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研究课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十分注重农业发展及农村建设,并且偏向该方面的政策也在逐年增多。但是就目前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其与城镇发展差距依旧很大,三农问题仍是关注热点。于国家而言,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的改善了农村经济状况,提升了整体的经济水平,于社会而言,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拉近农村与城镇的距离,形成规模化经营。本文从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概念出发,分析当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如龙头企业作用不明显、科技含量缺失等,并结合实际尝试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希望能够为农业产业化未来的发展提供简单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存缺陷;发展建议
农业发展同科技、信息化等一样,也在不断进步中,但我国相关的理论研究却很少。同时新时期下的农村,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有很大的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也急需扩展,本文的研究对丰沛我国现有理论知识和指导农业产业化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概念
农业产业化,即为农业生产、经营与服务的一体化,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关系,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等环节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创造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作为以农产品为中心,通过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关联成完整的農业产业链的新型经营模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几点明显特征:
(一)生产专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再是分散性的生产,而是有规模、有流程的集中生产,以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以增加基地农户经济收入为保障,做到每一个环节的专业化,才能形成最终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打开分工协作的格局,形成规模化效应。
(二)管理企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生产作为“第一车间”,将分散的生产资料进行汇总,通过加工、筛选后,进行储存并销售,从而转换成经济收益,用于农业的再生产,逐步向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靠近。
(三)产业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并非单独运行,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将农业“小生产”与外界“大市场”进行联合,从而连接城市、农村,工业、农业,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现存缺陷
(一)农业产业化认知不到位
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规划时,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印发的相关文件也都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市场容量、经济饱和度等,但是目前普遍存在农业产业化认知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部分农村领导干部身上,在推动农村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化对地方经济促进的重要性,且没有形成区域内规模化模式,无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广大农民身上,部分农村的龙头企业在当地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多数体现在高校教师或企业职工上,而广大从事手工生产的农民没有听说过这些企业,对企业这一概念的认知极度缺乏,更不用说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认识,尤其是其中各项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等含义,没有参透,在日常生产活动中缺乏驱动力和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始终不够理想[1]。
(二)龙头企业发展空间急需壮大
龙头企业是连接农民和经济市场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武器,对内必须加强农民组织管理工作,确保农业的正常生产量,对外需要调控市场,以市场的实时需求调节生产内容,确保农产品与市场的顺利衔接。但是目前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空间狭小。一是政策影响,就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党和地方各级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小,或者政策的支持措施等执行不到位,导致龙头企业在发展中缺少基础性保障;二是资金影响,对于在农村发展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问题,且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自然风险、人为风险等较多,致使很多投资者不愿意投资农村企业,其融资渠道狭窄,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空间,虽然近些年农村企业逐年增加,但是个体发展难以形成主导企业。
(三)农业产业化缺乏互联网思维
农业产业化最终要与市场接轨,本质上属于市场农业,必须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而信息化背景下,农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和农业企业的互联网思维,是决定其与现代经济市场的距离,以及其市场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极具规模化的产业体系,涉及多个行业,同时对当地的资源、环境、经济等有着较大的依赖。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时,必须注重农业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思维的扩张,但考虑到我国农村普遍缺少信息化建设,要想精进还需很长的时间。此外,在龙头企业中,其科技型人才和互联网创新能力也较为缺失,尤其是农业领域的技术人员十分匮乏,更不用说在农业技术上的应用,导致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人工成本等较高,无法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很多农村地区只有发展势头较好的几家企业从外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但是企业内部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不管是资金还是人力,短期的技术指导等无法改变企业根本性的科技问题[2]。
(四)农业规模化、市场化未形成
从宏观角度来看,农业产业化属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之一,市场的需求是支撑其发展的根本,因此,针对市场需求的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可当下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存在较大分散性,没有形成规模化、市场化生产模式。第一,土地的零散种植极大降低了规模化生产能力,生产要素的分配难度加大,且与农业生产相配套的基础生产设施无法短时间内普及,很多种植者依旧扮演着传统生产角色;第二,产品中间流通速率低,分散性生产模式的供给主体主要是农民,虽然他们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参与者,但是他们对商业组织以及资本运作方面了解不足,在实际的贸易活动中,农民仍旧是承担风险和压力更多的一方。虽然类似于龙头企业这样的中间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承接效果,但是在农民利益维护、农业规模化、市场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并不理想,没有起到促进农产品流动速度的作用。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建议
(一)树立农业产业化思维
要想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树立农业产业思维,实现经营理念的创新。第一,全面普及农民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作为新型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在农村的落地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结合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业生产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除了基本生产要素间的合作,还要形成风险和利益的共同体模式,以此强化农民农业产业化认知;第二,推进先进生产模式的普及。先进的生产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传统的农业生产者,不断提高生产活动各阶段的生产效率,例如先进种植技术的研发和优良品种的培育,先进行小范围的试点生产,然后再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使广大农民认识到该生产技术的优势,进而积极主动的实行该生产模式,提高农业产量,做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工作[3]。
