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8年8月,我们跟随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维东来到天山山区进行大手牵小手的科学考察。李维东,作为自1983年亲自发现伊犁鼠兔以来便一直关心鼠兔的命运的科学家,亲自带领我们寻找伊犁鼠兔的踪迹,对现今伊犁鼠兔的栖息状况进行评估并展望通过未来的保护措施将伊犁鼠兔从濒临灭绝的边缘拯救。
关键词:伊犁鼠兔;濒危动物;栖息状况;保护措施
1.正文
1.1人类活动对伊犁鼠兔栖息地的影响
1.1.1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暖
“2004年3月12日美国《科学》杂志第303卷的新视点一栏,就发表题为“All Downhill From Here?”的专题报道,提到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许多高山动植物濒临灭绝,生态系统破坏的问题······这些适合寒冷和贫瘠条件的植物和动物将面临着高温和掠食者、竞争者的多重影响,其数量下降将从这里开始。”
由于随着人类活动而加剧的气候变暖,伊犁鼠兔越来越不能适应逐渐变化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就加快了它们灭绝的速度。据专家介绍,近五十年来,全球变暖一方面是自然规律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森林砍伐、耕地减少等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间接改变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从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造成的大气污染,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这些温室气体也就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原因。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随着这个趋势,新疆天山山区的冰川大量融化,河流水量快速增加,湖面和雪线明显上升。天山一号冰川自1959年以来一直处于退缩和减少的状态:其厚度累计已减薄8米,长度和面积亦在大幅退缩和减少,1999年新疆冰川平均后退率已由1986年的每年0.236米增至每年0.412米,呈加速趋势;原紧密相连的东西支冰川现已彻底分离,成为相距四五十米的东支和西支冰川。不仅仅天山一号冰川,整个天山冰川都处于消退的状态,冰川面积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减少10—15%。因此耐高寒的伊犁鼠兔不得不逐渐退缩到天山更高海拔的裸岩山峰上,也就意味着鼠兔的栖息地面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小,到某种极端的情况就会使它们无路可退,最终造成灭绝的悲剧。
1.1.2过度放牧
伊犁鼠兔主要栖息于平顶山四周近山顶的裸岩区,向高海拔区再没有可退缩的区域。然而,以往无人干扰的山顶,如今却时常可见成群的牲畜、牧民及其牧羊犬。过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伊犁鼠兔分布区,基本没有牧民和牲畜活动。而今畜群整体上移、人类放牧区域扩大,在尼勒克县吉里马拉勒山、精河县基普克山地、呼图壁县齐仁不伦湖等区域中,都有牧民及其放养的羊群和马匹。牲畜不仅啃食践踏高山植被,其中包括青兰、金莲花、早熟禾、红景天等等,都是伊犁鼠兔的主要食物来源。而且伴随羊群的牧羊犬还有可能直接捕食伊犁鼠兔,从而加速了伊犁鼠兔在部分区域内的消失。伊犁鼠兔开始名声大噪后,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想要一睹伊犁鼠兔的真容。甚至还有图谋不轨的人看上了濒临灭绝的伊犁鼠兔的皮毛和其他可利用性质······很多物种都处于一种“越宣传、消失的越快”的尴尬境地,伊犁鼠兔也不例外。人类过多的干涉极有可能导致伊犁鼠兔活动范围快速缩小。因此,1992年前后,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维东老师在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提出“不建保护区、不宣传、不干涉”的保护原则,让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活下去,但这一方法并没有奏效。2002年,在等待10年之后,鼠兔的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幅下降。因此对伊犁鼠兔开始实行其他保护措施。
1.2目前保护措施
1.2.1 顺其自然
在发现并命名伊犁鼠兔之后,李维东和他的团队发现伊犁鼠兔的数量濒危。在经过讨论后他们决定施行不宣传的策略,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李维东担心大肆的宣传反而会引来一些图谋不轨的人上山捕猎鼠兔,再加上团队希望鼠兔可以在自然的环境下繁殖,所以他们决定不对外宣传。在这样的10年间,团队做了很多关于伊犁鼠兔习性、分布区域等的调查,对这样一个新物种进行了深入研究。
