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经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十年后的中国解放初期,引发了一股对这段历史揭露、反思、批判的“伤痕美术”艺术思潮。本文结合时代及其环境的分析研究方法,以绘画题材为主要线索同时涉及绘画风格等方面,对“伤痕美术”进行简析,并阐述其在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价值及历史意义。
关键词:历史;伤痕美术;艺术思潮;反思;批判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中,偶尔我们回眸历史才能更好的看清脚下的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中国新时期,当代艺术发展也有了巨大的转折,“伤痕美术”作为在这个时期中对之前十年历史过失一种反思和批判的艺术现象,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现实主义绘画中的重要一篇章,其绘画极具时代感,紧扣其环境和时代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对现当下现实主义绘画道路的探索具有极为重要的艺术。
一、“伤痕美术”形成的时代背景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政治局面的动荡,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灾难,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人道主义被磨灭,这种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
新时期开始,随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当代中国才真正出现转机,新时期文艺才逐步复苏。1979年起,美术界对由各级美协与文化机构控制美术展览的传统模式基本被打破,各地都出现了一些民间性、自发性的画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上海十二人画展”、北京“星星画展”、“北京油画研究会展”、重庆“野草同仁画展”等等,这一趋势发展越往后越明显。在这以前被严加禁止的创作题材与创作风格得以逐步体现。
随着对“极左”文艺思潮的批判,美术界的创作模式形成两大主要趋势:一是强调对艺术本体的关注;二是强调对真正的现实主义回归的乡土绘画。前者导致了非政治化、追求抒情表现与形式美的作品出现,而后者则直接导致了“伤痕美术”与“生活流”的艺术样式出现。
二、“伤痕美术”的出现
从时间维度的角度看,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在挣脱了十年历史造成精神枷锁和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这是伤痕文学和伤痕美术喷发的历史根源。1978年8月11日,上海《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伤痕》的短篇小说,通过插队青年王晓华与其母亲骨肉分离的悲惨遭遇,淋漓尽致地揭示当时“极左”路线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悲剧和灾难。这篇小说的发表引起读者极大的共鸣,改变了传统歌功颂德的风格,进而关注是什么原因改人们带来这些苦难?这引起了文艺界的巨大反响,并引发了其他不同艺术形式的“伤痕”艺术,形成一种文艺思潮,使“伤痕”成为这个时代特征的代名词。
绘画上首开“伤痕美术”先河的是1987年高小华油画《为什么》,但是首次冠以“伤痕”一词来指称这一绘画潮流的是高名潞在1985年第7期《美术杂志》发表的文章《近年油画发展中的流派》1。
三、“伤痕美术”总体特征
众溪汇合则成流,“伤痕美术”出现后在很多地方得到的积极响应,形成了这个时期主要的绘画思潮,四川、北京、东北等地陆续出现了一些“伤痕美术”作品,并参加了各地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的美术展览,其中四川最为突出。这股绘画潮流具有一定的共性。
(一)“伤痕美术”总体特征
1.绘画观念上,打破十年来长期形成的文艺创作“禁区”,以全新的姿态批判现实,直面人性,再现真实。以悲情、反思、批判为主要基调,一点以本能的人道情感和思想为基础,对过去虚伪粉饰的艺术进行批判,升华人道精神,着力挖掘普通人的状态。
2.表现形式上,否定了解放初期“高、大、全”,“红、光、亮”固定的美术模式,倾向于运用冷、灰、暗的色调来渲染记忆中的伤痛。
3.绘画语言的表达上,之所以能向乡土与真正的现实主义回归,大致由三个脉络分析:一是由于政治上的关系,早期的学院教学与俄罗斯美术教学体系的直接联系,在一些作品中依然看出俄罗斯写实主义绘画的影响;二是美国画家怀斯乡土写实主义风格,富有诗意的写实画风,直击心灵记忆和情感的表达,与“伤痕”的表达具有太多的契合点;三是1978年3月14日至4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法国19世纪農村风景画展览”,引发的青年艺术家对现实主义绘画的思考。
