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首部反恐动作片《生死倒计时》是根据曾获得过“苏联英雄”称号的俄罗斯安全部队军官阿列克谢·加尔金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拍摄本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国际反恐局势日益严峻的时候,表现俄罗斯政府和人民坚定的反恐立场和决心,同时展示俄武装部队和安全部门的反恐能力。该类型的影片在俄罗斯国内通常被称作“主旋律”影片,不过,这部俄罗斯版的“主旋律”电影可并不简单。本片是2004年由俄罗斯前总统普京下令拍摄的,并且获得了2005年俄罗斯电影票房冠军。俄罗斯电影明星阿列克谢·马卡罗夫在该片中扮演男主角——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少校斯莫林。影片中许多道具都是真家伙,包括8架米-24直升机,2架苏-27战机,4架伊尔76飞机以及BTR-80装甲车等等。
影片情节源于真实
影片的主要情节很简单:俄罗斯安全部队少校斯莫林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因负伤被恐怖分子俘获,被迫录制了“坦白”自己曾经率领部下进行恐怖活动的录像。之后,斯莫林成功逃脱,并在英国女记者的帮助下回到了莫斯科。与此同时,流亡国外的俄罗斯政治家巴克罗夫斯基会见了“基地”恐怖组织的代表,后者建议由双方合作,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制造恐怖事件,再由巴克罗夫斯基出面解决,以蒙骗不明真相的群众,使巴克罗夫斯基能够获得人民的支持,从而重返俄罗斯政坛。车臣恐怖分子与“基地”恐怖分子联手行动,劫持了莫斯科大马戏场内的演员和观众两千余人作为人质,而实际上“基地”恐怖组织正是以此转移国际社会的注意力,掩盖其真实目的——对举行八国反恐峰会的意大利罗马实施恐怖袭击。斯莫林独自潜入马戏场,为营救人质的成功进行创造了重要条件,之后又成功迫降了飞往罗马的运载放射性物质的运输机,成功地化解了这一恐怖危机。
在该片的高潮阶段,当观众席上的孩子们正沉浸在观看马戏的欢乐中的时候,恐怖分子突然冲进马戏场,打死了警卫,并将马戏场内的观众和演员两千余人劫持为人质。看到这里,读者是否有一种似曾熟悉的感觉?没错,影片中的这一幕正是取材于2002年发生在莫斯科歌剧院的恐怖劫持事件。现在恐怖分子的行动越来越专业化,而且他们特别钟情于劫持大型公共场所。大型建筑的复杂结构以及置于其中大量平民人质为反恐部队的营救行动增加了难以想像的难度,而大量人质则又被恐怖分子作为与政府谈判时的筹码。恐怖分子利用释放小部分人质来换取自身所需要的事物,甚至可以通过杀害一小部分人质向政府施加压力,而余下的大部分人质则使恐怖分子可以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优势。与此相反的是,在处理恐怖事件时,政府一方常处于绝对的劣势。因为在可能出现的几种结果中,无论是政府被迫向恐怖分子妥协或者是人质营救行动的失败,都意味着恐怖分子的“胜利”。
令人惊悚的恐怖与反恐怖
恐怖分子将演员集中关押在后台,而留在看台上的观众则眼睁睁地看着恐怖分子在马戏场中央吊起一个爆炸装置。似乎是担心爆炸装置的威力不足,恐怖分子还在其四周挂上了数枚苏制大型反坦克手雷,且使用的是深受恐怖分子青睐的松发式引爆方式。恐怖分子必须用力按下并且握住引爆器上的按钮,使引爆电路处于断开状态;若恐怖分子松开手,原本被按下的按钮就会在弹簧的作用下弹起,使引爆电路接通,便可以引爆爆炸装置。而恐怖分子一旦被击毙,手就会松开引爆爆炸装置。因此这种松发式引爆装置实际上成为了恐怖分子的保护伞,也为之后的营救行动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另外,影片还十分真实地再现了隐藏在观众中的女恐怖分子这一来自歌剧院恐怖劫持真实事件中的细节。这些隐藏在观众中的恐怖分子既可以监视人质的一举一动,又能够在必要时对反恐怖部队成员和人质进行出其不意地杀伤,是人质营救行动过程中的致命隐患,也是恐怖分子惯用的反营救手段。
“基地”恐怖分子决定先行撤离马戏场,由车臣恐怖分子继续留守,于是他们向俄罗斯政府提出条件,要用80名人质换取装甲车和电视转播车。恐怖分子要的可不是那种向银行网点押送现钞使用的防弹车,而是一辆俄军现役的BTR-80!要知道这种机械化部队装备的装甲运兵车即使在没有弹药的情况下,其自身就是一件极具杀伤力的武器:轮式的BTR-80在城市中的平坦路面上能够以极高的速度行进,其坚固的车体不仅可以抵御普通的轻武器攻击,还使其具有了一般民用车辆无法比拟的通行能力。
影片接下来的震撼镜头是:恐怖分子乘坐的装甲车和随行的电视转播车在十几辆警车的前呼后拥下驶过莫斯科街头。这一幕让人不禁联想起007系列电影《黄金眼》中T72坦克追逐汽车疾驶过莫斯科红场的一幕,只是这次的主角变成了人人憎恶的恐怖分子,而不是风流倜傥的英国特工。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参加“护送”行动的俄罗斯军警就尝到了它的威力。恐怖分子中途突然改变行进路线,在连续撞翻两辆警车之后若无其事地扬长而去,而随行“护卫”的俄罗斯警车则被燃烧的汽车残骸拦住了去路。
