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高考全国语文Ⅰ卷,在总结并继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又作出了新探索,它具有风向标的历史意义——在命题指导思想上,除了继续反映时代新要求、新特征之外,特别强调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团结奋进、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入命题;在通过命题体现文化传承路径方面,讲求古今融通,突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有效转换;在命题技术上,全套试卷题型结构合理,试题情境化程度高,给予考生充分的表现空间。难度较为平易,内容选择贴近时代和学生生活,使每个考生都能入手,优秀考生得心应手。
一、总体评价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命题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培养和选拔“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目标,牢牢扣住“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充分发挥和体现语文学科在高考评价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紧盯“立德树人”总目标,以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精心设计的试题,突出语文高考的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为全国高考语文命题作出了新的示范。
2018年高考全国语文Ι卷的试卷整体结构,在经历了2017年调整之后,格局趋于稳定,框架清晰合理。试卷阅读总量增幅不大,但对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进一步强化。在阅读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构成了现代文阅读的“三架马车”,是自2017年调整之后的稳定,体现出对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的全面重视;古诗文阅读保持结构和题型稳定,一些创新隐含其间,对教学备考将起着良好的反拨作用,如第14题4个选项,两个侧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两个则侧重对写作手法的赏析,其中第3个选项“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将对诗歌赏析的范围从高中扩展到初中。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从写作方法赏析方面进行教学毕竟不是重点,在高考中要求对初中学习的古诗文内容进行赏析和比较,不仅起到打通初高中内容的作用,而且是对高中重点学习的赏析方法运用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能力导向。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除了图文转换试题外,还创新了“阅读 语用”新题型,第17-19题在阅读一篇短文基础上,将成语使用、病句辨析与修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三个考查点融于阅读理解之中,设题巧妙,整体感强,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有重要意义。第20题对语体表达进行测试,是往年未有涉及的领域,也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就整个试卷来说,题型比例、赋分权重有所调整,客观题(单选13道)分值有所下降(39分);取消了多选题,全部使用单选题。综合来看,2018年高考全国语文Ι卷是一份重视核心价值观引导、注重语文素养考查,强调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高质量试卷,其总体难度较去年略有下降,考生的语文学习获得感将有所增强。试卷体现出如下鲜明特点:
(一)突出立德树人,涵养“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
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需要出发,立足于民族复兴、共圆中国梦的时代特征,着力于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会于命题设计,着力于将“四个自信”贯穿其中,精心选材设题,直接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和情感共鸣,引导考生深刻思考他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共同际遇与机缘,激发他们接力奋斗、与祖国一起追梦圆梦的人生理想。试题语料选择突出时代性、前沿性,关于历史视域中诸子学的讨论,关于量子通信的报道,语用题中作为语言材料背景的“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的介绍,等等,启发考生深化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知,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心怀全局,努力把握好未来。特别是作文试题,紧扣时代故事与改革进程,对时代精神的考查非常突出。通过将时代主题化为写作材料,点明“世纪宝宝”的独特身份,明确揭示他们与国家、时代之间的紧密关系,引导其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正确把握国家的历史坐标,并将个人发展与历史与时代“对标”,树立“心有大我”的家國情怀,从而坚定中国发展的道路自信,增强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奋斗豪情。
(二)突出综合性实践性,考查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基于一体化的整体考试设计实现。全卷以“问题化”设计为导引,通过情境设计,把核心素养要求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能力考查点,分布渗透到材料阅读、思维过程、文字表达之中,将它与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等结合起来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赵一曼女士》,命题者扣住“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来设题,通过创设历史具体情境,让考生关注文本中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历史的现场叙事、史料的还原,体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在感动与思考中自然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识。第20题对文段中的不合书面语体要求的词语进行修改,不仅要求用词准确,而且要求修改后的文段语体风格保持一致,还突出了对优雅语言文字的方向性引导。使考生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直接感受到优雅语言文字的魅力。第21题图文转换,要求考生读懂一幅现代社会广泛运用的流程图,分析关键词与思考路径间的整体关系,考查考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导向明确,紧扣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对考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体现了语文科的考试内容改革思路: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关注信息处理、倡导主动学习,融入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育才成人,通过加大对考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力度,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三)突出古今融通,彰显语文“以文化人”功能
“以文化人”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文化道德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以古今优秀作品为载体,在通过古今融通实现传统文化当代成功转换方面,在落实“以文化人”方面,都具有天然优势。2018年的高考全国语文Ⅰ卷,继续在这方面发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化人之本,通过精心选材,萃取精华,通过历史人物的垂范、古代思想的现代映射、传统美德的当代传承,在考查语文能力的同时,实现对考生的精神浸润。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魏晋鲁芝的传记,充分肯定他清忠履正、勇于革新等高尚品质,同时也显示了羊祜善于识才、谦逊推让等美德。古代诗歌阅读选择李贺的《野歌》,诗人“男儿屈穷心不穷”的豪迈气慨会触发青年学子“不向命运低头”的情感共鸣,激励他们走向社会迎接挑战。二是将具体的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置于特定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如第19题对成语使用的把握,要求考生不仅要正确理解词语的不同意义,而且要对成语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情感色彩体会品味。考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本身魅力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领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深度和精神特质。三是聚焦传统思想在当代转换的原则与路径,给考生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古代思想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构和创新当代思想、文化的精神之源。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从两个层面探讨从“诸子学”到“新子学”的发展,强调既要“照着讲”,深入发掘诸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又要“接着讲”,推进和突破传统思想的研究,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这篇材料寄意深远,既是古今融通重要性的有力论证,也揭示了古今融通的有效路径,文章精短,设题巧妙而工整,对引导考生认识传统思想的重要价值、了解其在当代的映射有着重要意义。3道小题的9个选项,覆盖全面,概括准确,语句工整,是不可多得的优秀试题。
二、试题及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语文Ι卷共22道题(含作文),除13道客观题(赋分39分)为电脑扫描评阅外,其余9道试题(含作文)为阅卷点人工电脑评阅。这9道主观题(含作文)总赋分111分,实测难度并不大,考生普遍感到上手容易,题目不难。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起来看,考生得分情况(均分)与去年相当。下面就试题及考生答题情况略作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篇阅读材料节选自著名历史学家杨国荣的《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作品结构清晰,论述逻辑性强,文辞优美而晓畅。