4.内容题材上,多以十年来发生的现实悲剧事件和知青生活为线索,宣泄内心久违的、被压抑许久的情感。
四、“伤痕美术”的意义
“伤痕美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美术界的创作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开始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与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命运现实的描绘。画家们停下了手里那支专画阶级斗争的画笔,开始发自内心地重新关注普通社会人文生态。艺术打破了虚假再现模式,将现代艺术语言和观念纳入其中。特别难得可贵的是,从事“伤痕美术”创作的艺术家在政治家们还没有对这段历史错误做出彻底否定之前,就大胆地对它提出了疑问,这说明了新时代的艺术家开始有了批判现实的意识和需求,这种批判意识和直面现实的精神翻开了中国美术史上崭新的一页。
在看到它辉煌的一面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它自身的局限性。一是仅是主题和情节上的创新,而其个性化并未得以充分地展现,大部分作品的感染力还是依靠重大社会主题的戏剧性和对生活形象的象征化的艺术模式,这种模式沿袭了50年代的绘画模式;二仅是带有单纯的揭露和控诉,尽管这些作品带着强烈的个人悲剧色彩,但未将其升华为社会层面的悲剧意识。
注:
[1]高名潞.近年油画发展中的流派[J].美术,1985.7:63.
参考文献
[1]陈馨怡.现实主义下的“伤痕美术”[J].美与时代(中),2018(08).
[2]程勋旗,李旻.艺术与时代——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J].美与时代(中),2018(05).
[3]黄道宾,怀斯的乡土写实风格主义和中国的“伤痕美术”[J].艺术探索,2006(03).
[4]姜震.论知青美术[J].浙江师范大学.2014.
[5]刘明玉.小议“伤痕美术”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
[6]黄道宾,怀斯的乡土写实风格主义和中国的“伤痕美术”[J].艺术探索,2006(03).
[7]尚辉.“伤痕美术”的历史记忆[J].上海艺术家,2005(05).
[8]王静.记忆与变革[J].曲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黄巍(1993-),男,布依族,贵州望谟,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人物油画研究
关键词:历史;伤痕美术;艺术思潮;反思;批判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中,偶尔我们回眸历史才能更好的看清脚下的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中国新时期,当代艺术发展也有了巨大的转折,“伤痕美术”作为在这个时期中对之前十年历史过失一种反思和批判的艺术现象,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现实主义绘画中的重要一篇章,其绘画极具时代感,紧扣其环境和时代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对现当下现实主义绘画道路的探索具有极为重要的艺术。
一、“伤痕美术”形成的时代背景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间,政治局面的动荡,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的灾难,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人道主义被磨灭,这种对灵魂的摧残尤其容易造成惨痛的心灵创伤。
新时期开始,随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当代中国才真正出现转机,新时期文艺才逐步复苏。1979年起,美术界对由各级美协与文化机构控制美术展览的传统模式基本被打破,各地都出现了一些民间性、自发性的画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上海十二人画展”、北京“星星画展”、“北京油画研究会展”、重庆“野草同仁画展”等等,这一趋势发展越往后越明显。在这以前被严加禁止的创作题材与创作风格得以逐步体现。
随着对“极左”文艺思潮的批判,美术界的创作模式形成两大主要趋势:一是强调对艺术本体的关注;二是强调对真正的现实主义回归的乡土绘画。前者导致了非政治化、追求抒情表现与形式美的作品出现,而后者则直接导致了“伤痕美术”与“生活流”的艺术样式出现。
二、“伤痕美术”的出现
