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要求大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学会创新。总之,要求从整体上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当前的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学生工作的角度来认识素质和素质教育
首先,给素质一词一个科学的界定,素质应是指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为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经过后天启发、诱导、激励、教育等手段使人在社会实践中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这就为我们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切实可靠的行为指针和目标选择。其次,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素质教育是以完善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为目标的,换言之,教育界把素质界定为“人类以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素质教育具有前瞻性、基础性、整体性、广泛性、时代性、发展性和差异性等特征。其中,前瞻性突出表现为素质教育要面向未来,不断对传统的素质结构要求加以调整,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培养在未来真正起能动作用的人的素质;基础性特征在于素质教育能培养人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等的基本素质。而它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在素质水平构成要素的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是整体性特征的最主要体现。广泛性则体现在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极为广泛,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智力、文化、技术、能力、审美、身体、心理等各个方面。素质教育总是在一定背景下展开的,它必然与时代发展的脉搏紧密相连,反映时代发展的水平,为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服务,这是其时代性和发展性的突出体现。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总是建立在人原有素质基础上,而人与人之间的素质又是有差异的,所以素质教育也具有差异性。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容和运行方式,成为开展学生工作的科学依据和层次目标。再次,要明确素质教育对学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发展人的素质为目的。学生工作则是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下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活动,它以实际活动为行为载体,充分利用组织优势,使学生向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认识学生工作的作用
面对素质教育新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经济的汹涌大潮,高校的学生工作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导向明确性。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层次接班人才,是高校学生工作中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一条最基本、最明确的方向。行为能动性。即学生工作要严格遵循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通过运用激励和强化手段,全面、有效地激活学生主体的深层次要求和内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能够正确处理好各种现实问题,最终形成人才培养新格局。内容多重性。学生工作尽快突破原来的以学习管理为主的单一工作模式,迅速转向素质教育目标所要求的人才的能力增强和素质提高,充实工作内涵,拓展工作范围,从多方面完成素质教育对学生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方法科学性。我们需要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计划、有预见地组织、协调、影响学生工作的各种因素,以寻求培养合格人才的最佳实施方案,实现工作的科学化、秩序化。因此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显然是做好高校学生工作的关键。
学生工作处在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担负着选才、管理及其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任务,是一个完整的培养过程和系统工程。另外,受教育与管理相互作用规律的支配和影响,学生工作集教育与管理为一体,体现了学生教育与管理是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这样,高校学生工作与高校的教学工作相比,就能够更好地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青年学生的特点,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真正形成以教育为先导,以服务为基础,以管理为依托的宏观教育格局,充分发挥思想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和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作用,最终做到学生工作入理、入情、入境的完善效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工作实现几个嬗变
在以往的学生管理机制中,学生工作是学校整个德育体系中的主要环节,其功能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强化学生纪律观念为主。但从实践中看,往往是强化了管理功能,淡化了教育引导功能。随着校园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化、社会化发展的突出,重管理、轻引导的学生工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在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教育的时代性、个性化及全面发展的要求,因而应从运作功能的角度自觉地将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学生工作的中心内容。
目前,从事学生工作的队伍的素质构成还无法适应素质教育对学生工作提出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三个不适应:一是思维方式不适应。表现在以线性思维和常规思维为主,缺少创造性思维。在工作中,敏锐把握学生心理和时代脉搏的意识不强,不能够多学科、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形成立体的工作思路,也不能在新的选择基础上产生新的突破;二是知识结构不适应。知识面和特长基本限于本专业范围内,知识结构的张力和应变能力都较差。素质教育对学生工作队伍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比专业教师还高,从事学生工作的队伍要具备敏感的意识,及时感受到时代发展对于未来人才的要求,并通过培养和调整学生思维能力与结构、组织有效的学生活动形式,全面落实培养人才的目标。三是组织能力不适应。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干部和大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参与到学生工作过程中来,从事学生工作的队伍若没有准确的判断选择能力和较高的人才组合艺术,是很难选择适宜的工作项目和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工作气氛的。
学生工作虽然是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但有其独立性。面对着新的工作任务,单枪匹马地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无法适应要求。学生工作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各种基本技能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以实现从机制上成为学校工作有机组成部分的目标。所以,学生工作必须转变运作方式,变一味以自己为主的工作方式为整合工作资源的发挥协调、组织的中介作用,将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按照自身的工作需要集中起来,完成对大学生的培养任务。
正确处理学生工作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学生工作不能忽略以德育人的根本。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德育应向能力的培养靠拢。这是极其危险的认识。学生工作在为素质教育服务的过程中,必须时刻牢牢把握以德育为本这一核心,不能因为手段的改变而导致目的的改变,本末倒置。否则,学生工作就在服务的过程中失去了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和地位。
学生工作不能偏离以教学为中心。我们必须明确认识,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工作不能偏离教学这个中心。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正确接受基本的道德常识和科学知识,学生工作的效果就会失去前题和依托,学生工作与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就会失去衔接的基础。
学生工作要与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教育协调发展。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工作要注意与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教育形成一个互补、互动、和谐的关系,以免在工作效果上造成内容重复、相互抵消、资源浪费。从根本上说,它要求学校的素质教育、德育工作要形成一体化的思路、一体化的格局、一体化的机制、一体化的运作程序和运作内容。
