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一线的数学教学应围绕着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中心议题来进行数学教学过程,包括组织课堂学习内容、课后练习方案等。从数学这门学科来看,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以问题为主角,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参与热情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因此初中数学教师们应积极探索探索如何减负增效,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来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核心教学理念,目标是进一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新的数学教材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以生活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如何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究者,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呢?
一、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新课标,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思维水平的实际相适应。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数量关系,把握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数理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我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知识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变圆为方?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将圆分割拼成一近似长方形的物体,让学生分析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再通过推理、计算,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巧设数学问题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抽象性、逻辑性都比较强的学科。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自律性也比较差。 如果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只是知道一味地讲解, 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乏味的感觉, 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兴趣不仅可以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还会推动学生去探索、去研究,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 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反过来,学生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对学习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 从而推动学生努力去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巧设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 让学生感受到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在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的进行探究,就必须首先解决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问题。 根据心理学知识,我们知道,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勝心理。 根据这种心理, 我们应该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创设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和问题情境。 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愉快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注重直观教学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数”由于字母在表示数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具有“代”和“变”的抽象性,他们原来就对数的认识就感到不太适应,所以老师根据这一思维特征对数学概念的引入、法则的说明,特别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把教学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原有认识上的东西,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是相当多的,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注意到直观形象教学的局限性,不能乱用,要特别注意类比的事物与新的概念法则间的内在联系,慎重考虑他们之间比较的科学性。注重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
问题,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可能会使得问题趋于简单化和直观化,有益于提升解题的效果。
四、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数学知识来说都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就初中数学而言,很多的数学知识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常识,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把知识升华了而已。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情境教学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体验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思想上给予重视,这样他们的数学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才能得到优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助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为自己服务。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创设出来的情境才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学习的过程。
五、活跃思维
在信息技术中,由于对计算机的运用,进而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它不仅丰富和拓展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而且还可以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比如在学习数学公式:(a+b)(a-b)=a2-b2时,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对其理解和应用就显得不畅通。那么在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诱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构建解题模型,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采用化归思想,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多项式乘法进行计算。另外,学生还可以借助图形来诠释,巧妙的推导出:(a+b)(a-b)=(a2-ab)+(ab-b2)=a2-b2。通过诱导,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灵活的掌握住了知识,学生才会理解深刻,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通过这样的演示和设问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开思维空间的机会,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的思路开阔,学会用自己所学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找出问题的本质,并逐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应该重视学生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多开展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知识的有用性,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饶大敏,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4年第11期.
[2]李玉凤,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第19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核心教学理念,目标是进一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新的数学教材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以生活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养成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习惯。如何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究者,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动”起来呢?
一、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新课标,要与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思维水平的实际相适应。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数量关系,把握现实生活中各种事物之间的数理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我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知识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变圆为方?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再通过课件演示,将圆分割拼成一近似长方形的物体,让学生分析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再通过推理、计算,概括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巧设数学问题
数学是一门科学性、抽象性、逻辑性都比较强的学科。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自律性也比较差。 如果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只是知道一味地讲解, 很容易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乏味的感觉, 从而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兴趣不仅可以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还会推动学生去探索、去研究,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 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反过来,学生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对学习产生一种强大的动力, 从而推动学生努力去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巧设数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功, 让学生感受到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在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主动的进行探究,就必须首先解决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问题。 根据心理学知识,我们知道,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好奇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好勝心理。 根据这种心理, 我们应该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创设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和问题情境。 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愉快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注重直观教学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如用“字母表示数”由于字母在表示数字上的任意性和不确定性,具有“代”和“变”的抽象性,他们原来就对数的认识就感到不太适应,所以老师根据这一思维特征对数学概念的引入、法则的说明,特别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把教学内容处理成符合学生原有认识上的东西,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是拿着实物温度计上课,温度计上有刻度,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测量不同的温度;与温度计类似,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那么这样的直线叫什么?于是引出了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使学生看有实物,想有形象,记有特征,不但使他们学得有感、记得牢固,而且使他们理解得也较为准确和深刻。这样处理教材的例子是相当多的,都加以充分利用,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注意到直观形象教学的局限性,不能乱用,要特别注意类比的事物与新的概念法则间的内在联系,慎重考虑他们之间比较的科学性。注重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
问题,采取逆向思维的方式可能会使得问题趋于简单化和直观化,有益于提升解题的效果。
四、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数学知识来说都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就初中数学而言,很多的数学知识就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常识,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把知识升华了而已。教学实践已经证明,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情境教学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体验情境,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有助于他们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思想上给予重视,这样他们的数学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才能得到优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助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灵活的运用数学知识,让数学知识为自己服务。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创设出来的情境才能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验到知识学习的过程。
五、活跃思维
在信息技术中,由于对计算机的运用,进而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它不仅丰富和拓展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而且还可以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知识”,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比如在学习数学公式:(a+b)(a-b)=a2-b2时,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对其理解和应用就显得不畅通。那么在讲解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诱导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和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构建解题模型,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采用化归思想,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多项式乘法进行计算。另外,学生还可以借助图形来诠释,巧妙的推导出:(a+b)(a-b)=(a2-ab)+(ab-b2)=a2-b2。通过诱导,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灵活的掌握住了知识,学生才会理解深刻,才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通过这样的演示和设问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开思维空间的机会,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的思路开阔,学会用自己所学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同时找出问题的本质,并逐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课堂应该重视学生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起来、思考起来,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多开展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知识的有用性,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饶大敏,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4年第11期.
[2]李玉凤,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