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河北省邢台市西部路罗镇西北的贺家坪和邢台市西部的浆水镇前南峪国家森林公园为试点,通过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从农村居民个人基本情况、农村基础设施情况等对河北省山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定量的描述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增收 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合作医疗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22-02
我国农村整体落后于城市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都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为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发展战略。
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严谨科学的统计分析得出结果,以期对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贯彻落实、构建和谐河北、促进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和提高河北省农民整体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山区农村家庭收入
(一)农民家庭收入状况
1.农民收入来源情况分析
种植收入一直是农村家庭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在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很多农村地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的情况下,贺家坪和前南峪由于独特的自然风貌,其生态旅游近年来也成为收入的另一重要来源。受访村民收入来源为:种植收入50%,生态旅游20%,外出打工20%,其他收入10%。
2.贺家坪和前南峪的农业优势
2007年,两个村总种植面积耕地262亩,山地林场9000亩。核桃、板栗为主导经济作物,由于独特的自然风貌,当地的交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因此农业技术的交流和农产品的销售便利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增强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此外,由于独特的自然风貌,每年要接待二十余万人的旅客,配合着具有农村特色的农家乐,给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新的稳定的渠道。
贺家坪和前南峪有着独特的太行山大峡谷群和高产的经济作物,这些优势已明显地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不少的经济利益,但这两大经济优势所蕴含的潜力远不止于此。首先,贺家坪和前南峪可以朝着生态旅游村发展,通过对村的格局进行统一规划,完善其卫生条件,依托旅游搞活经济,发展村庄,打造从迎宾、餐饮、住宿到导游等的链式服务,通过第三产业拉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其次,对于地方高产的经济作物,不应该仅停留在原料式的出售,可以尝试进行原料深加工,将核桃板栗进行深加工,增加产业价值,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从多方面多渠道为村民增收,从而使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这也是我省山区普遍存在的产业结构过于简单的问题。当然这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同时村领导带头人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3.农村生产中的不利因素
在问到经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时,认为缺乏技术、不了解市场行情、资金不足的村民人数最多,分列前三位。其他例如自然灾害、家庭有重病或残疾也给农民生产带来一定困难。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5年的普查结果,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国人均耕地为1.40亩。贺家坪村的人均耕地面积是0.51亩,比全国的人均面积少的多,土地资源并不丰富,如何使有限的耕地发挥最大的潜力,这是村民最关心的。因此,超过90%的村民们最希望接受农业的技能培训,而主要不利因素显然是技术缺乏。
(二)河北省山区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
1.交通道路落后
贺家坪和前南峪都是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试验点,公路设施建设都不错,这无疑为两村农民增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但是从总体上看,山区是河北省公路设施落后的地区,地形以山地、台地为主。农业生产对地形地貌和气候具有较强的依赖,因此这些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显然不利,进而制约着山区农民的收入增加;同时农产品对储存时间和条件有严格的要求,如果不及时运出,只能腐烂在地头,不仅造成浪费,更重要的是减少农民的经济收入,打击农民的积极性。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来源单一
从受访村民收入来源上可以看到:第一产业中农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需求价格弹性缺乏的特性,所以即使是丰收年头,农民的收入也有可能是减少的,这就是“谷贱伤农”的道理。所以这种单一的收入来源不利于农民抵御农业歉收和丰收而带来的收入风险,从而不能保证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三)山区农民增收的对策
1.加大政府财政投资的力度
山区农业生产设施陈旧,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基本需要。对于一些大型生产设备农民集体无能力购买的情况下,就应由政府出资解决。而对于公路修建等问题,可以采取农民集资和政府出资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公路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最重要的工具,只有路通了,农民才能走出去,市场才能引进来。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首先,处理和协调好其他收入和农业收入的关系和比例,既要保障粮食的稳定生产,又要使得第一产业和其他产业平衡协调发展,使农民收入多元化得到保障。其次,要鼓励深加工农业产品,要使农产品的价值通过深加工得到提升,用科技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再次,按照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使山区农业成为具有生态和经济效益的、能够保证农民可持续增收的绿色产业。
二、农村教育及村民教育观念
(一)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只有以一定的经费做保障才能使山区农村全部适龄的儿童上得起学,接受良好的教育。笔者实地走访当地小学,得知村小学的硬件设备还比较差。村小学是三个年级挤在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危房中,照明条件十分不好,教师就一个,是个当地师专毕业的女教师,桌椅勉强符合教学要求。因此,在调查中90%的村民认为教师素质不高和硬件教学设备差是本地学校目前最大的问题。