1.2.2 定期监测
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维东和他的团队再也没有发现伊犁鼠兔的身影,直到红外相机的应用才让他们再次看到了伊犁鼠兔的活动踪迹。红外相机虽在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红外相机的电池需要定期更换、内存有限。李维东和他的团队需要定期爬上高山收集数据并更换新的红外相机。我们有幸跟随李老师一起在天山上寻找伊犁鼠兔。我们了解到红外相机拍照靠的是感应温度变化,如果摆放的位置不合适则会拍摄到很多没有用的照片,消耗内存,会给更换红外相机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红外相机一般会放在石洞中,避免阳光照射。上山的路上要留意鼠兔的粪便和他们储草的痕迹以寻找观测鼠兔的最佳位置摆放红外相机。拍摄照片的同时可以显示拍摄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鼠兔白天、夜间的活动踪迹。每隔四年,团队会重新估算现存鼠兔的数量。李维东老师及团队有时也会在山上驻扎,在同一个地点呆几个小时等待鼠兔的出现。
1.2.3 减少人为干扰
直到2002年以前,人们还没有真正介入伊犁鼠兔的保护工作中,研究者们一直希望伊犁鼠兔可以自己在自然的条件下繁殖。但是伊犁鼠兔的数量仍在不断下降且有些最初发现伊犁鼠兔的位置已经拍不到他们的踪迹了;连续观察多年后在一些原有的栖息点已经找不到他们的粪便了。
(1)适度宣传
目前伊犁鼠兔的数量不足1000只,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他们,李老师和他的团队建立了工作室并与其他公合作制作宣传手册。宣传册内有三种语言,汉语、英语及新疆当地的语言。同时,团队建立了专门用于宣传保护伊犁鼠兔的公众号,通过如今发达的媒体业将濒危物种宣传出去,并让人们建立保护意识。因鼠兔常出没在天山附近,所以团队会给当地的哈萨克牧民分发手册并向他们普及伊犁鼠兔的知识。同时,李老师也在當地招募了志愿者帮他们定期收集并更换红外相机。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保护的行列,李老师也会组织各地的学生参与进来,希望通过学生让更多人了解到伊犁鼠兔这一濒危物种并且为保护伊犁鼠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宣传的过程中同样会遇到起初担心的问题,但在当今看到濒危物种人们都会采取行动保护,想要借机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人还是占少数。在进行了一定范围的宣传之后一位哈萨克牧民在山上发现了伊犁鼠兔的粪便,随后李老师的团队便在山上安装了红外相机,果真在相机中看到了鼠兔的活动踪迹。这样定点观察鼠兔的位置不断增多,人们也能发现利于鼠兔生存的更多的栖息地点。这样对其适度宣传对于保护伊犁鼠兔来说是有效的。 (2)禁止旅游和放牧
环境的破环让我们意识到人类活动对动物的栖息有很大的影响。伊犁鼠兔的保护者通过他们的努力让人类对伊犁鼠兔的影响降到最低。人为介入初期,李维东和他的团队禁止了鼠兔栖息地的旅游业,这不仅避免了山上垃圾的制造同时也禁止了游客上山采摘伊犁鼠兔的食物红景天和天山雪莲等。随后他们禁止了牧民在山上放牧,一方面是避免牛羊以红景天、天山雪莲等植物为食从而导致伊犁鼠兔的食物资源减少而影响其生存;另一方面是因为牧羊犬会逮捕伊犁鼠兔为食,而一座山头上一般只有两三只鼠兔,如其成为牧羊犬的食物则很难进行繁殖。且一座山头上的鼠兔很难迁移到另一座山上,这样一座山上的鼠兔便会因被捕食而灭绝。禁止旅游和放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为对鼠兔栖息地的破坏。
(3)遣散居民和企业
在伊犁鼠兔确立濒危地位后,为了更好的保护鼠兔的栖息地,李维东老师的团队与政府合作将天山附近的居民搬迁并建立保护区。天山附近原本有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公司,因对伊犁鼠兔造成的影响也搬迁了。我们此行了解到当地的一个运营电磁场的环鹏公司也因环境污染问题正在搬迁。原本计划修进山里的路也因为其横穿了野生动物栖息地而暂停修建。这样做的目的是将人为有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1.3未来保护措施
伊犁鼠兔是一种外形惹人喜爱,古老却发现甚晚的兔形目珍稀动物,主要分布在天山山脉的两个分支的位于海拔2800-4100米的高山裸岩地区。根据对伊犁鼠兔的早期调查,研究人员可以估计出伊犁鼠兔最大的可能分布的地理范围是从东经82°21′到87°35′的天山北部分支和从东经80°55′到84°50′的天山南部分支,共計不到20000平方千米的地区。然而,适宜鼠兔生存的缓坡仅仅占该地区的17%左右。因此,鼠兔的栖息地已经是相当有限的。而现在,原先发现过伊犁鼠兔的一些海拔较低的观测站点也没有了这些可爱动物们的踪迹,表明着它们仍在不断向上迁移。这个迹象令人忧心忡忡。伊犁鼠兔的种群数量相比1983年首次发现时减少71%,从3000只左右到不足1000只。倘若再继续向上迁徙,适合它们生存的地方仍将持续减少。“天山萌兔”的命运可谓是前途未卜。
