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年制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涉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和课程实施评价等工作。文章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就五年制高职教育校本课程设置体系构建的原则、思路、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和实践案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 校本课程 课程设置结构 内容体系
在历经本世纪初的规模扩张后,五年制高职教育开始注重内涵提升,课程建设逐渐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院校特色的关键环节。由于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课程建设多以校本、院本开发为主。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工作的逐步深入,校本课程的管理成为学校管理中亟待研究的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合理的课程设置结构和科学的内容体系是保障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形成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特色的根本条件。因此,构建一个多层次的校本课程体系是研究的前提。
一、校本课程设置体系构建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内容应该适应社会经济需求,适应现代科技需求,适应职业教育需求。同时也要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2、发展性原则。五年制高职学校校本课程须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等诸方面体现出时代性、前瞻性、灵活性和职业性。如审计课的教学方式主要采取实验课的形式,在学生有一定审计、财务理论课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实际的审计项目,并让学生在其中充当角色,最后完成这个审计项目且找出问题,得出审计结果,最后让学生深刻的去体会审计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旨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了灵活性和职业性。如开设的《创业就业指导》校本课程,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聘请人力资源专家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对毕业生进行求职面试辅导讲解;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提升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做好应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长期准备,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再如根据社会和专业动态发展的特点,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开设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等实际工作中实用、需用的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设讲座类课程、探究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综合实验类课程,如超级成功学、团队拓展训练、跨专业的创新技能大赛等。
3、主体性原则。五年制高职教育校本课程设置在内容与形式上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重视学科内容的综合,重视专业与职业的联系与拓展,教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如开设的ERP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管理课程,而是以棋盘类沙盘的形式,模拟真实商业环境,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方面,具有很强的实战性,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体验式的互动学习。
4、可行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需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使学校各方都能得到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积极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
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近几年来,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在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探索,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后续专业课要求,以及从事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努力构建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二、校本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思路
校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及主要教学内容的构建与确定,是以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原则,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宗旨。以此为基点,决定了五年制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既包含新课程的开发,又包含原有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再开发;既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的选修课程开发,又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活动课程开发等等,构成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紧扣学生主体,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专业现代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校本课程的时代特色。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在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应充分反映现代专业发展和应用的趋势。在内容选择上,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表明,从初中到大专是一个十分不同的阶段,学生入校后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从学习方法上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许多学生本身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就有限,再一下接触这么多新知识很不容易掌握,直接影响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安排应符合一般学生的认识过程。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直接将课堂搬到实训室,边演示边讲,边做边讲。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五年制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线,广泛调研,进行职业分析,确定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并根据职业分析进行校本课程分析,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专业课程结构的项目化,内容体系上变单一学科知识体系为项目化、模块化、综合化内容体系,充分体现现代化、发展性、地域性和实践性。同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教学能力。然后,根据内容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标准,并开发与之相配套的校本教材。最后,针对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全方位进行诊断性评价,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具体见图1。
四、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探讨五年制高职教育校本课程设置结构及内容体系的构建
1、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需求与岗位群分析
(1)社会需求状况调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国际经贸往来和国际融资活动日益频繁,公司、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会计服务市场不断扩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断改革,会计核算要求更加规范,对会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培养大量有理论、懂实务且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会计人员。我国现在对各种实用型人才的缺口很大,那为什么会出现一方怀才不遇,而另一方又求贤若渴呢?面对这样严峻的问题,教育部、各大高校、高职院校及各社会教育机构都在思索如何调整教学、合理利用资源为社会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会计人才?许多高校及教育机构都适时的、有目的地调整了教学计划,实行多种教学形式并行的方法,适当增加实践课、习题课、讨论课的比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从而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加受到社会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其需求量正呈上升趋势。
(2)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群分析。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种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也可胜任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的有关工作。会计电算化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出纳员、会计核算员;管理软件操作员、基层财税协管员;财务经理助理、内部审计员、企业纳税员,以及会计代理人员等,具体见图2。
2、课程内容的构建
在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中,既可将原有若干科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也可以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项目课程。
