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时代,企业人工荒不断加剧,人才缺口逐年上升,然而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依旧不容乐观。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企业产业结构与学校人才培养结构不协调,从学校到企业间衔接不合理。作为培养面向企业经营管理、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职院校,近年来越发意识到到将学校专业建设和实践技能结合,面向企业定向塑造人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文以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为出发点,探索校企合作的当今时代下的新体制、新模式,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和各类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进而服务社会、互利共赢。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进程加快,我国原先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已逐渐顺应生产需求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模式。在加工装备、产业制造领域我国已逐渐成为面向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基地,职业教育的地位已然转变。当此之时,大批的廉价劳动力已然不能满足产业转型的需求,我们迫切需求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然而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联系不够密切,导致人才培养跟不上企业转变。因而如何强化校企合作,成为了学校专业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一、校企合作的建设背景
据《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总规模已经逐年提升,并在2011年达到了3300多万人。高等职业院校的毛入学率已经同比超越了往年百分之十以上,现开设的专科教育类别升至了一千两百多个。在读的高职院校学生总数超过了一千万。职业教育发展风头正盛,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未来高职院校将作为我国后备企业人才和技术类工厂人才的输送基地,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如《教育部关于如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职业院校的合理规划》中就当今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前景及其面临的问题和考验提出了几项措施:强化校企合作,大力发展职业化、专业实践,重视实习,强化工学联系,建设职业实践训练基地。可见高职院校要强化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势在必行![1]
二、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借鉴
2.1德国“双元制”
“双元制”,其实就是一种企业和非全日制职业院校两方合作进行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双方通过签订协议,建立长久稳固的合作关系,规定并明确了两方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受训者先以学生的身份在职业学校进行文化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意识培养。然后再以实习生或者学徒的身份进入到相应的企业内进行职业技能实践学习和技术操作的培训。这种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了起来。能够更好的培养出素质过硬的职业技术专业人才。
“双元制”的优势和长处在于将理论和实训结合,合理安排时间,学校和企业培训的时间比例大约是3:7。另外直接进入企业实训在节约职业院校办学成本的同时,还让学生提前接受企业环境,融入职业氛围,更早的接收到专业化的岗位预培训。[2]
2.2英国“三明治”模式
“三明治”模式,是艾德思教育基金会的职业教育品牌课程。采取的方式是学习实践交替进行。具体来讲,若是三年的学制,则第一年在企业实践,培养专业化的感性认知,了解专业需求和专业核心重点。然后在第二年中通过学校的学习功课这些难题。在第三年再次进入企业实践,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验证和消化吸收。
“三明治”模式的優点在于,教学的过程符合“实践—认知—实践”循环学习,互相促进的规律。从而培养出顺应企业快速变化和新技术学习掌握的高素质人才。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拥有很强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和动手能力。有着十分牢固的专业基础,是企业岗位后备储蓄的中坚力量。
2.3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合作教育”即是校企合作这一模式最正统的起源。也是美国职业教育模式中最成功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办学模式。合作教育委员会对合作教育的界定为:它是一种结构性的灵活教育策略,通过将学校学习的知识和事业领域内的专业生产机能经验结合起来,消除了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界限。使得学生学习知识,验证知识,都可以通过为企业进行相关工作而实行。同时还能获得相应报酬。然后将工作中反馈的问题和经验总结带回班级,做出进一步分析优化。
“合作教育”的重点便是在于校企两者之间的密切结合,使得两者几乎融为一体。让学生日常学习中两者等比出现,各取所需,各司其职。从而提高两者联系,使劳动力和劳动力市场几乎同步,更能满足社会职业技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三、我国高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结合国外多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再参考国内的背景形式,可以尝试进行以下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到现有的职业院校专业办学教育中来。从而改善现有的学校和企业高度分离的局面。
3.1“订单化”模式
所谓“订单式”模式,即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委托培养职业人才的院校,定向培养专业人才,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的标准,然后提供给用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如同企业作为需求方,直接向职业院校签订人才“订单”,通过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具体来讲,首先企业根据内部人才实际需求,将专业化偏向分类。再交由校方依据国家教育部专业规范,改变课程结构和课程类别。强化企业人才素的用性教学。更偏重于实践教育,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生产制造线的人才需求。
3.2“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即是分阶段的学习,并用学生阶段参与实践的完成度作为审核评判学生成绩的标准。是一种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交替进行的方式。在学生的学业要求中加入实践“单元”数量需求。即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不同,为学生设立每学期,一星期、半个月、甚至长达几个月的专业实践工作的要求。包括“X+Y”、”X+Y+Z”、“三明治式”等方式。这种方式,直观的规定工与学时间上的分配,形成有机循环的专业学习链。通过分阶段的知识结合工程应用,针对性强,同时又灵活多变。更能适应大范围,多种类的职业人才培养。
