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诠释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shu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T.S.艾略特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诗人、剧作家和评论家。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非个人化”与“客观对应物”理论。其新颖之处在于他对传统重新作了别样的演绎。这些观点在他的代表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均有所体现。
  一、《传统与个人才能》及其文学理论
  
  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之一,也是英美形式批评的开拓者。他最主要的理论文章有《传统与个人才能》《批评的功能》等。其中《传统与个人才能》于1917年一经发表,立即语惊四座。[1]
  《传统与个人才能》集中阐述“传统诗学观”,提出了以下两个观点。第一,传统应该追求,并且应该被后人努力习得、奋力追求,因为“传统是具有不适继承得到的,你如要得到他,必须用很大的劳力”[2]。诗人和作家更是不可无视传统的意义,因为“诗人,任何艺术的艺术家,谁也不能单独具有其他完全的意义。他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对他的鉴赏就是鉴赏对他和以往诗人以及艺术家的关系”[3]。同时传统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与现代意识融合在一起,现代作品对传统具有调整性,“现存的艺术经典本身就构成一个理想的秩序……加入新花样以后要继续保持完整,整个的秩序就必须改变一下,即使改变的很小”[4]。这一观点又被称为“有机整体观”。第二,“非个人化理论”。所谓“非个性化”就是反对诗歌中的主观自我表现,艾略特认为,“一个艺术家的前进是不断地牺牲自己,不断地消灭自己的个性”[5]。由此看出,他认为,诗人的作用就在于把头脑里储存的感受和意象组织、综合并加工成一首诗。[6]
  
  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发表于1917年,描写了一个郁郁不乐、无所作为的西方知识分子形象。普鲁弗洛克的悲剧是他的胆怯。他深谙一切却一事无成,徘徊在生与死之间。他内心有热烈的爱,但又不敢向他的爱坦白。他深感生活空虚,但却觉得没有填补之物。[7]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比较难懂,一定意义上可以看做是内心独白。诗的结构同它所表达的感情和情绪密切相关。其中有许多貌似互不相关的场面和景象,诗人似乎随意从一个场面移向另外一个,过渡突兀,衔接纷乱。“然而仔细寻味便会发现其杂而不乱,错落有致。诗中各种内容的联系多非逻辑性的,而是以所要表达的感情或情绪为转移的联想为贯穿始末的线索。”[8]诗中的标点符号也运用得独具匠心,尤其在诗的关键转折部分,省略号和破折号等的运用既理所当然,又出人意料,生动地揭示出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的内心状态。
  
  三、“传统诗学观”与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体现出许多艾略特的诗学观。诗中多次旁征博引优秀作家的作品和谚谣,从一开篇的但丁的《神曲》带出主人公普鲁犹如身处地狱的犹豫心态,到《圣经》中的施礼者约翰让读者联想到普鲁的胆怯和失败心情,再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普鲁自己与王子哈姆雷特的同病相怜,突出普鲁的无能和无力状况等等,都表现了他对传统的深刻领悟,以及其对继承传统并富于“历史的意识”的要求的亲身实践。
  同时,继承传统并不意味着完全因袭传统,艾略特还提倡对固有的经典体系进行发展和调整。在诗中,主人公普鲁弗洛克的无聊和空虚,体现出了艾略特对传统的浪漫主义的革新。在表达意识方面,普鲁从开始的内心踌躇,到短暂的情欲显现,再到对螃蟹的联想,及自己和哈姆雷特王子的对比等等,看似互不衔接的见闻、物体、感觉,却相连成有机整体,明显带有意识流手法,也体现出作者在诗歌语言和形式方面的创新。
  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艾略特还提到了过去与现在的不同。“艾略特的基本思想特点在于,过去可以决定现在,而现在又可以决定未来,记忆可以‘打捞’起很久以前的时间和感情,使之成为现实的一部分。”[9]这一点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也有所體现:第13-14行,普鲁弗洛克从走访的途中忆起他曾走过的地方,也忆起在那里上流社会的聚会中,愚蠢无知的女人们大言不惭地谈论米开朗琪罗的画作。[10]过去与现在时间交错,记忆架起了两者的桥梁。
  同样,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第二部分,艾略特利用催化剂的比喻联想到诗人创作,认为“诗人的心灵实在是一种贮藏期,收藏着无数种感觉、词句、意象,搁在那儿,直等到能组成新化合物的各分子到齐了”[11]。 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大量的比喻和象征代替了直接陈述。如第15-22行,作者把黄昏的雾比做猫,猫既象征情欲也象征懒怠,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虽有情欲但无勇气行动的心态。
  
  四、结语
  
  早在20世纪20年代,艾略特的名字和作品就进入了中国文人的视野,其中叶公超、辛迪、卞之琳等人为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高度评价《传统与个人才能》的诗学观。综上所述,艾略特的“传统”和“非个性化”不仅是一种文艺理论,更是他本人身体力行投入写作实践的标准。这一点对现在的写作者仍有相当程度的借鉴意义。
  
  注释:
  [1] 参见朱志荣《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8-300页。
  [2][3][4][5][11] 均摘自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卞之琳译,《二十世纪文学评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6] 参见高洪第、赵晓杰《艾略特的文艺理论在〈荒原〉中的成功实践》,《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7] 参见李小洁、沈海萍《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的诠释》,《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1期。
  [8][9] 常耀信主编:《美国文学选读》(下册),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1页。
  [10] 参见艾略特《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查良铮译,《英国现代诗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
  本栏责编:知慢
其他文献
“山语罗兰”房地产项目(以下简称“山语罗兰”)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两面环山,自然区位优越,片区经济发展迅猛,地块发展前景利好。项目由山东华信天地置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筑面积为100000平方米,共有22栋楼,372户,项目承袭英式建筑肌理,旨在打造醉美原生英伦风情墅宅。  一、“山语罗兰”房地产项目SWOT分析  (一)“山语罗兰”房地产项目的优势分析。土地成本低。较相同地理位置的其他小区,如“原
民生就是指人民的生计,民生新闻则是指以与百姓日常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新闻。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民生问题,与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议案、提案中也纷纷热议民生的话题。此时,民生新闻早已成为主流媒体传播的新闻范畴。如何做好民生新闻,已不仅是党和政府关心的事,更是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事,也是新闻媒体肩负的重任。然而,民生新闻要想越来越吸引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