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27日,正在天津指导“抗疫战”的他,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此前3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央指导组成立。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的张伯礼名列其中。
古稀之年,临危受命。
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出征。17年前,抗击非典前线,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庚子新春,他再次逆向而行、披荆斩棘。“人民的需要就是使命”,一個多月来,他马不停蹄、不惧危险,深入医院、社区,会诊病患、调查疫情、筹建方舱、调制处方……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他的誓言依然未改。有人问,您年事已高,是不是可以不必到前线来?他眼含热泪,坚定回答:“不!疫情不严重,国家不会点我的名。我必须来,而且还要战斗好!”
初到武汉的几夜,他睡得并不安稳,因为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疫情大面积暴发,大量病例涌来,所有医院被挤爆。实地走访多家医院,张伯礼和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同志们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聚集了几百号病人,看诊排长队、化验人挤人、CT检查人满为患。走廊里,输液的病人与排队挂号的人混在一起。更让人揪心的是,医院里一床难求,不少确诊病例根本住不进来。
混乱的局面令他焦急又痛心。当晚,在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召开的会议上,张伯礼提出,必须马上对病患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对确诊患者也要把轻症、重症分开治疗。
疫情蔓延,如何减少病死率、提高治愈率,需要大智慧。张伯礼一直在思考,他研究了一辈子中医药,他说中医是苍生大医,治病救人几千年了,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财富,是无价的瑰宝,一定能在这次疫情的防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张伯礼建议,征用学校、酒店作为隔离观察点,给患者普遍服用中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
1月28日,首批几千名患者服上了中药;29日,3万人服上了中药。一两天后,一些轻症患者退烧了。
事实上,中西医结合抗击冠状病毒的方法,他的团队已经在海河医院进行了很好的运用。而且,他在指导2003年中医抗击非典时,就已经验证了这个方法有效。此次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召他来武汉,希望他的团队能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发挥特殊的作用。
“建议中医药进方舱,这个工作我可以来做!”张伯礼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中医西医各有长处、优势互补,张伯礼提出由中医承办方舱。
建议得到了中央指导组的支持,江夏方舱医院成立了,主要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江夏方舱医院累计收治了500多位患者,主要以轻症为主。最让人欣慰的是,江夏方舱医院所有患者中,没有一个转为重症,取得经验后,几乎所有的方舱医院都开始使用中药。
在张伯礼等专家的强力推动下,武汉协和、同济、金银潭等医院的重症患者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些重症患者转为轻症,或痊愈出院。武汉市各医院中医药的介入从当初的30%做到了基本全覆盖。
穿上白衣,就是战士。2月12日,张伯礼率领209人的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由院士挂帅的这支医疗队被外界称为“中医国家队”。
中医进方舱后,张伯礼更忙了。他白天指导会诊,晚上开会、研究治疗方案,甚至细化到具体病例,亲自开方。学生们劝他:“您每天太忙了,有些事,就让我们干吧!”“带兵打仗,哪有不上前线的道理,那不成纸上谈兵了吗?”张伯礼从来不听劝,穿上防护服,病房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不到病房、不接触病人,如何能了解发病规律,如何谈得上与病毒战斗?这也是张伯礼坚持一定要亲临一线的原因。
“生命相托是一份责任,如果不能替病人去担当,不会是好大夫。”在抗疫一线,张伯礼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他心里时刻牵挂着他的病人,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山河无恙。可他没有想到,多日的劳累,使他胆囊旧疾复发。
2月16日,他终于病倒了。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武汉保卫战”正是较劲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病人等待救治,他希望能保守治疗。“您不能再拖了,必须手术!”负责为他治疗的专家态度坚决。
2月18日,张伯礼被推上手术台。手术之前,照例要征求家属意见,他说:“不要告诉家人了,我自己签字吧!”毕竟这个时候在武汉病倒了,他怕老伴儿担心。
怕影响军心,张伯礼特意提出不要将他手术的消息对外界公布。麻醉过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的助理读疫情通报,并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的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
手术后一两天,张伯礼就开始在病房里工作了。那几天,正值一个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项目进行到关键时期,他放心不下啊!