2.教育保障条件大大减弱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新问题表现在中小学布局的调整上。各地将大批农村中小学拆并,积极调整教育布局,其目的是想减轻县级财政的负担。但是这种做法没有考虑现实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密度等因素,通常一个学校要覆盖几个甚至是十几个行政村,这无形地给路远的适龄儿童上学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同时也隐藏着安全的问题。
(二)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对策措施
1.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措施,提高县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使支出结构向农村倾斜。健全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积极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将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专户,进一步完善教育财政体系。教育资金得到了保障,山区教师素质才能提高,更多的人才才能得到培养。
2.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方便学生上学、不增加学生经济负担、保证教学质量”的原则,使农村中小学布局得到积极稳定地推广,使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差距得到缩短。严格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坚决辞退超编和不合格的教师,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提高师资力量。
三、农村医疗卫生情况
(一)农村医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村民对医疗合作的了解程度
受访村民对合作医疗的了解程度调查数据为:了解61%,清楚27%,只听过12%。这反映出部分村民对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仍然不足,调查中39%的村民对合作医疗处于知道的层面,说明国家的利农政策需要进一步向农民宣传。
2.合作医疗对受访村民经济负担的影响
合作医疗队减轻受访村民医疗经济负担的效果数据为:加重3%,效果一般64%,效果不错20%,效果显著13%。根据调查问卷反映出来的数据表示,大多数村民认为新型合作医疗并未给村民减轻太多的负担,部分村民反映希望合作医疗能够报销更多的费用。
(二)对于山区合作医疗的改进建议
1.调整补偿方案,提高保障水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方案中,直接影响农民受益水平和受益面,也直接关系到基金的安全是起付线和补偿比的设置。因此,要对这两个指标做科学合理的制定。同时,补偿方案的设计,考虑到了以下两方面:方案设计要与农民就医服务相匹配以及农民就医选择的正确引导。因此,在确保“收支平衡,确保支付”的前提下,优化和调整补助方案,提高对农民常见病和花费大的疾病的补助力度,还要从程序和制度本身上防止报销难等问题的出现,让农民真心感受到合作医疗的好处,并且加大对政策的宣传,最终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政策的好处。
2.建立民意反馈机制,促进制度优化与完善
民意信息反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质量,及时掌握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具体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向参保农民发放反馈表并收回,寻找新型合作医疗运行不足点;(2)建立面向村民代表的例会制度,定期征求意见;(3)设立咨询监督电话;(4)定期通报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情况,作到公开透明。
【参考文献】
[1]王春超.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及主要对策[J].经济科学,2004(1).
[2]王丽芹.响农民增收可持续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07(6).
[3]广少奎.试论农村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1期.
[4]姜志维.农村教育现状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5).
[5]王兰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的调查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7(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增收 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合作医疗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22-02
我国农村整体落后于城市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都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为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发展战略。
本文的意义在于通过严谨科学的统计分析得出结果,以期对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贯彻落实、构建和谐河北、促进河北省城乡协调发展和提高河北省农民整体素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山区农村家庭收入
(一)农民家庭收入状况
1.农民收入来源情况分析
种植收入一直是农村家庭最重要的经济来源。在外出打工已经成为很多农村地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的情况下,贺家坪和前南峪由于独特的自然风貌,其生态旅游近年来也成为收入的另一重要来源。受访村民收入来源为:种植收入50%,生态旅游20%,外出打工20%,其他收入10%。
2.贺家坪和前南峪的农业优势
2007年,两个村总种植面积耕地262亩,山地林场9000亩。核桃、板栗为主导经济作物,由于独特的自然风貌,当地的交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因此农业技术的交流和农产品的销售便利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增强了村民的种植积极性。此外,由于独特的自然风貌,每年要接待二十余万人的旅客,配合着具有农村特色的农家乐,给村民的收入增加了新的稳定的渠道。
贺家坪和前南峪有着独特的太行山大峡谷群和高产的经济作物,这些优势已明显地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不少的经济利益,但这两大经济优势所蕴含的潜力远不止于此。首先,贺家坪和前南峪可以朝着生态旅游村发展,通过对村的格局进行统一规划,完善其卫生条件,依托旅游搞活经济,发展村庄,打造从迎宾、餐饮、住宿到导游等的链式服务,通过第三产业拉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其次,对于地方高产的经济作物,不应该仅停留在原料式的出售,可以尝试进行原料深加工,将核桃板栗进行深加工,增加产业价值,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从多方面多渠道为村民增收,从而使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这也是我省山区普遍存在的产业结构过于简单的问题。当然这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同时村领导带头人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3.农村生产中的不利因素
在问到经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时,认为缺乏技术、不了解市场行情、资金不足的村民人数最多,分列前三位。其他例如自然灾害、家庭有重病或残疾也给农民生产带来一定困难。