(1)基础能力:基本的人文素养,逻辑思维能力,中、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增强身心健康的能力。
(2)功能能力:根据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对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较为全面的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应当涵盖如下内容: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能力、出纳核算能力、总账核算能力、报表管理能力、资金管理能力、工资核算能力、应收应付款核算能力、固定资产核算能力、特殊业务核算能力等。
(3)拓展能力:跨行业技能业务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软件及程序应用能力、系统维护能力。
(4)综合能力:接受继续教育、终身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自我提高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3、课程体系的设置
以就业为导向,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彻底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式,做到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与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考试紧密衔接。在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时,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围绕所需能力,形成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以能力为主线,调整课程设计,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突出实践教学,坚持“教、学、做”三合一的基本原则。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核心工程就是要设计出具有五年制高职特点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
(1)能力分解。传统的那种按学科体系设置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教学体系,虽具专业指导作用,但显然岗位能力目标不明确,指向性弱,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开发的新的课程体系,以岗位为依托,根据能力需要设计项目课程,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思想。
(2)能力递进。从会计职业看,职业能力又分初中高三个层次。学生的个性、潜质、再发展的条件也不尽相同。我们根据这一要求,设计了递进式的课程结构,除专业课程按“基础能力—功能能力—拓展能力—综合能力”设计外,在文化基础课程的组织上我们遵循“两个服务”的原则,在设计项目课程时,基础能力、功能能力和拓展能力中均设置文化基础课模块,但围绕不同专业能力的项目教学要求。
文化基础课注重基本人文素养和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功能能力中的文化基础课子模块则注重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办公文档处理能力、综合计算分析能力、专业法律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专业选修课及任选课则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适应性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和树立,提高学习能力。如音乐欣赏、影视欣赏、心理健康、超级成功学、小企业创建与会计核算、代理记账、证券投资、理财知识、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企业经营策略推演(利用用友沙盘)、财务分析系统、文员等课程。
(3)职业资格考证的嵌入式教学。会计从业必须具有国家法定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为了与行业的要求同步,我们将考证课作为项目课程嵌入培养方案结构中、融入课程改革中、融入教材使用中,不仅提高了考证的合格率,而且让学生走出校门即可踏上会计岗位,实现了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的零距离。除会计证以外,我们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其他相关专业(电子商务、物流、营销、英语、计算机等)的职业资格考试,以拓宽学生就业面。
我们先后在近三个年级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进行实践,定期开展社会调研,召开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根据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滚动修改,结合毕业生反馈调整校本课程,基本实现基础课程模块化、专业课程项目化、拓展和选修课程实践化,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国的校本课程开发[N].中国教育报,2005-02-23.
[2] 校本课程开发三问[N].中国教育报,2005-02-23.
[3] 阎达五: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 A.V.KEIIY:课程理论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 何勇平、范蔚: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J].教育情报参考,2007(1).
[6] 唐燕萍:论综合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
[7]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2005年度职业教育专题会议资料汇编[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 校本课程 课程设置结构 内容体系
在历经本世纪初的规模扩张后,五年制高职教育开始注重内涵提升,课程建设逐渐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院校特色的关键环节。由于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课程建设多以校本、院本开发为主。随着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工作的逐步深入,校本课程的管理成为学校管理中亟待研究的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合理的课程设置结构和科学的内容体系是保障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形成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特色的根本条件。因此,构建一个多层次的校本课程体系是研究的前提。
一、校本课程设置体系构建的原则
1、适应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内容应该适应社会经济需求,适应现代科技需求,适应职业教育需求。同时也要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2、发展性原则。五年制高职学校校本课程须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式等诸方面体现出时代性、前瞻性、灵活性和职业性。如审计课的教学方式主要采取实验课的形式,在学生有一定审计、财务理论课的基础上,通过一个实际的审计项目,并让学生在其中充当角色,最后完成这个审计项目且找出问题,得出审计结果,最后让学生深刻的去体会审计工作流程及工作内容,旨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了灵活性和职业性。如开设的《创业就业指导》校本课程,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聘请人力资源专家从企业用人的角度对毕业生进行求职面试辅导讲解;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提升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从而帮助他们做好应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长期准备,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再如根据社会和专业动态发展的特点,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开设Excel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等实际工作中实用、需用的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设讲座类课程、探究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综合实验类课程,如超级成功学、团队拓展训练、跨专业的创新技能大赛等。
3、主体性原则。五年制高职教育校本课程设置在内容与形式上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重视学科内容的综合,重视专业与职业的联系与拓展,教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如开设的ERP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实训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管理课程,而是以棋盘类沙盘的形式,模拟真实商业环境,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方面,具有很强的实战性,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体验式的互动学习。
4、可行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需结合学校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使学校各方都能得到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积极鼓励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
校本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近几年来,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在教学内容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探索,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后续专业课要求,以及从事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努力构建出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二、校本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思路