(二)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与市场连接过程中的重要“中间商”,承担着重要的缔结作用,必须壮大龍头企业的发展,提高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中的覆盖面。第一,强调龙头企业的农村地位,提高政策保障力度。农业地区必须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农业领域的优质企业入驻,提高农村企业的档次和水平,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资金,推动当地企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等方向发展,提升数量的同时注重质量的培养。以农民和农业作为发展核心,打造稳定、规范的农业生产基地,引导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发挥其辐射作用,向周遭地区普及,提高龙头企业的知名度;第二,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久发展的动机绝非单纯的品牌效应,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和能力基础才能够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打好企业发展的基础之后,必须注重企业的创新建设,源源不断的新产品和新工艺不仅能够为企业生产注入活力,也能够让市场耳目一新,吸引不同层次、地域的消费者。
(三)提升农业产业化科技含量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为核心,加快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进度,提升农业产业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当地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第一,积极借鉴城镇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加快农村传统农业的转型与升级。从区域主要的生产品种入手,引进相关的生产工艺与设备,提高农产品的单位产量;第二,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打开农业与市场的连接渠道,以政府的扶持和市场的需求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驱动力,着重关键技术和项目的研究突破;第三,注重互联网意识的灌输以及科技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已有教育资源的作用,做好生产工艺以及互联网产业的基础培训,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考核体系,提升对农民的福利待遇,使其积极主动的展开学习。并将自身掌握的生产技术与基本的科学技术进行结合,实现生产工艺的简单创新,进而逐步的展开科技的深层次应用[4]。
(四)推动农村合作社发展
除了龙头企业以外,农村合作社模式也是连接农民与市场企业的枢纽,在未来长期的发展中也有可能转换成企业形式。第一,从农村当地政府出发,加大政府的政策保障和支持力度,创建基本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同时对于其中发展较好的,给予一定的投资帮助,如资金或人才、技术等;第二,从农村信贷机构出发,目前我国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各级部门,针对农村合作社的贷款等工作,推出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农村合作社应当充分利用政策优惠,与当地的金融机构构建良好合作关系,确保发展资金的充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不仅是推动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拉近其与现代经济市场距离的重要做法。在各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时,由于个体之间经济情况等存在较大差异,所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本文针对其中出现较多的共性问题,从信息化建设、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希望能够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质量,推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桓仁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J].辽宁农业科学,2019(05):88-89.
[2]王洪卫.农业物流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07):24.
[3]陈光,伍茜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以河南省延津县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2):13-14.
[4]刘瑶,王伊欢.我国农业产业化深度发展的有效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6(01):183-188.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存缺陷;发展建议
农业发展同科技、信息化等一样,也在不断进步中,但我国相关的理论研究却很少。同时新时期下的农村,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有很大的不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也急需扩展,本文的研究对丰沛我国现有理论知识和指导农业产业化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农业产业化概念
农业产业化,即为农业生产、经营与服务的一体化,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关系,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等环节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创造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作为以农产品为中心,通过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关联成完整的農业产业链的新型经营模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几点明显特征:
(一)生产专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再是分散性的生产,而是有规模、有流程的集中生产,以农产品基地为基础,以增加基地农户经济收入为保障,做到每一个环节的专业化,才能形成最终的产业化生产模式,打开分工协作的格局,形成规模化效应。
(二)管理企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将农业生产作为“第一车间”,将分散的生产资料进行汇总,通过加工、筛选后,进行储存并销售,从而转换成经济收益,用于农业的再生产,逐步向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靠近。
(三)产业一体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并非单独运行,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形成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将农业“小生产”与外界“大市场”进行联合,从而连接城市、农村,工业、农业,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现存缺陷
(一)农业产业化认知不到位
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规划时,必须结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印发的相关文件也都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市场容量、经济饱和度等,但是目前普遍存在农业产业化认知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表现在部分农村领导干部身上,在推动农村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化对地方经济促进的重要性,且没有形成区域内规模化模式,无法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广大农民身上,部分农村的龙头企业在当地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多数体现在高校教师或企业职工上,而广大从事手工生产的农民没有听说过这些企业,对企业这一概念的认知极度缺乏,更不用说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认识,尤其是其中各项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等含义,没有参透,在日常生产活动中缺乏驱动力和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始终不够理想[1]。
(二)龙头企业发展空间急需壮大
