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融媒体出境记者工作方式的改变初探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de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大屏到小屏,到两者并行,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传媒生产流程,而即将到来的5G时代,必将加速这一进程。但5G能否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技术革命,目前还不得而知,因为在前沿通信科技领域,6G的研發已经开始。在技术的推动下,媒体的工作方式、传输渠道、受众消费模式,已经有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媒体从业者纷纷在多平台表达、多形态跨界、多角色互动以及语言样态转变的形式内容中进行多方位尝试。本文以5G技术革新环境下的央视融媒体为例,浅析并预测未来出镜记者工作方式的“变”与“不变”。
  关键词:5G时代;融媒体;出镜记者;工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008-02
  作为一项革命性技术,5G以高速率、高容量、低延时、低能耗的特点重塑终端用户体验。曾经,主要的传播媒介渠道为电视、广播以及平面媒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新闻产品的接收逐渐从传统终端向移动终端转移。近些年,社交软件、短视频软件的加速普及,以及基于用户体验的新闻推送算法,倒逼传统媒体向融媒体方向加速发展。从市场份额来看,曾经大幅度流失的受众群体,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已经实现部分回流。2017年,在厦门金砖峰会上,央视新闻新媒体率先推出了较为成熟的以大屏为主小屏为辅,两者相互补充的报道方式,试水取得成功。而2019年11月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利用5G+4K/8K+AI等技术,推出了新媒体平台“央视频”,这是以短视频和直播为主的综合性视听媒体平台[1]。在这个变革过程中,不难发现,央视新闻从业者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镜头呈现、文案写作、语体语态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引发了业界及众多网友的热议与关注。
  一、5G时代对融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
  4G时代,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虽然开始尝试从大屏转移到小屏,但受通信技术及终端的限制,再加上业务流程不成熟,大部分用户在观看视频直播时,经常出现声画不同步、播放卡顿、内容单调冗长等现象[2],而5G时代的到来,在技术层面使实时、实地、全周期直播成为可能。毫无疑问,技术壁垒的突破,必将席卷新闻传播全链条,从宏观到微观改变整个传媒生态。
  (一)5G+VR/AR打造新闻传播在场感
  2019年2月,CCTV央视新闻客户端正式推出“VR频道”,聚焦央视的全景图片新闻、360度视频新闻和VR视频新闻报道。2019年10月1日对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的报道,央视新闻中心实现了5G网络全覆盖,受众可以通过VR技术任意切换十几个点位实时观看阅兵盛况,即使远在千里以外,也能让受众产生现场感[3],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
  (二)5G+4K打造信息传播真实感
  4K分辨率即4096×2160的像素分辨率,它是2K投影机和高清电视分辨率的4倍,属于超高清分辨率。在4K分辨率下,受众可以看清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和特写。同时在音频方面,超高清4K技术支持环绕声和三维声,相比于现有的单声道、双声道音频,增强了沉浸感和真实感。2018年,央视首个4K高清频道开播以来,技术不断革新,突破了制作和传播的技术瓶颈。2020年,央视鼠年春晚首次实现了4K超高清电视智能直播+春晚VR直播的形式,科技感和真实感成为了2020年鼠年春晚的最大亮点[4]。
  二、5G融媒体时代出镜记者的“变”与“不变”
  (一)融媒体时代专业新闻出镜记者的优势
  5G时代来临,受众对新闻直播将有从“我看见”到“我就在”的更高要求。以央视新闻新媒体为例,对某些题材的报道,仍然以传统主流媒体为第一目击者,这是主流媒体的选题优势之一。而在融媒体语境下,在小屏幕的直播和报道中,专业新闻记者的业务素养、表达水平,以及传播的独家性,都成为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坐着高铁看中国》为例,多路专业记者与国家铁路集团合作,行程上万公里,工作人员数以百计,以移动直播的方式为主,同时大屏配合宣推,以专业的背景资料拍摄、全程的景观录制、考究的短片剪辑,取得了“1+1>2”的传播效果。这是主流媒体尝试媒体融合互为补充的有益尝试和成功范例。