1.第1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四个选项涉及文中的四个重要概念,既有学问流派的概念——广义诸子学、“新子学”,也有新旧子学的研究路径与方法——“照着讲”和“接着讲”。能力层级B,难度并不大。正确答案为D。该项所称“‘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与文意不符,对“新子学”的发展特点理解不正确。
2.第2题考查考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四个选项从四个方面对文章的论证手法、论证角度、论证前提和逻辑顺序进行了分析,要求找出不正确的一项。能力层级为C,难度亦不大。正确答案为A。该项“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判断是不正确的。文章确实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但对比的是“照着讲”和“接着讲”,不能等同于“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对比。
3.第3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以四个选项概括的观点,是从文章内容含义中延伸出来的,注重的是文本的逻辑性。A、C、D三个选项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与文意不符。正确答案为B。考查能力层级为C。在三道选择题中,比较而言难度略大一点,但从绝对难度角度上讲,也并不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篇阅读材料是著名作家阿成的一篇小说《赵一曼女士》,发表于1995年的这篇小说曾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最佳短篇小说奖。命题者将原文删至1600字。所删主要是原小说的开头关于医院及其周围环境的介绍,以及审讯时的一些细节,还有小说的附件——赵一曼档案。总体看,改动没有影响文意,对整个小说的赏析也影响不大。当然,删改还是有一点无可避免的瑕疵——对文体特征的影响,比如小说以“我”追寻赵一曼的过程起笔,用大量笔墨描写赵一曼所住医院及其周围的环境,正是突出环境对塑造人物的作用,而这些内容因命题需要被删去了,使之读起来更像一篇散文,这正是试题中点明这是一篇“小说”时,有考生感到错愕的原因。
不过,高考命题自有其规律,这些删改是为了篇幅需要和设题需要,自是无可厚非。作为阅读材料,它短小精悍,文辞优美,意蕴深远,特别是行文至最后,引用了赵一曼写给儿子的遗书,那句“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更是振聋发聩:赵一曼既阐明了身教重于言教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更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关于信仰的价值,令人感佩万分。本阅读材料下设一道选择题,两道简答题,正是紧扣小说的精彩华章和艺术特色设计的。
1.第4题以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这道题的设计紧扣阅读材料内容,考查内容面较广,第一项总结小说题目的深意,第二项和第三项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第四项则是对小说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层级D。答案为B。此选项对“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一句理解不正确,这句话只是说了“可能”,而不能说明大野泰治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了有价值的答案。因此B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2.第5题考查小说“人物分析”的技巧,要求学生能夠“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能力层级D。难度适中,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
赵一曼女士是我国抗战时期的民族英雄,她既有浪漫拔俗的文人气质,又有着因长期从事险恶军事斗争而形成的职业军人的冷峻气质。该题要求考生通过对作品的品读,分析赵一曼身上体现文人气质和军人冷峻的细节。参考答案对其文人的气质列举了三点: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对其职业军人的气质特征——冷峻也列举了三点: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该题满分6分,每一点对应1分。正如小说作者所指出:“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作品对赵一曼的文人和军人气质细节描写是比较突出和明显的,考生只需进行认真体味,略加分别,自可梳理清楚,因此难度不大。 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1)体味不细致,对表现其文人和军人气质的细节分析不全面,回答笼统甚至不着边际。比如这个回答:“因为赵一曼女士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又作为一名反满抗日战士,二者完美结合……所以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再如这个回答:“这句话(指题干)是对传主赵一曼的高度概括,赞扬了传主文静、从容、为国捐躯的美好品质与精神”,它实际上是在评论试题的题干而不是回答问题。(2)思路不清晰,语言组织凌乱,缺乏条理性。如列举一个特点后说她具有文人气质,接着又重复说这一点是“军人冷峻”的体现;还有些考生列出了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写遗书、攻心策反等,但未指明这属于赵一曼的哪种气质。(3)回答不全面。如回答军人冷峻气质时仅写道“赵一曼女士在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问她始终都没有开口”等。(4)不按题意回答问题,将相关细节分要点列出,却并不说明属于文人气质还是军人冷峻的特征。
3.第6题考查对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从考生答题反应看,难度较为适中,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
对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方式的作用,可从“主题内蕴”“人物形象”和“艺术效果”三个要点进行分析赏析,每答出一点得2分,满分6分。对这些要点意思答对即可,若有从其他角度分析的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均可得分。从彰显主题角度看,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可使这篇精短小说的主题内蕴更为深刻;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分析,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叙述,可以拉开时间距离,给读者一种历史纵深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从艺术效果角度看,作者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使之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艺术描写显得更为真实可信。这道试题及其答题要点和方法,应该在平时学习时都有相关训练,许多优秀答案显得要点全面,清晰简洁。也有考生从整体感受分析入手,再列出要点予以印证,这些答案显示出考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鉴赏能力,令阅卷者感到欣喜。
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1)分析角度容易交叉,考生一般可从主题和人物两个角度分析,但对艺术效果表现方面的分析易与前两者交叉。这正是此题之难点所在。(2)语言表述凌乱,看不出分析角度,“想起一点是一点”。(3)分析回答不准确,笼统含糊。如“①深化感情,使读者阅读时的情感更强。②更好地刻画出赵一曼女士的爱国、沉着冷静的人物形象。③使文章情节完整、连贯。”(4)要点不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所选材料来自中外三个不同媒体的报道。材料及设题符合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范围和要求——“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三篇报道均来自权威媒体,国内的《人民日报》可谓中国官方权威媒体代表;《自然》是全球科學界权威杂志,而《读卖新闻》既是日本第一大媒体,也是有影响力的世界性媒体。对这三个阅读文本,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解读,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其思想内容和构成要素,并能够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我国在量子通信科研开发方面的新贡献,外界反应,体会背后折射出的时代精神。
第7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D项“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说法不正确,文章只说“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由此推论出日本和欧洲“尚未涉足”是不准确的。该题难度不大。
第8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C项“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说法不正确。这个判断与文章含意并不一致,中国和欧洲投入巨额资金开展研究的“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这个判断,无法从文章传达的内容中推断出来。该项错误较为明显,试题较易。
第9题要求从比较的角度,筛选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概括分析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对不同立场的文本特色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D,从设题角度看,该题还具有探究的意味,要求考生从报道的不同侧重,体会报道的背景与写作意图,探讨文章传达的深层信息。本题共6分,答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三则报道的不同侧重点,二是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三则报道有着不同侧重点是较为明显的,《人民日报》是我国主流媒体的代表,其报道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自然》是一份科学专业杂志,是全球科技前沿成果展示发布的平台,它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而作为日本最大的传统媒体,《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三个媒体报道之所以产生如此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媒体的立场定位不同,出发点不同,自然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侧重点也不相同。该题的设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的掌握,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以及对文本社会功用的理解。此题要求很好理解,设问角度很平易,一点也不“刁钻”,但是考生的回答却得分不高,显得此题实测难度较大。究其原因,一是学习中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学习和训练不够,二是表达不准确、不到位。
