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数学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ndam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手操作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数学知识创造了条件,对学生学习数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提高计算能力
  我在执教“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时,没有急于对学生进行答案讲解,而是向大家提供学具和讨论步骤:“说说你是怎样计算28+7的?把你想的过程用小方块摆摆看,并向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摆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并按以上步骤进行小组操作、讨论。学生积极踊跃地参与讨论,很快探究出了解答“28+7”的多种计算方法:
  生1:先算8+7=15,再算15+20=35。
  生2:我由7+28=35想到28+7=35。
  生3:将28分成25和3,先将3和7凑成10,再和25合起来就是35。
  生4:将7分成2和5,将28和2凑成30后再和5合起来,也等于35。
  这节课运用了直观教学的模式,让学生认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学生使用学具,按照各自不同的思路进行操作,在操作活动过程中理解算法。
  二、在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形成空间观念
  学习立体图形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和推理,形成空间观念,再通过实际运用发展其空间观念。
  我在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采用操作—观察—想象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解剖”长方体和正方体。利用剪刀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剪开,展示出6个面,如下图:
  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展开前和展开后的变化,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深刻地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积之和就是这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通过观察比较,学生收获了观察的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收获了做的经验。这既为后面学习、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奠定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包装箱和正方体礼品盒,讨论并计算表面积,还要求学生进一步交流以下问题:怎样计算每个面的面积?这6个面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有很丰富的想象能力才能理解的。在动手操作后要适当地加强学生的想象,延伸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得一位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理论上,任何知识不管它看起来多么高深,都一定会有某种途径可以让孩子轻松自在地掌握。例如,我在执教“植树问题”这节课时,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借助直观图示等方式,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在直观策略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直接例题导入: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解题步骤:(1)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有什么问题?(2)理解题意:“一边”和“两端要栽”的意思。(3)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4)学生板书,反馈答案。可能出现以下几种:100÷5=20(棵);100÷5=20 20+2=22(棵);100÷5=20 20+1=21(棵)。(5)引导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模拟种一种,小组合作解决植树问题。(6)汇报,投影学生的操作结果。方法一,画线段图。一共有20个间隔,21棵数,棵数=间隔数+1。方法二,用小棒摆一摆的方法。边摆小棒,边发现规律,2棵树中有1个间隔,3棵树中有2个间隔,4棵树中有3个间隔……,棵数=间隔数+1。
  然后,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两端要栽时,间隔数和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规律:100÷5=20(段),先计算出间隔数,20+1=21(棵),再求出植树棵数。
  在遇到复杂问题时,教师要借助直观策略,让学生利用學具模拟实际种树,通过画线段图分析、实验。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明确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最后,小结规律:在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下,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栽树的棵数少1。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增长率和增长速率这两个概念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完全不同。然而在日常学习训练中,很多资料将增长率误认为增长速率,将两个定义混为一谈,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困扰。现在我以“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为例,分析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  一、种群增长率  1.概念  种群增长率是指一定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种群增长率是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
期刊
摘 要:课后练习作为教科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新教材正文后的练习既有与课堂教学同步的思考题,也有帮助记忆、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题,更有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扩展的研究题。本文对课后习题教育价值的挖掘和利用进行论述,以巩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课后习题;教育功能;对比分析  为了更符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2年浙教版《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应以活动教学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听与说的技能为主要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语感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学会用语言做事和表达思想,使学生在听、说、玩、演等活动中学习并运用英语知识,体会在“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的乐趣。那么,如何重视活动实效,打造精彩的英语课堂呢?  一、重视活动的目的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首先要考虑活动的目的性,从
期刊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开始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具体可感、生动有趣起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学习兴趣  一、导入激发学趣  生动可感的教学情境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一项研究显示,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是由具体的情境所决定的。小学数学课为了适应广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时常给学生
期刊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和谐、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要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创新,把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充满活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
期刊
摘 要:當前,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如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存在认识偏差,未能灵活地选择教学模式,未能准确把握问题设计的质量,未能创设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未能设计多样、灵活且具人性化的评价方法与工具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需要采取加强教师培训、注重教学模式的恰当选择、切实提高问题设计水平、注重有效的学习环境设计和注重评价工具的使用与评价结果的反馈等解决路径。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期刊
作为一名基层小学数学教师,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思索的最多的就是怎样才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下面我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心得与体会浅谈以下几点。  一、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培养小学生的
期刊
开放性问题的教学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开放性习题是对有明确条件和明确结论的封闭式习题而言的,是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确定的习题。  在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数学能力的核心,而思维能力主要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会运用数学概念、原理、思想和方法辩明数学关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任何一门语言的关键,特别是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小学生。因此,如何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就成了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善模仿、爱唱歌、爱表演的特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将游戏融入课堂教学中  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出
期刊
摘 要:课堂中的提问,是一项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既是教师素质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体现。在教学的整体结构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在教师引领下的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的提问可以减少学生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促使学生的思想集中。课堂提问的灵魂不仅体现在启发上,更应建立在对主、客体进行的具体分析上,使教师可以科学地设计出高质量的问
期刊