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芭蕾舞剧《花木兰》由辽宁芭蕾舞团2019年创作并搬上舞台,该剧乃古为今用之典范,洋为中用之佳作,传统与现代之交汇,艺术与高雅之交融,是近年来国内芭蕾舞舞剧创作中涌现出的精品力作。本文主要从戏剧结构、人物故事、舞蹈语言、使命担当、意象意境五个方面进行艺术评论,以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舞蹈艺术创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舞剧《花木兰》 戏剧结构 使命担当 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019-03
在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传统意义上和实力逐角下的中国五大芭蕾舞团之一的辽宁芭蕾舞团,其在作品生产和人才培养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内都是实力雄厚名列前茅,近年,该团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舞台精品的创作方面更是佳作不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不凡成就,比如,出自辽芭的优秀民族芭蕾舞剧就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嘎达梅林》《孔雀胆》《二泉映月》等。其中,在继“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推出芭蕾舞剧作品《八女投江》后,时隔三年,该团又强力推出芭蕾舞剧《花木兰》,则是对中国传统精髓文化的深刻解读,亦是对中华优秀文化质地的高雅诠释,纵观全剧,品位卓异,令人如饮美酒,纵览全片,英气壮阔,让人不由赞叹,故寻笔墨纸砚,启白纸黑字,以期略抒舞怀尔。
一、评戏剧性结构
芭蕾舞剧《花木兰》具有鲜明的戏剧性结构特点,为故事演绎和人物刻画提供了稳定的结构模式和强大的承载基体,从而使得该剧在故事情节推展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备了坚实而丰满的艺术空间。
从舞台审美角度出发,该剧给人留下浓烈的戏剧性印记,戏剧之法浓墨重彩,戏剧之效恰当巧妙,尤其在情境的转换处和情节对接点处更能窥其一二。比如,探马传圣旨百家姓选壮丁环节,是整部舞剧前半部分结构的重要对接处,也是戏剧情节的一次重要转换点,结构采取了在四口之家与边塞战尘的情境对比中,制造出“天将降大任于女儿身”的预示感和压迫感,这种空间错位式的情节同置与情景转换,承载和拓宽了舞剧的艺术表达内容及表现空间,为主人公花木兰将要替父从军、投军边塞、建功立业、不期遭际、思亲念故等其他戏剧情节埋下伏笔和铺垫;同时,在这个重要的大结构中设置小结构:木兰父老态龙钟,多次开弓不济等情节,则是以用根深蒂固的人性伦理之力,牵引出写实且深层的戏剧性冲突,从而为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誓言和决心注入了激昂壮怀的情感火焰;此外,该剧对道具和装置的巧妙运用,很好地推动了戏剧情节的转换及发展,其中以简易化的“天寒白屋贫”和“一枝梅花出墙来”的舞台装置制造出的舞台意境和作品意象,颇具中国古典式的唯美特征,并发挥出了“一屋一梅承千钧”的情境制造和结构转换作用。再如,该剧结构在剧终时,以大圆满的方式结束,这吻合中国式舞台剧的审美惯性和情感所依:在辞官回乡和锦衣为官之间,木兰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而舞剧在末尾板块设计的插叙式结构,更是以龙头豹尾和画龙点睛的思维及效果,有力地凸显出了花木兰质朴的情愫和高洁的品格。
如此种种,如上所说,芭蕾舞剧《花木兰》的结构设计,为整部作品能达至精湛优良的艺术高度提供了硕大而牢固的结构基石。
二、評人物与故事
辽宁芭蕾舞团舞剧《花木兰》,其故事内容出自中国古代经典,其人物角色出自行伍巾帼英雄,将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花木兰》,纵置于孝悌忠信与家国情怀的两度空间中进行艺术化舞台呈现,完成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和扣人心弦的故事表达。
该剧在人物与故事的表达上,总体采取了先扬后抑、再抑再扬的手法:一枝花,一弦琴,埙音幽深,鸢飞鱼跃,小家碧玉,活泼玲珑,田园牧歌,青梅竹马,碧玉宛影,桑梓劳作……舞剧一开始便在极富人间烟火的田园气息中,将中国古代大家闺秀的灵巧乖闲和美貌娇姿,以及情境意态中的婀娜舞姿和百般灵巧,表现地惟妙惟肖形象生动,从后面的沙场点兵烽烟战事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舞台艺术创作角度看,这种前柔后刚的对比和对照手法,为作品制造出了刚柔相济的意境铺垫和情感预设,使得主人公花木兰正当云鬓和意气奋发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第一时间且从始至终跃然台上。
