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如甘霖润晚情

来源 :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00582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那个火红的时代走过来的人,都会对一篇名叫《为人民服务》的文章耳熟能详。毛泽东主席通过对革命战士张思德的悼念,将这沉甸甸而又金灿灿的五个大字,永远镌刻在了每一名共产党人的心头。自此,无数党员用青春、鲜血乃至生命,来牢记、践行这句话。事贵于恒,也许,做一件为人民服务的事很容易,能在一段时间内为人民服务也并不难。那么,一辈子都为人民服务呢?这个答案无从知晓……然而今天,当我看到了《一辈子为人民服务》这部专题片时,答案已然摆在面前:一名普通党员,正是用自己的身体力行,真正诠释了“一辈子为人民服务”。这名共产党员的名字,叫作李桂美。
  蚕之奉献
  她的一生,都在奉献,如同春蚕。有句意味深长的话,叫“春蚕到死丝方尽”,形象地道出了蚕的一生都在编织着温暖,它之所以坚持,正是心中永葆着奉献的信念。也可说,奉献,就是蚕来到这个世界的缘由。而李桂美的生命线中,只有一个坐标——事业。她将护理事业当成了此生的唯一与全部。
  从18岁到75岁,整整五十七年的光阴,李桂美一直与护理事业为伴。其实,当55岁面临退休时,她完全可以告别心爱的护理岗位,回家颐养天年。毕竟劳累了这么久,又是长期超负荷工作,她需要回归到悠闲的生活。但正如片中所讲述到的,那时的她,已经很难割舍下自己的事业了,放弃了工作,就如同丢失了灵魂。用她自己的话说:“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做尽可能的事情。”这事情是什么呢?自然就是她深爱的事业。于是,她毅然申请:不要一分钱报酬,只求继续在自己心爱的岗位上继续为人民服务!
  这个申请,是惊呆了所有人的。毕竟,人不是铁打的,不能永远奔劳下去。何况都说人多好逸恶劳,难道李桂美却要永劳不逸么?是什么让她做出了这样的申请呢?片中自然给出了答案:她心中对事业永远的爱,这份爱,已经熔铸在她的生命里而无法割舍。这份申请,虽是简单的一张纸,然而却镌刻着一名党员那浓烈而炽热的事业情怀。
  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实际上已经退休的二十年岁月里,李桂美依然战斗在护理岗位,不要一分钱的额外报酬。而她又是如何坚持继续奉献的呢?“她工作的脚步不仅没有停住,而是变得更快”。正因已是桑榆晚景,她反而加快了奉献的步伐。片中她那掷地有声的言语:“如果说我身体允许的话,我会干到八十岁、九十岁,这一辈子,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为病人服好务。”道明了一名共产党员坚持奉献一生的最真情怀,她就如春蚕一般,将一生完完全全奉献给了事业。
  泉之润心
  每一个病人,都享受着她如清泉般的润泽。对待病患,每一名医务工作者都有自己的态度。而在李桂美看来,病人就是她的亲人。她就像一湾清泉,来滋润他们的心。
  当然,这一态度并非是与生俱来的,正如片中所讲:她刚到传染病医院时,出于对传染疾病的恐惧,也曾戴了两层口罩……然而,最终,身为党员的奉献情怀和身为白衣天使的职业操守,让她去除了实际上是遮挡心灵的口罩,转而,对每一名患者都付出着自己无私的爱。
  为了给做手术的患者寻找特殊血源,她几乎跑遍了整个市区,还远下农村。跌跌撞撞走在山路上,她的脚磨破了,身上也被树枝划伤,然而仍坚持向前,最终将适合的血源捧在了胸口;一位患肝癌的老人即将辞世,为了能让老人“干干净净地走”,她细心地为老人擦洗,仅洗脚就用了六盆水,已经说不出话的老人眼角流出了感激的泪水;为了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新加坡籍病人李水顺,她就像母亲一样端屎端尿、打水送饭,痊愈出院后的李水顺特意给医院和青岛日报社寄来感谢信:“我要感谢青岛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在新加坡有个妈妈,在中国也有一个妈妈,桂美妈妈待我,胜过我的亲生母亲……”能让病患把她当作母亲,足以看出李桂美的付出有多么多么真了。而片中有两个数据,也值得我们深思:她护理过的病人,已经不计其数,如同天上的繁星,曾创造了带领8名护士收治192名患者的最高纪录;连续38个除夕之夜,她都和病人一起度过……
  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让我终生难忘——李桂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首先想到的,总是病人。”她是用自己的付出,在每一名病人心中滋润出爱的土壤。
  名之哲思
  任何名誉,对她而言,都是浮云。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提灯女神》,讲述的是现代护理学先驱南丁格尔提着油灯在克里米亚战场上挽救伤兵的故事,由此南丁格尔被世人推崇并熟知,后来国际护理界的最高奖项也因之命名为“南丁格尔奖”,以表彰世界各国护理界的杰出贡献人士。之所以费此笔墨,无非是介绍南丁格尔奖的权威。而李桂美,就是中国第15位南丁格尔奖的获得者!
