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先学后教”,顾名思义,就是说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更加突出学习主体——学生的教学地位以及“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给予了学生的“学”更加广阔和自由的空间和时间,突出学生“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带来良好且艰巨的机遇和挑战,提高了教师“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相比于传统的“先教后学”,这是历史性的教育变革。主要从学生“学”的问题和教师“教”的问题两个方面,简要探究“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关键词: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时间
课堂上过分地注重课外,而忽略教材,教学学科味不浓;学生还没有把课本内容掌握、吃透,就盲目引入其他材料,课外补充喧宾夺主;不考虑课堂教学内容需要,牵强附会地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形式主义严重;课堂氛围表面上活跃、热闹,实质却是学生无目的、无计划、无实质的合作……以上教学现象,都在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暴露出来的阻碍学生发展、制约课堂高效的教学因素。当前,我市地区也在全面推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我们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学生“学”的问题
“先学后教”中的“学”是学生的自学,是带着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和既定目标进行的自学过程。以学生的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亮点。学生“学”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学生“学”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先学后教”中“学”的内容会被简单认为就是课前预习的内容或者学习心理的准备等。但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学”的内容要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有侧重点、有目的性的學习任务。要求教师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根据需要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有侧重地分配学习任务;其次,教师所选择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循序渐进的。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更加容易引导学生深入其中,还能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困难,从而提高教师“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学生“学”的载体
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这两个问题,直接关乎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学生自学之前的所有问题和任务都是教师口头布置,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自学的效果,而且也不方便教师进行教学成果的检验。这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都是需要一个“载体”来体现它的程度和效果的,通过这个“载体”,教师才能更好地、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在“学”的载体选择上,我们选用“导学案”的方式。导学案的设计和发放,一方面要考虑课堂教学内容、任务和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程度、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情况。这样,不仅能针对不同课型进行不同的设计,还能因材施教,控制学生的学习深度。同时,也为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获取反馈信息提供了条件。
3.学生“学”的时间
在“先学后教”教学理念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教学。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这个了解的过程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学生的学习,只是单纯的课前预习,那么留给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深度的时间就微乎其微了。因此,学生“学”的时间必须要提前。通常情况下,应该是教师发放导学案,学生完成并提交导学案,教师一一批改并进行针对性的探究之后,再进行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先学”,才能真正为教师的“后教”增光添彩。
二、教师“教”的问题
“先学后教”中的“教”是教师的教学,是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情况和先学效果基础上的一种侧重,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教师“教”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教师“教”的内容
传统“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教的内容无非就是教学大纲中、教材上、课本上预设的内容。由于事先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的状况,教师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推测来安排,设计和讲解课堂内容,这也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常会陷入这样的困惑:有些东西,不讲不放心,但要是面面俱到,时间又不够,只能浅尝辄止,学生的课堂状态也不积极。而“先学后教”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先学”的情况,选择一些大部分学生不懂或学习认识中存在偏差的内容进行共同的探究和学习。而那些少数学生不会的简单内容,则课后单独讲。对于学生自主能学会的内容坚决不讲。这样能大大减少教师讲的内容和时间,“留白”给学生,增加学生的领悟时间,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效性。
2.教师“教”的形式
传统教学中,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即便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也会根据学生听课状态的情况,进行讲解时长和方式的调整,但也是换汤不换药。“先学后教”的模式中,由于教师在教学之前已经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已知、未知、困惑都有比较充足的估计。这样,教师不仅能在课前充分考量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和大多数学生的困惑,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先学”情况,少讲精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的要求很高,如果教师没有充足的课前准备和较好的课堂教学技能,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
3.教师“教”的巩固
这里所说的“教”的巩固,指的是课后的训练。课后训练,不仅有助于巩固和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还能检验学生课上学习的效率,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先学后教”中的巩固模式,更加注重训练的及时性,即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教学训练。也就是说,在教师授课完成之后,立刻进入教学训练阶段,要求学生在教师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当堂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和反馈。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巩固效果,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课后作业也可根据课上训练情况选择性地进行布置。
参考文献:
崔永申.“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探索[J].延边教育学报,2007.