当舞剧行至中后部分时,主人公角色气质的变化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则一度发生了鲜明而锋利的转换,从中原良田到苍茫边塞,从小家碧玉到巾帼行伍,从桑梓良田到金戈铁马,从少女倩影到蹈虚揖影,从碧玉宛影到赫赫战功……作品均在故事情境的变化和推进中,同步完成了人物角色的个性塑造和情感表达,人物形象的角色和气质在故事情节的转换中得以凸显,作品背后矗立的人物精神表达则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得以强化,从而放射出花木兰极为朴素的人格魅力和极其伟大的家国情怀:荒芜古道狼烟四起,印证着千古巾帼的铮铮英骨,在孝悌忠信与家国情怀的两度空间中,时刻侵酵着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表达,强烈的英雄气派和淡淡的闺秀凄婉气息,直至铺展到全剧末端的“幻象”爱情双人舞中——深美,绝美,唯美,大美,此情此境,可歌可泣!舞剧《花木兰》的人物和故事,在一种崇高和凄美的环抱缭绕之中,仿佛生生不息地流淌在舞台之上故事之中的边塞和中原之间。
美从何处寻,美在舞剧《花木兰》的舞姿舞段中,美在《花木兰》的情感情韵里,美也在《花木兰》的人物故事里:不悲不泣,不离不弃,心之远,情之真,壮美而和谐,唯美而深远。
三、评舞蹈之语言
在中国芭蕾舞剧中,洋为中用的典范鼻祖,当然非《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莫属了,作为新时代芭蕾舞剧的《花木兰》,同样在审美理念、编舞方式、技术技法、舞蹈语汇等方面,采取了融合中西融会贯通,很好地做到了“巧借西洋之芭蕾,开出中国之花蕾”的自我创新和精彩呈现。华滋沃斯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舞剧《花木兰》的舞蹈语言给人的审美体悟便是如此。 比如,在舞剧开头部分,就出现了以人物形象铺垫及故事情节预设为目的的女群形象和舞蹈语言,该环节很好地呈现并营造出“前花木兰”和“群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和舞台意境:桑梓良田,灵动倩影,调脂弄粉,碧玉宛影,以芭蕾舞为“模板”和“盘子”,尊崇其在技术和肢体上的“开绷举挺”及“适中表达”的审美特点,同时运用环动与折叠的上肢舞姿和零碎跳跃的下肢舞步,很好地融入中国舞元素中的上身倾斜摆动及下肢点地吸跳动作,更具美感地衬托出芭蕾舞女舞者腿部的修长线条和灵动跳跃,使得那双神奇又神秘的“西洋足尖鞋”,将“东方花木兰”托至东西合一完美相接的审美指端。
再如,从军后的花木兰,或剑气寒光,或琴瑟箫笙,或竭精伫思,或沉雄凄婉,其主题动作和主体舞段个性突出宛然可见,英姿飒爽的舞姿舞段贯穿着舞台主体和故事主脉,其中“点将台练兵比武”板块尤为精彩,多次运用“小射燕”和“大射燕”等极富中国舞风格特征的舞蹈语汇,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尤其在疆场屡次请缨的花木兰英风豪气地完成数十个“背弓吸腿转”时,不禁令人拍手叫绝,这与21世纪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中创造英娘“反弹琵琶”的经典舞蹈语汇很是相似,“背弓吸腿转”似乎也成为了芭蕾舞剧《花木兰》动作语汇的经典代表和永恒定格;此外,男舞者的拉腿跳和撕腿跳等技巧动作张弛有度,将芭蕾舞的阳刚肢体与中国舞的舞姿气息有机结合,从而造就了该剧精彩玄妙风格浓郁的舞蹈语言形式。
芭蕾舞剧《花木兰》承载着家喻户晓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英雄形象,将经典式的人物故事和中国式的艺术审美,在芭蕾舞的身体技术和中国舞的气吸符号中游刃有余地展现了出来,让“木兰之声”在历史的天空和当代舞台之间久久回荡,是新时代中国芭蕾舞剧的形象代表和优秀代言。
四、评担当与使命
在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背景下,辽宁芭蕾舞团舞剧《花木兰》传承和传递着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让人再一次看见辽芭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如既往肩负起的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此作不凡,此意深远。
在党和国家对文艺事业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给予殷切希望下,辽宁芭蕾舞团没有以五大芭蕾舞团自居自满,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高质量作品的创作和生产,以不断出新的创造精神和毫不停歇的追求态度,以自觉的使命担当和更高的文艺眼光,在当下蓬勃发展的文艺景象和精彩纷呈的舞台作品中独树一帜,这是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大的文化定力的真实体现,着实能够给人以长久的思考和莫大的触动。
主旋律,正能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历史使命、时代担当…一部优秀的舞台文艺作品是时代文艺相貌的镜子,传统文化与优秀作品之间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关系,如何让两者形成良性共生和双向前进,辽宁芭蕾舞团及其舞剧《花木兰》便是榜样和力证。不论是对高雅的芭蕾舞艺术的坚守和引领,还是在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辽芭《花木兰》都当之无愧地走到世人的眼前、走进了时代的格度里,进入到了芭蕾高雅艺术和民族优秀文化的净土之上,开出的“木兰之花”鲜艳而绝美,留下的芬芳源远而流长!