随后,斯莫林乘坐直升机追上了恐怖分子的装甲车,并冒险从直升机上跳到装甲车上。这组镜头没有使用流行的电脑特技,全部是实景拍摄,所以难度和危险性可想而知。但是由于镜头语言过于简单,最终的效果并没有想像中那样惊心动魄、引人入胜,远不及《真实的谎言》中斯瓦辛格救老婆一段来得拉风。看来俄罗斯电影人在这方面还要加强学习。
“阿尔法”显身手
在斯莫林追装甲车的同时,一支俄罗斯反恐怖部队已经潜入到马戏场内部,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外围的清理和侦察。他们使用的防弹头盔已经表明了这支部队的身份——隶属于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阿尔法”特种部队。组建之初的“阿尔法”可是一支地道的军方特种部队,其作战对象是敌方国家而不负责保卫国内的公共安全。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兴起,特别是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本国内部恐怖组织日益猖獗,“阿尔法”的主要使命转变为反恐行动,而“阿尔法”也成为了俄罗斯不可或缺的反恐怖部队之一。从北奥赛梯到莫斯科,凡是恐怖事件的现场,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这次又到“阿尔法”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一声令下,“阿尔法”的队员们瞬时从马戏场屋顶、看台入口和舞台下同时突入。这时,观众席中身绑自杀炸弹的女恐怖分子也被附近的观众制服无法引爆炸弹。恐怖分子们从惊诧中回过神儿来后,开始与“阿尔法”交火,但是代表正义的“阿尔法”终究技高一筹,迅速击毙了大部分恐怖分子,其余的则被生擒,完全控制了现场。除了少数观众在试图逃离时被恐怖分子击中,以及几名“阿尔法”队员中弹负伤外,其余人质均安然无恙。马戏场人质危机最终被圆满解决。
在影片中出现的这支“阿尔法”特种部队战术动作熟练,而且使用的全部是 “阿尔法”的标志性武器装备,包括前面提到的防弹头盔和马卡洛夫PB微声手枪、PP91克德尔冲锋枪、VSS微声狙击步枪以及AK74突击步枪。为了避免在全景镜头中与恐怖分子混淆,“阿尔法”队员们全部身穿迷彩作战服,而没有使用其特有的黑色作战服。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马戏场与歌剧院的结构差异很大:马戏场的观众席呈环形,围绕着底部的舞台;而歌剧院观众席的方向基本一致,都朝向正中央的舞台。这就为“阿尔法”的营救行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为位于底部舞台区域的“阿尔法”无论向哪个方向射击,都有可能误伤人质。如果是在现实中,在这样的建筑物内,营救行动显然不会像影片中进行地那样顺利,但是俄罗斯军民长期以来深受恐怖主义作祟之苦,为了坚定反恐怖主义斗争的信心,在银幕上体味胜利的喜悦与快感,因此这样的表现着实令观众叫好。
好莱坞式的大结局
在这部反恐题材的动作电影中,好莱坞式的商业元素随处可见:英雄、美女、大场面、大团圆结局。因此尽管是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生死倒计时》在娱乐方面还是拿到了不低的分数,其出色的票房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近年来,俄罗斯电影业随着国内经济的好转也持续发展,一些本国电影,在很多方面都吸收和借鉴了西方主流电影的元素。
本片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美国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作为与俄罗斯同样受到恐怖主义威胁的对象,首次以一种盟友或者伙伴的身份,而不是以竞争对手或者潜在敌人的身份出现在俄罗斯电影中。在重大威胁面前,双方合作与相互信任的细节多次在影片中出现。这实际上也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随着历史的前进,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政治因素导致的“冷战”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俄罗斯与西方国家所面对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相互剑拔弩张、你死我活,打击恐怖主义已经取而代之成为了二者需要共同面对的一大挑战。片中美军梅洛里将军的一句“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没有先例的行动!”,更是明白无误地表明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今后的反恐怖斗争中需要相互合作这一主旨。