  在常人看来,获得这一含金量极高的国际级奖项,已是对李桂美的完美认可。而正所谓名利名利,名与利总是相伴相生的,她完全可以凭借这一名誉,向组织上理直气壮地要求些什么。然而,李桂美的选择却出乎意料,她并没有任何物质要求,只是向组织上提出一个愿望:按照惯例,获得南丁格尔奖的同时即获得“终生护士”这一资格,她申请在退休后依然当一名护士,而且不计报酬。这一个愿望或者说要求,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并没有考虑用名誉去换得利益,反而是要求获得一个继续为人民服务的资格。这是一名真正共产党人面对名利所交出的铮铮答卷!
  实际上,李桂美获得过的荣誉很多很多,正如片中所交代的那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模范护士、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每一个荣誉,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然而李桂美却没有在意,她依旧穿着白衣,不知疲倦地奔波于病房。在她看来,名利都是白云苍狗,而“为人民服务”才是她信仰的脊梁。
  灯之光辉
  薪之将尽,火种已传。李桂美不仅伟大了自己,她更是一盏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照亮了后人,让无数个未来的“李桂美”去延续护理事业的真善美。片中这样讲述道:李桂美回来了,身边的南丁格尔回来了。她将政府奖励给个人的3万元钱全部捐献,设立了“李桂美突出奉献护士奖”。3万元,并不是一笔小数目,当时她的工资才二百多元……她不需要钱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片中解说这样揭示了她捐款的原因:“有谁能够理解李桂美对于护理事业的那份炽热呢……”原来,为了能让护理事业能够后继有人,她才如此付出。
  不仅通过设立奖项鼓励后辈,“李桂美志愿者服务队”的成立,让岛城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在她的感召下加入了这支爱心服务的队伍;在“李桂美护理小组”,经过一批又一批护士共同努力,李桂美的“为人民服务”精神成为了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而看着年轻护士们如同春苗般茁壮成长,李桂美笑了,镜头中的她笑得是那么慈祥而欣慰。
  其实,自己去奉献、去付出已然不易,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去奉献付出,则更加不易。那需要人格魅力!李桂美就有这样的人格魅力,正如片中所采访的护士们说的那样:“她的言行始终鞭策着我,怎样成为一名好护士。”“把她的这种对病人的热心、爱心传承下去。”李桂美已然迟暮,但她的精神却正年轻,并拥有着越来越强的生命力,为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所学习。
  爱之映世
  为了大爱,她舍弃了小爱。对家庭,李桂美自感愧疚得太多。毕竟,几十年的操劳下来,她的时间只有护理病人,她的世界只存护理事业。那么,她难道就没有常人所拥有的家庭生活么?有的。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片中介绍道:李桂美也想陪孩子们吃吃饭、聊聊天,和老伴一起出去散步,说说笑笑,那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但是,为了对事业、对病人的大爱,她却不得不牺牲了小爱。
  这样的牺牲值得么?也许有人会这样问。而李桂美的回答是:“有遗憾,但不后悔。”这实实在在的回答,是值得我们信服的。遗憾就是未能多陪伴自己的家人——与她相濡以沫的老伴因病忽然离世,“几十年来默默支持她工作的好搭档离开了”,面对老伴的遗物,她的悲痛是无法形容的;为了参加对病人的急救,她连女儿的婚礼竟然都未能参加;曾13次用微薄的工资替贫困病人垫付医疗费,有时却没钱给孩子买件过年的新衣裳;自己家一贫如洗却四处凑钱为病房购置了一台电视机;连续38个除夕未能陪年老的母亲以及丈夫、女儿过年……这些都是她心中永远的遗憾。但她不后悔,每当看到病人在她的努力下能露出一点微笑,她就更明白了自己人生的意义——一辈子为人民服务。
  任何事情,无论大小,如果用一辈子去做,那么都会变得不平凡。李桂美这一辈子,的确是不平凡的,因为,人生的每一步,她都在坚持付出真爱。这正是我们所难以做到的,然而,这同时也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其他文献
“组工视线”是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在全市创新组织工作、探索新时期党员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更好开展的新平台。海拉尔区为推广平台应用,实施了一系列有效办法。一是健全制度、指导培训。海拉尔区及时制定下发了《组工视线运行管理办法》,分批次开展了“组工视线”软件操作使用的专题培训。二是灵活多样、务实管用。“组工视线”开通后,海拉尔区按照呼伦贝尔市委组织部的要求分类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共举办各类培
期刊