1.3.1 加强监测力度
研究人员在可能出现鼠兔的地方安装红外相机并定期将相机取回读取其中的内容便可判断鼠兔在一段时间内是否仍活跃于该地并记录鼠兔的活动时间。而这样的监测方式需要研究人员多次亲自爬上山对红外相机进行操作,并且不能及时对一些紧急情况等做出反应。针对上述第一点,红外相机的好处在于持续时间久,放置妥当的红外相机能够记录半年之内该地出现的动物活动。研究人员们暂时还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替换红外相机的监测方法,因此爬山不可避免。对第二点而言,一些紧急情况如疾病确实可能发生。蒙古国的褐斑鼠兔流行鼠疫,致死率高,主要以跳蚤为传播媒介。对于伊犁鼠兔来说,它们不会作为主要宿主动物,但是存在感染这种疾病的风险。因此我们设想通过更多人的加入有效加强对伊犁鼠兔的监测力度,获取最新的动态资料。对伊犁鼠兔的有效检测,对伊犁鼠兔的研究也好,还是保护也好,想必是颇有成效的。
1.3.2 建立保育基地
研究人员设想捕捉伊犁鼠兔进行人工繁殖,当鼠兔数量达到一定可观数目之后,再放归自然繁衍生息。而这一切憧憬的基本条件在于创造保育鼠兔需要的环境条件。在研究伊犁鼠兔的生态生物学的课题时,研究人员曾在伊犁市海拔660米的低海拔区尝试让鼠兔脱离高山环境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存。由于当时条件艰苦,设备昂贵,不能够完全还原鼠兔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环境。但令人惊喜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该物种完全能适应人工模拟环境的生活,然而人工保育的试验尚未尝试。但可以确定的是,研究人员需要鼠兔的基因序列选择合适的高山区域,设立高山站进行保育,通过就地保护的方式让鼠兔在原生地繁殖。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使鼠兔受到外界威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因为鼠兔数量已经过于稀少,不能经受任何高风险的试验了。因此,人工保育的任务无疑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具有一定前景。
1.3.3 筹集项目资金
2015年,研究人员们曾一度发起“拯救伊犁鼠兔行动”的众筹活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参与。上万人次的爱心捐助,使研究人员们成功地筹集到了近25万元的善款进行伊犁鼠兔的保护工作。他们的工作包括进行野外研究,聘请当地牧民参加保护工作,宣传对伊犁鼠兔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撇开在实验室对伊犁鼠兔进行的研究,野外研究所需要的野外装备,记录鼠兔活动的红外相机,聘请牧民参与工作,大量宣传手册的设计和出版,这些都是需要更多资金供给才能够维持的。很难想象之前许多经费都要研究人员自掏腰包的情况。况且这些研究人员们面对的工作是非常危险和艰辛的。徒步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在常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而他们竟然把这样的任务当作家常便饭,坚持了30多年,正如他们所说“加起来不知爬了多少个珠穆朗玛峰”。他们的决心值得肯定,他们的敬业令人赞叹。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为研究人员考虑,支持研究人员的工作,参与到动物保护的事业中来。
全球变暖的趋势可谓是势不可挡,虽说现在人们一味强调着环保意识并呼唤着更多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气温升高和冰川融化的步伐依然没有停歇。达尔文说,一个物种灭绝后将永不再现。灭绝这两个残酷的字眼,意味着永远的消失。而近年来,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尤其是对动植物的栖息地的破坏愈发严重对动物们造成了威胁。人类社会的工业一路发展着,而伴随着的是从直接的森林的滥砍滥伐到间接的温室效应导致的冰川融化。人们不能拿无辜的动物,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伊犁鼠兔既然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是时候,人们担起责任,意识到该付出行动了。
参考文献
[1]袁玉江,魏文寿,何清.天山山区近40年冬季温度变化特征(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830002)
[2]Pika global warming article
[3]Li Weidong. The Discovery and Research on Ochotona illiensis
[4]李维东,马俊杰.伊犁鼠兔人工饲养试验初报
