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金融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目前的整体发展重点仍然是城市化建设,导致了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且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凭借着自身高效率低成本的特征迅速成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和普惠金融的背景下,以辽宁省为例,探索互联网金融与农村金融相结合的可行路径,为辽宁省农村金融的发展与改革问题探寻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辽宁农村金融;应用研究
一、农村金融概况
农村金融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一系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降低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使用成本,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匹配更多的可用资金,从而带动农村各个产业的生产和发展,激发整个农村市场的活力,实现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高达9亿人,占比高达65.7%,然而,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而且,农村金融存在着借贷成本高,风险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得农村经济主体的借贷成本居高不下,长期处于供需不平衡的状态。为了调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2013年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将更加广泛的经济主体纳入到国家的金融体系中来,为农民及小微企业等提供可负担成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外,今年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中再次将目标集中在“三农”上,倡导增加和完善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普惠金融的实施节奏,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
二、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辽宁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始终处于不断的尝试、拓展和完善中。从2004年的辽宁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到2007年的辽宁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再到2008年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辽宁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以及中央财政农业保险试点,一系列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与推进,使得辽宁省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的辽宁省农村金融是以政策性银行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引导,商业性农村金融组织如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导,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为辅助,形成一套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
2010年,全国平均涉农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为23%,而辽宁省涉农贷款余额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仅为15.24%,其中,农业贷款所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仅为4.79%,农户贷款所占全部贷款比例仅为3.7%。此外,辽宁省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总数在2011年底达到3453个,其中县域平均每万人拥有的机构网点数为1.5个,而乡镇只有1.1个,而城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的机构网点数在2006年就已经达到2个。可见,辽宁省农村金融在为农村主体提供贷款资金方面不足,且金融机构网点缺乏且分布失衡,总体上来看,辽宁省农村金融的整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一段差距。
三、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问题
1.资金来源少,借贷门槛高
农村生产本身具有的普遍特征如:生产周期长、缺乏抵押物和质押物、风险性较高,加上农村市场中的资金需求量小、需求分散且平均收益率较低,导致部分金融机构削减农村市场的金融服务,并将农村市场的存款用到城市化建设中去,部分商业性金融机构甚至撤出农村市场,加重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其次,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将服务重点集中在大的项目和企业上,导致部分小的项目和企业很难拿到借贷,资金使用成本高,借贷门槛高。最后,农村市场信息不透明,农户信息开放性较低,信用体系不完善,导致坏账率较高,资金的利用率差,进一步增加了资金的借贷门槛。
2.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辽宁省的农村金融体系目前仍然是以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为主导,其他金融形式如保险、金融咨询以及投资理财则发展缓慢,导致整个农村金融的机制和市场功能不完善,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而且,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产品形式和具体的服务内容与农村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没有技术性和针对性。随着整个农村经济的提升和市场的逐步发展,农村产业化升级带来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包括结算、信用卡、金融咨询以及证券发行,农村金融市场存在较大的产品空隙,需要不断的产品完善和创新来推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3.市场力量分散,体系不健全