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1)审题不当,没有抓住“侧重点不同”进行比较。有些考生自说自话地列举三个媒体的报道要点,没有从比较的视角进行整合。(2)概括不准确,没有抓住报道的重点,如“《人民日报》主要讲的是量子通信的原理和意义”。(3)侧重点回答不全面,原因分析不准确。如“《人民日报》侧重于‘墨子号’所带来的好处和其作用所在,原因在于人民日报主要是提供给人民看,而人民所关心的问题则是‘墨子号’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去什么好处”。 (四)古代诗文阅读
1.第10题为文言文断句,考查的范围涉及“理解”层级的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联系划波浪线部分前后的语意,“芝坐爽下狱”,“坐爽下狱”是说鲁芝因为在曹爽事件处理上的原因而被下狱,在“坐爽”与“下狱”间不宜停顿,故可排除A和D;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是对仗句式,在“直”与“志”间必须断开,故可排除B。因此正确答案为C。本题也可先识别出“口不讼直/志不苟免”这一对仗句式,排除掉B和D,再依据古汉语断句的特点找出在“坐爽”与“下狱”间不宜停顿的问题,排除A。本题难度为易。
2.第11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践阼”的词典义主要有二:一是古代帝王新即位,二是指临时代行王政。无论哪个义项,都未含有“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后“登上国君宝座”的前置条件,因此C项的解释不正确。此题较易。
3.第12题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考生阅读全文后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在B项中,“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有误,原文中的信息是鲁芝任天水太守,天水“郡邻于蜀,数被侵掠”,天水与蜀地相邻,屡被蜀地侵掠,而不是“蜀地饱受侵扰”。这个错误比较明显,因此此题难度很小,考生应容易看出问题,得出正确答案为B。
4.第13题主要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B。
第(1)题译出大意给3分;“以”“先驱”两处为关键词,每译对一处得1分。“译出大意”是指对原句意思理解大体正确;“以”,可译为“凭借”“凭靠”“依靠”“依据”“占据”等;“先驱”可译为“先锋”“先行者”“先遣部队”“先头部队”等。考生得分情况正常,难度适中。参考答案: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第(2)题译出大意给3分;“履正”“素无”两处为关键词,每译对一处得1分。“履正”可译为“行为端正”“行事正直”“品行端正”“走正道”等;“素无”可译为“一向没有”“向来没有”“一直没有”“素来没有”等。考生在此题得分情况良好,显示此题难度不大,比较容易。参考答案: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其中第(2)句比第(1)句得分高。第(1)句“先驱”理解比较好,“以”错得较多一些,许多考生理解不准确,是回答此题的主要障碍点;第(2)句“履正”错得多,是主要失分点。还有一些考生未能对“以芝清忠”进行准确翻译,有的干脆不译。
【参考译文】鲁芝,字世英,扶风郿县人。世代有名望美德,是西州的豪族。父亲被郭氾所害,鲁芝在襁褓中就流离失所,十七岁时,才移居雍州,潜心学习文化典籍。后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州郡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举荐他为孝廉,授他为郎中。后又拜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再后来又升任为尚书郎。曹真到關西督管军务,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到关西督管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转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强盗四起,鲁芝全力镇守防卫,又建立城池与集市,数年时间时旧时边境都又恢复了。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敬慕鲁芝的美德,老幼赴京城皇宫献书,请求留下鲁芝。魏明帝应允了百姓请求。曹爽辅佐朝政,引荐鲁芝为司马。鲁芝多次提出忠言嘉策,曹爽却不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诛杀曹爽,鲁芝率领手下过关斩将,冲出去驰援曹爽,并劝曹爽说:“您处在伊周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拉一条狗,又怎么可能办到?(更不要说统领人)如果挟天子保有许昌,依仗天子的威势用羽檄征用天下兵马,谁敢不依从!如果放弃这个决策,欲赴刑场,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疑惑而不能采用鲁芝的计谋,于是束手就擒,身受杀戮。鲁芝也受到牵连而被捕入狱,论罪当死,但他不争辩曲直,不想求赦免。宣帝很喜欢他,于是赦免了他。不久后起用为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平息了诸葛诞的叛乱,鲁芝升任大尚书,掌管刑事。武帝登基后,鲁芝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鲁芝以年已七十岁(悬车之年:七十)为由,告老退休,上奏章表十多次,于是征召为光禄大夫,赐以特殊的地位,赐给随行吏卒及车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于是把自己的位置让给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为人平和而与众不同,做官到头生白发,始终在尽为臣之礼,未曾被任此官职,我却超越了他(坐这么高的位子),凭什么能阻遏天下人愿望呢!”皇上没有听取。鲁芝就是如此被人敬重。泰始九年,鲁芝去逝,享年八十四岁。皇帝为他哀悼,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
5.第14题考查面较宽,既考查考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四个选项,A、B两项是对诗意的理解,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诗人面对命运的观点与态度;C、D两项则是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层级为D。B项为正确答案。“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这句话对“屈穷”释义错误,屈穷是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
6.第15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要求考生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难度较大。
本题以“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设问,答案包含2个要点:诗句大意和情感,每个要点各给3分。题目要求考生首先要对尾联的诗句大意进行解释,再简要地进行情感分析,其关键词是“乐观”“自勉”(相同意思的词语都可以)。
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1)大部分考生能较为准确地解释句意,但对其所含情感理解不准确。(2)对尾联句意理解、解释错误,如将其理解为“从寒风渐渐春来,柳枝都长出来了,看起来烟濛濛的样子”“‘寒风又变为春柳’,意思是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临。”(3)对尾联所含情感理解错误,如回答为“消极悲观”。(3)表述不准确或不清晰。 7.第16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A。考生均分较高,该题难度在主观题中是较小的。
试题要求默写常规名篇中的名句,六个句子来自三个名篇之中。《论语·为政》中的两个名句来自初中教材,《师说》和《念奴娇(大江东去)》的名句则为高中学习内容。考查内容均来自课内,但考生得分并不理想,而且这些年均呈现这种“最基础的并不牢靠”状况,该多拿分的地方没能拿到分,值得广大师生在教学和备考时反思。尤其是第(3)题丢分严重,考生对重要的篇章、应该记诵的词句,“该背的不会背,会背的背不全,背全的不会写,会写的写不对。”反映出考生在字词练习、名篇名句背诵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短板。
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1)写不出句子,或张冠李戴。(2)能写出来,但有错别字。如“樯”错为“强”,“樯橹”错为“强虏”,“纶巾”的“纶”写错等。(3)增删字词。(4)书写不规范。
(五)语言文字应用
2018年高考全国语文Ⅰ卷的语言文字应用题颇有创新。第17—20题均以客观题方式呈现,阅读材料是一则科普短文,内容新颖,紧贴时代,反映了我国远洋科技考察活动的新进展,其所设三题,分别考查语病修改、补写恰当词语和成语使用。阅读材料虽然占了篇幅,需要一定的阅读时间,但是采用客观题考查,无须考生动笔,又通过减少书写量为考生节省了时间。
1.第17题的考点是“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E。阅读材料中划线的病句,存在着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将“经历”改为“执行”,将此句后部的“多个”从“勘查”之后调至“大陆”之前即可,正确答案为B。
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是为干扰项D所迷惑。
2.第18题要求考生判断选择答案提供的四个补写语句中最为恰当的一句。考查的是语言表达逻辑推断兼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能力层级E。
该题选项设置巧妙,干扰性比较强。若仅着眼于括号后对实验室介绍的语句,则A、B两个句子与其有关联性,作为答案似乎有一定道理;若着眼于括号前一句话“对不熟悉的人而言”,则C、D两个答案都有一定道理。三个干扰项中,D项的干扰性最强,它错在“会分辩不出方向”的判断过于绝对,是不恰当的,因此此题重点考查的还是考生的逻辑推断能力。
3.第19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
4.第20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命题者要求考生找出五处不合书面语体要求的词语并进行修改,考查学生对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区分能力、转换能力。本题答案共五处,每答对一处给1分,只指出错误,没有修改或修改有误,均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酌情给分。能力层级E。考生答题情况显示,此题难度略大。
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1)修改不当,所作修改不符合书面语体要求,如将“正遇上”改为“正巧为”。(2)修改错误,不符合文意。如将“堵住”改为“损坏”;“换掉”改为“改装”。(3)修改不全,未列出五处需要修改的词语,只改动二处三处。(4)修改对象有误,改了不该改的词语。如将“7月15日”改为“于7月15日”,“认真调查了原因”改为“详细调查了情况”。