[5]何清,杨青,李红军.新疆40年来气温、降水和沙尘天气变化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6)班;2.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四)班;3.St.Thomas Aquinas High School)
关键词:伊犁鼠兔;濒危动物;栖息状况;保护措施
1.正文
1.1人类活动对伊犁鼠兔栖息地的影响
1.1.1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暖
“2004年3月12日美国《科学》杂志第303卷的新视点一栏,就发表题为“All Downhill From Here?”的专题报道,提到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许多高山动植物濒临灭绝,生态系统破坏的问题······这些适合寒冷和贫瘠条件的植物和动物将面临着高温和掠食者、竞争者的多重影响,其数量下降将从这里开始。”
由于随着人类活动而加剧的气候变暖,伊犁鼠兔越来越不能适应逐渐变化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就加快了它们灭绝的速度。据专家介绍,近五十年来,全球变暖一方面是自然规律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森林砍伐、耕地减少等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间接改变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从而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近一个世纪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造成的大气污染,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而这些温室气体也就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原因。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随着这个趋势,新疆天山山区的冰川大量融化,河流水量快速增加,湖面和雪线明显上升。天山一号冰川自1959年以来一直处于退缩和减少的状态:其厚度累计已减薄8米,长度和面积亦在大幅退缩和减少,1999年新疆冰川平均后退率已由1986年的每年0.236米增至每年0.412米,呈加速趋势;原紧密相连的东西支冰川现已彻底分离,成为相距四五十米的东支和西支冰川。不仅仅天山一号冰川,整个天山冰川都处于消退的状态,冰川面积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减少10—15%。因此耐高寒的伊犁鼠兔不得不逐渐退缩到天山更高海拔的裸岩山峰上,也就意味着鼠兔的栖息地面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小,到某种极端的情况就会使它们无路可退,最终造成灭绝的悲剧。
1.1.2过度放牧
伊犁鼠兔主要栖息于平顶山四周近山顶的裸岩区,向高海拔区再没有可退缩的区域。然而,以往无人干扰的山顶,如今却时常可见成群的牲畜、牧民及其牧羊犬。过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伊犁鼠兔分布区,基本没有牧民和牲畜活动。而今畜群整体上移、人类放牧区域扩大,在尼勒克县吉里马拉勒山、精河县基普克山地、呼图壁县齐仁不伦湖等区域中,都有牧民及其放养的羊群和马匹。牲畜不仅啃食践踏高山植被,其中包括青兰、金莲花、早熟禾、红景天等等,都是伊犁鼠兔的主要食物来源。而且伴随羊群的牧羊犬还有可能直接捕食伊犁鼠兔,从而加速了伊犁鼠兔在部分区域内的消失。伊犁鼠兔开始名声大噪后,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想要一睹伊犁鼠兔的真容。甚至还有图谋不轨的人看上了濒临灭绝的伊犁鼠兔的皮毛和其他可利用性质······很多物种都处于一种“越宣传、消失的越快”的尴尬境地,伊犁鼠兔也不例外。人类过多的干涉极有可能导致伊犁鼠兔活动范围快速缩小。因此,1992年前后,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维东老师在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提出“不建保护区、不宣传、不干涉”的保护原则,让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活下去,但这一方法并没有奏效。2002年,在等待10年之后,鼠兔的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幅下降。因此对伊犁鼠兔开始实行其他保护措施。
1.2目前保护措施
1.2.1 顺其自然
在发现并命名伊犁鼠兔之后,李维东和他的团队发现伊犁鼠兔的数量濒危。在经过讨论后他们决定施行不宣传的策略,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李维东担心大肆的宣传反而会引来一些图谋不轨的人上山捕猎鼠兔,再加上团队希望鼠兔可以在自然的环境下繁殖,所以他们决定不对外宣传。在这样的10年间,团队做了很多关于伊犁鼠兔习性、分布区域等的调查,对这样一个新物种进行了深入研究。