五、评意象和意境
该作品的意象从头至尾连绵不断充沛而丰盈,这一点有助于人物形象塑造,有利于情感的诉诸表达,但美中不足的迹象也随即产生,也就是在更大空间中的意境制造或多或少地出现了短促薄浅之弊。《花木兰》来自中国古代经典人物故事,具备典型的中国古典文化特点,中国古典文化其中一条的文化特质,便是对深远意境的诠释和表达,但意境不是自然主义的描摹,也不是抽象主义的空造,而是在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的交融交织当中,是在创造性手法运用中营造或缔造而出的。但是,该作在琴瑟交织、远山重叠、弯弓圆月、枝梅入帘等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符号的支撑下,对整体作品在更大更远意境的映射和延展方面因略显不够而有所遗憾。从舞台的创造性角度来看,该剧更加表现出偏向于叙述和记实的整体风格,在依据经久不衰的历史人物和经典故事中,未能启动更为宽广的意境制造构想和更为先锋的艺术创新性思维,去制造出更多“意外”的创造性成果,营造出更为宏阔深远的作品意境和舞台画卷,务实捆绑了务虚,创造屈从了现实。
在展现“朝廷军”和“边塞胡”的“交战”板块,后者作为整部作品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反面角色和身份,以对抗式的力量在剧情中途“插入”,其人物形象和舞美设计较为独特,初步表现出了剧情大切换和风格大转变的迹象。但遗憾的是,首先,该板块表现出缺失更为角色化和个性化的舞蹈语汇设计,而这里所说的角色化,笔者认为是“古羌胡月”的异域风格性应更加准确和更加浓烈,而关于个性化,就是有必要用更为夸张的艺术化表现手法,来加倍突出“边塞胡”的“狡诈凶猛”或“强悍狰狞”,这样就可对作品正面人物角色完成间接式的角色塑造,竖起一面“对抗墙”来强化整部作品的力度表达,使得作品内部产生反拉伸的力量对抗效果,从而建立起更大的反衬式审美拓展空间和更强的落差式情感冲击效果;其次,该板块的音乐转变环节拖沓缓慢不够直接,在该群体角色出现的第一时间没能“同步诉诸”,导致舞台试听效果火候欠佳滞后无补,如果是为了营造和表现“由远及近”的舞台效果和叙事逻辑的话,笔者认为尚可采取音量由小到大和由弱到强的方式即可,从而达到音乐风格与人物性格的吻合对位和同频共振;最后,之后的“交战”环节,动作设计含混,画面构图杂乱,个性化的角色对比和舞台构图设计不佳,缺失更为形象精准的舞蹈表达手段和更为立体震撼的舞台表现手法。
总体来说,辽宁芭蕾舞团的舞剧《花木兰》,是一部古为今用之典范,洋为中用之佳作,传统与现代之交汇,艺术与高雅之交融,人物形象,故事经典,舞中有文,文中有舞,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情志交融,意韵悠长,尤其在对民族精神和家庭倫理上给予了当下社会培根育魂的文化功效进而产生了良性积极的当下意义,让中华文化之家国情怀得以有力传承和广泛传播,让优秀传统之孝悌忠信的文化内核荣耀千年和发扬光大,这是当代中国优秀舞蹈作品散发出的文化魅力和艺术光晕,也是当代中国优良舞台剧作带给人们的心灵快慰和审美洗礼。
作者简介:王继子,男,汉族,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舞蹈教研室主任。安华文,男,土家族,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
关键词:舞剧《花木兰》 戏剧结构 使命担当 意象意境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9-0019-03
在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传统意义上和实力逐角下的中国五大芭蕾舞团之一的辽宁芭蕾舞团,其在作品生产和人才培养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在国内都是实力雄厚名列前茅,近年,该团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舞台精品的创作方面更是佳作不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不凡成就,比如,出自辽芭的优秀民族芭蕾舞剧就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嘎达梅林》《孔雀胆》《二泉映月》等。其中,在继“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推出芭蕾舞剧作品《八女投江》后,时隔三年,该团又强力推出芭蕾舞剧《花木兰》,则是对中国传统精髓文化的深刻解读,亦是对中华优秀文化质地的高雅诠释,纵观全剧,品位卓异,令人如饮美酒,纵览全片,英气壮阔,让人不由赞叹,故寻笔墨纸砚,启白纸黑字,以期略抒舞怀尔。