5.第21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这种图文转换试题在近年多套全国卷中已多次出现,今年的试题在流程图的设计上,加上了“回到起点进行修订”的反馈线路,应该说在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考查方面要求都略有提高,其中,点明根据评估与反馈信息进行修订,成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从测试反应看,这个重点设定十分准确、恰当,因为它抓住了此图理解的核心点,因而也成为一些考生回答问题时的难点。根据题意,“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包含五个环节——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操作策略、评估和反馈、修订,要求撰写不超过90个字的文字介绍。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三点要求各赋2分,满分为6分。由于这种题型此前已多次考过,考生比较熟悉,考生得分情况良好,难度较低,是全卷主观题中难度最低的一题。
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1)表述欠完整,漏掉重要环节。如“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分为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然后据此得出操作策略,通过这又得到评估与反馈”,缺少“进一步修订”的环节。(2)表述欠准确。如“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是,先通过环境和自我進行分析,再找出个人的个位和发展的目标,再然后通过对操作策略的理解,最后做出评估和反馈,做完这些后再从头分析一遍,不断重复,不断提升”。(3)内容不完整,语言也欠连贯。如“经过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后,进行个人定位,确立发展目标,制定操作策略,最后评估反馈”。
(六)写作
第22题是作文。本题能力层级E,考生均分在43分左右,此题开放性较强,几乎没有审题门槛,所供材料较丰富,考生有话可说,难度不大。
2018年作文试题是一道具有明确写作指令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从国家进步、时代发展的层面和角度给出了一个“大事年表”,这些都是“世纪宝宝”——正在参加今年高考的这一代人已经经历、正在经历的事,然后要求考生据此作文。材料点明考生“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明确了考生作为历史变迁见证人和亲历者的身份,由此出发,确定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这“一代人的际遇与机缘、使命与挑战”。本题的书写空间,从命题者设题角度看,总体上是希望考生能将个人的生命轨迹历程,与新世纪新时代的国家命运关联起来,进而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因而考生审题时,叙述自己的经历,引出与2035年成年的那一代人的交流,呈现二者之间的联系,是符合题意的;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样是符合题意的;由材料的某一点或某几点生发出一种情思,进行描写、议论、抒情,也是符合题意的。
本题设题意旨明确,因而考生作文偏题的较少,但问题也很突出,就是容易走向空洞和空泛。很有一些考生将作文写成了时政口号集锦,还有一些考生将之写成了国家发展大事年表,在引用材料的宏大叙事中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失去了自己声音。时代洪流波涛汹涌,试题所列材料为考生勾勒了一个宏大而开阔的背景,细看还是颇具匠心的——这些事件多是与这一代考生联系稍显紧密的事件,正是在此基础上,“一代人的际遇与机缘、使命与挑战”徐徐展开。然而,材料毕竟过于宏大,尽管内容人人尽知,但毕竟知道而已,个人体验并不深刻,况且,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在浩瀚的信息洪流之中,当下高中学生有多少人能够在这种宏大背景之下进行这种宏大思维,也实在是个未知数。于议论文而言,这种要求近乎学写社论;于记叙文而言,似乎要求的是史诗品格。 从评阅试卷情况看,考生作文的主要问题有:(1)内容空洞,情感生硬,用大话、套话贴标签。(2)有些考生对其与时代、社会的关系缺乏思考,生硬拼凑材料,缺乏有机关联。(3)抄袭题目中的材料,甚至阅读材料中的相关文句。(4)角度定位意识不强,语体色彩不明,看不出是“世纪宝宝”向2035年代的后来者书写的文章。
三、复习备考建议
(一)聚焦立德树人,研究高考变化
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步步推进,考试内容改革正走向深入。高考全国语文Ⅰ卷在总结并继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反映时代要求、精准落实立德树人、大力助推素质教育方面做出了新探索:一是特别强调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团结奋进、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入命题,着力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二是注重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考查,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今融通,引导学生增加宪法意识、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以科学选才、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核心和关键,将课程改革理念和高考改革理念对接,着力探索完善评价人才的方法,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并吸收中外优秀评价方法精华,设题情境化趋势更为明显,等等。对这些变化,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仅要高度关注,还应加强分析和研究,关注新时期高考“引导教学”核心功能的发生发挥机制,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无论我们对当下高考改革的认识是深还是浅,是快还是慢,是到位还是缺位,新时期高考改革的这些引导作用都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如何清醒地认识这种引导作用,如何在这种引导作用下加强和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在教学备考中落实到相关内容和训练上,是语文教师应该特别注重的领域。
(二)强化核心素养,形成关键能力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正逐渐步入高潮。它以核心素养为纲,强调培养学生必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是同向而行的,对接语文课程改革核心价值、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创新语文考试方式方法,是2018年高考全国语文Ⅰ卷给我们留下的强烈印象。语文高考着重考查的是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文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推进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一一对照今年的试卷,就会发现对这些能力考查是贯彻在全卷整体设计上的,更是落实在一道道试题上的。
在核心素养时代,过去天天刷题的题海战术已经过时,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才是制胜法宝。我们常说“语文生活的外延就是整个生活”,世界有多广阔,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要鼓励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在读、写、讨论、体会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使语文学习体现出时代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语文备考的定位不仅应在“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在“素养”层面。考生即使在高三阶段,也不能天天对着试卷练,而是应该尽可能多读书,多思考,勤练笔;读整本书,写真作文;勤于观察,善于反思,强化人文素养的积累,增强阅读鉴赏能力。
(三)加强多文本阅读,重视探究能力培养
近年语文高考中阅读文本的选材正在发生变化,一是文字量正在增大,二是材料涉及面极广,几乎与我们现实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可入题,三是阅读材料信息含量大,四是文本多样,特别是多文本阅读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出现在试卷中。这些变化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命题能力的提高,阅读板块中筛选信息这种基本类型的试题,选项设计也越来越精致,考生将很难直接从文中找到对应文字进而直接找出答案,必须经过识别、思考和整合,才能得出准确的信息。另一方面,高考语文卷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价值、精神、作品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因此要高度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学科思维、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文本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如多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般在考试中承担考查信息筛选、概括的功能,所以在日常学习中针对这样的文本阅读应多采用略读、浏览性閱读等策略,以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要引导学生加强阅读,扩大阅读面,实施多文本阅读、多角度阅读、多层次阅读,而不仅仅只是围绕高考读几本“规定”书目。要摒弃那种“表面热闹,生成虚假”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静心细读、细部阅读,力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这一过程中,要通过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诊断和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与方法,提高学习和备考的效率。
(四)注重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层级
新课标在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概括中,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高考语文特别是作文考试,越来越重视理性思维,特别是审辨性思维等“高端”思维能力的考查。2018年的作文试题,看似审题无门槛,一些考生说作文很容易,其实这道题对思维能力要求很高,文章写好不易。这道试题要求写作者首先要有身份意识——这一代的少年向2035年的少年介绍当下,一个今天的中国少年向2035年的中国少年述说过往和对未来的畅想;其次要有时代意识——将个人思考与国家、时代的变迁结合起来思考,既要有充满历史感的回顾,又要面向未来地思考,“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而思考的关键,题目也有提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如果考生没有对这一关键语句的审辨能力,没有对材料的整合能力,就很难抓住题目的核心意旨,自然无法写出好文章来。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力度,着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理智的怀疑和反思的态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观点、自主分析,通过缜密的推理解决问题。阅读和作文备考中,技巧训练是必要的,但仅靠技巧是不可能做好阅读试题、写好考场作文的。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设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提出问题,验证其合理性,并通过检测、补充、讨论、修正,提升观点的水平,进行新的思维创造。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活动,这种学习才是有效的,才能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此同时,在写作训练中,还要关注时代变迁,关注社会发展,关注身边生活,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加强问题意识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的表达,真正写出有识见、有思想、有感情、有分量的好文章。
