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那些你不曾知道的旧事儿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冽甘美的泉水是济南的血脉,赋予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
  泉生济南!七十二名泉享誉天下,其中最著名者非趵突泉莫属。现在,这里更成为济南名胜的代表。
  从公元前694年“公会齐侯于泺”的春秋时期至今,趵突泉见于记载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2700年间,趵突泉有“泺”“娥英水”“温泉”“槛泉”“瀑流泉”之别称,而老济南人都习称为“三股水”。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宋代曾巩《齐州二堂记》载:“有泉涌出,高或至数尺”。
  宋代的著名词人,也是济南人最为自豪的老乡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就研究过济南泉水,撰有一部《历下水记》,成为研究济南泉水最早的专门著作之一,李格非也成为系统研究济南泉水的第一人。宋人张邦基所著的《墨庄漫录》中对《历下水记》有过记载:“济南为郡,在历山之阴。水泉清冷,凡三十余所,如舜泉、爆流、金线、真珠、孝感、玉环之类皆奇。李格非作《历下水记》叙述甚详,文体有法。”也就是说,《历下水记》是一部叙述济南泉水的著作。
  曾巩在任济南知州时,对于济南的城市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他还对济南泉水进行过调查与研究,并将当时的“爆流泉”正式命名为“趵突泉”,并留下了许多歌咏泉水的诗篇和文章。
  他在《元丰类稿》卷十九《齐州二堂记》一文中这样描绘趵突泉:“泉自渴马之崖,潜流地中,而至此复出也……齐多甘泉,冠于天下,其显名者以十数,而色味皆同,以予验之,盖皆泺水之旁出者也。”并第一次将“趵突泉”之称用文字记载下来。
  “民国”照片中的趵突泉
  那么,旧时的趵突泉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可以通过几帧“民国”时期的老照片来欣赏下那时的趵突泉景象。(如上图)
  “民国”时期的趵突泉三股水喷涌旺盛,露出“水势若轮”之态,和现在的大不相同。旧书中载:“……走过那座石桥,再向北去,转过几间布棚,便可以看到一个大泉池,那便是所谓趵突泉了。泉池差不多是见方的,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一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的。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像喷水泉一般,老是那么翻滚,只听得‘勃勃’的声音,一股股的水从水底里直向上冒、冒、冒,冒得比水面高出二三尺,雪白的好像一座透明的玻璃柱,又好像那池底里在架着热火烧,把池水烧开了似的翻滚。”
  那时的趵突泉喷涌情形和现在旺水时差不多,但泉池中和周围的景致却有很大不同。趵突泉与观澜亭之间的泉池中有5通古碑,从北到南依次为“鸢飞鱼跃”“小游仙”“趵突泉”“第一泉”“我爱其情”。在观澜亭南还有“观澜”石碑,外面用砖砌有护栏。
  而周围除了几座建筑外,都被茶棚占据,其外围更是当时济南有名的集市。
  旧书中描述:“在泉池的西面,有一所白雪亭,亭前池水中植着许多石碑,碑上刻着‘趵突’‘游仙’‘第一泉’‘鸢飞’‘鱼跃’‘我爱其情’等字句,那白雪亭里就是一个大鼓书场,因为那亭适靠在泉水的西面,所以比较清雅一点。除了白雪亭以外,在趵突泉北面,有一所吕祖庙,庙里有文昌阁,里面开设茶肆和书场,游人们到趵突泉来的,大半在吕祖庙里歇息喝茶。那庙前有一带廊檐,檐下有一排白石栏杆,刚好枕在泉水上面,如果在那里坐下,口喝着香茗,耳听着潺潺的水声,眼前注视着几个滚流不息的大水柱,这情景也是十分够味的。”
  六股水的趵突泉
  20世纪30年代的一帧人工上色的照片中,趵突泉显得非常奇怪。