国外有许多成功的校企结合促进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模式,不过作为中国的职业院校,就应当以本土人的方式,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分析我国本土特色,探索研发出适合我国国情,满足当前企业人才需求和多元化职业发展趋势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打造出我们自己的校企合作品牌,为高职学院强化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何海艳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本土化的研究——以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田智慧,湖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进程加快,我国原先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已逐渐顺应生产需求转变为集约型生产模式。在加工装备、产业制造领域我国已逐渐成为面向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生产基地,职业教育的地位已然转变。当此之时,大批的廉价劳动力已然不能满足产业转型的需求,我们迫切需求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然而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联系不够密切,导致人才培养跟不上企业转变。因而如何强化校企合作,成为了学校专业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一、校企合作的建设背景
据《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总规模已经逐年提升,并在2011年达到了3300多万人。高等职业院校的毛入学率已经同比超越了往年百分之十以上,现开设的专科教育类别升至了一千两百多个。在读的高职院校学生总数超过了一千万。职业教育发展风头正盛,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未来高职院校将作为我国后备企业人才和技术类工厂人才的输送基地,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如《教育部关于如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职业院校的合理规划》中就当今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前景及其面临的问题和考验提出了几项措施:强化校企合作,大力发展职业化、专业实践,重视实习,强化工学联系,建设职业实践训练基地。可见高职院校要强化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势在必行![1]
二、国外校企合作模式借鉴
2.1德国“双元制”
“双元制”,其实就是一种企业和非全日制职业院校两方合作进行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双方通过签订协议,建立长久稳固的合作关系,规定并明确了两方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受训者先以学生的身份在职业学校进行文化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意识培养。然后再以实习生或者学徒的身份进入到相应的企业内进行职业技能实践学习和技术操作的培训。这种模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了起来。能够更好的培养出素质过硬的职业技术专业人才。
“双元制”的优势和长处在于将理论和实训结合,合理安排时间,学校和企业培训的时间比例大约是3:7。另外直接进入企业实训在节约职业院校办学成本的同时,还让学生提前接受企业环境,融入职业氛围,更早的接收到专业化的岗位预培训。[2]
2.2英国“三明治”模式
“三明治”模式,是艾德思教育基金会的职业教育品牌课程。采取的方式是学习实践交替进行。具体来讲,若是三年的学制,则第一年在企业实践,培养专业化的感性认知,了解专业需求和专业核心重点。然后在第二年中通过学校的学习功课这些难题。在第三年再次进入企业实践,对所学的知识进行验证和消化吸收。
“三明治”模式的優点在于,教学的过程符合“实践—认知—实践”循环学习,互相促进的规律。从而培养出顺应企业快速变化和新技术学习掌握的高素质人才。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的人才,拥有很强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和动手能力。有着十分牢固的专业基础,是企业岗位后备储蓄的中坚力量。
2.3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合作教育”即是校企合作这一模式最正统的起源。也是美国职业教育模式中最成功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办学模式。合作教育委员会对合作教育的界定为:它是一种结构性的灵活教育策略,通过将学校学习的知识和事业领域内的专业生产机能经验结合起来,消除了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界限。使得学生学习知识,验证知识,都可以通过为企业进行相关工作而实行。同时还能获得相应报酬。然后将工作中反馈的问题和经验总结带回班级,做出进一步分析优化。
“合作教育”的重点便是在于校企两者之间的密切结合,使得两者几乎融为一体。让学生日常学习中两者等比出现,各取所需,各司其职。从而提高两者联系,使劳动力和劳动力市场几乎同步,更能满足社会职业技术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三、我国高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结合国外多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再参考国内的背景形式,可以尝试进行以下校企合作模式,应用到现有的职业院校专业办学教育中来。从而改善现有的学校和企业高度分离的局面。
3.1“订单化”模式
所谓“订单式”模式,即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委托培养职业人才的院校,定向培养专业人才,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的标准,然后提供给用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如同企业作为需求方,直接向职业院校签订人才“订单”,通过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具体来讲,首先企业根据内部人才实际需求,将专业化偏向分类。再交由校方依据国家教育部专业规范,改变课程结构和课程类别。强化企业人才素的用性教学。更偏重于实践教育,能最大限度的满足生产制造线的人才需求。
3.2“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即是分阶段的学习,并用学生阶段参与实践的完成度作为审核评判学生成绩的标准。是一种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交替进行的方式。在学生的学业要求中加入实践“单元”数量需求。即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不同,为学生设立每学期,一星期、半个月、甚至长达几个月的专业实践工作的要求。包括“X+Y”、”X+Y+Z”、“三明治式”等方式。这种方式,直观的规定工与学时间上的分配,形成有机循环的专业学习链。通过分阶段的知识结合工程应用,针对性强,同时又灵活多变。更能适应大范围,多种类的职业人才培养。
国外有许多成功的校企结合促进职业院校教育发展的模式,不过作为中国的职业院校,就应当以本土人的方式,创造出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分析我国本土特色,探索研发出适合我国国情,满足当前企业人才需求和多元化职业发展趋势下的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打造出我们自己的校企合作品牌,为高职学院强化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何海艳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本土化的研究——以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 田智慧,湖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