1.2.2 定期监测
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李维东和他的团队再也没有发现伊犁鼠兔的身影,直到红外相机的应用才让他们再次看到了伊犁鼠兔的活动踪迹。红外相机虽在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红外相机的电池需要定期更换、内存有限。李维东和他的团队需要定期爬上高山收集数据并更换新的红外相机。我们有幸跟随李老师一起在天山上寻找伊犁鼠兔。我们了解到红外相机拍照靠的是感应温度变化,如果摆放的位置不合适则会拍摄到很多没有用的照片,消耗内存,会给更换红外相机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红外相机一般会放在石洞中,避免阳光照射。上山的路上要留意鼠兔的粪便和他们储草的痕迹以寻找观测鼠兔的最佳位置摆放红外相机。拍摄照片的同时可以显示拍摄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鼠兔白天、夜间的活动踪迹。每隔四年,团队会重新估算现存鼠兔的数量。李维东老师及团队有时也会在山上驻扎,在同一个地点呆几个小时等待鼠兔的出现。
1.2.3 减少人为干扰
直到2002年以前,人们还没有真正介入伊犁鼠兔的保护工作中,研究者们一直希望伊犁鼠兔可以自己在自然的条件下繁殖。但是伊犁鼠兔的数量仍在不断下降且有些最初发现伊犁鼠兔的位置已经拍不到他们的踪迹了;连续观察多年后在一些原有的栖息点已经找不到他们的粪便了。
(1)适度宣传
目前伊犁鼠兔的数量不足1000只,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他们,李老师和他的团队建立了工作室并与其他公合作制作宣传手册。宣传册内有三种语言,汉语、英语及新疆当地的语言。同时,团队建立了专门用于宣传保护伊犁鼠兔的公众号,通过如今发达的媒体业将濒危物种宣传出去,并让人们建立保护意识。因鼠兔常出没在天山附近,所以团队会给当地的哈萨克牧民分发手册并向他们普及伊犁鼠兔的知识。同时,李老师也在當地招募了志愿者帮他们定期收集并更换红外相机。为了让更多的人加入保护的行列,李老师也会组织各地的学生参与进来,希望通过学生让更多人了解到伊犁鼠兔这一濒危物种并且为保护伊犁鼠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宣传的过程中同样会遇到起初担心的问题,但在当今看到濒危物种人们都会采取行动保护,想要借机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人还是占少数。在进行了一定范围的宣传之后一位哈萨克牧民在山上发现了伊犁鼠兔的粪便,随后李老师的团队便在山上安装了红外相机,果真在相机中看到了鼠兔的活动踪迹。这样定点观察鼠兔的位置不断增多,人们也能发现利于鼠兔生存的更多的栖息地点。这样对其适度宣传对于保护伊犁鼠兔来说是有效的。 (2)禁止旅游和放牧
环境的破环让我们意识到人类活动对动物的栖息有很大的影响。伊犁鼠兔的保护者通过他们的努力让人类对伊犁鼠兔的影响降到最低。人为介入初期,李维东和他的团队禁止了鼠兔栖息地的旅游业,这不仅避免了山上垃圾的制造同时也禁止了游客上山采摘伊犁鼠兔的食物红景天和天山雪莲等。随后他们禁止了牧民在山上放牧,一方面是避免牛羊以红景天、天山雪莲等植物为食从而导致伊犁鼠兔的食物资源减少而影响其生存;另一方面是因为牧羊犬会逮捕伊犁鼠兔为食,而一座山头上一般只有两三只鼠兔,如其成为牧羊犬的食物则很难进行繁殖。且一座山头上的鼠兔很难迁移到另一座山上,这样一座山上的鼠兔便会因被捕食而灭绝。禁止旅游和放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为对鼠兔栖息地的破坏。
(3)遣散居民和企业
在伊犁鼠兔确立濒危地位后,为了更好的保护鼠兔的栖息地,李维东老师的团队与政府合作将天山附近的居民搬迁并建立保护区。天山附近原本有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公司,因对伊犁鼠兔造成的影响也搬迁了。我们此行了解到当地的一个运营电磁场的环鹏公司也因环境污染问题正在搬迁。原本计划修进山里的路也因为其横穿了野生动物栖息地而暂停修建。这样做的目的是将人为有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降到最低。
1.3未来保护措施
伊犁鼠兔是一种外形惹人喜爱,古老却发现甚晚的兔形目珍稀动物,主要分布在天山山脉的两个分支的位于海拔2800-4100米的高山裸岩地区。根据对伊犁鼠兔的早期调查,研究人员可以估计出伊犁鼠兔最大的可能分布的地理范围是从东经82°21′到87°35′的天山北部分支和从东经80°55′到84°50′的天山南部分支,共計不到20000平方千米的地区。然而,适宜鼠兔生存的缓坡仅仅占该地区的17%左右。因此,鼠兔的栖息地已经是相当有限的。而现在,原先发现过伊犁鼠兔的一些海拔较低的观测站点也没有了这些可爱动物们的踪迹,表明着它们仍在不断向上迁移。这个迹象令人忧心忡忡。伊犁鼠兔的种群数量相比1983年首次发现时减少71%,从3000只左右到不足1000只。倘若再继续向上迁徙,适合它们生存的地方仍将持续减少。“天山萌兔”的命运可谓是前途未卜。
1.3.1 加强监测力度
