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的发展有赖于信息支撑,科学的信息收集和利用已成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推动一个社会或地区的现代性增长的因素非常多,大众传播媒介……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电视媒体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它传播信息最迅速、最直接、最形象。因此,在我国中等城市大发展的背景下,电视媒体应该承担起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责任。
我国中等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急需信息支撑,而当前信息供给相对不足,已经成为其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完善与创新中等城市电视新闻供给机制,不断拓宽与加深电视新闻报道的宽度与深度,牢固树立信息“营销”意识,不拘一格地呈现新闻信息,注意树立主持人品牌形象,加强新闻信息制作过程的互动性,已成为解决中等城市信息供给的必然选择。
中等城市发展的信息需求构成
中等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种信息的强力支撑,其主要的信息构成有:
政策法规信息。中等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是政府必须首先考虑的一项战略决策,必然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通过科学布局以营造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的各种信息,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否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无论对于政府还是普通公民,都极为重要。
资金信息。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一个区域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是有限的,仅仅依靠圈内城市之间的资金、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进行创新还远远不够。电视媒体要强化宣传,着重向外界展示本地商机,吸引外资介入。
人才信息。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才稳定、人才招聘、人才培养、人才吸引都需要信息的保障和支持。但是,中等城市的人才流失现象普遍,但透明的信息环境往往又可以成为发现人才、引进和吸纳人才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电视媒体要千方百计满足公民的知情权,保持就业信息、创业信息的畅通,留住人才、培养人才。
市场信息。市场经济信息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和制约作用。市场信息是经济活动中的向导和纽带,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信息经济,坚持及时、快捷、准确地捕捉各种有用信息,充分开发利用,是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的必然选择。
科技信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信息包括:科研立项、国内外研究动态、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
当前中等城市信息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匮乏且不集中。目前,许多中等城市的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干预经济活动的情况较为突出。各级行政区域都力图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使自身利益最大化,造成市与市之间、市与县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相互排斥大于相互合作,没有树立整个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正是由于城市间的信息交流不够畅通,电视媒体之间没有形成信息整合观念,提供的信息比较散乱,未经处理的数据较多,没有进一步提升信息的价值,这使得中等城市的竞争呈现不合理、无序的状态。
信息种类单调。时效性差。中等城市电视台规模一般较小,与中央和省级电视台有差距,报道面窄和新闻节目单一等问题较为突出。以徐州电视台为例,该台目前拥有四个频道,分别是:新闻综合频道、经济生活频道、文艺影视频道和社会政法频道。其中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徐州新闻综合频道一天仅有三档新闻栏目,分别是《新闻直通车》、《徐州新闻联播》、《徐州夜新闻》,时间总长为100分钟。这些栏目的内容以徐州当地的新闻为主,其中会议新闻又是报道的重点。三档节目的部分内容还时常有重复。另然,专题节目《社会大观》具有一定的产业信息特性,但时效性较差,行业指导意义不够。
对收视率的追求导致了新闻节目质量的下降。收视率十分直接、直观,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它意味着各电视台、各栏目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意味着各媒介间的利益分配。电视新闻节目选题范围宽泛,像重大的政治事件、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等,都会成为电视感兴趣的话题,而高质量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形象建设的新闻节目会赢得高收视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些刺激观众眼球的内容如暴力、色情、跳楼、猎奇等血腥场面,收视率也可能会很高,而这类节目过多就容易使节目品质下降,降低电视台的“合格”,这不仅无益于经济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
要完善与创新电视新闻供给机制
大力拓宽和加深新闻报道内容。首先,提倡建设性新闻报道。所谓建设性新闻报道,是能够对中等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的、具有实用性和迫切性的信息报道,它应该能够对当前的经济活动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同时.经济活动需要基于信息深度解读以及机遇信息和数据基础之上的对策、思考和远见。因此,电视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要解释信息背后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行业竞争、生活形态等内在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要有对未来的洞察力,为经济行为提供下一步行动的选择。