目前,整个辽宁省的农村金融服务整体较为单薄,各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有效连接,资源要素较为分散,导致市场集中度不够,市场力量分散。此外,农业方向的政策性资金支持与商业性金融资金缺乏有机的结合与匹配,信贷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硬件支持和软件开发还不到位,导致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与城市金融相比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因此,辽宁省农村金融的发展需要在农村金融整体的层次性、覆盖面和可持续方面加强系统性建设和优化。
4.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辽宁省的整个农村金融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和促进,一方面需要政策性资金的注入帮助解决部分农村主体的借贷难题;另一方面需要政府主导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除此之外,政府方面制定的涉农扶持政策力度的大小直接与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的布局和规划密切相关,政策扶持力度较大时,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到农村市场中来,从而提供较为充分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政策能够很好的起到金融引导和推动的作用,是整体性的制度保障,帮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中的机制,促进供需匹配,也更加有利于农村技术进步和农村创新发展,为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动力。
四、辽宁省农村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辽宁省农村金融本身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和转型的问题,导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有增无减,在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不对等的情况下,需要新的方式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其次,在整个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层面做出普惠金融的决策,将范围更广泛的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纳入到整个农村金融的体系中来,对辽宁省的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最后,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喊出,需要大力发展辽宁省的现代农业,加强整个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从国家层面会有一些政策性支持和倾斜,从多个角度给予支撑,推动和促进各产业的发展升级。从这3个方面综合来看,不管是为了自身问题的解决还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利好,辽宁省农村金融都需要在这个时机下加快发展步伐,结合辽宁省农村金融的具体问题与发展方向找出解决方案,充分利用政策性支持借势大力发展和进步。 五、互联网金融内涵特征与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和渠道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及金融信息服务的金融模式。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快速涌现出一大批互联网金融相关企业。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包括:低成本高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以及客户大众化。具体来看,互联网金融是典型的数据驱动,通过信息化技术和规模效应降低整体的经营成本并提高交易效率。同时,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可以降低供需信息的不对称性,也能够从多方面收集和记录用户的信用指标,通过平台直接将借贷双方对接起来,信息更加透明真实。此外,互联网金融高效快捷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传统金融机构没有覆盖的长尾小微客户。
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最基础和常见的是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的情况下衍生出来的,利用互联网的无边界特性,增加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线上渠道,覆盖更多的用户群体,如银行和保险公司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是以支付功能为切入口延伸到互联网金融领域,提供一系列理财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P2P网贷(person-to-person)是指线上金融平台通过将小额的个人资金聚集起来提供给资金需求者,平台起到资金供求双方的对接和撮合作用。众筹金融以产品或项目为载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资金需求以若干等额的形式发布出去,设定一定额度的资金筹集目标,并在一定时间周期后兑付收益的模式。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用户规模为4.12亿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高达63.38%,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市场规模在2014年底已突破10万亿,互联网金融市场整体规模仍处于不断的上升过程中,在短期内快速成长,并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和市场前景。
六、互联网金融促进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的可行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及本身具有的低成本高效率特点与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有机结合、深度协作,在指导农村金融体系快速完善以及更新迭代的同时,为农村金融带来新的方向和发展契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金融大数据建设
大数据的应用已经在互联网行业取得显著成果,农村金融大数据的建设能够有效的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借款难题,并且对于构建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和意义。可以将线上的海量消费信息和信用信息与线下的金融机构掌握的金融信息打通,从而形成丰富全面开放共享的农村金融大数据信息库,能够从各个不同的信息维度对每个个体进行系统性分析呈现出一个全面的客观的数字化的“人”来,在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同时,更加全面的对资金借贷主体进行系统性评估,能够有效降低资金借贷的风险。因此,农村金融大数据的建设能够为更多的资金需求者快速匹配所需资金,还将成为农村金融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2.农村金融产品丰富、优化与创新