从学生工作的角度来认识素质和素质教育
首先,给素质一词一个科学的界定,素质应是指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为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经过后天启发、诱导、激励、教育等手段使人在社会实践中养成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这就为我们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切实可靠的行为指针和目标选择。其次,正确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素质教育是以完善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为目标的,换言之,教育界把素质界定为“人类以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素质教育具有前瞻性、基础性、整体性、广泛性、时代性、发展性和差异性等特征。其中,前瞻性突出表现为素质教育要面向未来,不断对传统的素质结构要求加以调整,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培养在未来真正起能动作用的人的素质;基础性特征在于素质教育能培养人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基本素养等的基本素质。而它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在素质水平构成要素的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是整体性特征的最主要体现。广泛性则体现在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极为广泛,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智力、文化、技术、能力、审美、身体、心理等各个方面。素质教育总是在一定背景下展开的,它必然与时代发展的脉搏紧密相连,反映时代发展的水平,为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服务,这是其时代性和发展性的突出体现。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总是建立在人原有素质基础上,而人与人之间的素质又是有差异的,所以素质教育也具有差异性。这些都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学生工作的内容和运行方式,成为开展学生工作的科学依据和层次目标。再次,要明确素质教育对学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发展人的素质为目的。学生工作则是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下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活动,它以实际活动为行为载体,充分利用组织优势,使学生向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认识学生工作的作用
面对素质教育新的培养目标和知识经济的汹涌大潮,高校的学生工作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导向明确性。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层次接班人才,是高校学生工作中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一条最基本、最明确的方向。行为能动性。即学生工作要严格遵循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通过运用激励和强化手段,全面、有效地激活学生主体的深层次要求和内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能够正确处理好各种现实问题,最终形成人才培养新格局。内容多重性。学生工作尽快突破原来的以学习管理为主的单一工作模式,迅速转向素质教育目标所要求的人才的能力增强和素质提高,充实工作内涵,拓展工作范围,从多方面完成素质教育对学生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方法科学性。我们需要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计划、有预见地组织、协调、影响学生工作的各种因素,以寻求培养合格人才的最佳实施方案,实现工作的科学化、秩序化。因此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显然是做好高校学生工作的关键。
学生工作处在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担负着选才、管理及其向社会输送人才的任务,是一个完整的培养过程和系统工程。另外,受教育与管理相互作用规律的支配和影响,学生工作集教育与管理为一体,体现了学生教育与管理是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这样,高校学生工作与高校的教学工作相比,就能够更好地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青年学生的特点,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真正形成以教育为先导,以服务为基础,以管理为依托的宏观教育格局,充分发挥思想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的功能和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潜能,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作用,最终做到学生工作入理、入情、入境的完善效果。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工作实现几个嬗变
在以往的学生管理机制中,学生工作是学校整个德育体系中的主要环节,其功能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强化学生纪律观念为主。但从实践中看,往往是强化了管理功能,淡化了教育引导功能。随着校园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以及学生个性化、社会化发展的突出,重管理、轻引导的学生工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就是在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教育的时代性、个性化及全面发展的要求,因而应从运作功能的角度自觉地将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学生工作的中心内容。
目前,从事学生工作的队伍的素质构成还无法适应素质教育对学生工作提出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三个不适应:一是思维方式不适应。表现在以线性思维和常规思维为主,缺少创造性思维。在工作中,敏锐把握学生心理和时代脉搏的意识不强,不能够多学科、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形成立体的工作思路,也不能在新的选择基础上产生新的突破;二是知识结构不适应。知识面和特长基本限于本专业范围内,知识结构的张力和应变能力都较差。素质教育对学生工作队伍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比专业教师还高,从事学生工作的队伍要具备敏感的意识,及时感受到时代发展对于未来人才的要求,并通过培养和调整学生思维能力与结构、组织有效的学生活动形式,全面落实培养人才的目标。三是组织能力不适应。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干部和大学生以主体的姿态参与到学生工作过程中来,从事学生工作的队伍若没有准确的判断选择能力和较高的人才组合艺术,是很难选择适宜的工作项目和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工作气氛的。
学生工作虽然是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但有其独立性。面对着新的工作任务,单枪匹马地进行学生的素质教育无法适应要求。学生工作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各种基本技能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以实现从机制上成为学校工作有机组成部分的目标。所以,学生工作必须转变运作方式,变一味以自己为主的工作方式为整合工作资源的发挥协调、组织的中介作用,将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按照自身的工作需要集中起来,完成对大学生的培养任务。
正确处理学生工作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学生工作不能忽略以德育人的根本。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德育应向能力的培养靠拢。这是极其危险的认识。学生工作在为素质教育服务的过程中,必须时刻牢牢把握以德育为本这一核心,不能因为手段的改变而导致目的的改变,本末倒置。否则,学生工作就在服务的过程中失去了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和地位。
学生工作不能偏离以教学为中心。我们必须明确认识,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学生工作不能偏离教学这个中心。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正确接受基本的道德常识和科学知识,学生工作的效果就会失去前题和依托,学生工作与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就会失去衔接的基础。
学生工作要与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教育协调发展。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工作要注意与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教育形成一个互补、互动、和谐的关系,以免在工作效果上造成内容重复、相互抵消、资源浪费。从根本上说,它要求学校的素质教育、德育工作要形成一体化的思路、一体化的格局、一体化的机制、一体化的运作程序和运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