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灵犀一“点”通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_w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蔡澄清老师聚合大量的理论准备与实践经验,提出了令人刮目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本文按照何谓“点拨教学法”,为何采用“点拨教学法”,怎样实施“点拨教学法”的思路,对蔡澄清老师的语文教学“点拨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 蔡澄清 语文教学 点拨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令学生运其才智,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导者也。”[1]叶先生的话告诉我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善导者”。语文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对教师的角色也有类似的表述和实践:“只要三言两语就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只要做一个巧妙的暗示,就能使学生在一片黑暗中悟出光明,豁然开朗;只要在方法上略加指点,学生就会心领神会而自动腾飞。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往往就会浮想联翩,进入到一个别有洞天的知识世界。”[2]即所谓的“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正是“点拨”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一、何谓“点”
  江苏省东光小学陈素兰的《尝试点拨教学法程序》,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出发,认为“点拨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通过铺垫、引导和尝试练习,启发学生比较发现,教师在关键处加以点拨,帮助学生掌握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3]
  浙江武义金穗民族中学雷岳文的《关于点拨法教学的几点思考》重在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学生的学习障碍,提出:“语文教学点拨是根据语文科教学的特点和规律,针对中学生学习语文实际,在贯彻启发式教育原则基础上,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法加以指点和消解障碍的过程。”[4]
  呼兰师专的刘家龙《浅析点拨式教学法》一文谈到:“所谓点拨式教学法,就是引导、启发学生利用已知的原理和知识,经过逻辑推理,把错误的想法和结论纠正过来,得出正确结论和答案的教学方法。”[5]教师在点拨过程中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及智力活动的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统一。这里的点主要指引导、启发、指导;拨主要指纠正错误,得出正确结论即拨错反正。点和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要点中有拨,拨中有点,层层深入,使教学很自然地进行下去,保持连续性。
  蔡澄清老师认为:“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6]点拨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的“满堂灌”提出来的。它强调中学语文教学只需要教师的“点”与“拨”,而不能搞“先生讲,学生听”的“一言堂”。
  我认为,点拨无非就是经人指点然后畅通。人们在认识世界或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一些疑惑,导致自己绞尽脑汁也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思维受到阻碍,认识停滞不前。这时,经智者从旁指点,便茅塞顿开,一通则百通,于是认识就有了新的进步和提高。这一经人从旁指点而达到畅通的过程就是点拨。
  二、为何“点”
  (一)历史传承。
  “点拨”并非蔡澄清的创造与发明,点拨教学是一个古老但又年轻的教学法。说它古老,是因为无论是中国的孔孟、程朱,还是外国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教育实践都无不闪耀着点拨教学的光辉。
  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启发的最佳时间是学生处于思考却想不明白,想表达却不知如何遣词造句的愤悱状态。当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但又词穷时,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采取恰当的点拨,助学生临门一脚而解决他们的困难。《论语·子罕》中颜渊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讲的就是老师应当有步骤地进行教导,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礼记·学记》的“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强调的“诱导”“举例”都是最初的“点拨”。《孟子·尽心下》主张教学者“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蹈道存也”。这实际上是主张用近在眼前的平常事物点拨学生,使其明白意义深远的大道理。荀子《劝学》说的“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指的是教学要相机诱导,适时点拨。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指教师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苏格拉底方法包括讽刺(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并迫使其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也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点拨”。
  说它年轻,是因为点拨教学在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末,由特级教师蔡澄清研究并推介,点拨教学自此汲取了现代教育理论的精华,从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上升成为一种深刻的教学理念和原则。