  那“奇怪”的是什么呢?奇怪的有两处,一处是照片中那一个喷着细水柱的东西,这个喷水的东西不大,露出水面也就不到20厘米的样子,下半部为圆柱形,喷水眼很细,其用处是什么?什么时候所建?什么时候拆除的?这个东西看上去似乎应为当时修建的人工景观,到底为何设施,有待考证。二是看泉池中除了东西方向的三股水外,在西侧碑刻前还有南北向的泉眼正在喷涌,水势也不小,其中有的泉眼是否人工所为?还是别的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左图)
  在1932年8月出版的《华年》杂志第一卷第十七期上,刊登了老舍先生的一篇《趵突泉欣赏》,其中写道,“新近为增加河水的水量,又下了六根铁管,做成六个泉眼,水也流得很旺,但我还是爱原来的那三个。”
  《济南史志》第一卷的“大事记”中找到证据,在“大事记”的1931年条目下,有这样的记载:“4月20号,趵突泉治理工程开工。10月9号竣工。深挖泉池一米,四周砌石护栏,并凿新泉三眼,每秒增加流量0.4立方米。”
  在1934年出版《济南大观》一书中,在记录“趵突泉”的条目中这样记载:“吕祖殿前三泉涌出,浪花漂越,若有激使然者,故民俗‘三股水’。近又人工造六泉,一在桥西,一在桥东。小花浪涌,较原三泉为高。水绕殿北,会东流水、入小清河。”
  通过这段记载,可以得知当时的趵突泉最多时出现过9股水,其中6股是人造的,其中3股在来鹤桥的桥西,3股在来鹤桥的桥东。如此,老照片中6股水,应当是3股水是自然的,另3股水是人造的。
  另外,“喷着细水柱的东西”应该也是人造的,据老人说,这个东西叫做“铁蛤蟆”或“铜蛤蟆”,也是当时的一个人造景观。
  曾经干涸的趵突泉
  现在很多人在欣赏趵突泉喷涌不停的美景时,很难想象趵突泉也曾几乎无水涌出,池底呈干涸之状。
  笔者藏有一份非常奇特的宣传画,是1981年手工绘制的。宣传画为四开,主题为《保泉节水工程》,内容是当年济南市有关单位根据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济南视察时的指示做的保泉节水规划和实施措施。
  1981年5月4日,胡耀邦在济南出席中共山东省委召开的地、市委书记会议时发表讲话,对山东工作提出了四点希望,并做了保护济南泉水,一至三年恢复泉群冒水的指示。
  这份宣传画的内容采取了连环画的形式,第一幅画就是胡耀邦在做指示时的情景,所配文字为:“胡耀邦同志来济时,对保护和恢复泉水问题非常关心和重视,指出‘从前几年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现在趵突泉没水了。什么时间趵突泉再恢复?一年能不能恢复?一年恢复不了两年,两年恢复不了三年,三年差不多了吧?”
  后面几幅画反映的就是当时济南市有关单位和部门根据这个指示在进行郊外引水、引黄工程等工作,使趵突泉在1982年9月恢复喷涌。
  这幅宣传画是1981年趵突泉停喷和复涌的实物资料,也体现出国家领导人对泉城、对济南泉水的关心和重视,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
  早在宋代熙宁六年至熙宁七年(1073-1074年),就有记载称:“泉水干涸,明年虽雨而泉不作,又明年夏大雨,泉始复发。”可见当时趵突泉曾经停喷,泉池也已干涸。
  明万历、崇祯年间,以及清康熙年间、乾隆年间都有趵突泉因天气干旱原因停喷的记载。
  清末民初,也曾有过趵突泉因水位下降,几乎停喷的情况。这个可以从一张清末的照片中明显看出来,当时泉池内水深只及儿童脚面,可见趵突泉水量之小。
  到了1938年,因整个北方大旱,趵突泉再次停喷。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经济发展的需要,地下水开采增多,加上天气原因,趵突泉停喷多次。1972年,黄河断流,供水量不断增加。其年6月,趵突泉首次出现断流;1981年开始,趵突泉连续3年在3月至9月间断流,被人们称作“半年泉”;1986年5月,趵突泉停喷,时间长达15个月;20世纪80年代末,趵突泉停喷时间延长,曾连续停喷约30个月;1989年到1994年间,趵突泉持续喷涌了6年后出现停喷。1994年到1997年间,趵突泉每年都会出现停喷的情况;1999年3月14日停喷,停喷时间长达926天;2002年3月3日至2003年9月5日,趵突泉停喷548天。
  济南市在加大地下水的保护力度并采取放水保泉等措施后,自2003年9月以来,趵突泉已经恢复了四季泉水不断的景象,而且一直“坚持”到当下。
  趵突泉喷涌不停,再现“水涌若轮”的雄奇景象,是所有济南人最希望的!
