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其中“读”尤为重要,学生通过读感知、理解课文,通过读来表达感悟。可以说,读的成功与否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通过梯度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兴趣引路,制定分层目标
1.示范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朗读教学也是如此,当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把朗读看成是一种任务或负担,会主动读,乐意读。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笔者常常把电视台有名的主持人、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请进”课堂,他们都是最高朗读水平的代表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和好诗歌朗诵,课前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欣赏、模仿,并把自己的朗读也录制下来在全班播放。久而久之,学生渐渐消除了对这些名家的神秘感,由崇拜转为向往,朗读的兴趣也逐渐形成,教室里常常回响着琅琅的读书声。
2.明确目标,分段训练
一般把朗读目标分成三个阶段,即: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即要求学生要做到发音标准、读音正确、吐字清晰、不添字少字、不重复回读等。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是依靠课堂当面辅导纠正和课外收听自行纠正,尤其是要抓好易错音的纠正,如方言、前鼻音和后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等。流利,即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语速恰当、停顿分明,节奏有张有弛、通顺流畅。这一阶段的训练以聆听欣赏、示范引导、反复练习为主,也可把学生在训练初期、中期、后期的朗读录音进行对比,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有感情,这是朗读的最高要求,即要把文章所蕴含的感情通过朗读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这一阶段的训练可参照第二阶段进行,同时要渗透朗读技巧,提高朗读的表达效果,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三个要求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只有遵循这样的梯度进行分段训练,朗读教学才能“训”有成效。
二、把握基调,指导朗读技巧
不同体裁的课文,即使是同一体裁不同选材的课文,感情基调往往不同。科普类的文章感情朴实低调,情感类的文章感情丰富厚实,诗歌类的文章感情浓烈高调。朗读这些文章时要因文而异,把握感情基调的差异。首先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然后反复阅读文中重点段,这些段落有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的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这些段落必须熟读能诵,内化于心。如四年级《语文》下册《天鹅的故事》中描写老天鹅带头破冰一段中的有“特别大、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重重地扑打……”等关键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诵读这些关键词,然后再把这些词放在句子中读,让学生在体验中读,体会这些动作给老天鹅带来的剧烈疼痛,深刻理解老天鹅的勇敢和顽强。
朗读也是一门技术活儿,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课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传授和训练,结合课文的情节、人物的性格、蕴含的感情,对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进行科学处理。同时还要注意朗读形式的多变,要契合课文内容。如《黄河的主人》,写黄河磅礴气势的句子可以让男生齐读,写羊皮筏子的句子宜让一个小女生读,这样就能形成强烈对比,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心。
三、逐步推进,指导阶段朗读
1.初级阶段:感知积累型朗读
《桂花雨》这篇文章语言优美,行文流畅,是指导学生朗读训练的佳作。如何指导学生透过“沉浸”一词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呢?教师可以先抛出问题:读着读着,你觉得作者仅仅沉浸在桂花香中吗?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全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反复诵读,让学生懂得桂花盛开时整个村庄都浸在桂花香中,即使不开花时,人们也可以品桂花茶、做桂花卤和桂花糕,整个村庄全年都浸在桂花香中了。此时,学生自然会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意在借桂花香表达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2.中级阶段:培养语感型朗读。
朗读技巧只是一种外在的呈现形式,更高层次是内在的情感处理。朗读不单是课文本身的声音传达,更是读者对课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的领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这些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且语言生动,描写具体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非常适合指导学生朗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优势,让学生自由阅读,可以跟范读,可以轻声读,可以默读,也可以配上音乐大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出画面,读出感悟,读出文章字里行间隐藏的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高级阶段:提升能力型朗读
朗读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课文情感的领悟,让学生不仅动嘴,还能手、心、脑并用,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实践,这是朗读的最高阶段。如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笔者让学生也来当一回作家,模仿课文写写自己家乡的秋天,创作结束后边朗读边修改,然后再朗读,感悟自己语言的运用是否准确、生动,思考这样的语言是否能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也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老南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