一、总体评价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命题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培养和选拔“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目标,牢牢扣住“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历史内涵与特点,充分发挥和体现语文学科在高考评价体系中所独具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功能,紧盯“立德树人”总目标,以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精心设计的试题,突出语文高考的思想性、时代性、科学性,为全国高考语文命题作出了新的示范。
2018年高考全国语文Ι卷的试卷整体结构,在经历了2017年调整之后,格局趋于稳定,框架清晰合理。试卷阅读总量增幅不大,但对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查进一步强化。在阅读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构成了现代文阅读的“三架马车”,是自2017年调整之后的稳定,体现出对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的全面重视;古诗文阅读保持结构和题型稳定,一些创新隐含其间,对教学备考将起着良好的反拨作用,如第14题4个选项,两个侧重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两个则侧重对写作手法的赏析,其中第3个选项“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将对诗歌赏析的范围从高中扩展到初中。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从写作方法赏析方面进行教学毕竟不是重点,在高考中要求对初中学习的古诗文内容进行赏析和比较,不仅起到打通初高中内容的作用,而且是对高中重点学习的赏析方法运用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能力导向。语言文字运用方面,除了图文转换试题外,还创新了“阅读 语用”新题型,第17-19题在阅读一篇短文基础上,将成语使用、病句辨析与修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三个考查点融于阅读理解之中,设题巧妙,整体感强,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有重要意义。第20题对语体表达进行测试,是往年未有涉及的领域,也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就整个试卷来说,题型比例、赋分权重有所调整,客观题(单选13道)分值有所下降(39分);取消了多选题,全部使用单选题。综合来看,2018年高考全国语文Ι卷是一份重视核心价值观引导、注重语文素养考查,强调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的高质量试卷,其总体难度较去年略有下降,考生的语文学习获得感将有所增强。试卷体现出如下鲜明特点:
(一)突出立德树人,涵养“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
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需要出发,立足于民族复兴、共圆中国梦的时代特征,着力于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会于命题设计,着力于将“四个自信”贯穿其中,精心选材设题,直接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和情感共鸣,引导考生深刻思考他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共同际遇与机缘,激发他们接力奋斗、与祖国一起追梦圆梦的人生理想。试题语料选择突出时代性、前沿性,关于历史视域中诸子学的讨论,关于量子通信的报道,语用题中作为语言材料背景的“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的介绍,等等,启发考生深化对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认知,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的过去与现在,心怀全局,努力把握好未来。特别是作文试题,紧扣时代故事与改革进程,对时代精神的考查非常突出。通过将时代主题化为写作材料,点明“世纪宝宝”的独特身份,明确揭示他们与国家、时代之间的紧密关系,引导其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正确把握国家的历史坐标,并将个人发展与历史与时代“对标”,树立“心有大我”的家國情怀,从而坚定中国发展的道路自信,增强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奋斗豪情。
(二)突出综合性实践性,考查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基于一体化的整体考试设计实现。全卷以“问题化”设计为导引,通过情境设计,把核心素养要求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能力考查点,分布渗透到材料阅读、思维过程、文字表达之中,将它与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等结合起来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赵一曼女士》,命题者扣住“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来设题,通过创设历史具体情境,让考生关注文本中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历史的现场叙事、史料的还原,体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在感动与思考中自然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识。第20题对文段中的不合书面语体要求的词语进行修改,不仅要求用词准确,而且要求修改后的文段语体风格保持一致,还突出了对优雅语言文字的方向性引导。使考生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直接感受到优雅语言文字的魅力。第21题图文转换,要求考生读懂一幅现代社会广泛运用的流程图,分析关键词与思考路径间的整体关系,考查考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导向明确,紧扣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对考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体现了语文科的考试内容改革思路: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关注信息处理、倡导主动学习,融入有利于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育才成人,通过加大对考生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力度,全力推进素质教育。
(三)突出古今融通,彰显语文“以文化人”功能
“以文化人”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文化道德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以古今优秀作品为载体,在通过古今融通实现传统文化当代成功转换方面,在落实“以文化人”方面,都具有天然优势。2018年的高考全国语文Ⅰ卷,继续在这方面发力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化人之本,通过精心选材,萃取精华,通过历史人物的垂范、古代思想的现代映射、传统美德的当代传承,在考查语文能力的同时,实现对考生的精神浸润。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魏晋鲁芝的传记,充分肯定他清忠履正、勇于革新等高尚品质,同时也显示了羊祜善于识才、谦逊推让等美德。古代诗歌阅读选择李贺的《野歌》,诗人“男儿屈穷心不穷”的豪迈气慨会触发青年学子“不向命运低头”的情感共鸣,激励他们走向社会迎接挑战。二是将具体的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置于特定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如第19题对成语使用的把握,要求考生不仅要正确理解词语的不同意义,而且要对成语背后包含的文化内涵、情感色彩体会品味。考生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本身魅力的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领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深度和精神特质。三是聚焦传统思想在当代转换的原则与路径,给考生以深刻的思想启迪。古代思想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构和创新当代思想、文化的精神之源。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从两个层面探讨从“诸子学”到“新子学”的发展,强调既要“照着讲”,深入发掘诸子思想的深刻内涵,又要“接着讲”,推进和突破传统思想的研究,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这篇材料寄意深远,既是古今融通重要性的有力论证,也揭示了古今融通的有效路径,文章精短,设题巧妙而工整,对引导考生认识传统思想的重要价值、了解其在当代的映射有着重要意义。3道小题的9个选项,覆盖全面,概括准确,语句工整,是不可多得的优秀试题。
二、试题及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语文Ι卷共22道题(含作文),除13道客观题(赋分39分)为电脑扫描评阅外,其余9道试题(含作文)为阅卷点人工电脑评阅。这9道主观题(含作文)总赋分111分,实测难度并不大,考生普遍感到上手容易,题目不难。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起来看,考生得分情况(均分)与去年相当。下面就试题及考生答题情况略作分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篇阅读材料节选自著名历史学家杨国荣的《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作品结构清晰,论述逻辑性强,文辞优美而晓畅。
1.第1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四个选项涉及文中的四个重要概念,既有学问流派的概念——广义诸子学、“新子学”,也有新旧子学的研究路径与方法——“照着讲”和“接着讲”。能力层级B,难度并不大。正确答案为D。该项所称“‘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与文意不符,对“新子学”的发展特点理解不正确。
