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预习是语文学习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改理念逐渐被一线老师理解和倡导,特别是“先学后教”的方法被广大教师重视,有效性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语文 有效预习
一、什么是有效预习?
有效的预习是以自我为主,但我不认为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身的单打独斗,他完全有理由也有权利去拿来主义。这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中,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去获得新知、新解,但是预习中字典、网络、各类工具书、家长、同学等等,这些都是预习的媒介,我们要引导孩子去用,而且鼓励他们常用,最终形成一种习惯和品质。预习并不是靠天收,预习的能力和水平需要随着年级的增加不断地提升。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环节才会有实质性的精简的基础和可能。
笔者认为,有效预习具有如下作用:
第一、预习能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老师布置的预习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在上课时,又因为很想知道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老师对自己的答案是否满意,所以这种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讲。同时,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没解决的问题、没理解的内容到底如何,这又会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不放松每一个知识点。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他们可以借由预习来充分表现、发挥自己。
第二、预习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预习可以让教师“有目的地教”。在布置了预习题之后,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本课预习过程中的掌握情况,从而从学生的预习实际出发,调整、完善备课,确定讲练重点,使上课更加有的放矢。其次,预习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学”。通过预习,学生知道了哪些内容已经会,哪些内容还不懂,明确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课堂学习时目标就会更加明确,效率也更高。再次,预习可以使课堂互动达到最佳状态。
第三、从长远利益来看,预习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从预习过程中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学会了很多好方法。久而久之,这些好习惯、好方法会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慢慢辐射到学生的其他学习领域中,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的策略
1、确立课前预习目标是基础
讲读课文一般的教学时间是2——3课时,而每篇文章渗透的知识点不尽相同,为此,学生预习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读课文,提前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义,有能力的学生要能结合课文理解新词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其次是了解作者及课文的相关创作背景,特别是古诗文,往往诗文的意境是建立在作者的生存环境上的,再就是近现代的文章,虽与现在相隔不是很久远,若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很难理解文意甚至会闹笑话;再者是查找相关的文体知识,做好笔记;最后是提出在预习课文时发现的问题以及归纳在预习中获得的收获,为课中学习提供坚实的情感基础。
2、精心设计预习题:
1)预习题设计要体现层次性。预习要由易到难,照顾大多数学生,太难容易挫伤中差生的信息积极性,太浅会导致优等生自满,滋生骄傲行为。如:既要有借助拼音学习生字,也要有通過读文,思考课后问题;
2)预习题设计要体现课操作性。在第一课时设计了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等;学生都可以自己完成。
3)预习题设计要体现整体性。语文课的预习不是出几个简单的题目看学生会不会做,而是要让学生整体去预习把握全文内容,包括字词句篇方方面面,因为在每个都会有自己能学会的和自己不能通过预习完成,把自己认为能完成做好,留在课堂考对,不懂的地方标注记号,课堂上留意,重点解决。
4)预习题设计要体现延展性。预习并不是安排学生读几遍课文,找找疑难之处,许多地方还要体现扩展性学习,如布置学生借助资料或网络,可以扩大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学习能力。
3、教给学生有效预习的方法
预习指导要注重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让他们带着问题和体验走进课堂,展开思维的交锋碰撞,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预习才会有好的效果。总的来说,预习可以先从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做起,发现自己理解上所存在的问题。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试试:
1)阅读。
阅读读什么?单元说明、课文的阅读提示、文本教材、课文注释、“研讨与练习”等,都在阅读的范畴。根据《课标》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各篇课文,初步感知各篇课文的共性和个性。具体预习每篇课文时,课前提示及课后练习均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这样,我们就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有利于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
2)查阅。
即查阅工具书,扫清字词等阅读障碍。一篇文章里,或多或少总有些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借助注释,或查查字典,自己弄懂它的意思。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
3)思考。
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概括、段意归纳、句子理解、写作特色等问题能否解决等等。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也可将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就容易心领神会。
4)摘抄积累,集腋成裘。
就是把自己认为文中重要的优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抄 在预习本上或活页卡上。这是积累语言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坚持摘抄,不但会丰富自己的词汇库,还会增强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能力。当然摘抄需要时间,需要下功夫,但为了提高能力,花些时间、下些功夫,还是值得的。
关键词 语文 有效预习
一、什么是有效预习?