龙头企业是连接农民和经济市场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武器,对内必须加强农民组织管理工作,确保农业的正常生产量,对外需要调控市场,以市场的实时需求调节生产内容,确保农产品与市场的顺利衔接。但是目前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空间狭小。一是政策影响,就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来看,党和地方各级政府给予的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小,或者政策的支持措施等执行不到位,导致龙头企业在发展中缺少基础性保障;二是资金影响,对于在农村发展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农业产业化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问题,且农业生产中面临的自然风险、人为风险等较多,致使很多投资者不愿意投资农村企业,其融资渠道狭窄,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空间,虽然近些年农村企业逐年增加,但是个体发展难以形成主导企业。
(三)农业产业化缺乏互联网思维
农业产业化最终要与市场接轨,本质上属于市场农业,必须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而信息化背景下,农产品自身的科技含量和农业企业的互联网思维,是决定其与现代经济市场的距离,以及其市场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极具规模化的产业体系,涉及多个行业,同时对当地的资源、环境、经济等有着较大的依赖。在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时,必须注重农业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思维的扩张,但考虑到我国农村普遍缺少信息化建设,要想精进还需很长的时间。此外,在龙头企业中,其科技型人才和互联网创新能力也较为缺失,尤其是农业领域的技术人员十分匮乏,更不用说在农业技术上的应用,导致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人工成本等较高,无法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很多农村地区只有发展势头较好的几家企业从外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但是企业内部关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不管是资金还是人力,短期的技术指导等无法改变企业根本性的科技问题[2]。
(四)农业规模化、市场化未形成
从宏观角度来看,农业产业化属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之一,市场的需求是支撑其发展的根本,因此,针对市场需求的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可当下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存在较大分散性,没有形成规模化、市场化生产模式。第一,土地的零散种植极大降低了规模化生产能力,生产要素的分配难度加大,且与农业生产相配套的基础生产设施无法短时间内普及,很多种植者依旧扮演着传统生产角色;第二,产品中间流通速率低,分散性生产模式的供给主体主要是农民,虽然他们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参与者,但是他们对商业组织以及资本运作方面了解不足,在实际的贸易活动中,农民仍旧是承担风险和压力更多的一方。虽然类似于龙头企业这样的中间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承接效果,但是在农民利益维护、农业规模化、市场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并不理想,没有起到促进农产品流动速度的作用。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建议
(一)树立农业产业化思维
要想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树立农业产业思维,实现经营理念的创新。第一,全面普及农民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作为新型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在农村的落地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结合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业生产与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除了基本生产要素间的合作,还要形成风险和利益的共同体模式,以此强化农民农业产业化认知;第二,推进先进生产模式的普及。先进的生产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传统的农业生产者,不断提高生产活动各阶段的生产效率,例如先进种植技术的研发和优良品种的培育,先进行小范围的试点生产,然后再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使广大农民认识到该生产技术的优势,进而积极主动的实行该生产模式,提高农业产量,做好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工作[3]。
(二)壮大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与市场连接过程中的重要“中间商”,承担着重要的缔结作用,必须壮大龍头企业的发展,提高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中的覆盖面。第一,强调龙头企业的农村地位,提高政策保障力度。农业地区必须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农业领域的优质企业入驻,提高农村企业的档次和水平,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资金,推动当地企业向集约化、专业化等方向发展,提升数量的同时注重质量的培养。以农民和农业作为发展核心,打造稳定、规范的农业生产基地,引导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发挥其辐射作用,向周遭地区普及,提高龙头企业的知名度;第二,不断提升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久发展的动机绝非单纯的品牌效应,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和能力基础才能够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打好企业发展的基础之后,必须注重企业的创新建设,源源不断的新产品和新工艺不仅能够为企业生产注入活力,也能够让市场耳目一新,吸引不同层次、地域的消费者。
(三)提升农业产业化科技含量
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为核心,加快农业产业化科技创新进度,提升农业产业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当地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第一,积极借鉴城镇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加快农村传统农业的转型与升级。从区域主要的生产品种入手,引进相关的生产工艺与设备,提高农产品的单位产量;第二,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打开农业与市场的连接渠道,以政府的扶持和市场的需求作为农业生产的主要驱动力,着重关键技术和项目的研究突破;第三,注重互联网意识的灌输以及科技型人才的培养。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已有教育资源的作用,做好生产工艺以及互联网产业的基础培训,同时制定相应的奖惩考核体系,提升对农民的福利待遇,使其积极主动的展开学习。并将自身掌握的生产技术与基本的科学技术进行结合,实现生产工艺的简单创新,进而逐步的展开科技的深层次应用[4]。
(四)推动农村合作社发展
除了龙头企业以外,农村合作社模式也是连接农民与市场企业的枢纽,在未来长期的发展中也有可能转换成企业形式。第一,从农村当地政府出发,加大政府的政策保障和支持力度,创建基本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同时对于其中发展较好的,给予一定的投资帮助,如资金或人才、技术等;第二,从农村信贷机构出发,目前我国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各级部门,针对农村合作社的贷款等工作,推出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农村合作社应当充分利用政策优惠,与当地的金融机构构建良好合作关系,确保发展资金的充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不仅是推动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拉近其与现代经济市场距离的重要做法。在各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时,由于个体之间经济情况等存在较大差异,所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本文针对其中出现较多的共性问题,从信息化建设、龙头企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希望能够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质量,推动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桓仁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J].辽宁农业科学,2019(05):88-89.
[2]王洪卫.农业物流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07):24.
[3]陈光,伍茜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思考——以河南省延津县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2):13-14.
[4]刘瑶,王伊欢.我国农业产业化深度发展的有效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16(01):18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