从时间维度的角度看,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第一个全新的文学思潮,在挣脱了十年历史造成精神枷锁和真正思想解放之后,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伤痕"有多重、多深。这是伤痕文学和伤痕美术喷发的历史根源。1978年8月11日,上海《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伤痕》的短篇小说,通过插队青年王晓华与其母亲骨肉分离的悲惨遭遇,淋漓尽致地揭示当时“极左”路线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悲剧和灾难。这篇小说的发表引起读者极大的共鸣,改变了传统歌功颂德的风格,进而关注是什么原因改人们带来这些苦难?这引起了文艺界的巨大反响,并引发了其他不同艺术形式的“伤痕”艺术,形成一种文艺思潮,使“伤痕”成为这个时代特征的代名词。
绘画上首开“伤痕美术”先河的是1987年高小华油画《为什么》,但是首次冠以“伤痕”一词来指称这一绘画潮流的是高名潞在1985年第7期《美术杂志》发表的文章《近年油画发展中的流派》1。
三、“伤痕美术”总体特征
众溪汇合则成流,“伤痕美术”出现后在很多地方得到的积极响应,形成了这个时期主要的绘画思潮,四川、北京、东北等地陆续出现了一些“伤痕美术”作品,并参加了各地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的美术展览,其中四川最为突出。这股绘画潮流具有一定的共性。
(一)“伤痕美术”总体特征
1.绘画观念上,打破十年来长期形成的文艺创作“禁区”,以全新的姿态批判现实,直面人性,再现真实。以悲情、反思、批判为主要基调,一点以本能的人道情感和思想为基础,对过去虚伪粉饰的艺术进行批判,升华人道精神,着力挖掘普通人的状态。
2.表现形式上,否定了解放初期“高、大、全”,“红、光、亮”固定的美术模式,倾向于运用冷、灰、暗的色调来渲染记忆中的伤痛。
3.绘画语言的表达上,之所以能向乡土与真正的现实主义回归,大致由三个脉络分析:一是由于政治上的关系,早期的学院教学与俄罗斯美术教学体系的直接联系,在一些作品中依然看出俄罗斯写实主义绘画的影响;二是美国画家怀斯乡土写实主义风格,富有诗意的写实画风,直击心灵记忆和情感的表达,与“伤痕”的表达具有太多的契合点;三是1978年3月14日至4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法国19世纪農村风景画展览”,引发的青年艺术家对现实主义绘画的思考。
4.内容题材上,多以十年来发生的现实悲剧事件和知青生活为线索,宣泄内心久违的、被压抑许久的情感。
四、“伤痕美术”的意义
“伤痕美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美术界的创作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开始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与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里普通人命运现实的描绘。画家们停下了手里那支专画阶级斗争的画笔,开始发自内心地重新关注普通社会人文生态。艺术打破了虚假再现模式,将现代艺术语言和观念纳入其中。特别难得可贵的是,从事“伤痕美术”创作的艺术家在政治家们还没有对这段历史错误做出彻底否定之前,就大胆地对它提出了疑问,这说明了新时代的艺术家开始有了批判现实的意识和需求,这种批判意识和直面现实的精神翻开了中国美术史上崭新的一页。
在看到它辉煌的一面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它自身的局限性。一是仅是主题和情节上的创新,而其个性化并未得以充分地展现,大部分作品的感染力还是依靠重大社会主题的戏剧性和对生活形象的象征化的艺术模式,这种模式沿袭了50年代的绘画模式;二仅是带有单纯的揭露和控诉,尽管这些作品带着强烈的个人悲剧色彩,但未将其升华为社会层面的悲剧意识。
注:
[1]高名潞.近年油画发展中的流派[J].美术,1985.7:63.
参考文献
[1]陈馨怡.现实主义下的“伤痕美术”[J].美与时代(中),2018(08).
[2]程勋旗,李旻.艺术与时代——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J].美与时代(中),2018(05).
[3]黄道宾,怀斯的乡土写实风格主义和中国的“伤痕美术”[J].艺术探索,2006(03).
[4]姜震.论知青美术[J].浙江师范大学.2014.
[5]刘明玉.小议“伤痕美术”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
[6]黄道宾,怀斯的乡土写实风格主义和中国的“伤痕美术”[J].艺术探索,2006(03).
[7]尚辉.“伤痕美术”的历史记忆[J].上海艺术家,2005(05).
[8]王静.记忆与变革[J].曲阜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黄巍(1993-),男,布依族,贵州望谟,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人物油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