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凸显语文课程“运用”的性质,并不否定与排斥“理解”,因为“理解”是运用的基础。那么,语文教学从“理解内容”走向“关注运用”,究竟有多远?如何将新课程凸显语言文字运用的性质物化为可感的教学实践,真正让学生学会“运用”呢?笔者以为,从“理解”到“运用”的距离,其实就是从“内容”到“形式”的距离。在一些对语文课程缺乏正确认识的人眼中,或许有些遥不可及,但其实近在咫尺,甚至只是一转身的距离。
下面笔者结合两组教学片段来阐述阅读教学应该如何从“理解”走向“运用”。
第一组:
教学内容:到了夏天,绿叶丛中开出了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榴》)
教学片段一:
师1:读了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石榴花?
生:我看到了火红的石榴花。
师1:火红的石榴花是什么样子呢?你看到哪些东西是火红的?
生:是像火一样红。
生:中午的太阳。
生:教室里的横幅。
生:过春节的灯笼。
师1:是呀,瞧,这就是火红的石榴花。让我们一起来读好。
教学片段二:
师2:读了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石榴花?
生:我看到了火红的石榴花。
师2:是呀,见过石榴花吗?再读读“火红”这个词,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红?
生:石榴花的红比一般的红更鲜艳,更亮,像一团火一样。
师2:很好,你能联系生活来品读词语。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个词——“火红”,有没有发现两个字里面藏着什么秘密?
生:我发现前面用一个“火”来说后面的“红”,让我们一读就知道是什么样的红了。
师2:了不起。其实这里藏着一个比喻的手法呢!象“火”一样“红”。咱们的汉语是非常有意思的,类似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谁也能说?
生:雪白!
师2:对!用“雪”来说明“白”,象雪一样,很白很白!
生:金黄!象金子一样黄灿灿!
生:还有天蓝……乌黑,橙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又学到了新的智慧!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火红的石榴花。
阅读这一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两位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区别。同样是教学石榴花的颜色“火红”,“师1”只是引导学生想象了火红的石榴花是什么样子的,“火”、“横幅”、“灯笼”这些事物的联想都是为了达成理解“火红”的石榴花。而“师2”则不仅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火红”——事实上学生理解“石榴花火红”这个特点应该没有很大难度,更将这个词语用“形式的眼睛”去观照,发现它独特的构词方式。这一转折不仅是教学理念的感性彰显,更是教学智慧的灵动表达。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领下,看到了语言文字的形式秘密,发现了汉语特有的魅力,同时也积累了具有同一特质的相关语汇。如果“师1”是传统课堂的理解阅读,那么“师2”就从“理解内容”走向了“运用语言”,从“理解语词的独特结构”走向了“积累运用相关词汇”的运用之旅。
第二组:
教学内容:走近看,仿佛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呢!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榴》)
教学片段三:
师3:同学们,这句话主要写了石榴花的什么?
生:写了石榴花的形状。
师3:是的,石榴花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像一个个小喇叭。
师3:哦,你见过小喇叭吗?为什么石榴花像小喇叭呢?瞧!(老师出示喇叭图)与石榴花比一比,像不像?
生:真像!
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呢?
生:是比喻。
师3:是的,这样一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写很生动,很形象,我们仿佛看到了石榴花正在鼓着劲儿吹呢!那你们能不能也学习课文来说一句这样的话呢?
生:月亮像小船。
生:成熟的柿子仿佛一盏盏小灯笼。
生:枫树的叶子火一样红。
师:真了不起,我们已经学会说比喻句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教学片段四:
师4:同学们,这句话主要写了石榴花的什么?
生:写了石榴花的形状,象一个个小喇叭。
师:嗯,一起来看看(师出示喇叭图)象不象?(生点头)
师4:这一个个小喇叭在吹着什么呢?
生:它们在吹这快乐的歌——我们开花啦!快来欣赏呀!
生:它们在吹奏着丰收的歌——我们又要结很多的石榴啦!
师4:是呀,这些小喇叭吹得多么热闹呀!同学们,其实石榴花开得样子是各种各样的,想不想看看其他样子的石榴花?看(师出示很多石榴花的形态)你们能否也象作者一样来说说石榴花开的样子呢?看谁会学着课文里的句子写一写(出示)——
走近看,石榴花仿佛( )正( )。
师4:我们来交流吧。
生:走近看,石榴花仿佛一个个小灯笼,正散发着热烈的光芒。
生:走近看,石榴花仿佛一把把火焰,正在熊熊地燃烧着。
生:走近看,石榴花仿佛一只只金红的蝴蝶,在风中跳舞。
师4:你们真是了不起!可以和课文里的句子相比美。石榴花开得真美呀!让我们再一起来读好课文里的话。
同样是教学石榴花的形状,“师3”先从理解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形状“像喇叭”,初步感受比喻的语言表达形式,然后引导学生连说比喻句。应该说比“师1”在理解的层面上更接近于运用,但这样的运用与“师4”相比就显得稚拙了些。“师4”在此基础上又走了很关键的一步,出示观察其他形态的石榴花,引导学生用上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比喻”来描绘这些形态各异的花儿。在为孩子们灵动想象与精妙语言喝彩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为老师的智慧拍案,老师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描述文中的其他石榴花,在迁移运用语言形式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了作者表达的生动具体,同时还感受了夏天的石榴花开得艳丽多姿的特点。从内容到形式,从形式到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理解与运用的完美结合。
(作者单位:常熟实验小学)
下面笔者结合两组教学片段来阐述阅读教学应该如何从“理解”走向“运用”。
第一组:
教学内容:到了夏天,绿叶丛中开出了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榴》)
教学片段一:
师1:读了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石榴花?