  蔡澄清老师并没有单纯地停留在对传统的继承上,而是既立足于传统,又融入各种现代科学理论,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思考悟化,勇于创新,力求使点拨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的语文教学理论。在实验研究中,他不但汲取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等人的先进教学思想,还吸收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语文教育改革名家涉及点拨思想的先进经验。更为重要的是,他结合中国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及中国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学、现代教育学等对点拨理论和经验进行了全面整合,使之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与提高。就此而言,点拨教学又是年轻的。
  因其古老,“点拨教学”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教学理论的沃土中而酝酿;因其年轻,“点拨教学”伴随着各种现代科学理论的朝阳而成长。正是在传统与现代、古老与年轻的交汇融合中,蔡澄清才得以构建起较为完整、严密的语文点拨教学理论体系。   (二)理论积淀。
  点拨法从提出到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教学实践过程。蔡澄清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工作,先后经历三次比较完整的教学改革实验:50年代,二年制的高中文理分科教改实验;60年代,初高中的五年一贯制教改实验;80年代,初中语文的年段分科教学改革实验。这三次实验可以说是蔡老师对教育事业苦苦的追寻,他不光为此呕心沥血,还因此染上严重的肺病。但是,他的追寻是值得的,这三次实验成为蔡老师点拨教学思想的基础。
  蔡老师意识到,我国教学存在三大弊病: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内讲解,轻课外训练;重教师灌输,轻学生自学。很显然,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利于培养适应时代潮流的创新型人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蔡老师在改革实验中致力于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实现从僵化模式到灵活点拨的转变。在改革教学方法时,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并点拨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对改革实验经验的总结,蔡老师终于在1982年的《重在点拨》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点拨教学法。
  “点拨有‘法’而无‘模式’。点拨之‘法’,求其灵活、实用、高效而已矣。”[7]点拨教学既然是方法,就可以运用,而运用也就是操作。在教学实践中,蔡澄清老师和他的同仁经过反复实践,多年探索,形成点拨教学法的三个阶段六个操作步骤[8]。
  三、何为“点”
  “点拨法”的着眼点在于解决学生学习语文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在中学语文中教学构思精巧别致的人甚多,但像蔡澄清老师这种将娴熟的构思技巧融于字里行间,不显山露水,臻于艺术的极少。运用点拨教学法施教,就是为了让学生从繁杂无序的材料中理出头绪,体悟出诸如行文结构、段落布置、思维联想、语言特色等构思的技巧,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
  (一)点方向,拨角度。
  学生学习的材料往往是繁多而复杂的,老师无论是阅读课文还是讲解知识点,都需要分出轻重,分清主次。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中,往往对课文中的问题认识不到位,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对问题不理解,而是因为思考问题的方向发生偏差的缘故。学生进行顺利学习的首要前提应是学生在课堂上必须明白本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时老师“点拨”的作用就得到了体现,在学习新课前,老师要告诉学生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怎么学,为学生们竖起航行中的指明灯。这样,学生确定了学习的侧重点,便能够选准角度,进行切入,才能按着正确的轨道、切题的思路进行学习。
  《故乡》的教学中,蔡老师针对小说人物闰土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点拨各类各层次学生的思维,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作者对闰土从童年到中年,从‘小英雄’到‘木偶人’是如何描写的,并渗透了作家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提问,蔡老师着力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对旧社会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创造新生活的渴望。蔡老师运用点拨教学法,选取比较分析的角度,突出重点,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拨学生深挖作品的主题所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点障碍,拨兴趣。
  有时,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会碰上模糊不清的概念,令人费解的问题,思路上的“绊脚石”等,这些学习障碍经常会导致学生认识发生错误,从而产生畏难心理。这时,老师必须对学生在学法上做出具体的指导,清除他们的学习障碍。学生对问题了然于心,再加上教师的引导与激励,就能有效减轻紧张感、消除盲目性,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察今》是《吕氏春秋》的名篇,学生本来就惧怕“文言文”,该篇题材又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去甚远。蔡澄清老师便由研讨题目“察今”入手;接着,让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知晓文中几则寓言的大意。这些都是本文所展示的故事情节,也是学生通过阅读所能掌握的外在现象,至于本文的主题,即作者写作的意图,是学生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所在。蔡老师略加点拨,教会学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于是学生认识到,本文表面上讲的是寓言故事,实质上是昭示人们: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客观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主观认识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在点拨过程中,恰到好处的深度,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清除一个个障碍,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品尝到亲自摘取知识果实的快乐,兴趣也随之得到了激发。经过蔡老师的“妙手回春”,古老的文化遗产放射出时代的光芒。