  (二)融媒体时代专业新闻出镜记者的调整与改变
  1.记者即为导演,线性思维与非线性思维融合。融媒体时代,新闻现场报道逐渐从大屏到小屏,受众兴趣进一步垂直细分,出镜记者从单一报道模式向综合报道方式转变。从这个角度说,新媒体记者更像主持人或现场导演。以线性方式开启的直播报道,长时间的走位及话题延展,都对出镜记者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2019年,央视新闻融媒体专设“记者Vlog”栏目,每周由不同的出镜记者带来新闻Vlog。以央视新闻记者张竣为例,他出镜的新闻视频首先在形象上极具个人特色,比如他体态微胖,语速较慢,在个人形象上弱化了精英感和距离感。同时,他自己也是B站十分活跃的UP主,以他为核心的团队经营的账号“饼叔看天下”深受B站用户喜爱。2020年9月,央视融媒体平台发布由他出镜的“被差评‘价高难吃’直接报警?记者探访王府井狗不理”的Vlog新闻视频,在B站观看量高达50万,互动数据也十分可观。在互联网受众更看重真实性和个性化特色的大环境下,张竣在个人形象上弱化了精英感和距离感,甚至身材的不完美也从反面增强了他个性化形象的特色,在增强记者受众黏性的同时,加大了新闻视频的传播力度。
  2.表达方式的变化和现场突发情况的及时处理。5G时代,出镜记者和主持人将有更多的展示平台,比如央视诸多栏目都已在抖音、B站、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开通账号,这些新媒体账号常常引起网友围观。与传统媒体的弱互动性不同,目前的短视频平台皆有强互动性的特点,网友可通过点赞、弹幕、评论形式与视频账号主体(栏目或主持人)实时互动。在这些短视频平台发布直播和短视频,出镜记者需要调整语态,增加口语化的表达。比如央视记者蒋林在澳门回归20周年期间所做的现场报道《熊猫粮好吃吗?央视记者试吃,据说甜甜的》中,普遍采用口语化表达,多用短句,减少专业术语出现,整体结构也进行了拆解和细分,同时出镜记者在视频中多次使用象声词和比喻,让受众能更好地理解新闻[5]。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大屏直播,在新媒体直播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突发情况,排除通信因不可抗力中断的情况,大部分紧急情况需要出镜记者在现场及时解决,这也是主流媒体在新环境下的巨大挑战。安保等级较低、直播结构的松散、时间的延长,这一系列因素都提高了播出安全的难度。另外,在一些救援或灾难现场的直播报道,对报道者的体能储备、知识储备、相关背景的掌握、新闻伦理的理解,都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随着5G时代的到来,更高的带宽、更快的报道速度、更宽泛的素材来源,无疑将使媒体的竞争趋于白热化,“有品质的新闻”又有了更新的含义。   3.保留采访中的“小瑕疵”。5G融媒体时代,记者在网络平台的视频中开始出现主观的个人态度和表达。比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央视融媒体的记者深入武汉抗疫第一线,做了多期不同形式的深度采访。央视频新媒体部门的记者李南星在他的抖音账号中发布了Vlog新闻《武汉日记》,特别是在1月27日发布的“这一夜我泪崩了”视频中,记者李南星与武汉市民隔窗共同高唱国歌的画面让网友动容。在这条视频结尾,记者李南星流泪说道:“我渴望和你分享这个不平凡的夜晚,这个不平凡的武汉。”
  撰写本文时,距武汉封城已过去9个月,但笔者仍旧能够感受到那恐惧与担忧交织的心情。武汉市民隔窗共同高唱国歌就是想告诉自己,要心怀希望,等待春天。“温度”与“态度”,包括基于事实的合理猜想,历来就是主流新闻媒体人的追求。在新媒体环境下,这些特征将进一步凸显出来,直播时的“穿帮”或“瑕疵”甚至会被有意保留。在那样特殊的环境下,受众需要这样有温度的表达,它体现出了新闻在人性关怀上的价值。5G不仅仅代表通信技术的进步,而且将为受众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温暖的表达、更加有趣的现场感、更加自由的选择权。
  三、结语
  5G为新闻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技术,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新闻传播将在5G技术的推动下实现进一步发展。融媒体时代,新闻出镜记者面对从大屏到小屏的媒介转换,不仅需要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如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社会与人脉资源,同时更应该注重个性化打造,在自己擅长且感兴趣的领域不断深耕,紧跟受众的需求,将更优质的内容提供给受众,体现新闻传播的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瑞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2019[EB/OL].传媒內参-传媒独家,https://view.inews.qq.com/w2/ 20200116A0VWZJ00?openid=o04IBAGADl_iICc3p_ TEWq_6ggXs&refer=wx_hot&tbkt=J,2020-01-16.