近年来,宣城市为拓宽服务党员群众新渠道,提高远程教育覆盖面,积极打造远教文化广场示范点。一是整合资源促建设。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积极争取多部门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充分利用美好乡村建设等契机,推进远教文化广场建设。二是聚合人才促管理。 进一步加强对远教文化广场的组织领导,把责任心强、综合素质好、电脑操作水平高的大学生村官和年轻后备干部选为管理员,制定日常管理使用维护制度,确保远教文化广场有人管、能管
期刊
丰都县素来享有“肉牛之都”的美誉。2015年4月14日,重庆市远程教育视频互动教学走出演播室,来到丰都县社坛镇肉牛养殖基地,举办了肉牛养殖现场教学直播活动。此次视频互动现场教学是市委组织部举办的第二期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特邀丰都县电视台吴银老师做主持,并请到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副所长、畜牧兽医师邹正贵老师从牛犊的接生、棚舍建设、肉牛购买、疫病防治等多个方面为全县广大肉牛养殖户解疑释惑。通过全市远程呼
期刊
黄山胜景引来天下客,徽墨余香浸润古风情。安徽省歙县向来因徽州贡菊产地而闻名遐迩,而歙县杞梓里镇唐里村近年来也因茶走红。该村积极运用远教手段,将唐里先锋网作为打造有机茶种植基地的坚实平台,让清茶的幽香伴随着远教的东风飘散四方。  学 ?有“网”老师!  种茶可是个“技术工种”,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学会的。但唐里村村民自有高人指导:“我们有个‘网’老师,这老师可厉害了,把茶叶种植讲得头头是道!”村民口中的
期刊
有句俗话叫“找不到北”,形容人晕头转向、不知所以。请放心,如果你真“找不到北”了,那么就请来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这里,是全中国的最北!只要到了这儿,你就敢拍胸脯说自个“能找到北”了。不过,要论“找北”,生活在这里的北极村人可比一般人都快。在远程教育的指引下,他们正在这中国最北的致富道路上大步向前奔呢。  “王站长”的“帮富经”  在北极村一提起“王站长”王凯,全村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不过他这个“站
期刊
阜城县坚持与时俱进开展党务工作,深入党员干部群众,不断总结基层工作中的新亮点、展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创作出了一批本土气息浓郁、艺术性和教育性兼具的优秀微电影作品。开展“微动我心”活动,让党员群众参与微电影演出、制作,共征集剧本32个、报名演员69名、报名工作人员103名。为方便大家观看微电影,该县一方面打造电视播放平台,在县电视台开辟了《微看天下》栏目,每周循环播放一部党建“微电影”;另一
期刊
为了促进远教学用工作,助推地方产业发展,不少地方都尝试将站点建在产业链上,以提升远教服务的实效性。但是,笔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远教+产业”这一做法在具体推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针对性不强的问题。首先是对当地的产业布局、资源优势、群众需求等情况摸底不透,以致在按产业分班教学时指向不明确、对象常错位,答非所问或学而无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是对同一类产业内群众的生产规模、资金实力、接受能力考虑不足,
期刊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今天,传统的党员教育工作也必须不断适应现代信息传播和服务日益强调个性化的“新常态”。为此,河南省平顶山市围绕“思想建党”“作风常态”“基层突破”的要求,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彩信版党建手机报——《平顶山党建手机报》,通过规范化、高效化运作,构筑起加强党员教育、沟通党群关系、推进社会和谐的“掌上桥梁”。  紧贴实际,设置栏目内容  《平顶山党建手机报》坚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掌握
期刊
如何让远程教育服务落实到农民群众致富的具体实践中?广西凤山县远程办有新招。位于南疆边陲、县域七山一水的凤山县穷则思变,在石漠化山区种核桃发家致富。凤山县远程办及时跟进,针对核桃种植产业的前期宣传发动和后期技术推广,以及形成规模后的产业升级,制定了一整套远程教育“靶向服务”方案。这一创新举措为凤山县石漠化治理和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持。  场景一:远教喇叭搞宣传,给群众加油鼓劲  时间:201
期刊
江苏省泗洪县依托远教平台,紧紧围绕远程教育的宗旨,培养造就了一批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具有创业致富本领的新型农民,使泗洪县富民强县路越走越宽。  “赵书记,自从咱们村成立水产养殖流通协会后,村里搞水产的不再单打独斗了,合伙抱团做生意。现在我们的销售量眼瞅着天天增长呢!”说话的是泗洪县半城镇洪安村的水产养殖大户,赵书记则是村官赵保康。平日里赵保康和所有负责远教管理的村官一样,总会抽上一点时间到各个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