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既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注重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作用。让数学课堂教学走上“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生活化”的道路,从而让孩子们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通过知识动态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探索乐趣,这会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体系有更完善的了解,使课堂更鲜活生动,使学生的能力能更有效的提高。我的做法是:
一、重视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著名数学家费登塔曾经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挖掘一些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从而真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利率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三人一组,一人扮演中国银行工作人员,一人扮演外资银行的工作人员,一人扮演储户,然后现场模拟,利用不同利率进行存款、取款。这样一来,数学就来到了生活中,很快明白了什么是利率。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结合生活实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做出证明、举出反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鼓励不同的见解等等。那么,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参与到探索中去,从而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经历。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从中寻找相关的数学问题,使数学课堂在生活中得到延续和拓展,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会更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重视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因此我们教学中,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都要设计成能让学生参与并且乐于参与的活动,让孩子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时,可让学生随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并画出它的底边上的高、中线,顶角的角平分线,巧妙地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活动,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能更好的理解、掌握.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感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内在美,激发学习热情。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希望学生有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情感,有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鼓励的眼神、轻轻的赞许、真诚的表扬、小小的礼物都能给学生带来惊喜、带来笑容、带来幸福。因此教师要尊重并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内心的感情,充分肯定他们的探究成果,对他们的活动和交流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展现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表述或操作应以鼓励、赞许为主,如在小组合作后交流,对于比较好的小组,教师可以说:“祝贺你们,合作得真好。”即使学生表述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对于他们勇于发表处己的见解,也给予肯定,可以说:“你们组虽然有错,下次好好讨论,相信一定能成功。”教师给予学生适时鼓励、充分肯定,使他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又如,学生的作业,批改时,错题不打叉,划出错的环节,让学生订正后,仍然评为优等,这样做不是降低要求,而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知识缺陷,另一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树立自信心,不断努力进取。 再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勾股定理来由的介绍,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古人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四、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化
创设自主的课堂,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能展现思路和方法,学会怎样学习;能帮助建构进取型的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采取分类辅导、设计层次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找,更利于理解新知,更利于进行自主学习,品尝到成功。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对数学理解方式的差异,教师都应该鼓励,而不是采用一个模式,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按同一个模式去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放手,不追求思维的“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和“合理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为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我常常发挥小组合作优势,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不断完善中,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到探索中去,也使不同的学生每节课有不同的收获,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去探索,在自主的活动中发展思维、获取知识,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
一、重视数学学习的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著名数学家费登塔曾经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挖掘一些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从而真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利率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三人一组,一人扮演中国银行工作人员,一人扮演外资银行的工作人员,一人扮演储户,然后现场模拟,利用不同利率进行存款、取款。这样一来,数学就来到了生活中,很快明白了什么是利率。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结合生活实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合理猜测、寻求证据、做出证明、举出反例,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组讨论,鼓励不同的见解等等。那么,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使得他们乐于参与到探索中去,从而有了亲身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经历。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从中寻找相关的数学问题,使数学课堂在生活中得到延续和拓展,这样学生的数学能力会更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二、重视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因此我们教学中,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都要设计成能让学生参与并且乐于参与的活动,让孩子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体验、感悟。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时,可让学生随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并画出它的底边上的高、中线,顶角的角平分线,巧妙地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活动,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能更好的理解、掌握.
三、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感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内在美,激发学习热情。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希望学生有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情感,有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鼓励的眼神、轻轻的赞许、真诚的表扬、小小的礼物都能给学生带来惊喜、带来笑容、带来幸福。因此教师要尊重并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内心的感情,充分肯定他们的探究成果,对他们的活动和交流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展现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表述或操作应以鼓励、赞许为主,如在小组合作后交流,对于比较好的小组,教师可以说:“祝贺你们,合作得真好。”即使学生表述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对于他们勇于发表处己的见解,也给予肯定,可以说:“你们组虽然有错,下次好好讨论,相信一定能成功。”教师给予学生适时鼓励、充分肯定,使他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又如,学生的作业,批改时,错题不打叉,划出错的环节,让学生订正后,仍然评为优等,这样做不是降低要求,而是为了达到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到每个学生的知识缺陷,另一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树立自信心,不断努力进取。 再如:在教学过程中,对勾股定理来由的介绍,可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了解古人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
四、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化
创设自主的课堂,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能展现思路和方法,学会怎样学习;能帮助建构进取型的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采取分类辅导、设计层次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找,更利于理解新知,更利于进行自主学习,品尝到成功。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对数学理解方式的差异,教师都应该鼓励,而不是采用一个模式,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按同一个模式去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放手,不追求思维的“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和“合理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为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我常常发挥小组合作优势,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不断完善中,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到探索中去,也使不同的学生每节课有不同的收获,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学习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主动去探索,在自主的活动中发展思维、获取知识,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