研究人员在可能出现鼠兔的地方安装红外相机并定期将相机取回读取其中的内容便可判断鼠兔在一段时间内是否仍活跃于该地并记录鼠兔的活动时间。而这样的监测方式需要研究人员多次亲自爬上山对红外相机进行操作,并且不能及时对一些紧急情况等做出反应。针对上述第一点,红外相机的好处在于持续时间久,放置妥当的红外相机能够记录半年之内该地出现的动物活动。研究人员们暂时还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替换红外相机的监测方法,因此爬山不可避免。对第二点而言,一些紧急情况如疾病确实可能发生。蒙古国的褐斑鼠兔流行鼠疫,致死率高,主要以跳蚤为传播媒介。对于伊犁鼠兔来说,它们不会作为主要宿主动物,但是存在感染这种疾病的风险。因此我们设想通过更多人的加入有效加强对伊犁鼠兔的监测力度,获取最新的动态资料。对伊犁鼠兔的有效检测,对伊犁鼠兔的研究也好,还是保护也好,想必是颇有成效的。
1.3.2 建立保育基地
研究人员设想捕捉伊犁鼠兔进行人工繁殖,当鼠兔数量达到一定可观数目之后,再放归自然繁衍生息。而这一切憧憬的基本条件在于创造保育鼠兔需要的环境条件。在研究伊犁鼠兔的生态生物学的课题时,研究人员曾在伊犁市海拔660米的低海拔区尝试让鼠兔脱离高山环境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存。由于当时条件艰苦,设备昂贵,不能够完全还原鼠兔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环境。但令人惊喜的是,研究人员发现该物种完全能适应人工模拟环境的生活,然而人工保育的试验尚未尝试。但可以确定的是,研究人员需要鼠兔的基因序列选择合适的高山区域,设立高山站进行保育,通过就地保护的方式让鼠兔在原生地繁殖。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使鼠兔受到外界威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因为鼠兔数量已经过于稀少,不能经受任何高风险的试验了。因此,人工保育的任务无疑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具有一定前景。
1.3.3 筹集项目资金
2015年,研究人员们曾一度发起“拯救伊犁鼠兔行动”的众筹活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参与。上万人次的爱心捐助,使研究人员们成功地筹集到了近25万元的善款进行伊犁鼠兔的保护工作。他们的工作包括进行野外研究,聘请当地牧民参加保护工作,宣传对伊犁鼠兔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撇开在实验室对伊犁鼠兔进行的研究,野外研究所需要的野外装备,记录鼠兔活动的红外相机,聘请牧民参与工作,大量宣传手册的设计和出版,这些都是需要更多资金供给才能够维持的。很难想象之前许多经费都要研究人员自掏腰包的情况。况且这些研究人员们面对的工作是非常危险和艰辛的。徒步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在常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而他们竟然把这样的任务当作家常便饭,坚持了30多年,正如他们所说“加起来不知爬了多少个珠穆朗玛峰”。他们的决心值得肯定,他们的敬业令人赞叹。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们能够为研究人员考虑,支持研究人员的工作,参与到动物保护的事业中来。
全球变暖的趋势可谓是势不可挡,虽说现在人们一味强调着环保意识并呼唤着更多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气温升高和冰川融化的步伐依然没有停歇。达尔文说,一个物种灭绝后将永不再现。灭绝这两个残酷的字眼,意味着永远的消失。而近年来,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尤其是对动植物的栖息地的破坏愈发严重对动物们造成了威胁。人类社会的工业一路发展着,而伴随着的是从直接的森林的滥砍滥伐到间接的温室效应导致的冰川融化。人们不能拿无辜的动物,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伊犁鼠兔既然作为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是时候,人们担起责任,意识到该付出行动了。
参考文献
[1]袁玉江,魏文寿,何清.天山山区近40年冬季温度变化特征(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830002)
[2]Pika global warming article
[3]Li Weidong. The Discovery and Research on Ochotona illiensis
[4]李维东,马俊杰.伊犁鼠兔人工饲养试验初报
[5]何清,杨青,李红军.新疆40年来气温、降水和沙尘天气变化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6)班;2.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四)班;3.St.Thomas Aquinas High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