2.第2题考查考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四个选项从四个方面对文章的论证手法、论证角度、论证前提和逻辑顺序进行了分析,要求找出不正确的一项。能力层级为C,难度亦不大。正确答案为A。该项“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判断是不正确的。文章确实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但对比的是“照着讲”和“接着讲”,不能等同于“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对比。
3.第3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以四个选项概括的观点,是从文章内容含义中延伸出来的,注重的是文本的逻辑性。A、C、D三个选项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与文意不符。正确答案为B。考查能力层级为C。在三道选择题中,比较而言难度略大一点,但从绝对难度角度上讲,也并不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篇阅读材料是著名作家阿成的一篇小说《赵一曼女士》,发表于1995年的这篇小说曾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最佳短篇小说奖。命题者将原文删至1600字。所删主要是原小说的开头关于医院及其周围环境的介绍,以及审讯时的一些细节,还有小说的附件——赵一曼档案。总体看,改动没有影响文意,对整个小说的赏析也影响不大。当然,删改还是有一点无可避免的瑕疵——对文体特征的影响,比如小说以“我”追寻赵一曼的过程起笔,用大量笔墨描写赵一曼所住医院及其周围的环境,正是突出环境对塑造人物的作用,而这些内容因命题需要被删去了,使之读起来更像一篇散文,这正是试题中点明这是一篇“小说”时,有考生感到错愕的原因。
不过,高考命题自有其规律,这些删改是为了篇幅需要和设题需要,自是无可厚非。作为阅读材料,它短小精悍,文辞优美,意蕴深远,特别是行文至最后,引用了赵一曼写给儿子的遗书,那句“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更是振聋发聩:赵一曼既阐明了身教重于言教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更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关于信仰的价值,令人感佩万分。本阅读材料下设一道选择题,两道简答题,正是紧扣小说的精彩华章和艺术特色设计的。
1.第4题以客观选择题形式,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这道题的设计紧扣阅读材料内容,考查内容面较广,第一项总结小说题目的深意,第二项和第三项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第四项则是对小说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层级D。答案为B。此选项对“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一句理解不正确,这句话只是说了“可能”,而不能说明大野泰治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了有价值的答案。因此B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2.第5题考查小说“人物分析”的技巧,要求学生能夠“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能力层级D。难度适中,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
赵一曼女士是我国抗战时期的民族英雄,她既有浪漫拔俗的文人气质,又有着因长期从事险恶军事斗争而形成的职业军人的冷峻气质。该题要求考生通过对作品的品读,分析赵一曼身上体现文人气质和军人冷峻的细节。参考答案对其文人的气质列举了三点: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对其职业军人的气质特征——冷峻也列举了三点: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该题满分6分,每一点对应1分。正如小说作者所指出:“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作品对赵一曼的文人和军人气质细节描写是比较突出和明显的,考生只需进行认真体味,略加分别,自可梳理清楚,因此难度不大。 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1)体味不细致,对表现其文人和军人气质的细节分析不全面,回答笼统甚至不着边际。比如这个回答:“因为赵一曼女士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又作为一名反满抗日战士,二者完美结合……所以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再如这个回答:“这句话(指题干)是对传主赵一曼的高度概括,赞扬了传主文静、从容、为国捐躯的美好品质与精神”,它实际上是在评论试题的题干而不是回答问题。(2)思路不清晰,语言组织凌乱,缺乏条理性。如列举一个特点后说她具有文人气质,接着又重复说这一点是“军人冷峻”的体现;还有些考生列出了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如写遗书、攻心策反等,但未指明这属于赵一曼的哪种气质。(3)回答不全面。如回答军人冷峻气质时仅写道“赵一曼女士在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问她始终都没有开口”等。(4)不按题意回答问题,将相关细节分要点列出,却并不说明属于文人气质还是军人冷峻的特征。
3.第6题考查对小说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从考生答题反应看,难度较为适中,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
对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叙述方式的作用,可从“主题内蕴”“人物形象”和“艺术效果”三个要点进行分析赏析,每答出一点得2分,满分6分。对这些要点意思答对即可,若有从其他角度分析的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均可得分。从彰显主题角度看,这种叙述方式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可使这篇精短小说的主题内蕴更为深刻;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分析,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叙述,可以拉开时间距离,给读者一种历史纵深感,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从艺术效果角度看,作者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使之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艺术描写显得更为真实可信。这道试题及其答题要点和方法,应该在平时学习时都有相关训练,许多优秀答案显得要点全面,清晰简洁。也有考生从整体感受分析入手,再列出要点予以印证,这些答案显示出考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鉴赏能力,令阅卷者感到欣喜。
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1)分析角度容易交叉,考生一般可从主题和人物两个角度分析,但对艺术效果表现方面的分析易与前两者交叉。这正是此题之难点所在。(2)语言表述凌乱,看不出分析角度,“想起一点是一点”。(3)分析回答不准确,笼统含糊。如“①深化感情,使读者阅读时的情感更强。②更好地刻画出赵一曼女士的爱国、沉着冷静的人物形象。③使文章情节完整、连贯。”(4)要点不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所选材料来自中外三个不同媒体的报道。材料及设题符合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范围和要求——“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三篇报道均来自权威媒体,国内的《人民日报》可谓中国官方权威媒体代表;《自然》是全球科學界权威杂志,而《读卖新闻》既是日本第一大媒体,也是有影响力的世界性媒体。对这三个阅读文本,要求考生能够准确解读,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其思想内容和构成要素,并能够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我国在量子通信科研开发方面的新贡献,外界反应,体会背后折射出的时代精神。
第7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D项“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说法不正确,文章只说“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由此推论出日本和欧洲“尚未涉足”是不准确的。该题难度不大。
第8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C项“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说法不正确。这个判断与文章含意并不一致,中国和欧洲投入巨额资金开展研究的“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这个判断,无法从文章传达的内容中推断出来。该项错误较为明显,试题较易。
第9题要求从比较的角度,筛选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概括分析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对不同立场的文本特色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D,从设题角度看,该题还具有探究的意味,要求考生从报道的不同侧重,体会报道的背景与写作意图,探讨文章传达的深层信息。本题共6分,答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三则报道的不同侧重点,二是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三则报道有着不同侧重点是较为明显的,《人民日报》是我国主流媒体的代表,其报道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自然》是一份科学专业杂志,是全球科技前沿成果展示发布的平台,它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而作为日本最大的传统媒体,《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三个媒体报道之所以产生如此不同的原因,主要是媒体的立场定位不同,出发点不同,自然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侧重点也不相同。该题的设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实用类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的掌握,对文本的解读能力,以及对文本社会功用的理解。此题要求很好理解,设问角度很平易,一点也不“刁钻”,但是考生的回答却得分不高,显得此题实测难度较大。究其原因,一是学习中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学习和训练不够,二是表达不准确、不到位。