一、评戏剧性结构
芭蕾舞剧《花木兰》具有鲜明的戏剧性结构特点,为故事演绎和人物刻画提供了稳定的结构模式和强大的承载基体,从而使得该剧在故事情节推展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备了坚实而丰满的艺术空间。
从舞台审美角度出发,该剧给人留下浓烈的戏剧性印记,戏剧之法浓墨重彩,戏剧之效恰当巧妙,尤其在情境的转换处和情节对接点处更能窥其一二。比如,探马传圣旨百家姓选壮丁环节,是整部舞剧前半部分结构的重要对接处,也是戏剧情节的一次重要转换点,结构采取了在四口之家与边塞战尘的情境对比中,制造出“天将降大任于女儿身”的预示感和压迫感,这种空间错位式的情节同置与情景转换,承载和拓宽了舞剧的艺术表达内容及表现空间,为主人公花木兰将要替父从军、投军边塞、建功立业、不期遭际、思亲念故等其他戏剧情节埋下伏笔和铺垫;同时,在这个重要的大结构中设置小结构:木兰父老态龙钟,多次开弓不济等情节,则是以用根深蒂固的人性伦理之力,牵引出写实且深层的戏剧性冲突,从而为花木兰替父从军的誓言和决心注入了激昂壮怀的情感火焰;此外,该剧对道具和装置的巧妙运用,很好地推动了戏剧情节的转换及发展,其中以简易化的“天寒白屋贫”和“一枝梅花出墙来”的舞台装置制造出的舞台意境和作品意象,颇具中国古典式的唯美特征,并发挥出了“一屋一梅承千钧”的情境制造和结构转换作用。再如,该剧结构在剧终时,以大圆满的方式结束,这吻合中国式舞台剧的审美惯性和情感所依:在辞官回乡和锦衣为官之间,木兰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而舞剧在末尾板块设计的插叙式结构,更是以龙头豹尾和画龙点睛的思维及效果,有力地凸显出了花木兰质朴的情愫和高洁的品格。
如此种种,如上所说,芭蕾舞剧《花木兰》的结构设计,为整部作品能达至精湛优良的艺术高度提供了硕大而牢固的结构基石。
二、評人物与故事
辽宁芭蕾舞团舞剧《花木兰》,其故事内容出自中国古代经典,其人物角色出自行伍巾帼英雄,将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花木兰》,纵置于孝悌忠信与家国情怀的两度空间中进行艺术化舞台呈现,完成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塑造和扣人心弦的故事表达。
该剧在人物与故事的表达上,总体采取了先扬后抑、再抑再扬的手法:一枝花,一弦琴,埙音幽深,鸢飞鱼跃,小家碧玉,活泼玲珑,田园牧歌,青梅竹马,碧玉宛影,桑梓劳作……舞剧一开始便在极富人间烟火的田园气息中,将中国古代大家闺秀的灵巧乖闲和美貌娇姿,以及情境意态中的婀娜舞姿和百般灵巧,表现地惟妙惟肖形象生动,从后面的沙场点兵烽烟战事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舞台艺术创作角度看,这种前柔后刚的对比和对照手法,为作品制造出了刚柔相济的意境铺垫和情感预设,使得主人公花木兰正当云鬓和意气奋发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第一时间且从始至终跃然台上。
当舞剧行至中后部分时,主人公角色气质的变化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则一度发生了鲜明而锋利的转换,从中原良田到苍茫边塞,从小家碧玉到巾帼行伍,从桑梓良田到金戈铁马,从少女倩影到蹈虚揖影,从碧玉宛影到赫赫战功……作品均在故事情境的变化和推进中,同步完成了人物角色的个性塑造和情感表达,人物形象的角色和气质在故事情节的转换中得以凸显,作品背后矗立的人物精神表达则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得以强化,从而放射出花木兰极为朴素的人格魅力和极其伟大的家国情怀:荒芜古道狼烟四起,印证着千古巾帼的铮铮英骨,在孝悌忠信与家国情怀的两度空间中,时刻侵酵着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表达,强烈的英雄气派和淡淡的闺秀凄婉气息,直至铺展到全剧末端的“幻象”爱情双人舞中——深美,绝美,唯美,大美,此情此境,可歌可泣!舞剧《花木兰》的人物和故事,在一种崇高和凄美的环抱缭绕之中,仿佛生生不息地流淌在舞台之上故事之中的边塞和中原之间。