  (三)点思维,拨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中,要想帮助学生改掉不求甚解、浅尝辄止的毛病,就要养成多思、善思、深思的良好习惯,就要从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入手,启发学生宽处理、深处理。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想象点拨,使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拓展知识的宽度与挖掘知识的深度。
  《病梅馆记》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文言文,课文以梅喻人,托梅议政,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蔡老师让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写病梅的产生及其根源、又怎样写疗梅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学生通过对课文的仔细分析,抓住了文中展示的“病梅”与“疗梅”这一根本矛盾,从而揭示出了社会现实与作者理想之间的矛盾,体会和认识了作者所表达的反对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才,要求个性解放的深刻社会意义。本文是一篇关于人才问题的文章,蔡老师指导学生联系当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今天的实际,展开想象,生发议论,写自己的读后感想。这样,一则巩固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则联系实际谈看法,学会凭借一定材料写自己所想,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剖析中累积种种奇思妙想。
  (四)点细节,拨理解。
  蔡老师根据课文当中人物的肖像、行为、心理等点点滴滴的细节,行云流水般地进行点拨引导,通过提问或是自由发言,让学生表达看法和见解。   讲《香山红叶》时,蔡老师通过让学生“五读”的方式,对课文细节进行反复揣摩,加深了理解,并巩固了记忆。蔡老师在解决“课文是如何表现劳动人民的精神美”这一问题时,引导学生注意从几个方面的细节描写认识刘四大爷的形象特点。身世:“过去是苦的”——出身苦难;肖像:“腰板挺直”——刚正不阿;举止:“慢言满语”、“不紧不慢”——老练稳重;心情:有说有笑、愉快轻松——情操高尚。这些细节描写反映了刘四大爷作为劳动人民的敦厚、朴实、健壮、开朗的特点,是一个可敬可爱的劳动者形象。正因如此,也让学生们理解了刘四大爷在作者的心里是“一片更可贵的红叶”:“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蔡老师的提问,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深刻思考问题,这种对细节的强调,使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很好地对文章进行了分析和整合,加深了对课文的认识。
  (五)点层次,拨灵犀。
  教师设置点拨,应由易而难,由浅及深,步步设坡,逐步提高,一方面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的思维逐渐跟着所设置的问题难度“爬坡”。蔡老师说:“教师一石激起千层波浪,学生往往就会浮想联翩,进入一个别有洞天的知识世界。”课堂提问是教师有目的的设疑,引起学生积极、定向思考的一种方式,是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控制手段。提问中的点拨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只有掌握了灵活多变的方法,才能解惑释疑,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拓展思维、迁移能力,活跃课堂、激发感情,培养兴趣、提高效率。教师提问时,问题要一个接一个地逐渐扩大,要与学生的思维和谐地统一起来,让他们连贯思考,使他们的思维逐步展开。
  《孔乙己》最后一句是:“我到现在终于没看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蔡老师便问:“孔乙己是怎么死的?”大家七嘴八舌:“被丁举人打断腿后慢慢地死的”,“冻死的”,“饿死的”,等等。这时,蔡老师把握时机,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孔乙己的身世和悲惨遭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有姓而无名,穿长衫却站着喝酒的人,读了半辈子经书,却半个秀才没捞到,又不会营生,因而穷困潦倒,常受别人嘲笑,成了别人的玩物。为了活命,偶尔窃书偷笔,因而常被人吊打,其中最凶残的要数丁举人,打断了孔乙己的腿,把他逼上了死亡的道路。这时学生认为孔乙己的死应该是丁举人造成的。接着,新的疑问产生了:“假设孔乙己中了举人,小说的结局会怎样?”这一“点”,如同投石激浪,立即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展开、扩大,他们认为如果孔乙己中了举人,那么就会有张乙己、王乙己等都惨死在孔举人的手下。由此文章主题得到揭示,即封建科举制度使人死读书、读死书,扭曲人的灵魂,吞噬人的肉体,毒害、摧残知识分子,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最后得出结论,孔乙己是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围绕孔乙己的死因,由于教师的相机点拨,使学生摆脱思维误区而进入了深层思维的情境,让学生在讨论、思考中求得了问题的答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指双方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用于语文教学,喻指师生、课文、作者三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正如中医理论所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度”要把握好,才能避免过犹不及,把握火候,恰到好处,从而帮助学生攻坚克难,逾越障碍。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56.
  [2]蔡澄清.我的语文教学观与方法论[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9.
  [3]陈素兰.尝试点拨教学法程序[J].北京: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5(2).
