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缜”及其相关字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8947816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通过对“缜”字的考据,对其字义的来源和发展作一个简单的梳理,进而加深对“缜”字演进过程的理解,在阅读和书写中更加准确地把握“缜”字的含义和用法。
  关键词:缜;义项;通假
  
  “缜”,《现代汉语大词典》对其解释为:①麻缕。也指苎麻一类的植物。②细致。如“缜密”。[1]
  “缜”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属于常用字,以其为词根所组成的复合词有:缜致、缜匝、缜润、缜纷、缜密等。这些复合词中,也只有缜密的使用频率相对来说较高一些,其他的词只在古籍中才能见到。而用“缜”来指称麻缕这种情况一般也见不到。反而是另外一种用法即用“缜”来表示发黑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有情知望乡,谁能缜不变?”《辞海》中对“缜”的解释是:①细致。见“缜密”。②通“鬒”,黑发。[2]到底“缜”的这些义项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发展的?本文试图通过对“缜”这个字的考据,希望能够对其字义的来源和发展作一个梳理。
  《说文解字》中并未记载“缜”这个字,查阅其他字书,则有如下记载:《广雅》“缜,纑缕也”,又“缜,黑也”;《方言》“纑谓之缜”;《广韵》“缜纷”。《广雅》和《方言》都解释为纑,“纑”《说文》释为“布缕也”[3]。这可能是“缜”的真正的本义,但是这个意思在文献中找不到例证。在文献记载中,“缜”最早是见于《礼·聘礼》:“缜密以栗。”注云:“缜,緻也。”《孔子家语·问玉》里:“缜密以栗,智也。”注:“缜密,緻塞貌。”“緻”在《说文解字》中的的解释为:“密也。”[4]可见,“缜”在最初表示密致的意思。“缜”表密致之意还见于许多的文献材料,如《宋史·李侗传》:“讲学切在深潜缜密,然后气味深长,蹊径不差。”《文选·颜延之〈祭屈原文〉》:“兰薰而摧,玉缜而折。”李善注引《礼记》郑玄注:“縝,緻也。”清代二石生《十洲春语》卷上:“醇如酒,挹之而醺;缜如玉,扪之而润。”清代金农《张二丈以白苎见遗感作十韵》:“其长四丈阔尺五,缜密何减冰蚕丝。”“缜”的这种细致密致的意思还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心思和性格。如《南史·孔休源传》:“累居显职,性缜密,未尝言禁中事。”又如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子美寄太白云:‘何時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細之一辞,讥其欠缜密也。”《宋史·李侗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侗)性缜密”。
  在密致这个意思上,“缜”跟“稹”实同一词。“稹”这个字在《说文解字》中有记载:“稹,穜穊也。从禾真聲。《周礼》曰:‘稹理而坚’。” [5]徐锴曰:“穊,密也。”段玉裁注曰:“此与鬒为稠发同也。引申为密致之称。”《考工记·轮人》:“稹理而坚。”注:“稹,致也。”段玉裁曰:“致,今之緻字。”《尔雅·释言》:“苞,稹也。”注:“今呼物丛者为稹。”孙炎注:“物丛生曰苞,齐人名曰稹。”《诗经·唐风·鸨羽》:“集于苞栩。”毛传曰:“苞,稹也。”郑玄笺曰:“稹者,根相迫迮捆致也。”《文选·郭璞江赋》:“橉杞稹薄于浔涘。”注引《字林》:“稹,稠穊也。”“稹”和“缜”二字都以“真”为声符,都可以表示密的意思,在古代,这两个字在表细密这个意思上是相通的。
  另外,与“缜”“稹”这两个字同源的字还有“槙”字。《广韵》:“槙,木密。”《诗经·唐风·鸨羽》:“集于苞栩。”毛传曰:“苞,稹也。”《释言》:“稹,本作槙。”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的“”下注曰:“稠者多也。禾稠曰稹,发稠曰鬒,其义一也。”[6]所以析言说之,“缜”则表示织物密致,“稹”表示的是禾密,而“槙”则表示的是木密,这也是根据其形符所做的区分。但是浑言论之,则这三个字在表示细密的意思上是相通的,可以通用。《周礼注疏》:“与之植筑城槙也,槙又作稹。”《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又有“稹,本又作缜,之忍反。”所以在《新华字典》里在“缜”条里标明“同稹”,在“槙”条中也标明“古同稹”。但是在汉以后的文献中,“稹”与“槙”这两个字在表示细密意义上已经不多见,直至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用这两个字来表示“细致”的意思,只剩下“缜”来单独承担。
  以上是“缜”这个字表示“密”的意思时的大概情况。此外,缜还有另外一个义项就是黑。《广雅·释器》:“缜,黑也。”又有唐代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时有处士,伊祁玄解,缜发童颜,气息香洁。”《太平御览》第二十二卷引《南荒录》文云:“新州男子妇人,皆缜发如云,谬洛,以灰投水中,遂就水而沐之。”謝朓《晚登三山望京邑詩》:“誰能缜不变?”清代魏禧《答菊》中有:“内房罗宠女,缜发耀鸦翎。”这些都是用“缜”来表示黑的意思,尤其是与发连用来形容头发的乌黑亮泽。