针对目前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类型单一的情况,应该丰富和完善现有农村金融的基础产品类型,根据农村市场的具体特征以及农村金融主体的现实需求调整和优化产品与服务,增强农村金融产品的可用性。在常见的现金存取和资金借贷的基础之上,增加保险类、投资理财类产品以及农村创业就业、购房、教育等大型支出的产品类型及重视程度,保障农村金融主体有更加多样化的选择空间。而且,可以将农村现有的可用资源进行包装梳理成创新金融产品,通过互联网的渠道推送给城市居民,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激发出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此外,针对农村市场多存款少理财的情况,推出短期稳定的理财产品实现资产增值,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尝试理财产品。
3.金融市场多主体联合发展
农村金融市场作为一个分散的低利润率和低业务量的区域市场,需要市场中各个主体联合起来消除间隙共同合作,在降低总体服务成本的同时,促进多方合作共赢。具体包括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如资产信用信息共享,借贷类、保险类、理财类等多种金融形式相互连通;金融机构与农业产业服务商合作,双方相互引流,共同促进整个供应链金融的落实和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上下游服务商的合作,在农业产品创新升级、农业技术现代化以及智慧农业方面全面发力;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基础上促进农村智慧金融的推动。因此,通过促进农村金融市场中各个参与主体的合作联动,共同打造好的产品、服务流程与体验,降低中间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共同推进农村金融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
4.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机制、流程优化调整
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化创新需要政策上的支持、机制上的完善和流程上的优化来做基础支撑和落实保障。政策方面,在普惠金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政策性的支持必须到位,如:绿色农业金融渠道的开通,对多样化农业金融产品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引入的鼓励,特定农村金融制度的开放等。机制方面,在与互联网金融融合的过程中,现有的信用评估机制、风险控制机制、产品机制、渠道机制等都需要做出一些调整以促进新型的农村金融形式能够得到良好的实施和落地。流程方面,现有的基础金融业务在更新优化后,部分基础业务会逐渐向互联网渠道转移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需要在流程上化繁为简,考虑农村市场的群体特点,保证过程简单便于理解。
参考文献:
[1]赵爽.互联网金融带给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的挑战[J].金融视线,2015(09).
[2]李国英.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15(11).
[3]谢方舟.互联网金融技术应用于农村金融的思考[J].科技平台,2014(10).
[4]江瀚,向君.以互联网金融推动普惠金融发展[J].金融发展研究,2015(10).
[5]邢文妍.完善辽宁金融体系探讨[J].特区经济,2012(11).
[6]孙承志,徐宗波.浅析辽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J].辽宁经济,2011(11).
[7]刘曦.公共财政应当大力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以辽宁为例[J].农业经济,2013(09).
作者简介:
王小军(1964—),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企业策划与管理、市场营销。
蒋与峰(1991—),男,河南人,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关键词】农村金融;互联网金融;辽宁农村金融;应用研究
一、农村金融概况
农村金融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金融机构通过提供一系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降低农村经济主体的资金使用成本,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匹配更多的可用资金,从而带动农村各个产业的生产和发展,激发整个农村市场的活力,实现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高达9亿人,占比高达65.7%,然而,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导致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滞后。而且,农村金融存在着借贷成本高,风险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得农村经济主体的借贷成本居高不下,长期处于供需不平衡的状态。为了调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2013年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将更加广泛的经济主体纳入到国家的金融体系中来,为农民及小微企业等提供可负担成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外,今年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中再次将目标集中在“三农”上,倡导增加和完善现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普惠金融的实施节奏,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
二、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辽宁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始终处于不断的尝试、拓展和完善中。从2004年的辽宁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到2007年的辽宁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再到2008年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辽宁省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以及中央财政农业保险试点,一系列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与推进,使得辽宁省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的辽宁省农村金融是以政策性银行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引导,商业性农村金融组织如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导,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为辅助,形成一套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