一、兴趣引路,制定分层目标
1.示范引导,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朗读教学也是如此,当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把朗读看成是一种任务或负担,会主动读,乐意读。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笔者常常把电视台有名的主持人、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请进”课堂,他们都是最高朗读水平的代表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和好诗歌朗诵,课前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欣赏、模仿,并把自己的朗读也录制下来在全班播放。久而久之,学生渐渐消除了对这些名家的神秘感,由崇拜转为向往,朗读的兴趣也逐渐形成,教室里常常回响着琅琅的读书声。
2.明确目标,分段训练
一般把朗读目标分成三个阶段,即: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即要求学生要做到发音标准、读音正确、吐字清晰、不添字少字、不重复回读等。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是依靠课堂当面辅导纠正和课外收听自行纠正,尤其是要抓好易错音的纠正,如方言、前鼻音和后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等。流利,即要求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语速恰当、停顿分明,节奏有张有弛、通顺流畅。这一阶段的训练以聆听欣赏、示范引导、反复练习为主,也可把学生在训练初期、中期、后期的朗读录音进行对比,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有感情,这是朗读的最高要求,即要把文章所蕴含的感情通过朗读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这一阶段的训练可参照第二阶段进行,同时要渗透朗读技巧,提高朗读的表达效果,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三个要求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只有遵循这样的梯度进行分段训练,朗读教学才能“训”有成效。
二、把握基调,指导朗读技巧
不同体裁的课文,即使是同一体裁不同选材的课文,感情基调往往不同。科普类的文章感情朴实低调,情感类的文章感情丰富厚实,诗歌类的文章感情浓烈高调。朗读这些文章时要因文而异,把握感情基调的差异。首先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然后反复阅读文中重点段,这些段落有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的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这些段落必须熟读能诵,内化于心。如四年级《语文》下册《天鹅的故事》中描写老天鹅带头破冰一段中的有“特别大、腾空而起、像石头似的、重重地扑打……”等关键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诵读这些关键词,然后再把这些词放在句子中读,让学生在体验中读,体会这些动作给老天鹅带来的剧烈疼痛,深刻理解老天鹅的勇敢和顽强。
朗读也是一门技术活儿,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课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传授和训练,结合课文的情节、人物的性格、蕴含的感情,对朗读的语速、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进行科学处理。同时还要注意朗读形式的多变,要契合课文内容。如《黄河的主人》,写黄河磅礴气势的句子可以让男生齐读,写羊皮筏子的句子宜让一个小女生读,这样就能形成强烈对比,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心。
三、逐步推进,指导阶段朗读
1.初级阶段:感知积累型朗读
《桂花雨》这篇文章语言优美,行文流畅,是指导学生朗读训练的佳作。如何指导学生透过“沉浸”一词体会作者思乡之情呢?教师可以先抛出问题:读着读着,你觉得作者仅仅沉浸在桂花香中吗?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全文。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反复诵读,让学生懂得桂花盛开时整个村庄都浸在桂花香中,即使不开花时,人们也可以品桂花茶、做桂花卤和桂花糕,整个村庄全年都浸在桂花香中了。此时,学生自然会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意在借桂花香表达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2.中级阶段:培养语感型朗读。
朗读技巧只是一种外在的呈现形式,更高层次是内在的情感处理。朗读不单是课文本身的声音传达,更是读者对课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的领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这些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且语言生动,描写具体形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非常适合指导学生朗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朗读的优势,让学生自由阅读,可以跟范读,可以轻声读,可以默读,也可以配上音乐大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出画面,读出感悟,读出文章字里行间隐藏的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高级阶段:提升能力型朗读
朗读能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课文情感的领悟,让学生不仅动嘴,还能手、心、脑并用,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实践,这是朗读的最高阶段。如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笔者让学生也来当一回作家,模仿课文写写自己家乡的秋天,创作结束后边朗读边修改,然后再朗读,感悟自己语言的运用是否准确、生动,思考这样的语言是否能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也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如城镇老南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