根据国土资源部2005年的普查结果,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国人均耕地为1.40亩。贺家坪村的人均耕地面积是0.51亩,比全国的人均面积少的多,土地资源并不丰富,如何使有限的耕地发挥最大的潜力,这是村民最关心的。因此,超过90%的村民们最希望接受农业的技能培训,而主要不利因素显然是技术缺乏。
(二)河北省山区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分析
1.交通道路落后
贺家坪和前南峪都是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试验点,公路设施建设都不错,这无疑为两村农民增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但是从总体上看,山区是河北省公路设施落后的地区,地形以山地、台地为主。农业生产对地形地貌和气候具有较强的依赖,因此这些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显然不利,进而制约着山区农民的收入增加;同时农产品对储存时间和条件有严格的要求,如果不及时运出,只能腐烂在地头,不仅造成浪费,更重要的是减少农民的经济收入,打击农民的积极性。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来源单一
从受访村民收入来源上可以看到:第一产业中农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需求价格弹性缺乏的特性,所以即使是丰收年头,农民的收入也有可能是减少的,这就是“谷贱伤农”的道理。所以这种单一的收入来源不利于农民抵御农业歉收和丰收而带来的收入风险,从而不能保证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三)山区农民增收的对策
1.加大政府财政投资的力度
山区农业生产设施陈旧,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基本需要。对于一些大型生产设备农民集体无能力购买的情况下,就应由政府出资解决。而对于公路修建等问题,可以采取农民集资和政府出资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公路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最重要的工具,只有路通了,农民才能走出去,市场才能引进来。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首先,处理和协调好其他收入和农业收入的关系和比例,既要保障粮食的稳定生产,又要使得第一产业和其他产业平衡协调发展,使农民收入多元化得到保障。其次,要鼓励深加工农业产品,要使农产品的价值通过深加工得到提升,用科技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再次,按照发展生态农业的要求,使山区农业成为具有生态和经济效益的、能够保证农民可持续增收的绿色产业。
二、农村教育及村民教育观念
(一)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农村义务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只有以一定的经费做保障才能使山区农村全部适龄的儿童上得起学,接受良好的教育。笔者实地走访当地小学,得知村小学的硬件设备还比较差。村小学是三个年级挤在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危房中,照明条件十分不好,教师就一个,是个当地师专毕业的女教师,桌椅勉强符合教学要求。因此,在调查中90%的村民认为教师素质不高和硬件教学设备差是本地学校目前最大的问题。
2.教育保障条件大大减弱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新问题表现在中小学布局的调整上。各地将大批农村中小学拆并,积极调整教育布局,其目的是想减轻县级财政的负担。但是这种做法没有考虑现实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密度等因素,通常一个学校要覆盖几个甚至是十几个行政村,这无形地给路远的适龄儿童上学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同时也隐藏着安全的问题。
(二)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对策措施
1.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措施,提高县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使支出结构向农村倾斜。健全教师工资保障机制,积极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将教育经费纳入财政专户,进一步完善教育财政体系。教育资金得到了保障,山区教师素质才能提高,更多的人才才能得到培养。
2.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方便学生上学、不增加学生经济负担、保证教学质量”的原则,使农村中小学布局得到积极稳定地推广,使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差距得到缩短。严格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坚决辞退超编和不合格的教师,全面推行教职工聘用制,提高师资力量。
三、农村医疗卫生情况
(一)农村医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村民对医疗合作的了解程度
受访村民对合作医疗的了解程度调查数据为:了解61%,清楚27%,只听过12%。这反映出部分村民对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仍然不足,调查中39%的村民对合作医疗处于知道的层面,说明国家的利农政策需要进一步向农民宣传。
2.合作医疗对受访村民经济负担的影响
合作医疗队减轻受访村民医疗经济负担的效果数据为:加重3%,效果一般64%,效果不错20%,效果显著13%。根据调查问卷反映出来的数据表示,大多数村民认为新型合作医疗并未给村民减轻太多的负担,部分村民反映希望合作医疗能够报销更多的费用。
(二)对于山区合作医疗的改进建议
1.调整补偿方案,提高保障水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方案中,直接影响农民受益水平和受益面,也直接关系到基金的安全是起付线和补偿比的设置。因此,要对这两个指标做科学合理的制定。同时,补偿方案的设计,考虑到了以下两方面:方案设计要与农民就医服务相匹配以及农民就医选择的正确引导。因此,在确保“收支平衡,确保支付”的前提下,优化和调整补助方案,提高对农民常见病和花费大的疾病的补助力度,还要从程序和制度本身上防止报销难等问题的出现,让农民真心感受到合作医疗的好处,并且加大对政策的宣传,最终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政策的好处。
2.建立民意反馈机制,促进制度优化与完善
民意信息反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质量,及时掌握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可持续发展。具体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向参保农民发放反馈表并收回,寻找新型合作医疗运行不足点;(2)建立面向村民代表的例会制度,定期征求意见;(3)设立咨询监督电话;(4)定期通报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情况,作到公开透明。
【参考文献】
[1]王春超.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及主要对策[J].经济科学,2004(1).
[2]王丽芹.响农民增收可持续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商业研究,2007(6).
[3]广少奎.试论农村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1期.
[4]姜志维.农村教育现状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15).
[5]王兰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的调查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