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1)审题不当,没有抓住“侧重点不同”进行比较。有些考生自说自话地列举三个媒体的报道要点,没有从比较的视角进行整合。(2)概括不准确,没有抓住报道的重点,如“《人民日报》主要讲的是量子通信的原理和意义”。(3)侧重点回答不全面,原因分析不准确。如“《人民日报》侧重于‘墨子号’所带来的好处和其作用所在,原因在于人民日报主要是提供给人民看,而人民所关心的问题则是‘墨子号’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去什么好处”。 (四)古代诗文阅读
1.第10题为文言文断句,考查的范围涉及“理解”层级的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联系划波浪线部分前后的语意,“芝坐爽下狱”,“坐爽下狱”是说鲁芝因为在曹爽事件处理上的原因而被下狱,在“坐爽”与“下狱”间不宜停顿,故可排除A和D;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是对仗句式,在“直”与“志”间必须断开,故可排除B。因此正确答案为C。本题也可先识别出“口不讼直/志不苟免”这一对仗句式,排除掉B和D,再依据古汉语断句的特点找出在“坐爽”与“下狱”间不宜停顿的问题,排除A。本题难度为易。
2.第11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践阼”的词典义主要有二:一是古代帝王新即位,二是指临时代行王政。无论哪个义项,都未含有“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后“登上国君宝座”的前置条件,因此C项的解释不正确。此题较易。
3.第12题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要求考生阅读全文后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在B项中,“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有误,原文中的信息是鲁芝任天水太守,天水“郡邻于蜀,数被侵掠”,天水与蜀地相邻,屡被蜀地侵掠,而不是“蜀地饱受侵扰”。这个错误比较明显,因此此题难度很小,考生应容易看出问题,得出正确答案为B。
4.第13题主要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B。
第(1)题译出大意给3分;“以”“先驱”两处为关键词,每译对一处得1分。“译出大意”是指对原句意思理解大体正确;“以”,可译为“凭借”“凭靠”“依靠”“依据”“占据”等;“先驱”可译为“先锋”“先行者”“先遣部队”“先头部队”等。考生得分情况正常,难度适中。参考答案: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第(2)题译出大意给3分;“履正”“素无”两处为关键词,每译对一处得1分。“履正”可译为“行为端正”“行事正直”“品行端正”“走正道”等;“素无”可译为“一向没有”“向来没有”“一直没有”“素来没有”等。考生在此题得分情况良好,显示此题难度不大,比较容易。参考答案: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其中第(2)句比第(1)句得分高。第(1)句“先驱”理解比较好,“以”错得较多一些,许多考生理解不准确,是回答此题的主要障碍点;第(2)句“履正”错得多,是主要失分点。还有一些考生未能对“以芝清忠”进行准确翻译,有的干脆不译。
【参考译文】鲁芝,字世英,扶风郿县人。世代有名望美德,是西州的豪族。父亲被郭氾所害,鲁芝在襁褓中就流离失所,十七岁时,才移居雍州,潜心学习文化典籍。后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州郡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举荐他为孝廉,授他为郎中。后又拜为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再后来又升任为尚书郎。曹真到關西督管军务,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曹真去逝后,宣帝代替曹真到关西督管军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转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强盗四起,鲁芝全力镇守防卫,又建立城池与集市,数年时间时旧时边境都又恢复了。又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敬慕鲁芝的美德,老幼赴京城皇宫献书,请求留下鲁芝。魏明帝应允了百姓请求。曹爽辅佐朝政,引荐鲁芝为司马。鲁芝多次提出忠言嘉策,曹爽却不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诛杀曹爽,鲁芝率领手下过关斩将,冲出去驰援曹爽,并劝曹爽说:“您处在伊周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拉一条狗,又怎么可能办到?(更不要说统领人)如果挟天子保有许昌,依仗天子的威势用羽檄征用天下兵马,谁敢不依从!如果放弃这个决策,欲赴刑场,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疑惑而不能采用鲁芝的计谋,于是束手就擒,身受杀戮。鲁芝也受到牵连而被捕入狱,论罪当死,但他不争辩曲直,不想求赦免。宣帝很喜欢他,于是赦免了他。不久后起用为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平息了诸葛诞的叛乱,鲁芝升任大尚书,掌管刑事。武帝登基后,鲁芝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鲁芝以年已七十岁(悬车之年:七十)为由,告老退休,上奏章表十多次,于是征召为光禄大夫,赐以特殊的地位,赐给随行吏卒及车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于是把自己的位置让给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为人平和而与众不同,做官到头生白发,始终在尽为臣之礼,未曾被任此官职,我却超越了他(坐这么高的位子),凭什么能阻遏天下人愿望呢!”皇上没有听取。鲁芝就是如此被人敬重。泰始九年,鲁芝去逝,享年八十四岁。皇帝为他哀悼,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
5.第14题考查面较宽,既考查考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同时要求考生能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四个选项,A、B两项是对诗意的理解,要求考生能够理解诗人面对命运的观点与态度;C、D两项则是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能力层级为D。B项为正确答案。“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这句话对“屈穷”释义错误,屈穷是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
6.第15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要求考生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难度较大。
本题以“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设问,答案包含2个要点:诗句大意和情感,每个要点各给3分。题目要求考生首先要对尾联的诗句大意进行解释,再简要地进行情感分析,其关键词是“乐观”“自勉”(相同意思的词语都可以)。
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1)大部分考生能较为准确地解释句意,但对其所含情感理解不准确。(2)对尾联句意理解、解释错误,如将其理解为“从寒风渐渐春来,柳枝都长出来了,看起来烟濛濛的样子”“‘寒风又变为春柳’,意思是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来临。”(3)对尾联所含情感理解错误,如回答为“消极悲观”。(3)表述不准确或不清晰。 7.第16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A。考生均分较高,该题难度在主观题中是较小的。
试题要求默写常规名篇中的名句,六个句子来自三个名篇之中。《论语·为政》中的两个名句来自初中教材,《师说》和《念奴娇(大江东去)》的名句则为高中学习内容。考查内容均来自课内,但考生得分并不理想,而且这些年均呈现这种“最基础的并不牢靠”状况,该多拿分的地方没能拿到分,值得广大师生在教学和备考时反思。尤其是第(3)题丢分严重,考生对重要的篇章、应该记诵的词句,“该背的不会背,会背的背不全,背全的不会写,会写的写不对。”反映出考生在字词练习、名篇名句背诵方面仍然存在严重短板。
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1)写不出句子,或张冠李戴。(2)能写出来,但有错别字。如“樯”错为“强”,“樯橹”错为“强虏”,“纶巾”的“纶”写错等。(3)增删字词。(4)书写不规范。
(五)语言文字应用
2018年高考全国语文Ⅰ卷的语言文字应用题颇有创新。第17—20题均以客观题方式呈现,阅读材料是一则科普短文,内容新颖,紧贴时代,反映了我国远洋科技考察活动的新进展,其所设三题,分别考查语病修改、补写恰当词语和成语使用。阅读材料虽然占了篇幅,需要一定的阅读时间,但是采用客观题考查,无须考生动笔,又通过减少书写量为考生节省了时间。
1.第17题的考点是“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E。阅读材料中划线的病句,存在着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将“经历”改为“执行”,将此句后部的“多个”从“勘查”之后调至“大陆”之前即可,正确答案为B。
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是为干扰项D所迷惑。
2.第18题要求考生判断选择答案提供的四个补写语句中最为恰当的一句。考查的是语言表达逻辑推断兼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能力层级E。
该题选项设置巧妙,干扰性比较强。若仅着眼于括号后对实验室介绍的语句,则A、B两个句子与其有关联性,作为答案似乎有一定道理;若着眼于括号前一句话“对不熟悉的人而言”,则C、D两个答案都有一定道理。三个干扰项中,D项的干扰性最强,它错在“会分辩不出方向”的判断过于绝对,是不恰当的,因此此题重点考查的还是考生的逻辑推断能力。
3.第19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级E。
4.第20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命题者要求考生找出五处不合书面语体要求的词语并进行修改,考查学生对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区分能力、转换能力。本题答案共五处,每答对一处给1分,只指出错误,没有修改或修改有误,均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酌情给分。能力层级E。考生答题情况显示,此题难度略大。
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1)修改不当,所作修改不符合书面语体要求,如将“正遇上”改为“正巧为”。(2)修改错误,不符合文意。如将“堵住”改为“损坏”;“换掉”改为“改装”。(3)修改不全,未列出五处需要修改的词语,只改动二处三处。(4)修改对象有误,改了不该改的词语。如将“7月15日”改为“于7月15日”,“认真调查了原因”改为“详细调查了情况”。
5.第21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这种图文转换试题在近年多套全国卷中已多次出现,今年的试题在流程图的设计上,加上了“回到起点进行修订”的反馈线路,应该说在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考查方面要求都略有提高,其中,点明根据评估与反馈信息进行修订,成为考查的一个重点,从测试反应看,这个重点设定十分准确、恰当,因为它抓住了此图理解的核心点,因而也成为一些考生回答问题时的难点。根据题意,“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包含五个环节——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操作策略、评估和反馈、修订,要求撰写不超过90个字的文字介绍。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三点要求各赋2分,满分为6分。由于这种题型此前已多次考过,考生比较熟悉,考生得分情况良好,难度较低,是全卷主观题中难度最低的一题。