  (图片由作者提供)
其他文献
近日,《太阳契丹——大辽文明展》在山东博物馆隆重开展,此次展览由山东博物馆与内蒙古博物院联合举办,这是辽代文物精品第一次在山东集中展示。  此次展览分为因俗而治、经济兴盛、文化艺术、多元宗教信仰和金冠银裹五个部分。展出文物共计110件(组),其中一级品59件(组),涵盖了金银器、陶瓷器、玉石器、玻璃器等多个门类,包括列入“20世纪中国考古重大发现”的“辽陈国公主墓”,1992年和2003年度分别列
期刊
今岁春天太过忙碌,恍惚间花落为尘,春归无迹。时光匆匆,何至于此,心中便不免生出很多感慨。  人生要忙的事太多,特别是到了这个年龄。还是到山中休养一下疲惫的神经吧。驱车进山,已是满目葱茏。忽然想起古人的一首诗: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温馨而惬意,那份闲适令人向往。山路渐行渐深,心情也渐渐愉悦起来,心是最难把持的,佛的要旨亦在修心,我本俗子,借境调心,不亦乐乎。
期刊
2015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巴基斯坦议会作《构建中巴命运共同体,开辟合作共赢新征程》的演讲,他说:“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走和平发展道路,对中国有利,对亚洲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即使再强大
期刊
2015年6月16日,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成立暨《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发布会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举行。  《天津皇会文化遗产档案丛书》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与冯骥才先生及其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历时4年精心打造的国家出版基金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全书共10册、135万字、收入图片1100余幅,首次系统、全面地对这一国家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有色、有影、有文的全记录,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
期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相信每位国人都会对诗人艾青的这句诗产生深深的认同感。在地球上,恐怕没有几个国家的人们像中国人这样对自然、土地及其之上的一切有这样天然、敏锐而深沉的感情。家国天下,胸中块垒,壮怀激烈,儿女情长……山水风物成为表达各种情怀的最佳载体,并绵延至今,有增无减。它们,是我们生活的物质依靠,更是我们外露的情感世界。当个人跳出自我乃至家庭家族的范围,试着将眼光打
期刊
今年57岁的孙秀云是山东省即墨市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埠西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她在21年前带着婆婆和两个女儿改嫁、悉心照料老人,村民称她是孝道的模范。  21年前,孙秀云的前夫因突患绝症去世,丢下了两个年幼的女儿和已是古稀之年的婆婆。在孙秀云20多岁刚嫁到这个家里时,看到的是一个破败贫困的家,凭借农村妇女任劳任怨、吃苦善良的品质,她下决心里里外外支起这个家,在此后十三年的生活中,她孝敬老人、操持
期刊
有天赋之才的人除了能够自安和平静,或许还应该感激和谨慎,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才华只是一种寄存关系。生命的性质本来就是如此的,这一点不一定每个人都具有理性的清晰,但或许隐隐有所悟知。所以当李白写出那些自荐表,大力炫耀自己如何拥有大能、如何了不起的时候,让人看了总是十分不安甚至厌烦。李白这时候对“寄存之物”的估计和认识既不充足又不清晰,说到底,“才华”是不能这样去对待的。当一个人忘记了自己拥有多少“才华
期刊
飞舞的剪刀、滑落的碎发……五六分钟之后,张大娘原本杂乱无章的头发立刻变得格外清爽。张大娘对着镜子左看右看,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她高兴地说:“我跑了三条街,才找到这家老式理发店的!”而旁边的王大爷正静静地躺在理发椅上,脸上敷着热毛巾等着刮脸。  在各种时尚理发店“洗剪吹”满大街的当下,剪发、染发、烫发统称为“做造型”的时代,剃头、刮脸这种简陋而又破旧的老式理发店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在济南二七
期刊
2015年中国“文化遗产日”山东主场系列活动,6月24日在济南唐冶新区山东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项目工地举行。以此为标识,国家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重点科研基地、明清官式建筑保护研究重点科研基地曲阜分基地、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等四个科研单位正式揭牌,齐长城文物保护18项工程正式开始,山东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建设全面启动。  2014年初,山东省文物局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乡村记忆”
期刊
牛继伟,一个行走在火与土之间的行者,一个醉心于陶瓷雕塑艺术中穿行游走的的痴人。他有着两重身份——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同时还是辰浩雕塑艺术公司总经理。在辰浩雕塑艺术有限公司的大院里,可以看到许多先哲的塑像:孔子、孙子、蒲松龄……这些已经逝去的伟大人物的塑像上,仿佛依旧闪烁着不灭的儒雅智慧的光芒,这是牛继伟的精神追求。在名贵花木之间,还有一些漫塑、盆景、瑞兽等,这是牛继伟的艺术世界。在火与土的浸润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