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动感”音乐课堂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1201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与动作”是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的内容之一,是基于奥尔夫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产生的,主要是指通过训练听觉、动觉的联觉效应,激发和培养学生发现、体验和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我把这一内容运用到二年级的音乐课堂实践中,每节课都设立了一个“动感音乐五分钟”的小板块。
  “动感音乐五分钟”特指“动作感受”,学生用身体、动作的律动来感受音乐,获得音乐的陶醉感。我精心选择了几首不同风格的乐曲,在音乐课上开始了全新的尝试。初步设计是:每两周更换一次乐曲,每支乐曲会在两周的四节音乐课里被“动感”欣赏四次。
  尝试一:旋律性律动《森林狂想曲》之“飞飞、睡睡”
  《森林狂想曲》由三个不同的主题旋律伴着多种自然声音的音效交替而成。第一主题节奏明快,旋律跳跃,似森林深处的溪水、山泉,紧接着曲笛和小提琴轮流奏响主题,配以轻快的伴奏配器,给大家带来一种身处原始大森林的神奇感受。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而言,他们不需要知道这个曲子的结构如何,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他们只需要去体验这首乐曲的“美”。 因为懂得音乐的形式并不算真懂音乐,只有懂得了音乐的情感才是真懂音乐。所以在这首乐曲的“动感音乐五分钟”里,教师单纯演示“飞飞”与“睡睡”的动作。A主题为单手一只翅膀从上而下飞,先左手再右手;B主题为双手两只翅膀从上而下飞;C主题为双手在最高音处有一个停顿然后打开。
  在所有“飞飞”的动作里,手腕的拱起落下配合旋律进行,很自然也很优美、轻松。在开始、中间和结尾的“≈”三次音效处,师生闭上双眼,头枕双手“睡睡”,伴与山中精灵的唱和,细细聆听大自然的美妙音响,张开想象的翅膀去尽情地神游!
  孩子们十分投入,从他们丰富的动作里,从他们欣喜和陶醉的表情里,我能够感觉到他们对乐曲的享受,他们被作品深深地打动了,而音乐作品就是靠动人才能让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尝试二:节奏性律动《意大利波尔卡》之“摸摸、点点、弹弹、转转”
  波尔卡舞曲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跳跃,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常作稍微停顿的装饰性处理。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意大利波尔卡》就是这样的一首轻快活泼、优美生动的乐曲。
  乐曲的第一部分节奏比较舒展,我们采用了“摸摸”与“点点”的动作演示,一只手臂顺着另一手臂從肩往下“摸摸”,交换手臂再来一次,然后再“点点点点”,正好把乐曲的节奏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第二部分是中部,也是节奏最密集处,师生都变成了小小钢琴家,伸出十个手指,从上到下“弹弹”,从左到右“弹弹”,弹得不亦乐乎。乐曲的第三个部分,悠扬的旋律后是一个最强的重音,我们就握起拳头“转转”——收,再“转转”——收。孩子们动呀,笑呀,欢喜地做了一遍又一遍。古典乐曲的欣赏也可以这样简单。这种简单的律动引起的情感体验往往比单纯聆听得到的体验更清晰更准确也更强烈!