  [4]雷岳文.关于点拨法教学的几点思考[J].太原: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6).
  [5]刘家龙.在浅析点拨式教学法[J].哈尔滨:呼兰师专学报,1995(2).
  [6]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757.
  [7]蔡澄清.点拨碎语[J].太原:语文教学通讯,1993(12).
  [8]柳斌,邹贤敏.蔡澄清:点拨教学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86.
其他文献
摘 要: 语言作为人类约定俗成的表情达意与交流信息的基本手段,其最大特点是涵义的明确性及结构的稳固性。而在当今许多新兴的语言现象中却出现了基于某种表达的需要,有意打破常规搭配和固定搭配的词语限制的情况。本文主要以“各种”“真心”这两个新兴的程度副词为例,试从词性、语义、语法及色彩等方面来分析现代汉语中的超常搭配现象。  关键词: 新词 程度副词 超常搭配  一、引言  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搭配,有其内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中职教师要充分利用英语兴趣小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兴趣在中职生英语学习中生根发芽。  关键词: 兴趣 中职生 英语兴趣小组活动 英语学习  1.引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英语兴趣小组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浓,参与的积极
摘 要: 本文提出增强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增强教学的生命力是关键,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是必要条件,增强教师素质,提高教师人格魅力是重要保障。  关键词: 高校公共政治课 教学 实效性  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四有”公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公共政治课教学的
摘 要: 本文从对朱光潜先生独特的翻译与研究、学习密切结合的学术路径的分析入手,对翻译与研究、学习之间的密切结合及其载体变译、思想与语言的统一结合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并就其在翻译理论研究及翻译实践中所追求的“和谐”进行客观的评价。“和谐翻译观”这一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朱光潜 翻译思想 和谐翻译  1.引言  朱光潜先生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代表性美学家之一
摘 要: 大学生创业是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校创业教育的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体现在对于创业型人才的师资队伍建设上,比如教师在创业教育的观念上还有待提高,专业化水平上还存在差距,以及整体缺乏评估机制等问题。本文将致力于对创业教育师资专业化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制定长远目标,提高教师能力,促进师资融合,以及完善考评制度等四个途径,探索出一套
摘 要: 妙玉是小说《红楼梦》中非常鲜明的女性形象之一。她总是标榜自己是槛外人,然而她的做法与槛外人的形象并不符合。本文首先揭示妙玉的“云空未必空”的假槛外人形象,继而进一步分析妙玉假槛外人形成的原因:心中有欲却深陷佛门。最后阐述其“欲洁何曾洁”的痛苦根源是她崇尚道家的思想,却身在佛门必须无欲则刚。本文旨在揭示妙玉悲剧的思想根源在于佛教和道家截然对立的境界,造成的内在矛盾与痛苦。  关键词: 槛外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课堂教学实践者的教师,面对不同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要“新”、“旧”结合,妥善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几种关系:“身动”更要“心动”;变被动“听”为主动“讲”;由“笃信”向“质疑”思维过渡;“自主”与“合作”巧妙结合,等等。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改革 关系处理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严峻的挑
摘 要: 将体验式教学引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课程实效性,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就业能力。本文从体验式教学的意义出发,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详细地阐述了体验式教学在大学四年一贯制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设置情况。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高校就业指导 教学应用  根据国办发〔2007〕26号文件“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要求,各高
摘 要: 本文主要用向量空间模型(Vector Space Model,VSM)来分析女性文学代表作家的作品,通过TF-IDF计算文本特征项的权重,最后根据计算结果来分析这些女性文学作家作品的文本风格相似度。并以此证明同时代不同作家或不同时代同类作家(女性文学作家)的文本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此外还分析了部分特征词的分布情况。  关键词: 向量空间模型 TF-IDF 文本相似度 女性文学 
摘 要: 动画运动规律是指培养学生掌握动画的运动方法、表现方法和运动规律。在了解动作运动的共性规律的基础上,达到个性运动规律的形态表现,并使静态的画面在银幕中活动起来。本文从动画运动规律和动画表演两方面分析了动画运动规律课程的现状,探讨了动画运动规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 动画运动规律 动画表演 现状分析 课程改革  “动画片的魅力在于它的‘动’;核心在于它的‘动’;技术主体也在于它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