考生作答的主要问题:(1)表述欠完整,漏掉重要环节。如“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分为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然后据此得出操作策略,通过这又得到评估与反馈”,缺少“进一步修订”的环节。(2)表述欠准确。如“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是,先通过环境和自我進行分析,再找出个人的个位和发展的目标,再然后通过对操作策略的理解,最后做出评估和反馈,做完这些后再从头分析一遍,不断重复,不断提升”。(3)内容不完整,语言也欠连贯。如“经过环境分析和自我分析后,进行个人定位,确立发展目标,制定操作策略,最后评估反馈”。
(六)写作
第22题是作文。本题能力层级E,考生均分在43分左右,此题开放性较强,几乎没有审题门槛,所供材料较丰富,考生有话可说,难度不大。
2018年作文试题是一道具有明确写作指令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从国家进步、时代发展的层面和角度给出了一个“大事年表”,这些都是“世纪宝宝”——正在参加今年高考的这一代人已经经历、正在经历的事,然后要求考生据此作文。材料点明考生“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明确了考生作为历史变迁见证人和亲历者的身份,由此出发,确定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这“一代人的际遇与机缘、使命与挑战”。本题的书写空间,从命题者设题角度看,总体上是希望考生能将个人的生命轨迹历程,与新世纪新时代的国家命运关联起来,进而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因而考生审题时,叙述自己的经历,引出与2035年成年的那一代人的交流,呈现二者之间的联系,是符合题意的;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样是符合题意的;由材料的某一点或某几点生发出一种情思,进行描写、议论、抒情,也是符合题意的。
本题设题意旨明确,因而考生作文偏题的较少,但问题也很突出,就是容易走向空洞和空泛。很有一些考生将作文写成了时政口号集锦,还有一些考生将之写成了国家发展大事年表,在引用材料的宏大叙事中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失去了自己声音。时代洪流波涛汹涌,试题所列材料为考生勾勒了一个宏大而开阔的背景,细看还是颇具匠心的——这些事件多是与这一代考生联系稍显紧密的事件,正是在此基础上,“一代人的际遇与机缘、使命与挑战”徐徐展开。然而,材料毕竟过于宏大,尽管内容人人尽知,但毕竟知道而已,个人体验并不深刻,况且,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在浩瀚的信息洪流之中,当下高中学生有多少人能够在这种宏大背景之下进行这种宏大思维,也实在是个未知数。于议论文而言,这种要求近乎学写社论;于记叙文而言,似乎要求的是史诗品格。 从评阅试卷情况看,考生作文的主要问题有:(1)内容空洞,情感生硬,用大话、套话贴标签。(2)有些考生对其与时代、社会的关系缺乏思考,生硬拼凑材料,缺乏有机关联。(3)抄袭题目中的材料,甚至阅读材料中的相关文句。(4)角度定位意识不强,语体色彩不明,看不出是“世纪宝宝”向2035年代的后来者书写的文章。
三、复习备考建议
(一)聚焦立德树人,研究高考变化
随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步步推进,考试内容改革正走向深入。高考全国语文Ⅰ卷在总结并继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进一步反映时代要求、精准落实立德树人、大力助推素质教育方面做出了新探索:一是特别强调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团结奋进、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有机融入命题,着力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二是注重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考查,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今融通,引导学生增加宪法意识、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以科学选才、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核心和关键,将课程改革理念和高考改革理念对接,着力探索完善评价人才的方法,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并吸收中外优秀评价方法精华,设题情境化趋势更为明显,等等。对这些变化,我们的语文教师不仅要高度关注,还应加强分析和研究,关注新时期高考“引导教学”核心功能的发生发挥机制,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无论我们对当下高考改革的认识是深还是浅,是快还是慢,是到位还是缺位,新时期高考改革的这些引导作用都是一种客观存在。那么,如何清醒地认识这种引导作用,如何在这种引导作用下加强和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在教学备考中落实到相关内容和训练上,是语文教师应该特别注重的领域。
(二)强化核心素养,形成关键能力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正逐渐步入高潮。它以核心素养为纲,强调培养学生必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是同向而行的,对接语文课程改革核心价值、突出考试内容的整体设计、创新语文考试方式方法,是2018年高考全国语文Ⅰ卷给我们留下的强烈印象。语文高考着重考查的是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语言文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推进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一一对照今年的试卷,就会发现对这些能力考查是贯彻在全卷整体设计上的,更是落实在一道道试题上的。
在核心素养时代,过去天天刷题的题海战术已经过时,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才是制胜法宝。我们常说“语文生活的外延就是整个生活”,世界有多广阔,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阔,要鼓励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在读、写、讨论、体会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使语文学习体现出时代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语文备考的定位不仅应在“知识”层面,更重要的是在“素养”层面。考生即使在高三阶段,也不能天天对着试卷练,而是应该尽可能多读书,多思考,勤练笔;读整本书,写真作文;勤于观察,善于反思,强化人文素养的积累,增强阅读鉴赏能力。
(三)加强多文本阅读,重视探究能力培养
近年语文高考中阅读文本的选材正在发生变化,一是文字量正在增大,二是材料涉及面极广,几乎与我们现实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可入题,三是阅读材料信息含量大,四是文本多样,特别是多文本阅读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出现在试卷中。这些变化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命题能力的提高,阅读板块中筛选信息这种基本类型的试题,选项设计也越来越精致,考生将很难直接从文中找到对应文字进而直接找出答案,必须经过识别、思考和整合,才能得出准确的信息。另一方面,高考语文卷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价值、精神、作品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因此要高度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学科思维、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学中要针对不同文本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如多文本、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般在考试中承担考查信息筛选、概括的功能,所以在日常学习中针对这样的文本阅读应多采用略读、浏览性閱读等策略,以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要引导学生加强阅读,扩大阅读面,实施多文本阅读、多角度阅读、多层次阅读,而不仅仅只是围绕高考读几本“规定”书目。要摒弃那种“表面热闹,生成虚假”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静心细读、细部阅读,力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达成。在这一过程中,要通过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诊断和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与方法,提高学习和备考的效率。
(四)注重思维训练,提升思维层级
新课标在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概括中,提出“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高考语文特别是作文考试,越来越重视理性思维,特别是审辨性思维等“高端”思维能力的考查。2018年的作文试题,看似审题无门槛,一些考生说作文很容易,其实这道题对思维能力要求很高,文章写好不易。这道试题要求写作者首先要有身份意识——这一代的少年向2035年的少年介绍当下,一个今天的中国少年向2035年的中国少年述说过往和对未来的畅想;其次要有时代意识——将个人思考与国家、时代的变迁结合起来思考,既要有充满历史感的回顾,又要面向未来地思考,“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而思考的关键,题目也有提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如果考生没有对这一关键语句的审辨能力,没有对材料的整合能力,就很难抓住题目的核心意旨,自然无法写出好文章来。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力度,着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理智的怀疑和反思的态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观点、自主分析,通过缜密的推理解决问题。阅读和作文备考中,技巧训练是必要的,但仅靠技巧是不可能做好阅读试题、写好考场作文的。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设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提出问题,验证其合理性,并通过检测、补充、讨论、修正,提升观点的水平,进行新的思维创造。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探索活动,这种学习才是有效的,才能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此同时,在写作训练中,还要关注时代变迁,关注社会发展,关注身边生活,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加强问题意识以及情感与价值观的表达,真正写出有识见、有思想、有感情、有分量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