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平静,沉默深思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00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7年8月14日,纪录片《二十二》院线上映。该片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性暴力受难者作为呈现对象,使逐渐被历史遗忘的受难群体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影片真实自然地展示出她们平静的生活,并试图通过历史亲历者的讲述提醒世人珍视得来不易的和平生活。
  关键词:“慰安妇” 《二十二》 创伤记忆
  2017年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的当日,中国首个获得公映的“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二十二》走进公众视野。作为一部中小规模的电影制作,此片涉及的题材极为敏感,观影人群极为狭小。可见,该片导演郭柯需要巨大的勇气将那段快被人们遗忘的历史展现给当下的人们。可喜的是,经由电影制作方的不断宣传和一些有影响力的明星的鼎力支持,该片公映首日票房就突破300万。对一部纪录片来说,可谓是奇迹。虽然受到暑期热片排片的限制,该片的排片量不大。但经过多方积极努力,排片量得到增加,让更多满怀好奇的人们走进影院,了解那段屈辱而惨痛的过去,了解时隔七十年后的战争受难者们的现实生活。
  一、走近真实的历史
  这部影片的名字为《二十二》,导演郭柯解释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截至2017年,中国内地仅剩二十二位“慰安妇”幸存者。看似普通的数字,代表的却是历史见证者的逐渐减少,历史即将被湮没。可见,特殊的片名已然在提醒大众对历史的纪录。此外,我相信:该片选择在特殊的纪念日上映,并非是时间节点的巧合,而是导演郭柯向世界所有受到战争伤害的“慰安妇”深度致敬。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二》是继2016年在韩国上映的《鬼乡》后的第二部关于“慰安妇”题材的电影。与《鬼乡》唯美伤感的画面不同,该片采取镜头纪录的方式,所有片段都是以六位老人的日常生活为主体,其中穿插着老人们对惨痛过去的回忆。通过镜头,我们能感受到无情岁月对她们的侵蚀,更能感受到残酷战争对她们的践踏。影片的所有色彩都是黑、灰、白,没有任何调配的色彩,采用冷色调为该片增添了几分浓郁的感伤。那么,《二十二》这部纪录片到底哪里值得我们为之落泪、为之沉默、为之深思呢?我认为,该片深深唤醒了人们对过去屈辱历史的正视与尊重,提醒了人们珍视当下和平生活。在美学层面看,该片没有任何特技或增添任何特效,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任何战争电影的血淋淋场面。它是历史的纪录,主角是真实历史的诉说者。值得肯定的是,为了尽全力减少对老人平静生活的打扰,导演郭柯摒弃了积累矛盾冲突、引发激烈情感的表现手法。该片中没有声嘶力竭的控诉,也没有血光淋漓的战争,有的只是适度的靠近、真诚的交流和静静的聆听。
  《二十二》的女主角就是二十二位残酷战争的幸存者,她们面对拍摄者的镜头,向我们娓娓道出那场战争带来伤痛与苦难。关于过去,她们不愿说。每一个遭受到极大伤害的人都会选择逃避,不愿回忆,不愿面对。我想,无需她们再说,观众都已默默流泪。除此之外,更多的拍摄镜头则是,她们起床、吃饭、靠着墙根晒太阳;她们偶尔用浓重的乡音闲聊,但更多的时间是孤独地沉默。太阳下山,她们端着椅子回屋,吃饭,睡觉……日复一日。或许,该片让我们流泪之处就在于它的真實平静。拍摄者将镜头放长,客观、平实地捕捉老人现实的生活状态。其故事情节是面对镜头,老人们向我们诉说那段不愿回望的惨痛经历。每当触及伤痛之时,可以看出她们依旧惶恐害怕,讲着讲着就失声痛哭;讲到痛苦之时,她们就会哭着说:“不讲了,不讲了。”镜头是真实的,镜头里的讲述者是受难历史的幸存者。残酷战争无情地伤害了她们,战后他人对她们的议论也使她们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她们是用了自己全部的努力才活下来的。我们为她们所遭受的痛苦落泪哭泣,也为她们的勇敢不屈感动,更为她们如今的平淡孤独而沉默。
  二、乐观坚强的“她们”
  更让观众为之震撼的是影片末尾显示的数字,这些老人的年岁已大,平均年龄超过九十岁。由最开始2012年的三十二到2014年变为了二十二。而在该片上映之时,在世者仅剩八人。导演郭柯在受访时说道:“对于拍摄这部
  中国最后的‘慰安妇’生存状态的影片,我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多年以后回头看时,让自己不会后悔、不会遗憾的事。”诚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幸存者的数字就会变为零,那段屈辱的历史也会被人们遗忘殆尽。或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些老人还在世之时,纪录下她们最后的时光。因为她们是历史的亲历者,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当我们从她们口中得知那段悲惨而屈辱的历史时,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可以更多地感知到历史的真实。正如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以皑皑白雪的坟地相呼应,在白雪覆盖之下,若没有记录者的探访,谁又知道白茫茫一片的下面埋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是公义心,也是一点柔情,更是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青年一代去了解那段过去。历史是过去客观发生的,展现老人们的生存现状唤醒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并非燃起仇恨。对待历史正确的态度是,铭记和正视,永不遗忘。
  此外,该片给人下深刻印象的是韦绍兰老人的乐观坚强。“人生只愁命短不愁穷,只要命长穷不讲了。这世界这么好,现在我都没想死。这世界红红火火,会想死吗?没想的,没有吃的慢慢来。”遭遇是悲惨的,生活是艰难的。但她从未想过放弃生命,而是感谢生命的美好。这种坚强乐观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吃着野东西也要留着这条命来看!”与老人的顽强相比,我们太过弱小。
  三、珍视如今的和平
  但是,如果仅仅将该片列为揭示悲惨历史的纪录片则过于狭隘。《二十二》这部影片的开拓意义在于,为新一代青年提供了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随着时间流逝,历史的见证者逐渐老去,过去发生的战争历史逐渐被人们遗忘殆尽。在当下,作为新一代青年的我们,应该如何记忆战争,如何看待历史,如何面向未来?