2010年,全国平均涉农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为23%,而辽宁省涉农贷款余额在全部贷款中的比例仅为15.24%,其中,农业贷款所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仅为4.79%,农户贷款所占全部贷款比例仅为3.7%。此外,辽宁省县域金融机构的网点总数在2011年底达到3453个,其中县域平均每万人拥有的机构网点数为1.5个,而乡镇只有1.1个,而城市平均每万人拥有的机构网点数在2006年就已经达到2个。可见,辽宁省农村金融在为农村主体提供贷款资金方面不足,且金融机构网点缺乏且分布失衡,总体上来看,辽宁省农村金融的整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还存在一段差距。
三、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问题
1.资金来源少,借贷门槛高
农村生产本身具有的普遍特征如:生产周期长、缺乏抵押物和质押物、风险性较高,加上农村市场中的资金需求量小、需求分散且平均收益率较低,导致部分金融机构削减农村市场的金融服务,并将农村市场的存款用到城市化建设中去,部分商业性金融机构甚至撤出农村市场,加重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其次,政策性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将服务重点集中在大的项目和企业上,导致部分小的项目和企业很难拿到借贷,资金使用成本高,借贷门槛高。最后,农村市场信息不透明,农户信息开放性较低,信用体系不完善,导致坏账率较高,资金的利用率差,进一步增加了资金的借贷门槛。
2.产品单一,缺乏创新
辽宁省的农村金融体系目前仍然是以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为主导,其他金融形式如保险、金融咨询以及投资理财则发展缓慢,导致整个农村金融的机制和市场功能不完善,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而且,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产品形式和具体的服务内容与农村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没有技术性和针对性。随着整个农村经济的提升和市场的逐步发展,农村产业化升级带来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包括结算、信用卡、金融咨询以及证券发行,农村金融市场存在较大的产品空隙,需要不断的产品完善和创新来推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3.市场力量分散,体系不健全
目前,整个辽宁省的农村金融服务整体较为单薄,各金融机构之间缺乏有效连接,资源要素较为分散,导致市场集中度不够,市场力量分散。此外,农业方向的政策性资金支持与商业性金融资金缺乏有机的结合与匹配,信贷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硬件支持和软件开发还不到位,导致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风险转移机制,与城市金融相比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因此,辽宁省农村金融的发展需要在农村金融整体的层次性、覆盖面和可持续方面加强系统性建设和优化。
4.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辽宁省的整个农村金融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和促进,一方面需要政策性资金的注入帮助解决部分农村主体的借贷难题;另一方面需要政府主导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除此之外,政府方面制定的涉农扶持政策力度的大小直接与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的布局和规划密切相关,政策扶持力度较大时,会有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到农村市场中来,从而提供较为充分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政策能够很好的起到金融引导和推动的作用,是整体性的制度保障,帮助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中的机制,促进供需匹配,也更加有利于农村技术进步和农村创新发展,为整个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动力。
四、辽宁省农村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辽宁省农村金融本身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和转型的问题,导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有增无减,在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不对等的情况下,需要新的方式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其次,在整个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层面做出普惠金融的决策,将范围更广泛的小微企业和普通个人纳入到整个农村金融的体系中来,对辽宁省的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最后,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口号喊出,需要大力发展辽宁省的现代农业,加强整个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从国家层面会有一些政策性支持和倾斜,从多个角度给予支撑,推动和促进各产业的发展升级。从这3个方面综合来看,不管是为了自身问题的解决还是国家政策层面的利好,辽宁省农村金融都需要在这个时机下加快发展步伐,结合辽宁省农村金融的具体问题与发展方向找出解决方案,充分利用政策性支持借势大力发展和进步。 五、互联网金融内涵特征与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基础,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和渠道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及金融信息服务的金融模式。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带动了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在短时间内快速涌现出一大批互联网金融相关企业。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点包括:低成本高效率、降低信息不对称性以及客户大众化。具体来看,互联网金融是典型的数据驱动,通过信息化技术和规模效应降低整体的经营成本并提高交易效率。同时,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可以降低供需信息的不对称性,也能够从多方面收集和记录用户的信用指标,通过平台直接将借贷双方对接起来,信息更加透明真实。此外,互联网金融高效快捷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传统金融机构没有覆盖的长尾小微客户。
