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是智力结构中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加强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想象空间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几年的实践使我感到,要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创新。本文着重谈谈自己对学生“再造想象”培养的一些创新性尝试。所谓“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语言的表达或条件的描绘(图样、符号等),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想象活动。它是语文教学中常见而又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想象活动。学生较好地具备了这种想象能力,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所学文章的内容及其表现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一、通过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表象
表象指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知识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为:
①引导学生精读优秀诗文,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充实表象,并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深刻而完整的印象。如学了有关流水描写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江东去浪淘尽”;“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等,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和景物并形成对水的各种表象。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所以可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
②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对事物的表象。如教《荷塘月色》,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对月下荷塘的优美景色有直观印象,效果很好。
③布置课外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直接感悟实物形成表象。如写小作文《梅》,先告诉学生梅的性格,如高洁、凌霜、傲雪等;再让学生比较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中“零落成泥键作尘,只有香如故”和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所表现出的梅的不同个性,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借梅抒情,何以如此不同?其中极为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思想感情不同,因而对梅的表象也就不同。然后再布置学生进行课外观梅活动,让学生去仔细观察,写出自己心中的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储备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通过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想象的表达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着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就象“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切实抓好以下三点:
①语言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如辅导赏析《荷塘月色》,讲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时,引导学生对这一“泻”字细加咀嚼、推敲,又以“流”和“淌”字与之比较,学生意识到用“流”与“流水”有重复之病,用“淌”又会引起有声的感觉,而月光是无声的,这里的意境是极宁静的,所以,用“流”和“淌”都显得意味不足,唯有“泻”字生动而传神地将那片清澈的月光展现在读者面前。
②教学用语准确、生动。教师准确、生动的言语示范对学生语言训练起着重要作用。如分析一篇洋溢着细腻情感的散文时,我通常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全文,以声音来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领略其语言美,品味描绘的意境,再加以分析。对于某些抽象的材料难以用语言描绘时,我尽量运用贴切的比喻、比较,使语言形象化,帮助学生准确、轻松地理解讲课内容。
③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所想象的描述,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如教《沁园春 长沙》时,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三、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表象重组”,形成想象的能力
想象决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观察入手,进而分析,再进人想象。如《赤壁赋》教学中,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再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图景,深入体会作品内涵。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甚至可以创设情境,提供联想线索,来促进学生进行想象。
综上所述,表象是基础,语言是工具,重组是关键。三者共同构建起想象力培养的链条,结出学生创造性素质的硕果。
一、通过知识积累丰富学生的表象
表象指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知识经验的多少,决定着表象的多寡。表象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表象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知识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表象,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为:
①引导学生精读优秀诗文,重视课内外材料的联系组合,充实表象,并使之在学生头脑中有深刻而完整的印象。如学了有关流水描写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江东去浪淘尽”;“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等,我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领会诗人借助流水表达出的不同的感情和景物并形成对水的各种表象。通过比较阅读,学生意识到,正是由于诗人对水有了整体、充分的认识,所以可从大小、冷暖、颜色、气势、速度等方面来塑造文学形象,表达不同的感情。
②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增加学生对事物的表象。如教《荷塘月色》,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对月下荷塘的优美景色有直观印象,效果很好。
③布置课外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直接感悟实物形成表象。如写小作文《梅》,先告诉学生梅的性格,如高洁、凌霜、傲雪等;再让学生比较陆游《卜算子•咏梅》词中“零落成泥键作尘,只有香如故”和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词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所表现出的梅的不同个性,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借梅抒情,何以如此不同?其中极为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思想感情不同,因而对梅的表象也就不同。然后再布置学生进行课外观梅活动,让学生去仔细观察,写出自己心中的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去体味、观察、比较,以储备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很好的发挥。
二、通过语言训练增强学生想象的表达力
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着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如果仅有丰富的表象而无丰富生动的语言,就象“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学生的想象将永远停留在直观、表面的水平上。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切实抓好以下三点:
①语言熏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准确遣词造句的表现力量。如辅导赏析《荷塘月色》,讲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时,引导学生对这一“泻”字细加咀嚼、推敲,又以“流”和“淌”字与之比较,学生意识到用“流”与“流水”有重复之病,用“淌”又会引起有声的感觉,而月光是无声的,这里的意境是极宁静的,所以,用“流”和“淌”都显得意味不足,唯有“泻”字生动而传神地将那片清澈的月光展现在读者面前。
②教学用语准确、生动。教师准确、生动的言语示范对学生语言训练起着重要作用。如分析一篇洋溢着细腻情感的散文时,我通常先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朗读全文,以声音来吸引和感染学生,使学生领略其语言美,品味描绘的意境,再加以分析。对于某些抽象的材料难以用语言描绘时,我尽量运用贴切的比喻、比较,使语言形象化,帮助学生准确、轻松地理解讲课内容。
③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所想象的描述,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如教《沁园春 长沙》时,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而提高了想象的水平。
三、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表象重组”,形成想象的能力
想象决不是表象的堆砌,而是按表象的自身规律“重新组合”,是一种严格的构思过程,受思维活动的控制、调节、支配,与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观察入手,进而分析,再进人想象。如《赤壁赋》教学中,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再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图景,深入体会作品内涵。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启发学生想象,甚至可以创设情境,提供联想线索,来促进学生进行想象。
综上所述,表象是基础,语言是工具,重组是关键。三者共同构建起想象力培养的链条,结出学生创造性素质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