  近些年,中韩等国建造“慰安妇”博物馆、推动“慰安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相反,日本右翼依然坚持否认、回避军事性奴隶的罪行甚至歪曲历史,拒绝给受难者道歉赔偿。而当下的“90后”“00后”对战争的认识也仅局限于教科书,甚至有些青年受到网络上错误价值观的污染,没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认知。在央视关于《一座慰安所的去与留》的采访中,有些青少年认为,“慰安妇”的经历是不光彩的,涉及性侵犯不愿特别了解。在这些青少年眼中,抗战英雄是光彩的、令人骄傲的,而对受战争性暴力侵害的女性感到耻辱。也许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下,我们无法苛责他们的无知愚昧,也很难让他们凭空产生对战争性暴力受害者的同情和怜悯。但是,通过纪录片的真实镜头,受害者的亲身讲述,或许能够改变大多数青少年对于战争受难者的曲解。此外,还有些学生认为,仅仅从课本上了解这件事即可,如果拍成影像资料去看就有些过分了。在没有成年的情况下,浏览这些东西对性格或者心理上造成不好的影响。或许由于某些色情影片的污染造成了许多青少年对色情与性侵害的混淆,一提性就是不好的事情。而该片的教育意义就在于,没有血淋淋的战争场面,也没有任何色情场景;只有年岁已高、步履蹒跚的可爱老人,她们讲述自己遭受的苦难。在战争年代,她们被迫充当军事性奴隶,身心的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正如日本留学生米田麻衣所说:“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的身上,我早已受不了选择死去。”遭受苦难的她们选择了坚强地活下来,我们难道不应给予她们更多的关爱吗?
  也许由于之前国内对于“慰安妇”的报道仅是作为民族压迫的符号,对于战争受难者的个人经历和生活却不为外人所知。因此,对战争受难者产生片面认识,出现误解。但该片采用镜头真实纪录的方式,拉近了观众同老人的距离,就像我们在老人的身边,聆听着她们悲惨的经历。纪录片的真实性以及影片强烈的代入感让观众在为她们落泪之时,对其产生同情和愧疚。
  《二十二》这部纪录战争受难者晚年真实生活的影片,不断地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不忘过去的伤痛。这不是空洞的政治宣传口号,而是对战争受难者惨痛经历的尊重。她们并非战争前线的英雄,但她们同样是残酷战争的受难者,她们大都孤独而寂寞地走完一生。在真实镜头前,我们为她们的经历流泪,更为她们的坚强乐观落泪。每个老人都值得被尊重,被铭记,被关爱。
  面对镜头,有些老人还不断提醒我们要珍视现在的美好生活,向往和平,永远不再发生战争。该片中,山西幸存老人陈林桃老人的一句话让我特别动容。她说:“希望中国和日本要一直友好,不要再发生战争。因为一旦发生战争,就会有许多人死去。”还有,当米田麻衣拿着一张日本老兵的照片给王玉开老人看时,老人笑着说:“日本人也老了,也没有胡子了。”是的,战争已远去,战争的幸存者已老去。我们应以柔情去给予那些饱经沧桑的老人更多的包容与关爱。
  四、结语
  该片提醒人们在触摸战争伤痕之时,更应思考如何捍卫和平。我们的时代是和平的时代,但世界依然存在着战火。我们回顾历史,揭开伤痛并非延续仇恨,而是警醒世人要珍视和平生活,不要再发生战争。作为民族希望的青少年,生于和平年代,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无数鲜血换来的生活。青少年更应对历史有正确的价值判断,那就是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为捍卫和平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周星,叶凯.《鬼乡》:慰安妇揭开的民族创伤记忆[J].当代电影,2016(9).