“仗还在打,我不能躺下!”作为国家中医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深感此行武汉责任重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早做好了准备,武汉之行不会轻松。“肝胆相照,这回我把胆留这儿了!”张伯礼风趣地说。
连续多天,武汉的确诊病例大幅下降,张伯礼那颗悬着的心缓和多了。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阶段,面对正月十五的街灯,张伯礼写下一首诗:“灯火满街妍,月清人迹罕。别样元宵夜,抗魔战正酣。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
◎ 来源|天津日报
古稀之年,临危受命。
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出征。17年前,抗击非典前线,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庚子新春,他再次逆向而行、披荆斩棘。“人民的需要就是使命”,一個多月来,他马不停蹄、不惧危险,深入医院、社区,会诊病患、调查疫情、筹建方舱、调制处方……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他的誓言依然未改。有人问,您年事已高,是不是可以不必到前线来?他眼含热泪,坚定回答:“不!疫情不严重,国家不会点我的名。我必须来,而且还要战斗好!”
初到武汉的几夜,他睡得并不安稳,因为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疫情大面积暴发,大量病例涌来,所有医院被挤爆。实地走访多家医院,张伯礼和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同志们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聚集了几百号病人,看诊排长队、化验人挤人、CT检查人满为患。走廊里,输液的病人与排队挂号的人混在一起。更让人揪心的是,医院里一床难求,不少确诊病例根本住不进来。
混乱的局面令他焦急又痛心。当晚,在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召开的会议上,张伯礼提出,必须马上对病患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对确诊患者也要把轻症、重症分开治疗。
疫情蔓延,如何减少病死率、提高治愈率,需要大智慧。张伯礼一直在思考,他研究了一辈子中医药,他说中医是苍生大医,治病救人几千年了,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财富,是无价的瑰宝,一定能在这次疫情的防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张伯礼建议,征用学校、酒店作为隔离观察点,给患者普遍服用中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
1月28日,首批几千名患者服上了中药;29日,3万人服上了中药。一两天后,一些轻症患者退烧了。
事实上,中西医结合抗击冠状病毒的方法,他的团队已经在海河医院进行了很好的运用。而且,他在指导2003年中医抗击非典时,就已经验证了这个方法有效。此次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召他来武汉,希望他的团队能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发挥特殊的作用。
“建议中医药进方舱,这个工作我可以来做!”张伯礼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中医西医各有长处、优势互补,张伯礼提出由中医承办方舱。
建议得到了中央指导组的支持,江夏方舱医院成立了,主要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江夏方舱医院累计收治了500多位患者,主要以轻症为主。最让人欣慰的是,江夏方舱医院所有患者中,没有一个转为重症,取得经验后,几乎所有的方舱医院都开始使用中药。
在张伯礼等专家的强力推动下,武汉协和、同济、金银潭等医院的重症患者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些重症患者转为轻症,或痊愈出院。武汉市各医院中医药的介入从当初的30%做到了基本全覆盖。
穿上白衣,就是战士。2月12日,张伯礼率领209人的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由院士挂帅的这支医疗队被外界称为“中医国家队”。
中医进方舱后,张伯礼更忙了。他白天指导会诊,晚上开会、研究治疗方案,甚至细化到具体病例,亲自开方。学生们劝他:“您每天太忙了,有些事,就让我们干吧!”“带兵打仗,哪有不上前线的道理,那不成纸上谈兵了吗?”张伯礼从来不听劝,穿上防护服,病房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不到病房、不接触病人,如何能了解发病规律,如何谈得上与病毒战斗?这也是张伯礼坚持一定要亲临一线的原因。
“生命相托是一份责任,如果不能替病人去担当,不会是好大夫。”在抗疫一线,张伯礼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他心里时刻牵挂着他的病人,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山河无恙。可他没有想到,多日的劳累,使他胆囊旧疾复发。
2月16日,他终于病倒了。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武汉保卫战”正是较劲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病人等待救治,他希望能保守治疗。“您不能再拖了,必须手术!”负责为他治疗的专家态度坚决。
2月18日,张伯礼被推上手术台。手术之前,照例要征求家属意见,他说:“不要告诉家人了,我自己签字吧!”毕竟这个时候在武汉病倒了,他怕老伴儿担心。
怕影响军心,张伯礼特意提出不要将他手术的消息对外界公布。麻醉过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的助理读疫情通报,并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的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
手术后一两天,张伯礼就开始在病房里工作了。那几天,正值一个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项目进行到关键时期,他放心不下啊!
“仗还在打,我不能躺下!”作为国家中医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深感此行武汉责任重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早做好了准备,武汉之行不会轻松。“肝胆相照,这回我把胆留这儿了!”张伯礼风趣地说。
连续多天,武汉的确诊病例大幅下降,张伯礼那颗悬着的心缓和多了。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阶段,面对正月十五的街灯,张伯礼写下一首诗:“灯火满街妍,月清人迹罕。别样元宵夜,抗魔战正酣。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
◎ 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