其次,加强专业新闻报道以丰富信息种类。综合类新闻节目显得大而全,而专门地深入到某一具体领域的报道可以做到深而精;关于中等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信息,特别是对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政策、资金、人才、市场、科技等方面的新闻报道,是经济专业报道应当关注的焦点。当前开办的很多社会民生新闻类报道节目可以体现和谐社会的风貌,对展现城市风貌、塑造城市形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还不够,还应该在工业经济、农村发展、商业流通、科学教育等各个领域加以发掘,提供更加深入和透彻的分析性报道。
树立“营销”意识。中等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力量。除了国家优惠的投资政策外,其自身的投资环境的营造也十分重要。大量企业需要兼并重组和技术升级;旅游娱乐等新兴产业需要大量引入;城区改造、道路建设、城市美容等也应列入计划。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配合政府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推销城市,宣传城市。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把城市软环境潜移默化地“推销”出去,势必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不拘一格地呈现新闻信息。纯粹的节目形态创新方法对于城市台来讲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对于边缘融合方式,则是每个城市台都可以尝试的”。当前电视的表现形式愈加丰富,比如采用滚动字幕的方式提供即时信息。有人形容报纸是“第二天的早餐”,而把电视滚动字幕称为“当日的正餐”。电视滚动字幕新闻一般由文字组成,在及时、准确地向观众传递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反复播出。观众通过电视滚动字幕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第一资讯。如果很好地利用电视滚动字幕传播信息,将为经济活动提供方便。
树立主持人的品牌形象。电视发展到今天,主持人的作用变得十分重要,因此,中等城市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应当是具有区域文化特质的公众形象,更进一步地发挥主持人的引导作用,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服务。这一方面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可信度高的信息源,同时也在树立着城市的一个文化品牌,对增强中等城市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新闻信息制作过程的互动性。主持人、记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应平等、贴心。首先,新闻栏目在创办之时就要确立强化交流的理念,在栏目板块设计、子栏目的设置等方面要有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如互动选题的设置、观众点题的评述等。其次,内容选择与策划要有互动性。新闻节目每天少不了策划,考量新闻人水平与能力的标尺除了对新闻突发事件的敏感与直播外,就是能否策划出可看性强、有思想力和美誉度的节目。这样一种有益的互动,更能反映市民的真实信息需求,从而更好地为中等城市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电视新闻的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当服从于、服务于中等城市发展的各种需要,促进城市化发展。而从内容到形式的完善和创新一定能够使得新闻信息不仅有用,而且好看。以城市发展的思维进行新闻信息的重新定位,不仅能够给媒体带来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会对城市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为徐州师范大学校级课题《徐州都市圈形成过程中电视新闻策略研究》中期成果课题号:06XWB10)
编校 郑艳
我国中等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急需信息支撑,而当前信息供给相对不足,已经成为其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完善与创新中等城市电视新闻供给机制,不断拓宽与加深电视新闻报道的宽度与深度,牢固树立信息“营销”意识,不拘一格地呈现新闻信息,注意树立主持人品牌形象,加强新闻信息制作过程的互动性,已成为解决中等城市信息供给的必然选择。
中等城市发展的信息需求构成
中等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各种信息的强力支撑,其主要的信息构成有:
政策法规信息。中等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是政府必须首先考虑的一项战略决策,必然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通过科学布局以营造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的各种信息,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否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无论对于政府还是普通公民,都极为重要。
资金信息。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一个区域的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是有限的,仅仅依靠圈内城市之间的资金、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进行创新还远远不够。电视媒体要强化宣传,着重向外界展示本地商机,吸引外资介入。
人才信息。人才是城市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才稳定、人才招聘、人才培养、人才吸引都需要信息的保障和支持。但是,中等城市的人才流失现象普遍,但透明的信息环境往往又可以成为发现人才、引进和吸纳人才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电视媒体要千方百计满足公民的知情权,保持就业信息、创业信息的畅通,留住人才、培养人才。
市场信息。市场经济信息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和制约作用。市场信息是经济活动中的向导和纽带,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信息经济,坚持及时、快捷、准确地捕捉各种有用信息,充分开发利用,是企业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的必然选择。
科技信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信息包括:科研立项、国内外研究动态、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等。
当前中等城市信息供给中存在的问题