编辑 李建军
关键词:先学后教;自主学习;学习内容;学习时间
课堂上过分地注重课外,而忽略教材,教学学科味不浓;学生还没有把课本内容掌握、吃透,就盲目引入其他材料,课外补充喧宾夺主;不考虑课堂教学内容需要,牵强附会地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形式主义严重;课堂氛围表面上活跃、热闹,实质却是学生无目的、无计划、无实质的合作……以上教学现象,都在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暴露出来的阻碍学生发展、制约课堂高效的教学因素。当前,我市地区也在全面推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我们对“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索。
一、学生“学”的问题
“先学后教”中的“学”是学生的自学,是带着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和既定目标进行的自学过程。以学生的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亮点。学生“学”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学生“学”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先学后教”中“学”的内容会被简单认为就是课前预习的内容或者学习心理的准备等。但是“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学”的内容要具备以下特点:首先,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是有侧重点、有目的性的學习任务。要求教师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根据需要布置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有侧重地分配学习任务;其次,教师所选择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循序渐进的。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更加容易引导学生深入其中,还能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困难,从而提高教师“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学生“学”的载体
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这两个问题,直接关乎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学生自学之前的所有问题和任务都是教师口头布置,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自学的效果,而且也不方便教师进行教学成果的检验。这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和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都是需要一个“载体”来体现它的程度和效果的,通过这个“载体”,教师才能更好地、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情况。在“学”的载体选择上,我们选用“导学案”的方式。导学案的设计和发放,一方面要考虑课堂教学内容、任务和目标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程度、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情况。这样,不仅能针对不同课型进行不同的设计,还能因材施教,控制学生的学习深度。同时,也为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获取反馈信息提供了条件。
3.学生“学”的时间
在“先学后教”教学理念中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教学。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这个了解的过程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学生的学习,只是单纯的课前预习,那么留给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深度的时间就微乎其微了。因此,学生“学”的时间必须要提前。通常情况下,应该是教师发放导学案,学生完成并提交导学案,教师一一批改并进行针对性的探究之后,再进行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先学”,才能真正为教师的“后教”增光添彩。
二、教师“教”的问题
“先学后教”中的“教”是教师的教学,是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情况和先学效果基础上的一种侧重,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教师“教”的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教师“教”的内容
传统“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教的内容无非就是教学大纲中、教材上、课本上预设的内容。由于事先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的状况,教师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推测来安排,设计和讲解课堂内容,这也就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常会陷入这样的困惑:有些东西,不讲不放心,但要是面面俱到,时间又不够,只能浅尝辄止,学生的课堂状态也不积极。而“先学后教”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先学”的情况,选择一些大部分学生不懂或学习认识中存在偏差的内容进行共同的探究和学习。而那些少数学生不会的简单内容,则课后单独讲。对于学生自主能学会的内容坚决不讲。这样能大大减少教师讲的内容和时间,“留白”给学生,增加学生的领悟时间,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效性。
2.教师“教”的形式
传统教学中,在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始终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即便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也会根据学生听课状态的情况,进行讲解时长和方式的调整,但也是换汤不换药。“先学后教”的模式中,由于教师在教学之前已经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的已知、未知、困惑都有比较充足的估计。这样,教师不仅能在课前充分考量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来突破教学重、难点和大多数学生的困惑,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先学”情况,少讲精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的要求很高,如果教师没有充足的课前准备和较好的课堂教学技能,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
3.教师“教”的巩固
这里所说的“教”的巩固,指的是课后的训练。课后训练,不仅有助于巩固和加强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还能检验学生课上学习的效率,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先学后教”中的巩固模式,更加注重训练的及时性,即要求学生当堂完成教学训练。也就是说,在教师授课完成之后,立刻进入教学训练阶段,要求学生在教师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当堂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和反馈。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巩固效果,另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课后作业也可根据课上训练情况选择性地进行布置。
参考文献:
崔永申.“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探索[J].延边教育学报,2007.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