生:我看到了火红的石榴花。
师1:火红的石榴花是什么样子呢?你看到哪些东西是火红的?
生:是像火一样红。
生:中午的太阳。
生:教室里的横幅。
生:过春节的灯笼。
师1:是呀,瞧,这就是火红的石榴花。让我们一起来读好。
教学片段二:
师2:读了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石榴花?
生:我看到了火红的石榴花。
师2:是呀,见过石榴花吗?再读读“火红”这个词,你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红?
生:石榴花的红比一般的红更鲜艳,更亮,像一团火一样。
师2:很好,你能联系生活来品读词语。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个词——“火红”,有没有发现两个字里面藏着什么秘密?
生:我发现前面用一个“火”来说后面的“红”,让我们一读就知道是什么样的红了。
师2:了不起。其实这里藏着一个比喻的手法呢!象“火”一样“红”。咱们的汉语是非常有意思的,类似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谁也能说?
生:雪白!
师2:对!用“雪”来说明“白”,象雪一样,很白很白!
生:金黄!象金子一样黄灿灿!
生:还有天蓝……乌黑,橙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又学到了新的智慧!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火红的石榴花。
阅读这一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两位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区别。同样是教学石榴花的颜色“火红”,“师1”只是引导学生想象了火红的石榴花是什么样子的,“火”、“横幅”、“灯笼”这些事物的联想都是为了达成理解“火红”的石榴花。而“师2”则不仅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火红”——事实上学生理解“石榴花火红”这个特点应该没有很大难度,更将这个词语用“形式的眼睛”去观照,发现它独特的构词方式。这一转折不仅是教学理念的感性彰显,更是教学智慧的灵动表达。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领下,看到了语言文字的形式秘密,发现了汉语特有的魅力,同时也积累了具有同一特质的相关语汇。如果“师1”是传统课堂的理解阅读,那么“师2”就从“理解内容”走向了“运用语言”,从“理解语词的独特结构”走向了“积累运用相关词汇”的运用之旅。
第二组:
教学内容:走近看,仿佛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呢!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榴》)
教学片段三:
师3:同学们,这句话主要写了石榴花的什么?
生:写了石榴花的形状。
师3:是的,石榴花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像一个个小喇叭。
师3:哦,你见过小喇叭吗?为什么石榴花像小喇叭呢?瞧!(老师出示喇叭图)与石榴花比一比,像不像?
生:真像!
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呢?
生:是比喻。
师3:是的,这样一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写很生动,很形象,我们仿佛看到了石榴花正在鼓着劲儿吹呢!那你们能不能也学习课文来说一句这样的话呢?
生:月亮像小船。
生:成熟的柿子仿佛一盏盏小灯笼。
生:枫树的叶子火一样红。
师:真了不起,我们已经学会说比喻句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教学片段四:
师4:同学们,这句话主要写了石榴花的什么?
生:写了石榴花的形状,象一个个小喇叭。
师:嗯,一起来看看(师出示喇叭图)象不象?(生点头)
师4:这一个个小喇叭在吹着什么呢?
生:它们在吹这快乐的歌——我们开花啦!快来欣赏呀!
生:它们在吹奏着丰收的歌——我们又要结很多的石榴啦!
师4:是呀,这些小喇叭吹得多么热闹呀!同学们,其实石榴花开得样子是各种各样的,想不想看看其他样子的石榴花?看(师出示很多石榴花的形态)你们能否也象作者一样来说说石榴花开的样子呢?看谁会学着课文里的句子写一写(出示)——
走近看,石榴花仿佛( )正( )。
师4:我们来交流吧。
生:走近看,石榴花仿佛一个个小灯笼,正散发着热烈的光芒。
生:走近看,石榴花仿佛一把把火焰,正在熊熊地燃烧着。
生:走近看,石榴花仿佛一只只金红的蝴蝶,在风中跳舞。
师4:你们真是了不起!可以和课文里的句子相比美。石榴花开得真美呀!让我们再一起来读好课文里的话。
同样是教学石榴花的形状,“师3”先从理解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形状“像喇叭”,初步感受比喻的语言表达形式,然后引导学生连说比喻句。应该说比“师1”在理解的层面上更接近于运用,但这样的运用与“师4”相比就显得稚拙了些。“师4”在此基础上又走了很关键的一步,出示观察其他形态的石榴花,引导学生用上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比喻”来描绘这些形态各异的花儿。在为孩子们灵动想象与精妙语言喝彩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为老师的智慧拍案,老师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描述文中的其他石榴花,在迁移运用语言形式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了作者表达的生动具体,同时还感受了夏天的石榴花开得艳丽多姿的特点。从内容到形式,从形式到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理解与运用的完美结合。
(作者单位:常熟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