在影片的结尾,本·拉登逃过了空袭,预示着反恐之战在银幕内外都将继续进行下去。
编辑 郑双雁
影片情节源于真实
影片的主要情节很简单:俄罗斯安全部队少校斯莫林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因负伤被恐怖分子俘获,被迫录制了“坦白”自己曾经率领部下进行恐怖活动的录像。之后,斯莫林成功逃脱,并在英国女记者的帮助下回到了莫斯科。与此同时,流亡国外的俄罗斯政治家巴克罗夫斯基会见了“基地”恐怖组织的代表,后者建议由双方合作,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制造恐怖事件,再由巴克罗夫斯基出面解决,以蒙骗不明真相的群众,使巴克罗夫斯基能够获得人民的支持,从而重返俄罗斯政坛。车臣恐怖分子与“基地”恐怖分子联手行动,劫持了莫斯科大马戏场内的演员和观众两千余人作为人质,而实际上“基地”恐怖组织正是以此转移国际社会的注意力,掩盖其真实目的——对举行八国反恐峰会的意大利罗马实施恐怖袭击。斯莫林独自潜入马戏场,为营救人质的成功进行创造了重要条件,之后又成功迫降了飞往罗马的运载放射性物质的运输机,成功地化解了这一恐怖危机。
在该片的高潮阶段,当观众席上的孩子们正沉浸在观看马戏的欢乐中的时候,恐怖分子突然冲进马戏场,打死了警卫,并将马戏场内的观众和演员两千余人劫持为人质。看到这里,读者是否有一种似曾熟悉的感觉?没错,影片中的这一幕正是取材于2002年发生在莫斯科歌剧院的恐怖劫持事件。现在恐怖分子的行动越来越专业化,而且他们特别钟情于劫持大型公共场所。大型建筑的复杂结构以及置于其中大量平民人质为反恐部队的营救行动增加了难以想像的难度,而大量人质则又被恐怖分子作为与政府谈判时的筹码。恐怖分子利用释放小部分人质来换取自身所需要的事物,甚至可以通过杀害一小部分人质向政府施加压力,而余下的大部分人质则使恐怖分子可以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优势。与此相反的是,在处理恐怖事件时,政府一方常处于绝对的劣势。因为在可能出现的几种结果中,无论是政府被迫向恐怖分子妥协或者是人质营救行动的失败,都意味着恐怖分子的“胜利”。
令人惊悚的恐怖与反恐怖
恐怖分子将演员集中关押在后台,而留在看台上的观众则眼睁睁地看着恐怖分子在马戏场中央吊起一个爆炸装置。似乎是担心爆炸装置的威力不足,恐怖分子还在其四周挂上了数枚苏制大型反坦克手雷,且使用的是深受恐怖分子青睐的松发式引爆方式。恐怖分子必须用力按下并且握住引爆器上的按钮,使引爆电路处于断开状态;若恐怖分子松开手,原本被按下的按钮就会在弹簧的作用下弹起,使引爆电路接通,便可以引爆爆炸装置。而恐怖分子一旦被击毙,手就会松开引爆爆炸装置。因此这种松发式引爆装置实际上成为了恐怖分子的保护伞,也为之后的营救行动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另外,影片还十分真实地再现了隐藏在观众中的女恐怖分子这一来自歌剧院恐怖劫持真实事件中的细节。这些隐藏在观众中的恐怖分子既可以监视人质的一举一动,又能够在必要时对反恐怖部队成员和人质进行出其不意地杀伤,是人质营救行动过程中的致命隐患,也是恐怖分子惯用的反营救手段。
“基地”恐怖分子决定先行撤离马戏场,由车臣恐怖分子继续留守,于是他们向俄罗斯政府提出条件,要用80名人质换取装甲车和电视转播车。恐怖分子要的可不是那种向银行网点押送现钞使用的防弹车,而是一辆俄军现役的BTR-80!要知道这种机械化部队装备的装甲运兵车即使在没有弹药的情况下,其自身就是一件极具杀伤力的武器:轮式的BTR-80在城市中的平坦路面上能够以极高的速度行进,其坚固的车体不仅可以抵御普通的轻武器攻击,还使其具有了一般民用车辆无法比拟的通行能力。
影片接下来的震撼镜头是:恐怖分子乘坐的装甲车和随行的电视转播车在十几辆警车的前呼后拥下驶过莫斯科街头。这一幕让人不禁联想起007系列电影《黄金眼》中T72坦克追逐汽车疾驶过莫斯科红场的一幕,只是这次的主角变成了人人憎恶的恐怖分子,而不是风流倜傥的英国特工。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参加“护送”行动的俄罗斯军警就尝到了它的威力。恐怖分子中途突然改变行进路线,在连续撞翻两辆警车之后若无其事地扬长而去,而随行“护卫”的俄罗斯警车则被燃烧的汽车残骸拦住了去路。
随后,斯莫林乘坐直升机追上了恐怖分子的装甲车,并冒险从直升机上跳到装甲车上。这组镜头没有使用流行的电脑特技,全部是实景拍摄,所以难度和危险性可想而知。但是由于镜头语言过于简单,最终的效果并没有想像中那样惊心动魄、引人入胜,远不及《真实的谎言》中斯瓦辛格救老婆一段来得拉风。看来俄罗斯电影人在这方面还要加强学习。