信息匮乏且不集中。目前,许多中等城市的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干预经济活动的情况较为突出。各级行政区域都力图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使自身利益最大化,造成市与市之间、市与县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相互排斥大于相互合作,没有树立整个区域协调发展的观念。正是由于城市间的信息交流不够畅通,电视媒体之间没有形成信息整合观念,提供的信息比较散乱,未经处理的数据较多,没有进一步提升信息的价值,这使得中等城市的竞争呈现不合理、无序的状态。
信息种类单调。时效性差。中等城市电视台规模一般较小,与中央和省级电视台有差距,报道面窄和新闻节目单一等问题较为突出。以徐州电视台为例,该台目前拥有四个频道,分别是:新闻综合频道、经济生活频道、文艺影视频道和社会政法频道。其中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平台,徐州新闻综合频道一天仅有三档新闻栏目,分别是《新闻直通车》、《徐州新闻联播》、《徐州夜新闻》,时间总长为100分钟。这些栏目的内容以徐州当地的新闻为主,其中会议新闻又是报道的重点。三档节目的部分内容还时常有重复。另然,专题节目《社会大观》具有一定的产业信息特性,但时效性较差,行业指导意义不够。
对收视率的追求导致了新闻节目质量的下降。收视率十分直接、直观,评价具有可操作性,它意味着各电视台、各栏目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意味着各媒介间的利益分配。电视新闻节目选题范围宽泛,像重大的政治事件、百姓关注的热点、难点等,都会成为电视感兴趣的话题,而高质量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形象建设的新闻节目会赢得高收视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一些刺激观众眼球的内容如暴力、色情、跳楼、猎奇等血腥场面,收视率也可能会很高,而这类节目过多就容易使节目品质下降,降低电视台的“合格”,这不仅无益于经济发展,甚至还会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
要完善与创新电视新闻供给机制
大力拓宽和加深新闻报道内容。首先,提倡建设性新闻报道。所谓建设性新闻报道,是能够对中等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的、具有实用性和迫切性的信息报道,它应该能够对当前的经济活动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同时.经济活动需要基于信息深度解读以及机遇信息和数据基础之上的对策、思考和远见。因此,电视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要解释信息背后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行业竞争、生活形态等内在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要有对未来的洞察力,为经济行为提供下一步行动的选择。
其次,加强专业新闻报道以丰富信息种类。综合类新闻节目显得大而全,而专门地深入到某一具体领域的报道可以做到深而精;关于中等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信息,特别是对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政策、资金、人才、市场、科技等方面的新闻报道,是经济专业报道应当关注的焦点。当前开办的很多社会民生新闻类报道节目可以体现和谐社会的风貌,对展现城市风貌、塑造城市形象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还不够,还应该在工业经济、农村发展、商业流通、科学教育等各个领域加以发掘,提供更加深入和透彻的分析性报道。
树立“营销”意识。中等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力量。除了国家优惠的投资政策外,其自身的投资环境的营造也十分重要。大量企业需要兼并重组和技术升级;旅游娱乐等新兴产业需要大量引入;城区改造、道路建设、城市美容等也应列入计划。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配合政府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推销城市,宣传城市。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把城市软环境潜移默化地“推销”出去,势必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不拘一格地呈现新闻信息。纯粹的节目形态创新方法对于城市台来讲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对于边缘融合方式,则是每个城市台都可以尝试的”。当前电视的表现形式愈加丰富,比如采用滚动字幕的方式提供即时信息。有人形容报纸是“第二天的早餐”,而把电视滚动字幕称为“当日的正餐”。电视滚动字幕新闻一般由文字组成,在及时、准确地向观众传递信息的同时,还可以反复播出。观众通过电视滚动字幕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第一资讯。如果很好地利用电视滚动字幕传播信息,将为经济活动提供方便。
树立主持人的品牌形象。电视发展到今天,主持人的作用变得十分重要,因此,中等城市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应当是具有区域文化特质的公众形象,更进一步地发挥主持人的引导作用,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服务。这一方面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可信度高的信息源,同时也在树立着城市的一个文化品牌,对增强中等城市的辐射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新闻信息制作过程的互动性。主持人、记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应平等、贴心。首先,新闻栏目在创办之时就要确立强化交流的理念,在栏目板块设计、子栏目的设置等方面要有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如互动选题的设置、观众点题的评述等。其次,内容选择与策划要有互动性。新闻节目每天少不了策划,考量新闻人水平与能力的标尺除了对新闻突发事件的敏感与直播外,就是能否策划出可看性强、有思想力和美誉度的节目。这样一种有益的互动,更能反映市民的真实信息需求,从而更好地为中等城市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电视新闻的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当服从于、服务于中等城市发展的各种需要,促进城市化发展。而从内容到形式的完善和创新一定能够使得新闻信息不仅有用,而且好看。以城市发展的思维进行新闻信息的重新定位,不仅能够给媒体带来发展的新机遇,同时也会对城市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为徐州师范大学校级课题《徐州都市圈形成过程中电视新闻策略研究》中期成果课题号:06XWB10)
编校 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