有效的预习是以自我为主,但我不认为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身的单打独斗,他完全有理由也有权利去拿来主义。这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中,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去获得新知、新解,但是预习中字典、网络、各类工具书、家长、同学等等,这些都是预习的媒介,我们要引导孩子去用,而且鼓励他们常用,最终形成一种习惯和品质。预习并不是靠天收,预习的能力和水平需要随着年级的增加不断地提升。只有这样,课堂教学环节才会有实质性的精简的基础和可能。
笔者认为,有效预习具有如下作用:
第一、预习能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老师布置的预习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在上课时,又因为很想知道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老师对自己的答案是否满意,所以这种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讲。同时,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没解决的问题、没理解的内容到底如何,这又会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不放松每一个知识点。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一种积极、亢奋的状态,他们可以借由预习来充分表现、发挥自己。
第二、预习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预习可以让教师“有目的地教”。在布置了预习题之后,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在本课预习过程中的掌握情况,从而从学生的预习实际出发,调整、完善备课,确定讲练重点,使上课更加有的放矢。其次,预习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学”。通过预习,学生知道了哪些内容已经会,哪些内容还不懂,明确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课堂学习时目标就会更加明确,效率也更高。再次,预习可以使课堂互动达到最佳状态。
第三、从长远利益来看,预习还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从预习过程中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学会了很多好方法。久而久之,这些好习惯、好方法会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慢慢辐射到学生的其他学习领域中,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初中语文有效预习的策略
1、确立课前预习目标是基础
讲读课文一般的教学时间是2——3课时,而每篇文章渗透的知识点不尽相同,为此,学生预习的首要目标就是通读课文,提前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义,有能力的学生要能结合课文理解新词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其次是了解作者及课文的相关创作背景,特别是古诗文,往往诗文的意境是建立在作者的生存环境上的,再就是近现代的文章,虽与现在相隔不是很久远,若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很难理解文意甚至会闹笑话;再者是查找相关的文体知识,做好笔记;最后是提出在预习课文时发现的问题以及归纳在预习中获得的收获,为课中学习提供坚实的情感基础。
2、精心设计预习题:
1)预习题设计要体现层次性。预习要由易到难,照顾大多数学生,太难容易挫伤中差生的信息积极性,太浅会导致优等生自满,滋生骄傲行为。如:既要有借助拼音学习生字,也要有通過读文,思考课后问题;
2)预习题设计要体现课操作性。在第一课时设计了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等;学生都可以自己完成。
3)预习题设计要体现整体性。语文课的预习不是出几个简单的题目看学生会不会做,而是要让学生整体去预习把握全文内容,包括字词句篇方方面面,因为在每个都会有自己能学会的和自己不能通过预习完成,把自己认为能完成做好,留在课堂考对,不懂的地方标注记号,课堂上留意,重点解决。
4)预习题设计要体现延展性。预习并不是安排学生读几遍课文,找找疑难之处,许多地方还要体现扩展性学习,如布置学生借助资料或网络,可以扩大学生学习视野,提高学习能力。
3、教给学生有效预习的方法
预习指导要注重让学生拥有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让他们带着问题和体验走进课堂,展开思维的交锋碰撞,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预习才会有好的效果。总的来说,预习可以先从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做起,发现自己理解上所存在的问题。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试试:
1)阅读。
阅读读什么?单元说明、课文的阅读提示、文本教材、课文注释、“研讨与练习”等,都在阅读的范畴。根据《课标》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各篇课文,初步感知各篇课文的共性和个性。具体预习每篇课文时,课前提示及课后练习均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资料。这样,我们就对整个单元和单篇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有利于日后对课文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
2)查阅。
即查阅工具书,扫清字词等阅读障碍。一篇文章里,或多或少总有些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借助注释,或查查字典,自己弄懂它的意思。特别是不要放过那些模糊的字词、似懂非懂的句子。
3)思考。
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课文及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概括、段意归纳、句子理解、写作特色等问题能否解决等等。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看到课文中有问题的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并做必要的眉批;也可将自己认为写得比较好的地方,或认为有疑问的地方,在书的边角上做记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这样,当老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就容易心领神会。
4)摘抄积累,集腋成裘。
就是把自己认为文中重要的优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抄 在预习本上或活页卡上。这是积累语言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坚持摘抄,不但会丰富自己的词汇库,还会增强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能力。当然摘抄需要时间,需要下功夫,但为了提高能力,花些时间、下些功夫,还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