  [2] 李晓方.九十位幸存慰安妇实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3] 海南“慰安妇”离世.江淮晨报[N].2017-08-14.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檀香刑》包含着巨大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小说的多重话语中,小甲的叙述话语揭示了各种人物身上隐秘的人性以及被遮蔽了的复杂的历史真相。相较于小说中的常人视角,“傻子”小甲的“傻言傻语”无疑提供了一个新颖的、“陌生化”的话语视角,并为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陌生化”审美体验。  关键词:赵小甲 话语视角 “陌生化”  作为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檀香刑
摘要:从“人造异人”,即在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下,发生了建立在科学技术上的异化,表达了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展望的类人。“人何以为人?”科幻作家江波通过想象构建了一个秩序井然的机器世界,而这一秩序本身就暗含着作者对千百年来困扰人类“斯芬克斯之谜”的独特认知。笔者试图对其代表作《机器之门》中“人造异人”形象进行梳理与研究,在探寻江波本人创作理念的同时,也是对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中的经典形象——“机器人”
摘 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沈从文以温情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美好的风土人情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但“美到極致便是悲”,《边城》在展现乡村牧歌式生活的诗情画意时,字里行间也透露着美丽的感伤。美与悲的交织融合,使得《边城》的悲美意蕴升华,谱写出了一曲关于人性、感情、宿命的生命之歌。  关键词:《边城》 悲美 人性 生命  一、至善人性之悲美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湘西边境一个名为“茶峒”
摘 要: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重要的诗论著作,而绮丽在其中是很有特点的一品。在文学史的进程上,绮丽类诗词蓬勃发展,出现了很多高水准的作品。《玉台新咏》和《花间集》就是这一类的典型,其中的不少作品可以对应绮丽的风格。绮丽之风在诗词中主要呈现在词汇的使用和意境的营造上,而文学家的创作手法也是缤纷而多样的。  关键词: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 绮丽 《玉台新咏》 《花间集》  一、《二十四诗品》中
摘 要:威廉·特雷弗被誉为“英语文学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出轨》是一本受到高度评价的短篇小说集。本文探讨了《出轨》中蕴含的三重创作意义:一是特雷弗作为一位心理描写大师对于人的孤独感的一种揭示,二是特雷弗在小说中融入了对于生活本质的思考,三是特雷弗喜欢通过塑造小人物来表达他对于人性的一种看法。通过聚焦《出轨》这本小说集,我们可以发现特雷弗写短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反思。  关
摘 要:陈亮是南宋时期词人,也是永康学派创始人。陈亮重视词的社会功用,通过作词来抒发自己的经济之怀。在词的创作中,陈亮以政论入词,通过直抒己见、借用典故、词文互鉴的方法将永康学派的事功思想与词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部分词作中透露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而这一结合打破了传统,对于提高词的地位也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陈亮 永康学派 政论入词 事功思想  陈亮(1143—1194年),原名汝能,字同甫,号
推 介 语  绍兴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成长之地和归葬之所,也是其生活时间最长、留存遗迹最多的地方,更是其心学思想发端与成熟之地。作为绍兴的最高学府,绍兴文理学院不仅非常注重开展王阳明心学的研究,同时也在通过今天剧社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积极开展阳明文化的传播实践,推动阳明文化在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大众中的普及传播。2019年9月28日,由今天剧社创排的大型原创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 成功首演
摘 要:“娜拉出走”这一话题自从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后,一直是作家笔下热衷表达的话题,并由此形成了百年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母题。本文以鲁迅、丁玲、巴金等作家笔下的子君、莎菲、曾树生为例,探析现代作家表达“娜拉出走”母题的不同策略和立场,通过“出走”这一母题,分析现代女性解放历程的演变以及这些经典女性形象所具有的复杂历史内涵。  关键词:现代作家 出走 母题 女性  “娜拉走后怎样”这个世纪命
摘 要:本文将结合王蒙的小说作品,对其小说中的相关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品味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构造方法与女性特征。分析可知,作者通过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有效拓展了文本的精神空间,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提供新的途径,值得关注。  关键词:王蒙小说 女性人物 性别视角 现代女性  一、王蒙小说中的复杂女性  (一)王蒙的经历与其笔下的女性  王蒙的生活经历是指导他小说创作的重要源泉,成长在一个普
摘 要:1904年,普契尼由约翰·卢瑟朗所著小说而创作的歌剧《蝴蝶夫人》讲述了一个失败的异族婚姻关系的故事,为西方世界对于东方女性的幻想提供了模式化的图版;1986年,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依据一则真实事件对歌剧进行了大胆的创作、重新解构并进行了颠覆性的演绎;1993年,导演大卫·柯南伯格对话剧《蝴蝶君》进行了改编以及拍摄,影片塑造了不同于前两种文本的结构与视点,加以影视独有的角度表达。在从文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