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消渴病阳气虚者占比非常大,是其发病和产生变证的主要病理基础.消渴病应首辨阴阳,以辨三阴为要,强调阳主阴从,治疗时要温护阳气;中后期消渴病,阳虚为本的病机更为凸显,可加重症状或产生变证,易生成瘀、痰、湿、热等病理产物,故临床常从三阴辨治入手,以太阴重温运、少阴重温补、厥阴重温畅为纲领,各有侧重,再辅以活血、健脾、化湿、养阴、益气等法,起到标本兼顾、阴中求阳、治病求本的目的.
【机 构】
:
712000 咸阳,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二科;陕西中医药大学人事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渴病阳气虚者占比非常大,是其发病和产生变证的主要病理基础.消渴病应首辨阴阳,以辨三阴为要,强调阳主阴从,治疗时要温护阳气;中后期消渴病,阳虚为本的病机更为凸显,可加重症状或产生变证,易生成瘀、痰、湿、热等病理产物,故临床常从三阴辨治入手,以太阴重温运、少阴重温补、厥阴重温畅为纲领,各有侧重,再辅以活血、健脾、化湿、养阴、益气等法,起到标本兼顾、阴中求阳、治病求本的目的.
其他文献
现代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衡可通过影响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代谢以及产生代谢性内毒素等途径,导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在中医理论方面,“浊毒”成为2型糖尿病重要的病机,“浊毒”致病早期以脾不散精、浊邪困脾为起始因素,后期以浊毒入血、痹阻脉络为致病之本.结合肠道菌群紊乱致2型糖尿病的现代机制与中医“浊毒”理论,笔者发现“浊毒”致病早期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衡阶段相似,后期浊毒入血与肠道代谢性内毒素致2型糖尿各类并发症的发病机理相吻合,且可以运用化浊解毒中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2型糖尿病.笔者从中医
小建中汤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此方在临床多以治疗虚寒腹痛见长.除腹痛外,小建中汤在《金匮要略》中也有治疗虚劳病的论述,但因其方症不符之嫌,临床应用困难.为扩展小建中汤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在虚劳病治疗中的应用,笔者从张仲景脉证并治的思想入手,结合古今医家的医理论述以及病案记载,探讨《金匮要略》中小建中汤所治虚劳病症状的成因.古今医家描述小建中汤之病机多不离“脾胃不和,阴阳失调”,“阴阳废弱”尤能揭示小建中汤病机之关键.同时,详辨脉象在运用小建中汤治疗虚劳病中极为重要,且脉象应以“弦、大而空”为特点
传统卫气营血辨证将温病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个阶段,强调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进行治疗.本文通过阐述卫气同治理论,指出卫分证与气分证病机均属郁热在里,且温热之邪传变迅速,二者并无明确界限,因此温病初起常表现为卫气同病.治疗则不必拘泥于传统卫气营血序贯疗法而应用卫气同治理论,即在温病初起即采用辛散疏卫与清解气分合用的治疗方法,一方面应用辛散之品宣发郁热,透邪外出;另一方面要重视气分,疏卫同时配伍清气之品,截断病程进展.卫气同治理论指导温病诊疗具有药效力专,避免失治、误治;截断病程进展,未病先防;在
湿、痰、瘀是心悸的三大病因,而湿是源头.因此,治疗心悸应以化湿为主,辅以益气活血.化湿应以调脾为主,益气活血应重视宗气的作用,同时不忘安神.本文用自拟化湿益气活血汤加减,从调理升降、祛除湿浊,补益脾肾、祛湿定悸和通阳宣痹、祛湿化浊三个方面展示了从湿论治心悸的疗效.心悸是本虚标实之证,在辨证施治过程中,要把握好标实和本虚的轻重缓急,这关系到用药的寒、热、温、凉和补虚药、泻实药的比例轻重,同时要明确其标、本的定性、定位、定量、演变转化关系.从湿论治可能是治疗心悸病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值得在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