校本课程的体系结构及主要教学内容的构建与确定,是以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原则,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宗旨。以此为基点,决定了五年制高职校本课程的开发既包含新课程的开发,又包含原有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再开发;既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的选修课程开发,又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活动课程开发等等,构成一个多元化、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紧扣学生主体,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专业现代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与专业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校本课程的时代特色。同时,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在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应充分反映现代专业发展和应用的趋势。在内容选择上,注重知识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表明,从初中到大专是一个十分不同的阶段,学生入校后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从学习方法上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许多学生本身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就有限,再一下接触这么多新知识很不容易掌握,直接影响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安排应符合一般学生的认识过程。同时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直接将课堂搬到实训室,边演示边讲,边做边讲。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五年制高职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线,广泛调研,进行职业分析,确定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并根据职业分析进行校本课程分析,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专业课程结构的项目化,内容体系上变单一学科知识体系为项目化、模块化、综合化内容体系,充分体现现代化、发展性、地域性和实践性。同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教学能力。然后,根据内容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课程标准,并开发与之相配套的校本教材。最后,针对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全方位进行诊断性评价,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具体见图1。
四、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探讨五年制高职教育校本课程设置结构及内容体系的构建
1、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需求与岗位群分析
(1)社会需求状况调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国际经贸往来和国际融资活动日益频繁,公司、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会计服务市场不断扩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断改革,会计核算要求更加规范,对会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培养大量有理论、懂实务且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会计人员。我国现在对各种实用型人才的缺口很大,那为什么会出现一方怀才不遇,而另一方又求贤若渴呢?面对这样严峻的问题,教育部、各大高校、高职院校及各社会教育机构都在思索如何调整教学、合理利用资源为社会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会计人才?许多高校及教育机构都适时的、有目的地调整了教学计划,实行多种教学形式并行的方法,适当增加实践课、习题课、讨论课的比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从而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更加受到社会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欢迎,其需求量正呈上升趋势。
(2)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群分析。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种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也可胜任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的有关工作。会计电算化专业主要职业岗位:出纳员、会计核算员;管理软件操作员、基层财税协管员;财务经理助理、内部审计员、企业纳税员,以及会计代理人员等,具体见图2。
2、课程内容的构建
在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的开发中,既可将原有若干科目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也可以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需求的新型项目课程。
(1)基础能力:基本的人文素养,逻辑思维能力,中、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增强身心健康的能力。
(2)功能能力:根据现行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对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对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较为全面的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应当涵盖如下内容:填制凭证、登记账簿能力、出纳核算能力、总账核算能力、报表管理能力、资金管理能力、工资核算能力、应收应付款核算能力、固定资产核算能力、特殊业务核算能力等。
(3)拓展能力:跨行业技能业务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软件及程序应用能力、系统维护能力。
(4)综合能力:接受继续教育、终身学习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自我提高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3、课程体系的设置
以就业为导向,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彻底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的传统教学方式,做到课程体系设置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与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考试紧密衔接。在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时,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围绕所需能力,形成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以能力为主线,调整课程设计,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突出实践教学,坚持“教、学、做”三合一的基本原则。要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核心工程就是要设计出具有五年制高职特点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
(1)能力分解。传统的那种按学科体系设置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教学体系,虽具专业指导作用,但显然岗位能力目标不明确,指向性弱,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开发的新的课程体系,以岗位为依托,根据能力需要设计项目课程,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思想。
(2)能力递进。从会计职业看,职业能力又分初中高三个层次。学生的个性、潜质、再发展的条件也不尽相同。我们根据这一要求,设计了递进式的课程结构,除专业课程按“基础能力—功能能力—拓展能力—综合能力”设计外,在文化基础课程的组织上我们遵循“两个服务”的原则,在设计项目课程时,基础能力、功能能力和拓展能力中均设置文化基础课模块,但围绕不同专业能力的项目教学要求。
文化基础课注重基本人文素养和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而功能能力中的文化基础课子模块则注重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办公文档处理能力、综合计算分析能力、专业法律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专业选修课及任选课则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适应性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和树立,提高学习能力。如音乐欣赏、影视欣赏、心理健康、超级成功学、小企业创建与会计核算、代理记账、证券投资、理财知识、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企业经营策略推演(利用用友沙盘)、财务分析系统、文员等课程。
(3)职业资格考证的嵌入式教学。会计从业必须具有国家法定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为了与行业的要求同步,我们将考证课作为项目课程嵌入培养方案结构中、融入课程改革中、融入教材使用中,不仅提高了考证的合格率,而且让学生走出校门即可踏上会计岗位,实现了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的零距离。除会计证以外,我们还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其他相关专业(电子商务、物流、营销、英语、计算机等)的职业资格考试,以拓宽学生就业面。
我们先后在近三个年级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进行实践,定期开展社会调研,召开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根据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滚动修改,结合毕业生反馈调整校本课程,基本实现基础课程模块化、专业课程项目化、拓展和选修课程实践化,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国的校本课程开发[N].中国教育报,2005-02-23.
[2] 校本课程开发三问[N].中国教育报,2005-02-23.
[3] 阎达五: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 A.V.KEIIY:课程理论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 何勇平、范蔚:校本课程的特色与学校更新[J].教育情报参考,2007(1).
[6] 唐燕萍:论综合能力的培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3).
[7]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2005年度职业教育专题会议资料汇编[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