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最基础和常见的是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是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的情况下衍生出来的,利用互联网的无边界特性,增加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线上渠道,覆盖更多的用户群体,如银行和保险公司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是以支付功能为切入口延伸到互联网金融领域,提供一系列理财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P2P网贷(person-to-person)是指线上金融平台通过将小额的个人资金聚集起来提供给资金需求者,平台起到资金供求双方的对接和撮合作用。众筹金融以产品或项目为载体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资金需求以若干等额的形式发布出去,设定一定额度的资金筹集目标,并在一定时间周期后兑付收益的模式。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用户规模为4.12亿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高达63.38%,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市场规模在2014年底已突破10万亿,互联网金融市场整体规模仍处于不断的上升过程中,在短期内快速成长,并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和市场前景。
六、互联网金融促进辽宁省农村金融发展的可行路径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及本身具有的低成本高效率特点与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有机结合、深度协作,在指导农村金融体系快速完善以及更新迭代的同时,为农村金融带来新的方向和发展契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金融大数据建设
大数据的应用已经在互联网行业取得显著成果,农村金融大数据的建设能够有效的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借款难题,并且对于构建农村金融信用体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和意义。可以将线上的海量消费信息和信用信息与线下的金融机构掌握的金融信息打通,从而形成丰富全面开放共享的农村金融大数据信息库,能够从各个不同的信息维度对每个个体进行系统性分析呈现出一个全面的客观的数字化的“人”来,在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同时,更加全面的对资金借贷主体进行系统性评估,能够有效降低资金借贷的风险。因此,农村金融大数据的建设能够为更多的资金需求者快速匹配所需资金,还将成为农村金融深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2.农村金融产品丰富、优化与创新
针对目前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类型单一的情况,应该丰富和完善现有农村金融的基础产品类型,根据农村市场的具体特征以及农村金融主体的现实需求调整和优化产品与服务,增强农村金融产品的可用性。在常见的现金存取和资金借贷的基础之上,增加保险类、投资理财类产品以及农村创业就业、购房、教育等大型支出的产品类型及重视程度,保障农村金融主体有更加多样化的选择空间。而且,可以将农村现有的可用资源进行包装梳理成创新金融产品,通过互联网的渠道推送给城市居民,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激发出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此外,针对农村市场多存款少理财的情况,推出短期稳定的理财产品实现资产增值,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尝试理财产品。
3.金融市场多主体联合发展
农村金融市场作为一个分散的低利润率和低业务量的区域市场,需要市场中各个主体联合起来消除间隙共同合作,在降低总体服务成本的同时,促进多方合作共赢。具体包括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如资产信用信息共享,借贷类、保险类、理财类等多种金融形式相互连通;金融机构与农业产业服务商合作,双方相互引流,共同促进整个供应链金融的落实和完善;农业龙头企业与上下游服务商的合作,在农业产品创新升级、农业技术现代化以及智慧农业方面全面发力;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的基础上促进农村智慧金融的推动。因此,通过促进农村金融市场中各个参与主体的合作联动,共同打造好的产品、服务流程与体验,降低中间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共同推进农村金融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
4.农村金融市场政策、机制、流程优化调整
农村金融市场的优化创新需要政策上的支持、机制上的完善和流程上的优化来做基础支撑和落实保障。政策方面,在普惠金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政策性的支持必须到位,如:绿色农业金融渠道的开通,对多样化农业金融产品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引入的鼓励,特定农村金融制度的开放等。机制方面,在与互联网金融融合的过程中,现有的信用评估机制、风险控制机制、产品机制、渠道机制等都需要做出一些调整以促进新型的农村金融形式能够得到良好的实施和落地。流程方面,现有的基础金融业务在更新优化后,部分基础业务会逐渐向互联网渠道转移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需要在流程上化繁为简,考虑农村市场的群体特点,保证过程简单便于理解。
参考文献:
[1]赵爽.互联网金融带给吉林省农村金融改革的挑战[J].金融视线,2015(09).
[2]李国英.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15(11).
[3]谢方舟.互联网金融技术应用于农村金融的思考[J].科技平台,2014(10).
[4]江瀚,向君.以互联网金融推动普惠金融发展[J].金融发展研究,2015(10).
[5]邢文妍.完善辽宁金融体系探讨[J].特区经济,2012(11).
[6]孙承志,徐宗波.浅析辽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J].辽宁经济,2011(11).
[7]刘曦.公共财政应当大力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以辽宁为例[J].农业经济,2013(09).
作者简介:
王小军(1964—),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战略管理、企业策划与管理、市场营销。
蒋与峰(1991—),男,河南人,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