  尝试三:情节性律动《口哨与小狗》之“圈圈、走走、汪汪”
  《口哨与小狗》是美国作曲家普莱亚创作的一首通俗管弦乐小曲,曲调轻松、活泼。乐曲为单三部曲式。乐曲的第一段是口哨与乐队的合作,师生就伸出一根食指来绕“圈圈”,绕呀绕,绕呀绕,口哨的声音真美妙。第二段只有乐队的声音,节奏很规整,好像在踏步走,那我们就放下手,抬起脚,跟着乐队的旋律“走走”,左“走走”,右“走走”,转个圈,再“走走”。到了第三段口哨的声音又出来了,还有乐队的声音,我们又开始伸手绕“圈圈”。乐曲结尾是小狗的叫声,小朋友们伸出手放在耳边一起模仿的小狗的样子开始“汪汪”叫。通过这简单的“圈圈、走走、汪汪”之后,孩子们一下就明白了,原来《口哨与小狗》描绘的是一位小主人吹着口哨,和心爱的小狗在林荫道上散步的情景。
  柯达伊说:“只有实践能够让人真正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仅仅靠听音乐是不够的。”儿童只有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动一动,做一做,才能获得音乐的体验,进而感受到音乐的美好,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他文献
一、关注注释,读诗明意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起读课题。谁来读一读全诗?(指名读)  师:对照注释读一读,你肯定有新的发现。(生自读、指名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衣裳、妻子你读成“yi chang”“qi zi”?  生:古代“衣裳”是两个词,上为衣,下为裳。“妻子”也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孩子。  师:看来呀,学习古诗注释的作用蛮大的,他能帮助我们读准
期刊
新课程改革提倡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文学是一门情感的艺术,文学是对人的生命、社会以及意义的提炼,是情感的领域,是价值的体系。一篇优美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很多情感因素,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感受文字的魅力,陶冶情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探索欲以及创造性思
期刊
班级一直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小学班级在学生眼中应该是一种家庭式的微型社会,小学班级是学生从家庭生活向社会生活过渡的初始阶梯,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存在着丰富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班主任能够“替代父母”,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能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爱,他们也渴望同学能够“替代兄妹”,在彼此尊重的同时,能与之建立类似手足般的同学情谊。小学班级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类家庭性,基于此,小学的班级管理也就应
期刊
早就听说过山车惊险,这不,星期四我们去苏州华谊兄弟影视世界春游,我真实体验了—把,好刺激啊!  时间就在说笑间过去,不久我们就抵达了。游客真多,虽称不上人山人海,但也有点担心,怕等。于是,我们组成员直奔过山车,赶紧排在队伍后面。头顶传来—声声尖叫,让我们既好奇又紧张,既想早点过把瘾,又担心小心脏受不了。“好怕!”伙伴小声嘀咕。我也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着。一批批的游人进去又出来,总算要轮到我们
期刊
初中语文课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如何秉承传统文化的人文性,古为今用?如何发挥传统文化的工具性,推陈出新?  一、守正向——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新起点  语文课程发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优势。部编本语文教材特别注重传统文化篇目的增加,其经典性和适宜教学性较强。以七年级全册教材为例,每单元都涉及传统文化,总量占所有选篇半数。从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到清代的诗文,涉及唐诗、宋
期刊
近几年以来,我校进行了牧式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牧式教育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教育实践和教学行为,是指在集体智育场域下,重视与生活世界相连,激发生命个体的发展欲求和潜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生成生命自然、自由和自为成长的教育生态和教学范式。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立足课堂,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构建新的评价方式,且行且思,发现、研究牧式课改过程中的困惑及应对策略。实践至今,已经初步形成了牧式数学课堂范式的五步构建,
期刊
结构化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用结构化思维去将一个数学问题拆解成一个个能解决的小问题,最终使原本的数学问题顺利得到解决的能力。  小学生结构化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大多数学生不能够从问题表面去思考本质,无法独立思考数学问题。同时,对数学数量条件变化的认知不足,不能够灵活地使用数学公式定理来解决具体问题。一些小学生的思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易产生思维定式,发散性思维未得到充分开发。因此,数学教师积极探寻可行对
期刊
小学生外语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非智力因素,学生学习英语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對英语学习的兴趣。  创造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和谐是轻松愉快的前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基础,教师和谐的语气,可亲的音容,鼓励的话语,甚至是一次微笑、一个手势,都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深爱、尊重、理解和期待。英语教师应该努力做到语音纯正,声音洪亮、清晰,态度和蔼可亲,言谈举止幽默风趣。  采用新颖多
期刊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论,对于指导当前的作文教学改革,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仍然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感悟和思考,在课堂上分享、交流、讨论,碰撞思想的火花,再次引发更深层次的体验、感悟,进而诉诸文字,也就成了文章。 这个亲历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
期刊
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将图文、影像等灵活地进行组合,动静转化,变抽象为直观。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可以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在科学探究的不同阶段,整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更有效地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  我们可以随时利用手机中相关的APP拍摄学生的实验活动、记录等内容,投屏到大屏幕上进行实时展示,配合学生的讲解,教学过程会变得更方便快捷。  教师可以在教学准备阶段及新课导入环节,利用移动学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