“阿尔法”显身手
在斯莫林追装甲车的同时,一支俄罗斯反恐怖部队已经潜入到马戏场内部,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外围的清理和侦察。他们使用的防弹头盔已经表明了这支部队的身份——隶属于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阿尔法”特种部队。组建之初的“阿尔法”可是一支地道的军方特种部队,其作战对象是敌方国家而不负责保卫国内的公共安全。但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国际恐怖主义的兴起,特别是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本国内部恐怖组织日益猖獗,“阿尔法”的主要使命转变为反恐行动,而“阿尔法”也成为了俄罗斯不可或缺的反恐怖部队之一。从北奥赛梯到莫斯科,凡是恐怖事件的现场,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这次又到“阿尔法”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一声令下,“阿尔法”的队员们瞬时从马戏场屋顶、看台入口和舞台下同时突入。这时,观众席中身绑自杀炸弹的女恐怖分子也被附近的观众制服无法引爆炸弹。恐怖分子们从惊诧中回过神儿来后,开始与“阿尔法”交火,但是代表正义的“阿尔法”终究技高一筹,迅速击毙了大部分恐怖分子,其余的则被生擒,完全控制了现场。除了少数观众在试图逃离时被恐怖分子击中,以及几名“阿尔法”队员中弹负伤外,其余人质均安然无恙。马戏场人质危机最终被圆满解决。
在影片中出现的这支“阿尔法”特种部队战术动作熟练,而且使用的全部是 “阿尔法”的标志性武器装备,包括前面提到的防弹头盔和马卡洛夫PB微声手枪、PP91克德尔冲锋枪、VSS微声狙击步枪以及AK74突击步枪。为了避免在全景镜头中与恐怖分子混淆,“阿尔法”队员们全部身穿迷彩作战服,而没有使用其特有的黑色作战服。此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马戏场与歌剧院的结构差异很大:马戏场的观众席呈环形,围绕着底部的舞台;而歌剧院观众席的方向基本一致,都朝向正中央的舞台。这就为“阿尔法”的营救行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为位于底部舞台区域的“阿尔法”无论向哪个方向射击,都有可能误伤人质。如果是在现实中,在这样的建筑物内,营救行动显然不会像影片中进行地那样顺利,但是俄罗斯军民长期以来深受恐怖主义作祟之苦,为了坚定反恐怖主义斗争的信心,在银幕上体味胜利的喜悦与快感,因此这样的表现着实令观众叫好。
好莱坞式的大结局
在这部反恐题材的动作电影中,好莱坞式的商业元素随处可见:英雄、美女、大场面、大团圆结局。因此尽管是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生死倒计时》在娱乐方面还是拿到了不低的分数,其出色的票房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近年来,俄罗斯电影业随着国内经济的好转也持续发展,一些本国电影,在很多方面都吸收和借鉴了西方主流电影的元素。
本片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美国以及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作为与俄罗斯同样受到恐怖主义威胁的对象,首次以一种盟友或者伙伴的身份,而不是以竞争对手或者潜在敌人的身份出现在俄罗斯电影中。在重大威胁面前,双方合作与相互信任的细节多次在影片中出现。这实际上也传达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随着历史的前进,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政治因素导致的“冷战”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俄罗斯与西方国家所面对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相互剑拔弩张、你死我活,打击恐怖主义已经取而代之成为了二者需要共同面对的一大挑战。片中美军梅洛里将军的一句“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没有先例的行动!”,更是明白无误地表明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今后的反恐怖斗争中需要相互合作这一主旨。
在影片的结尾,本·拉登逃过了空袭,预示着反恐之战在银幕内外都将继续进行下去。
编辑 郑双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