美从何处寻,美在舞剧《花木兰》的舞姿舞段中,美在《花木兰》的情感情韵里,美也在《花木兰》的人物故事里:不悲不泣,不离不弃,心之远,情之真,壮美而和谐,唯美而深远。
三、评舞蹈之语言
在中国芭蕾舞剧中,洋为中用的典范鼻祖,当然非《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莫属了,作为新时代芭蕾舞剧的《花木兰》,同样在审美理念、编舞方式、技术技法、舞蹈语汇等方面,采取了融合中西融会贯通,很好地做到了“巧借西洋之芭蕾,开出中国之花蕾”的自我创新和精彩呈现。华滋沃斯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出的那样深的思想”,舞剧《花木兰》的舞蹈语言给人的审美体悟便是如此。 比如,在舞剧开头部分,就出现了以人物形象铺垫及故事情节预设为目的的女群形象和舞蹈语言,该环节很好地呈现并营造出“前花木兰”和“群花木兰”的人物形象和舞台意境:桑梓良田,灵动倩影,调脂弄粉,碧玉宛影,以芭蕾舞为“模板”和“盘子”,尊崇其在技术和肢体上的“开绷举挺”及“适中表达”的审美特点,同时运用环动与折叠的上肢舞姿和零碎跳跃的下肢舞步,很好地融入中国舞元素中的上身倾斜摆动及下肢点地吸跳动作,更具美感地衬托出芭蕾舞女舞者腿部的修长线条和灵动跳跃,使得那双神奇又神秘的“西洋足尖鞋”,将“东方花木兰”托至东西合一完美相接的审美指端。
再如,从军后的花木兰,或剑气寒光,或琴瑟箫笙,或竭精伫思,或沉雄凄婉,其主题动作和主体舞段个性突出宛然可见,英姿飒爽的舞姿舞段贯穿着舞台主体和故事主脉,其中“点将台练兵比武”板块尤为精彩,多次运用“小射燕”和“大射燕”等极富中国舞风格特征的舞蹈语汇,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尤其在疆场屡次请缨的花木兰英风豪气地完成数十个“背弓吸腿转”时,不禁令人拍手叫绝,这与21世纪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中创造英娘“反弹琵琶”的经典舞蹈语汇很是相似,“背弓吸腿转”似乎也成为了芭蕾舞剧《花木兰》动作语汇的经典代表和永恒定格;此外,男舞者的拉腿跳和撕腿跳等技巧动作张弛有度,将芭蕾舞的阳刚肢体与中国舞的舞姿气息有机结合,从而造就了该剧精彩玄妙风格浓郁的舞蹈语言形式。
芭蕾舞剧《花木兰》承载着家喻户晓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英雄形象,将经典式的人物故事和中国式的艺术审美,在芭蕾舞的身体技术和中国舞的气吸符号中游刃有余地展现了出来,让“木兰之声”在历史的天空和当代舞台之间久久回荡,是新时代中国芭蕾舞剧的形象代表和优秀代言。
四、评担当与使命
在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背景下,辽宁芭蕾舞团舞剧《花木兰》传承和传递着传统文化的优质基因,让人再一次看见辽芭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如既往肩负起的时代担当和历史使命,此作不凡,此意深远。
在党和国家对文艺事业高度重视、对文艺工作给予殷切希望下,辽宁芭蕾舞团没有以五大芭蕾舞团自居自满,而是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高质量作品的创作和生产,以不断出新的创造精神和毫不停歇的追求态度,以自觉的使命担当和更高的文艺眼光,在当下蓬勃发展的文艺景象和精彩纷呈的舞台作品中独树一帜,这是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大的文化定力的真实体现,着实能够给人以长久的思考和莫大的触动。
主旋律,正能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历史使命、时代担当…一部优秀的舞台文艺作品是时代文艺相貌的镜子,传统文化与优秀作品之间是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关系,如何让两者形成良性共生和双向前进,辽宁芭蕾舞团及其舞剧《花木兰》便是榜样和力证。不论是对高雅的芭蕾舞艺术的坚守和引领,还是在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辽芭《花木兰》都当之无愧地走到世人的眼前、走进了时代的格度里,进入到了芭蕾高雅艺术和民族优秀文化的净土之上,开出的“木兰之花”鲜艳而绝美,留下的芬芳源远而流长!