  缜的本义是“密致”,那么为何后来又能用来表“黑”之义,并且这两个意思之间看不出有什么引申的关系。既然“缜”表黑的义项不是从本义中引申而出的,那就有着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作为通假字或假借字来表示语言中另一个词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有这样一个专门用来表示头发乌黑的字,那就是“鬒”。“鬒”字并没有出现在《说文解字》的“髟”这一部,而是在“”这个字下作为或体现的出。《说文解字》“”下曰“稠发也,诗曰:发如云。或从髟,真声。”段注曰:“《庸风·君子偕老》文,今诗作‘鬒’,盖以或字改古字也。”[7]《毛诗》传曰:“鬒,黑发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有君子白皙,鬒须眉。”《释文》:“鬒,黑也。”“鬒”字也有一个或体,那就是“黰”。《说文解字注》中云:“黰,又其(鬒)或体。”《康熙字典》中也有:“黰,又一作鬒。”《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有的版本也作“黰黑而甚美”。疏曰:“黰即鬒也。”从这里可以看出,“鬒”有两种解释:《说文》里将“鬒”作为“”的或体字,而“黰”又是鬒的或体,那么鬒,黰的意思应该与“”一致,为稠、多之义。根据对“鬒”的形体分析,从“真”得声的字有一类是含有“多盛”的含义的,如上文所说的“缜”“稹”和“槙”,“鬒”表示“稠发”应该是合理的。王力的《同源字典》里也说:“‘髟/周 ’是‘稠’的分别字,以别稠密的‘稠’,‘ 髟/周 ’来自‘稠’与‘鬒’来自‘稹’同理。”这就是说“鬒”是在“稹”之后专门用来表示“头发稠密”的意思,以便于与“稹”区别开来。但是一般注释家都根据文意将之解释为黑。并且根据“鬒”的或体字“黰”,其形符也是“黑”。因此孰是孰非也难以论定,于是也有人综合了这两种解释,即头发又黑又密则谓之“鬒”。如上面所提到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有君子白皙,鬒须眉”这句话,郑玄注云:“美发为黰。”服虔注云:“髪美为鬒。”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也说:“黰正谓稠发,发多且黑而貌甚美也。服杜皆云美发为黰,不言黑发。”[8]但是后世用“鬒”时都是取其黑之意的。如苏轼曾作诗《永和清都观谢道士童颜鬒发问其年生于丙子盖与予同求此诗》;又如宋之问的《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鬒发俄成素,丹心已作灰。”《红楼梦》第二十四回:“那丫头穿着几件半新不旧的衣裳,倒是一头黑鬒鬒的好头发……”
  既然“鬒”即是专门用来表示黑发之义的字,那么何必再用“缜”这个字来重复表示黑发的意思呢?“缜”字的本义跟黑没有什么关系,并且“缜”与“鬒”都是从“真”得声,读音一样,那么“缜”所表示的黑的义项是与“鬒”字通假而来是完全有可能的。《文选·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谁能缜不变?”注曰:“缜,与鬒同。”《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有君子白皙,鬒须眉。”字亦作“缜,黰”。亦可证明“缜”与“鬒”是通假字。虽然“缜发”“鬒发”这两个词都基本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但是“黑”做为“缜”字的其中一个义项却被保存了下来。
  
  注释:
  [1] 《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3页。
  [2]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70页。
  [3][4][5][6][7][8]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60页、第654页、第321页、第424页、第424页、第424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T.S.艾略特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诗人、剧作家和评论家。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非个人化”与“客观对应物”理论。其新颖之处在于他对传统重新作了别样的演绎。这些观点在他的代表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均有所体现。  一、《传统与个人才能》及其文学理论    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之一,也是英
目的:研究大鼠心肌解剖无复流现象中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 GDF-15)的动态表达以及GDF-15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为手
本文应用 FFT 方法对天津北郊变电站160MVAR 调相机猝发振动故障进行了动态频谱分析,并对其故障机理、性质及原因提出分析。 In this paper, the dynamic spectrum analysis
摘要: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认为:整个世界已经进入了景观社会,一切都未能幸免地成为了“被展现的图景”。这个论断在今天的中国电视领域,特别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电视表演成为亿万人观赏的“景观”,而电视又试图将“景观”传递成为一种“真实”。本文试图还原中国电视娱乐节目一直以来制造“景观”的事实,探寻其制造“景观”的原因,呼唤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回归至引领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给观众一个真实的荧屏。
孟子的“王道”和“仁政”思想是维持统治阶级统治地位和均衡统治与被统治阶级间利益的一种手段。但其在战国时期没有通行的原因在于当时政治时局多变、商品经济的发展、个体
DNA检测在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基因突变以及病原体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日益引人关注。近年,随着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