  [2] 黄艺博.浅析5G时代下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传播力研究,2019(21):287.
  [3] 张子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启动可VR实时观看阅兵情况[EB/OL].中国新闻网,https://news.sina.com.cn/o/2019-09-23/doc-iicezzrq 7863567.shtml,2019-09-23.
  [4] 于俊杰. 2020年央视春晚将实现4K、VR直播[EB/ 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1/20/c_1125486950.htm,2020-01-20.
  [5] 曹时雨.个性我与职业我:融媒体环境下出镜记者的双重角色[J].新媒体研究,2020(04):110-111.
  作者简介:赵依雯(1990—),女,湖北武汉人,本科,二级播音员,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其他文献
摘要:广播剧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音频产品,近年来成为我国主流网络综合性音频平台的发展重点,逐渐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以國内音频领域巨头“喜马拉雅”的广播剧热播榜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平台广播剧的剧本来源、故事题材、制作、更新频率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当前网络广播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音频平台;网络广播剧;“喜马拉雅”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
期刊
摘要:本文以《乘风破浪的姐姐》和《创造101》为例,对女团养成类综艺节目的叙事策略进行比较研究,节目均采用嵌套式的叙事结构叙述女性成长的梦想,体现了父权制下男性视角对女性身体的审美。  关键词:《乘风破浪的姐姐》;《创造101》;叙事;女团养成类综艺节目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036-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
期刊
摘要:舆论在当今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用户数量的激增,互联网环境下形成的网络舆论除具备舆论的特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性。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舆情为例,从舆情发展的三个阶段入手,以百度指数数据、相关微博内容和热搜传播数据为参考,分析本次舆论的传播情况和效果,并归纳微博的舆论环境特点。  关键词:舆论;微博;社交媒体;传播;“双黄连口服
期刊
摘要:作为新兴的媒介传播方式,短视频以其短、平、快的特征迎合了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近几年发展迅速。在传播内容生产者、消费者与信息分配方面,短视频亦有不同于其他社交媒体的特点。本文聚焦于消费文化这一时代背景,运用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相关理论,概括李子柒传播场景的构建特点,分析用户对其视频的心理需求,以探析作为商业符号和文化符号的“李子柒”背后蕴含的权力。  关键词:消费文化;短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融媒体环境下2019年的内蒙古春晚,对传播者和接受者多方位全角度互动的春晚空间的构建进行初探,力图将电视内容的传播形成线上线下立体互动场,从而使得传统的品牌电视节目以多维度、高渗透的形象语言嵌入公众生活,以传统电视媒体自身内部的多向流动和与新媒体平台的深度互动共同完成传播过程,从而塑造“春晚生态”的新形态。  关键词:媒介生态;线上线下;融媒体;构建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
期刊
摘要:随着电力行业的蓬勃发展,电力新闻宣传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电力企业主动利用各大短视频平台为其宣传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本文分析抖音在电力新闻宣传工作中的潜力,分析电力新闻短视频的传播特色,并对电力新闻抖音号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电力新闻;抖音;“电网头条”;“南网50Hz”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
期刊
摘要:本文分析医学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实际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抗癌杂志”公众号的具体实践,讨论在人力物力俱缺的情况下,如何最好地整合利用现有资源,提升醫学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为权威科普知识传播贡献更大的力量。  关键词:医学科普期刊;微信公众号;困境与突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161-02  微信公众号上线以来,借助
期刊
摘要:宏大的主题宣传如何精准找到切口“化大为小”?近年来,《厦门晚报》深耕爱心主题宣传,通过新闻报道、线下活动、公益实践等重要切口,优化传播效果,让宣传“走向”市民。  关键词:主题宣传;主流媒体;《厦门晚报》;传播效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187-02  一、引言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主题宣传是重要抓手之一,同时也是主流媒体
期刊
摘要:科技期刊竞争日益激烈,《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由于创刊时间较短,面临社会关注度低、学界不了解、稿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现有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不占优势。为尽快提高《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的学术影响力,编委会及编辑部采取了调动编委积极性、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环境工程技术学报》的影响因子不断提升。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新媒体;编辑;《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主张的接受理论,剖析《一剪梅》在新媒体端的爆红现象,进而诠释新媒体传播的“受众为王”特性,为研究新媒体传播的规律性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一剪梅》;受众为王;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4-0159-02  一、引言  从YouTube(油管)到Instagram(照片墙)再到Tik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