五、评意象和意境
该作品的意象从头至尾连绵不断充沛而丰盈,这一点有助于人物形象塑造,有利于情感的诉诸表达,但美中不足的迹象也随即产生,也就是在更大空间中的意境制造或多或少地出现了短促薄浅之弊。《花木兰》来自中国古代经典人物故事,具备典型的中国古典文化特点,中国古典文化其中一条的文化特质,便是对深远意境的诠释和表达,但意境不是自然主义的描摹,也不是抽象主义的空造,而是在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的交融交织当中,是在创造性手法运用中营造或缔造而出的。但是,该作在琴瑟交织、远山重叠、弯弓圆月、枝梅入帘等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符号的支撑下,对整体作品在更大更远意境的映射和延展方面因略显不够而有所遗憾。从舞台的创造性角度来看,该剧更加表现出偏向于叙述和记实的整体风格,在依据经久不衰的历史人物和经典故事中,未能启动更为宽广的意境制造构想和更为先锋的艺术创新性思维,去制造出更多“意外”的创造性成果,营造出更为宏阔深远的作品意境和舞台画卷,务实捆绑了务虚,创造屈从了现实。
在展现“朝廷军”和“边塞胡”的“交战”板块,后者作为整部作品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反面角色和身份,以对抗式的力量在剧情中途“插入”,其人物形象和舞美设计较为独特,初步表现出了剧情大切换和风格大转变的迹象。但遗憾的是,首先,该板块表现出缺失更为角色化和个性化的舞蹈语汇设计,而这里所说的角色化,笔者认为是“古羌胡月”的异域风格性应更加准确和更加浓烈,而关于个性化,就是有必要用更为夸张的艺术化表现手法,来加倍突出“边塞胡”的“狡诈凶猛”或“强悍狰狞”,这样就可对作品正面人物角色完成间接式的角色塑造,竖起一面“对抗墙”来强化整部作品的力度表达,使得作品内部产生反拉伸的力量对抗效果,从而建立起更大的反衬式审美拓展空间和更强的落差式情感冲击效果;其次,该板块的音乐转变环节拖沓缓慢不够直接,在该群体角色出现的第一时间没能“同步诉诸”,导致舞台试听效果火候欠佳滞后无补,如果是为了营造和表现“由远及近”的舞台效果和叙事逻辑的话,笔者认为尚可采取音量由小到大和由弱到强的方式即可,从而达到音乐风格与人物性格的吻合对位和同频共振;最后,之后的“交战”环节,动作设计含混,画面构图杂乱,个性化的角色对比和舞台构图设计不佳,缺失更为形象精准的舞蹈表达手段和更为立体震撼的舞台表现手法。
总体来说,辽宁芭蕾舞团的舞剧《花木兰》,是一部古为今用之典范,洋为中用之佳作,传统与现代之交汇,艺术与高雅之交融,人物形象,故事经典,舞中有文,文中有舞,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情志交融,意韵悠长,尤其在对民族精神和家庭倫理上给予了当下社会培根育魂的文化功效进而产生了良性积极的当下意义,让中华文化之家国情怀得以有力传承和广泛传播,让优秀传统之孝悌忠信的文化内核荣耀千年和发扬光大,这是当代中国优秀舞蹈作品散发出的文化魅力和艺术光晕,也是当代中国优良舞台剧作带给人们的心灵快慰和审美洗礼。
作者简介:王继子,男,汉族,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舞蹈教研室主任。安华文,男,土家族,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