怕也是发现苗头不对,于是,也就来了个“半夜的铺盖——不理”。孃孃们一看没有了下文,只好“收刀捡卦”,“悄悄咪咪”地开始“游击接生”。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式医疗的大面积普及,接生婆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如今的产妇生娃儿,与过去相比,那更是天壤之别,一句话:简直“不摆”了。
1 上世纪50年代的破旧立新宣传海报
2 民国时期的接生婆履历表
3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助产士条列》
4 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助产士考试规则》
5 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助产士考试条列》
6 民国时期的女医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